3.臨床研究:胖大海加冰搪或白糖、紅糖。開水泡服,治腹瀉各種腹瀉病例總有效率達100%,治愈率達78%(中醫藥研究,1994,5:12);胖大海,泡脹去核攪爛,睡前外敷雙眼,紗布固定,治療紅眼病30例,全部于3日內治愈(中醫外治雜志,1995,5:16)。
海藻 Hai zao
《神農本草經》
為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Turn.) C. Ag.或羊棲菜S.fusiforme.(Harv.)Setch.的藻體。前者習稱“大葉海藻”,后者習稱“小葉海藻”。主產于遼寧、山東、福建、浙江、廣東等沿海地區。夏,秋二季采撈,除去雜質,淡水洗凈,切段曬干用。
【性能】咸,寒。歸肝、腎經。
【功效】消痰軟堅,利水消腫。
【應用】
1.癭瘤、瘰疬、睪丸腫痛。本品咸能軟堅,消痰散結。治癭瘤,常配昆布、貝母等藥用,如海藻玉壺湯(《外科正宗》);治瘰疬,常與夏枯草、玄參、連翹等同用,如內消瘰疬丸(《瘍醫大全》);治睪丸腫脹疼痛,配橘核、昆布、川楝子等,如橘核丸(《濟生方》)。
2.痰飲水腫。本品有利水消腫之功,但單用力薄,多與茯苓、豬苓、澤瀉等利濕藥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傳統認為反甘草。但臨床也每有配伍同用者。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癭瘤氣,頸下核,破散結氣,癰腫癥瘕堅氣,腹中上下鳴,下十二水腫。”
2.《本草蒙筌》:“治項間瘰疬,消頸下癭囊;利水道,通癃閉成淋,瀉水氣,除脹滿作腫。”
3.《本草綱目》;“海藻,咸能潤下,寒能泄熱引水,故能消癭瘤、結核、陰█之堅聚,而除浮腫、腳氣、留飲、痰氣之濕熱,使邪氣自小便出也。”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羊棲菜和海蒿子均含褐藻酸、甘露醇、鉀、碘、灰分等。海蒿子還含馬尾藻多糖、巖藻甾醇等。羊棲菜還含羊棲菜多糖A、B、C及褐藻淀粉。
2.藥理作用:海藻因含碘化物,對缺碘引起的地方性甲狀腺腫大有治療作用,并對甲狀腺機能亢進,基礎代謝率增高有暫時抑制作用。褐藻酸硫酸酯有抗高血脂癥作用,又可降低血清膽固醇及減輕動脈粥樣硬化。水浸劑有降壓作用。海藻中所含褐藻酸有類似肝素樣作用,表現為抗凝血、抗血栓、降血粘度及改善微循環作用。羊棲菜對枯草桿菌有抑制作用,海藻多糖對Ⅰ型單純皰疹病毒有抑制作用。
3.臨床研究:用海藻、藻糖衍生物、銀耳多糖等制成復合MPS沖劑口服,治101例單純性肥胖患者,有效率為88.1%(中國海洋藥物,1990,3:33);海藻中提取的藻酸雙酯鈉(PSS)現廣泛用于治療腦血栓、急性腦梗塞(實用內科雜志,1987,11:580)、高脂血癥(中國海洋藥物,1992,2:17),此外用PSS還可以治糖尿病(新藥與臨床,1992,1:39),冠心病及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中國海洋藥物,1992,1:54)、腎病綜合征(中華腎臟病雜志,1991,3:196)、血栓性靜脈炎(中國海洋藥物,1992,1:42)、視網膜靜脈阻塞(實用眼科雜志,1994,2:106)等。
昆布 Kun bu
《名醫別錄》
為海帶科植物海帶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或翅藻科植物昆布 Ecklonia kurome Okam.的葉狀體。主產于山東、遼寧、浙江等地。夏、秋兩季采撈,除去雜質,漂凈,切寬絲,曬干。
【性能】咸,寒。歸肝、腎經。
【功效】消痰軟堅,利水消腫。
【應用】同海藻,常與海藻相須而用。
【用法用量】煎服,6~l2g。
【古籍摘要】
1.《名醫別錄》:“主十二種水腫,癭瘤聚結氣,瘺瘡。”
2.崔禹錫《食經》:“治九瘺風熱,熱癉,手腳疼痹,以生啖之益人。”
3.《本草經疏》;“昆布咸能軟堅,其性潤下,寒能除熱散結,故主十二種水水腫,癭瘤聚結氣,瘺瘡。東垣云:癭堅如石者,非此不除。正咸能軟堅之功也。詳其氣味、性能、治療,與海藻大略相同。”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藻膠酸、昆布素,半乳聚糖等多糖類,海帶氨酸、谷氨酸、天門冬氨酸,脯氨酸等氨基酸,維生素B1 、B2、C、P及胡蘿卜素,碘、鉀、鈣等無機鹽。
2.藥理作用: 含碘和碘化物,有防治缺碘性甲狀腺腫的作用;海帶氨酸及鉀鹽有降壓作用;藻膠酸和海帶氨酸有降血清膽固醇的作用;熱水提取物對于體外的人體KB癌細胞有明顯的細胞毒作用,對S180腫瘤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并能提高機體的體液免疫,促進機體的細胞免疫,昆布多糖能防治高血糖。
3.臨床研究:現臨床還廣泛用治其它疾病,特別多用于眼科疾患上,如用2%昆布液行離子導入,再配以1%昆布液點眼,治療眼視網膜震蕩,有效率為92.2%,治愈率為71.1%(中國中醫眼科雜志,1992,4:216);治玻璃體混濁,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西醫結合雜志,1990,7:445);另用昆布60g,溫水泡服后,加調料服,治療35例便秘患者,結果8例痊愈,24例有效。(浙江中醫雜志,1992,9:398)。
黃藥子Huang yao zi
《滇南本草》
為薯蕷科植物黃獨Dioscorea bulbifera L.的塊莖。主產于湖北、湖南、江蘇等地。秋冬兩季采挖。除去根葉及須根,洗凈,切片曬干生用。
【性能】苦,寒。有毒。歸肺、肝經。
【功效】化痰散結消癭,清熱解毒。
【應用】
1.癭瘤。本品能化痰軟堅,散結消癭,《斗門方》治項下氣癭結腫,單以本品浸酒飲;亦可與海藻、牡蠣等配伍同用,如海藥散(《證治準繩》)。
2.瘡瘍腫毒,咽喉腫痛,毒蛇咬傷。本品能清熱解毒,可單用或配其他清熱解毒藥同用。
此外,本品還有涼血止血作用,可用于血熱引起的吐血,衄血,咯血等;并兼有止咳平喘作用,亦可治咳嗽、氣喘、百日咳等。
【用法用量】煎服,5~15g;研末服,1~2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調敷,或磨汁涂。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宜過量。如多服、久服可引起吐瀉腹痛等消化道反應,并對肝腎有一定損害,故脾胃虛弱及肝腎功能損害者慎用。
【古籍摘要】
l.《開寶本草》:“主惡腫瘡瘺,喉痹,蛇犬咬毒。”
2.《本草綱目》:“涼血,降火,消癭。解毒。”
3.《萃金裘本草述錄》:“治肺熱咳嗽,唾血,鼻衄,舌衄,舌腫,咽喉腫痛。”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黃藥子含黃藥子素A~H,8-表黃藥子E乙酸酯,薯蕷皂苷元、D-山梨糖醇、二氫薯蕷堿,還含蔗糖、還原糖、淀粉、鞣質。
2.藥理作用:黃藥子對缺碘所致的動物甲狀腺腫有一定的治療作用。水煎劑或醇浸物水液對離體腸管有抑制作用,而對未孕子宮則有興奮作用,此外有止血作用。水浸劑體外對多種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能直接抑制心肌,醇浸物水液的抑制作用較水煎劑強。
3.臨床研究:現代多用黃藥子治甲狀腺疾患及消化、呼吸系統腫瘤,除此之外,還多婦科及皮膚粘膜疾患:如黃藥子浸黃酒后,用消毒棉球浸貼于宮頸表面,治宮頸炎(重慶醫藥,1988,3:148);用乙醇黃藥子酊,直接涂擦皮損局部,治療銀屑病(皮膚病防治資料,1986,1:11);黃藥子與樸硝、瓦松一同蒸煮,薰洗患處,治療小兒肛周瘺管有良效(實用中醫藥雜志,1994,1:16);此外,還可治皮膚疣(中西醫結合雜志,1989,1:44)、急性軟組織損傷(遼寧中醫雜志,1988,10:39)、老年人前列腺肥大性尿潴留(浙江中醫雜志,1993,3:37)。
4.不良反應:常規劑量服用黃藥子制劑后,也會出現口干,有食欲不振、惡心、腹痛等消化道反應。服用過量可引起口、舌、喉等處燒灼痛,流涎,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瞳孔縮小,嚴重者出現黃疸。其直接毒性作用,是該藥或其代替產物在肝內達到一定濃度時干擾細胞代謝的結果,大量的有毒物質在體內蓄積可以導致急性肝中毒,最后出現明顯黃疸,因肝昏迷,也有因窒息,心臟麻痹而死亡。中毒救治:除一般常規處理外,內服蛋清水或葛根糊、活性炭。靜泳滴注葡萄糖鹽水。給于大量維生素C、B和ATP、輔酶A。也可用大量綠豆湯,或生姜30g榨汁,用白米醋60ml,甘草10g、加水煎成500ml飲用。
海蛤殼 Haigeqiao
《神農本草經》
為簾蛤科動物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 和青蛤Cyclina sinensis Gmelin 等的貝殼。產各地沿海地區。夏秋兩季自海灘泥沙中淘取,去肉,洗凈。生用或煅用。搗末或水飛用。
【性能】咸,寒。歸肺、胃經。
【功效】清肺化痰,軟堅散結。
【應用】
1.肺熱,痰熱咳喘。本品能清肺熱而化痰清火,用治熱痰咳喘,痰稠色黃,常與瓜蔞仁、海浮石等同用;治痰火內郁,灼傷肺絡之胸脅疼痛咯吐痰血,常配青黛同用,即黛蛤散(《衛生鴻寶》)。
2.癭瘤、痰核。本品味咸,能軟堅散結,常與海藻、昆布等同用,如含化丸(《證治準繩》)。
此外,本品有利尿、制酸之功,可用于水氣浮腫,小便不利及胃痛泛酸之證。研末外用,可收澀斂瘡,治濕瘡、燙傷。
【用法用量】煎服,10~15g;蛤粉宜包煎。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咳逆上氣,喘息,煩滿,胸痛寒熱。”
2.《藥性論》:“治水氣浮腫,下小便,治嗽逆上氣,項下瘤癭。”
3.《本草綱目》:“清熱利濕,化痰飲,消積聚,除血痢,婦人血結胸。”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文蛤和青蛤的貝殼均含碳酸鈣、殼角質、氨基酸等。另含鈉、鋁、鐵、鍶等。
2.藥理作用:有抗衰老作用,對動物過氧化脂質能明顯降低,對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能明顯提高。另有抗炎作用,其與昆布、海藻、牡蠣的組方能抑制大鼠肉芽組織增生,對小鼠冰醋酸致急性腹膜炎有顯著抑制效果。
3.臨床研究:蛤粉配雄黃、乳香、沒藥、冰片等研末。涂在消毒帶線棉球上,置陰道內,治宮頸糜爛有效(山東醫藥,1993,2:封三);蛤粉配冰片、雄黃研末,菜油調涂陰道壁上,治療霉菌性陰道炎效佳(湖北中醫雜志,1985,2:9); 煅蛤粉配煅石膏、青黛、黃柏、輕粉極細末,香油、茶水調敷,外裹塑料布,治療銀屑病51例,總有效率為96.1%(四川中醫,1994,10:48);此外,還有用治療帶狀皰疹(遼寧中醫雜志,1989,8:47)、黃水瘡(中成藥,1992,5:49)、小兒膿皰病(上海中醫藥雜志,1986,6:18),治療化療后潰瘍、組織壞死亦有良效。(浙江中醫雜志,1994,1:18)。
海浮石 Hai fu shi
《本草拾遺》
為胞孔科動物脊突苔蟲Costazia aculeala Canu et Bassler 瘤苔蟲C.costazii Audouim的骨骼,俗稱石花;或火山噴出的巖漿形成的多孔狀石塊,又稱大浮海石或小浮海石。前者主產于浙江、江蘇、福建、廣東沿海,夏秋季撈起,清水洗去鹽質及泥沙,曬干;后者主產于遼寧、山東、福建、廣東沿海。全年可采,撈出洗凈曬干,搗碎或水飛用。
【性能】咸,寒。歸肺、腎經。
【功效】清肺化痰,軟堅散結,利尿通淋。
【應用】
1.痰熱咳喘。本品寒能清肺降火,咸能軟堅化痰。治痰熱壅肺,咳喘咯痰黃稠者,常配瓜萎、貝母、膽星等同用,如清膈煎(《景岳全書》);若肝火灼肺,久咳痰中帶血者,可配青黛、山梔、瓜蔞等藥用,以瀉肝清肺,化痰止血,如咳血方(《丹溪心法》)。
2.瘰疬,癭瘤。本品能軟堅散結,清化痰火。常配牡蠣、貝母、海藻等同用。
3.血淋、石淋。可單味研末或配小薊、蒲黃、木通等用。
【用法用量】煎服,10~15g。打碎先煎。
【古籍摘要】
1.《本草綱目》引朱震亨:“海石,治老痰結塊,咸能軟堅也。”
2.《本草綱目》:“消瘤癭結核疝氣,下氣,消瘡腫。”“浮石,入肺除上焦痰熱,止咳嗽而軟堅,清其上源,故又治諸淋。”
3.《本草正》:“消食,消熱痰,解熱渴,熱淋,止痰嗽喘急,軟堅癥,利水濕。”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脊突苔蟲的骨骼,主含碳酸鈣,并含少量鎂、鐵及酸不溶物質;火山噴出的巖漿形成的多孔狀石塊上要成分為二氧化硅,亦含氯、鎂等。
2.藥理作用:本品有促進尿液分泌及祛除支氣管分泌物的作用。
3.臨床研究:以大劑量海浮石為主配生地、川貝母、生大黃,水煎服,治療肺動脈高壓所致的頑固性咯血,同對對支氣管擴張咯血、支氣管炎、淋巴結核等也有很好的作用(浙江中醫雜志,1991,10:468);海浮石研細末溫開水送服,治胸部迸傷25例,取得良效。(光明中醫,1999,4:43),用類似法(黃酒、白酒送服海浮石)治療閃腰岔氣36例,全部有效(山東中醫雜志,1997,1:41),以浮海石為主配川楝子、延胡索、硫酸鋁制成克癃靈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療前列腺增生,總有效率96%(實用中西醫結合雜志,1991,12:739)。
瓦楞子 Wa len zi
《本草備要》
為蚶科動物毛蚶Arca subcrenata Lischke泥蚶A. granosa Linnaeus或魁蚶A.inflata Reeve的貝殼。產于各地沿海地區。全年捕撈,洗凈,置沸水中略煮,去肉,曬干,生用或煅用,用時打碎。
【性能】咸,平。歸肺、胃、肝經。
【功效】消痰軟堅,化瘀散結,制酸止痛。
【應用】
1.瘰疬,癭瘤。本品咸能軟堅,消痰散結,常與海藻、昆布等配伍,如含化丸(《證治準繩》)。
2.癥瘕痞塊。本品既能消痰,又能化瘀,有化瘀散結之功,適用于氣滯血瘀及痰積所致的癥瘕痞塊,可單用,醋淬為丸服,即《萬氏家抄方》瓦楞子丸;也常與三棱、莪術、鱉甲等行氣活血消癥軟堅之品配伍。
本品煅用可制酸止痛,用于肝胃不和,胃痛吐酸者,可單用,也可配甘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宜打碎先煎。研末服,每次1~3g。生用消痰散結;煅用制酸止痛。
【古籍摘要】
1.《本草拾遺》:“燒,以米醋三度淬后,醋膏丸,治一切血氣,冷氣,癥癖。”
2.《醫林纂要》:“去一切痰積,血積,氣塊,破癥瘕,攻瘰疬。”
3.《本草求真》:“此與鱉甲、虻蟲同為一類,皆能消瘧除積。但虻蟲其性最迅,此與鱉甲其性稍緩耳。”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均主含碳酸鈣,并含有機質及少量鐵、鎂、硅酸鹽、磷酸鹽等。
2.藥理作用:碳酸鈣能中和胃酸,減輕胃潰瘍之疼痛。
3.臨床研究:瓦楞子、菜油等量,制成瓦楞油,外用于創面,治療包括深Ⅱ度在內的燒燙傷50例,均治愈。(四川醫學,1982,1:44)
礞石 Meng shi
《嘉祐本草》
為綠泥石片巖或云母巖的石塊或碎粒。前者藥材稱青礞石,主產于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后者藥材稱金礞石,主產于河南、河北等地。全年可采,除去雜質,煅用。
【性能】咸,平。歸肺、肝經。
【功效】墜痰下氣,平肝鎮驚。
【應用】
1,氣逆喘咳。本品質重性烈,功專墜降,味咸軟堅,善消痰化氣,以治頑痰、老痰膠固之證,癥見咳喘痰壅難咯,大便秘結,常配沉香、黃芩、大黃同用,如礞石滾痰丸(《景岳全書》)。
2.癲狂,驚癇。本品既能攻消痰積,又能平肝鎮驚,為治驚癇之良藥。如奪命散(《嬰孩寶鑒》),治熱痰壅塞.引起的驚風抽搐,以煅礞石為末,用薄荷汁和白蜜調服。若痰積驚癇,大便秘結者,可用礞石滾痰丸以逐痰降火定驚。
【用法用量】煎服,6~10g,宜打碎布包先煎。入丸、散1.5~3g。
【使用注意】本品重墜性猛,非痰熱內結不化之實證不宜使用。脾虛胃弱,小兒慢驚及孕婦忌用。
【古籍摘要】
1.《嘉祐本草》:“治食積不消,留滯在臟腑,食積癥塊久不差。”
2.《本草綱目》:“治積痰驚閑,咳嗽喘急。”“治驚利痰……然止可用之救急,氣弱脾虛者不宜久服。”
3.《本草備要》:“能平肝下氣,為治驚利痰之圣藥。”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青礞石主要成分為硅酸鹽,鎂、鋁、鐵及結晶水;金礞石主要成分為云母與石英,亦即主含鉀、鐵、鎂、錳、鋁、硅酸等與結晶水。
2.藥理作用:青礞石呈八面體配位的陽離子層夾在兩個相同四面體單層間所組成,存在著靜態電位差,故能促進陽離子交換,產生吸附作用,這是化痰利水作用機制之一。
3.臨床研究:青礞石、鼠婦各等量研細末,舌根含服,治療48例食管賁門癌梗阻,明顯緩解37例,部分緩解6例,無效5例(浙江中醫雜志,1990,16:270),此外,還可用青礞石治療癲癇、頸部淋巴結結核、冠心病等。
第三節 止咳平喘藥
本類藥物主歸肺經,其味或辛或苦或甘,其性或溫或寒,由于藥物性味不同,質地潤、燥有異,止咳平喘之理也就有所不同,有宣肺、清肺、潤肺、降肺、斂肺及化痰之別。其中有的藥物偏于止咳,有的偏于平喘,有的則兼而有之。
本節藥物主治咳喘,而咳喘之證,病情復雜,有外感內傷之別,寒熱虛實之異。臨床應用時應審證求因,隨證選用不同的止咳、平喘藥,并配伍相應的有關藥物,總之不可見咳治咳,見喘治喘。
表證、麻疹初起,不能單投止咳藥,當以疏解宣發為主,少佐止咳藥物,更不能過早使用斂肺止咳藥。個別麻醉鎮咳定喘藥,因易成癮,易戀邪,用之宜慎。
苦杏仁 Ku xing ren
《神農本草經》
為薔薇科植物山杏Prunues armeniaca L. var. ansu Maxim.西伯利亞杏P.sibirica L.東北杏 P. mandshurica (Maxim.)Koehne或杏 P. armeniaca L.的成熟種子。主產我國東北、內蒙古、華北、西北、新疆及長江流域。夏季采收成熟果實,除去果肉及核殼,晾干,生用或炒用。
【性能】苦,微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
【功效】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應用】
1.咳嗽氣喘。本品主入肺經,味苦降泄,肅降兼宣發肺氣而能止咳平喘,為治咳喘之要藥,隨證配伍可治多種咳喘病證。如風寒咳喘,胸悶氣逆,配麻黃、甘草,以散風寒宣肺平喘,如三拗湯(《傷寒論》);若風熱咳嗽,發熱汗出,配桑葉、菊花,以散風熱宣肺止咳,如桑菊飲(《溫病條辨》);若燥熱咳嗽,痰少難咯,配桑葉、貝母、沙參,以清肺潤燥止咳,如桑杏湯(《溫病條辨》)、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肺熱咳喘,配石膏等以清肺泄熱宣肺平喘,如麻杏石甘湯(《傷寒論》)。
2.腸燥便秘。本品質潤多脂,味苦而下氣,故能潤腸通便。常配柏子仁、郁李仁等同用,如五仁丸(《世醫得效方》)。
此外,本品外用,可治蟯蟲病、外陰瘙癢。
【用法用量】煎服,3~10g,宜打碎入煎,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陰虛咳喘及大便溏瀉者忌用。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過大;嬰兒慎用。
【古籍摘要】
l.《本草拾遺》:“殺蟲。以利喉咽,去喉痹、痰唾、咳嗽、喉中熱結生瘡。”
2.《珍珠囊藥性賦》:“除肺熱,治上焦風燥,利胸膈氣逆,潤大腸氣秘。”
3.《本草便讀》;“功專降氣,氣降則痰消嗽止。能潤大腸,故大腸氣秘者可用之。”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苦杏仁苷及脂肪油、蛋白質、各種游離氨基酸。尚含苦杏仁酶、苦杏仁苷酶、綠原酸、肌醇、苯甲醛、芳樟醇。
2.藥理作用:所含苦杏仁苷口服后,在下消化道分解后產生少量氫氰酸,能抑制咳嗽中樞而起鎮咳平喘作用。在生成氫氰酸的同時,也產生苯甲醛,后者可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從而影響消化功能。苦杏仁苷及其水解生成的氫氰酸和苯甲酸體外試驗均證明有微弱抗癌作用。苦杏仁油對蛔蟲、鉤蟲及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有抑制作用,且有潤滑性通便作用。此外,苦杏仁苷有抗突變作用,所含蛋白質成分還有明顯的抗炎及鎮痛作用。
3.臨床研究:杏仁炒干粉碎,加紅糖攪勻服,治療氣滯痰郁的慢性咽炎效果良好。(四川中醫,1991,10:48);苦杏仁苷,口服或靜脈滴注,治療晚期肺癌、食道癌,腫瘤病灶未見明顯縮小,但大部患者的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的緩解(腫瘤,1984,6:273);苦杏仁苷還用于何杰金氏病、支氣管癌、梭狀細胞肉瘤、精母細胞瘤、慢性髓性白血病、胸膜癌、惡性淋巴瘤、多發性直腸癌、乳癌并發骨轉移等的治療;以杏仁為主治療上消化道潰瘍,效果滿意(河南中醫,1997,1:56);苦杏仁火炙或焙后研末,香油調敷,分治小兒膿瘡、黃水瘡多例均痊愈。(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80,3:66;中醫外治雜志,1987,5:45);本品和豬脂共搗為泥,用布包擦患處,治老年性皮膚瘙癢癥,效佳(山東中醫雜志,1995,10:470);苦杏仁與醋合煎,涂患處,治療足癬療佳(廣西中醫藥,1985,5:45)。
4.不良反應:苦杏仁的主要成分苦杏仁苷水解后的產物氫氰酸,為有效成分,也是中毒成分,誤服過量杏仁可產生氫氰酸中毒,使延髓各生命中樞先抑制后麻痹,并抑制細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而引起組織窒息。臨床表現為眩暈、心悸、惡心、嘔吐等中毒反應,重者出現昏迷,驚厥、瞳孔散大、對光反應消失,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中毒的處理:早期可用高錳酸鉀或過氧化氫或10%硫代硫酸鈉洗胃,然后大量飲糖水,或靜脈注射葡萄糖液。嚴重者立即給氧,靜注3%亞硝酸鈉溶液10mL。如病情危急時,吸入亞硝酸異戊酯,每隔2分鐘吸30秒,反復吸入3次,以代替亞硝酸鈉。對于輕癥,民間用杏樹皮(去粗皮)60g,加水500mL,煮沸20分鐘,取汁溫服。
附藥 甜杏仁Tanxingren
為薔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的的部分栽培種而其味甘甜的成熟種子。性味甘平,功效與苦杏仁類似,藥力較緩,且偏于潤肺止咳。主要用于虛勞咳嗽或津傷便秘。煎服,5~10g。
紫蘇子 Zisuzi
《本草經集注》
為唇形科植物紫蘇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的成熟果實。主產于江蘇、安徽、河南等地。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生用或微炒,用時搗碎。
【性能】辛,溫。歸肺,大腸經。
【功效】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應用】
1.咳喘痰多。本品性主降,長于降肺氣,化痰涎,氣降痰消則咳喘自平。用治痰壅氣逆,咳嗽氣喘,痰多胸痞,甚則不能平臥之證,常配白芥子、萊菔子,如三子養親湯(《韓氏醫通》)。若上盛下虛之久咳痰喘,則配肉桂、當歸、厚樸等溫腎化痰下氣之品,如《和劑局方》蘇子降氣湯。
2.腸燥便秘。本品富含油脂,能潤燥滑腸,又能降泄肺氣以助大腸傳導。常配杏仁、火麻仁、瓜蔞仁等,如紫蘇麻仁粥(《濟生方》)。
【用法用量】煎服,5~1Og;煮粥食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陰虛喘咳及脾虛便溏者慎用。
【古籍摘要】
1.《名醫別錄》:“主下氣,除寒溫中。”
2.《藥品化義》:“蘇子主降,味辛氣香主散,降而且散,故專利郁痰。咳逆則氣升,喘急則肺脹,以此下氣定喘。膈熱則痰壅,痰結則悶痛,以此豁痰散結。如氣郁不舒,乃風寒客犯肺經,久遏不散,則邪氣與真氣相持,致飲食不進,痰嗽發熱,似弱非弱,以此清氣開郁,大為有效。”
3.《本經逢原》:“性能下氣,故胸膈不利者宜之……為除喘定嗽,消痰順氣之良劑。但性主疏泄,氣虛久嗽,陰虛喘逆,脾虛便溏者皆不可用。”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脂肪油(油中主要不飽和脂肪酸及亞油酸,亞麻酸)及蛋白質、維生素B1、氨基酸類等。
2.藥理作用:紫蘇油有明顯的降血脂作用,給易于卒中的自發性高血壓大鼠喂紫蘇油可延長其存活率,使生存時間延長。紫蘇油還可提高實驗動物的學習能力。實驗證實其有抗癌作用。
3.臨床研究:生紫蘇子搗碎或嚼爛空腹服,治療腸道蛔蟲病100例,服藥后排出蛔蟲者92例(四川中醫,1986,8:47);對74例高脂血癥患者進行了蘇子油膠囊和月見草油膠囊雙盲對照觀察,蘇子油膠囊降膽固醇及甘油三酯有效率均高于月見草油膠囊組。結果顯示蘇子油對陰虛陽亢型高脂血癥更為適宜。(遼寧中醫雜志,1999,3:135)。
【其他】同科植物白蘇的果實,與紫蘇子功效基本相同,亦入藥,名玉蘇子。
百部 Bai bu
《名醫別錄》
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Mig.)Mig.蔓生百部S.japonica(BL.) Miq.或對葉百部S.tuberosa Lour.的塊根。主產于安徽、江蘇、湖北、浙江、山東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置沸水中略燙或蒸至無白心,取出,曬干,切厚片生用,或蜜炙用。
【性能】甘、苦,微溫。歸肺經。
【功效】潤肺止咳,殺蟲滅虱。
【應用】
1.新久咳嗽,百日咳,肺癆咳嗽。本品甘潤苦降,微溫不燥,功專潤肺止咳,無論外感、內傷、暴咳、久嗽,皆可用之。可單用或配伍應用。治風寒咳嗽,配荊芥、桔梗、紫菀等,如止嗽散(《醫學心悟》);久咳不已,氣陰兩虛者,則配黃芪、沙參、麥冬等,如百部湯(《本草匯言》);治肺癆咳嗽,陰虛者,常配沙參、麥冬、川貝母等。
2.蟯蟲、陰道滴蟲,頭虱及疥癬等。本品有殺蟲滅虱之功,以治蟯蟲病為多用,以本品濃煎,睡前保留灌腸;治陰道滴蟲,可單用,或配蛇床子、苦參等煎湯坐浴外洗,治頭虱、體虱及疥癬,可制成2O%乙醇液,或5O%水煎劑外搽。
【用法用量】煎服,5~15g。外用適量。久咳虛嗽宜蜜炙用。
【古籍摘要】
1.《名醫別錄》:“主咳嗽上氣。”
2.《藥性論》:“治肺家熱、上氣咳逆,主潤益肺。”
3.《日華子本草》:“治疳蛔及傳尸骨蒸,殺蛔蟲,寸白、蟯蟲。”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多種生物堿:如百部堿、百部定堿、原百部堿、次百部堿、直立百部堿、對葉百部堿、蔓生百部堿等,還含糖、脂類、蛋白質、琥珀酸等。
2.藥理作用
百部所含生物堿能降低呼吸中樞興奮性,抑制咳嗽反射,而奏止咳之效。對支氣管痙攣有松馳作用,強度與氨茶堿相似。體外試驗對人型結核桿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白喉桿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傷寒桿菌、鼠疫桿菌、炭疽桿菌,霍亂弧菌均有抑制作用,對流行性感冒病毒,一切皮膚真菌也有抑制作用。水浸液和醇浸液對體虱、陰虱皆有殺滅作用。此外,尚有一定的鎮靜、鎮痛作用。
3.臨床研究: 現代臨床以本品為主,配黃芩、丹參,治肺結核,對痰菌轉陰及病灶的吸收均有一定療效,治百日咳痙咳期效果較佳;百部用白酒浸泡成百部酒,涂搽患處,能癢止疹退(北京中醫雜志,1983,4:643);以苦參百部湯(炙百部、苦參子、甘草)口服,治療梨形鞭毛蟲病15例,全部治愈,無發生任何不良副作用(福建中醫藥,1984,4:143);治療:百部用乙醇浸泡,搽患處,治療酒渣鼻有效(中醫雜志,1981,4;273)。
紫菀 Ziwan
《神農本草經》
為菊科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 L.f.的根及根莖。主產于東北、華北、西北及河南、安徽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有節的根莖,編成辨狀曬干,切厚片生用,或蜜炙用。
【性能】苦、辛、甘,微溫。歸肺經。
【功效】潤肺化痰止咳。
【應用】
咳嗽有痰。本品甘潤苦泄,性溫而不熱,質潤而不燥,長于潤肺下氣,開肺郁,化痰濁而止咳。對咳嗽之證,無論外感、內傷,病程長短,寒熱虛實,皆可用之。如風寒犯肺,咳嗽咽癢,咯痰不爽,配荊芥、桔梗、百部等,如止嗽散(《醫學心悟》);若治陰虛勞嗽,痰中帶血,則配阿膠、貝母等以養陰潤肺,化痰止嗽,如王海藏紫菀湯。
此外,本品還可用于肺癰、胸痹及小便不通等證,蓋取其開宣肺氣之力。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感暴咳生用,肺虛久咳蜜炙用。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
2.《本草從新》:“專治血痰,為血勞圣藥,又能通利小腸。”
3.《本草正義》:“紫菀柔潤有余,雖曰苦辛而溫,非燥烈可比。專能開泄肺郁,定咳降逆,宣通窒滯,兼疏肺家氣血。凡風寒外束,肺氣壅塞,咳嗆不爽,喘促哮吼,及氣火潘灼,郁為肺癰,咳吐膿血,痰臭腥穢諸證,無不治之;而寒飲蟠踞,濁涎膠固,喉中如水雞聲者,尤為相宜。”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紫菀皂苷A~G、紫菀苷、紫菀酮、紫菀五肽、紫菀氯環五肽、丁基-D-核酮糖苷、槲皮素、無羈萜、表無羈萜醇、揮發油等。
2.藥理作用:水煎劑及苯、甲醇提取物均有顯著的祛痰作用,目前,初步認為祛痰的有效成分為丁基-D-核酮糖苷;根與根莖的提取物中分離出的結晶之一有止咳作用。體外試驗證明,紫菀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所含的表無羈萜醇對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抗癌作用;槲皮素有利尿作用。
3.臨床研究:有報道,以本品配知母、川貝、桔梗等組成紫菀湯治肺結核、支氣管擴張、肺癌咯血,總有效率為71.74%(陜西中醫,1994,10:444)
款冬花Kuan dong hua
《神農本草經》
為菊科植物款冬 Tussilago farlara L.的花蕾。主產于河南、甘肅、山西、陜西等地。12月或地凍前當花尚未出土時采挖,除去花梗,陰干,生用,或蜜炙用。
【性能】辛、微苦,溫。歸肺經。
【功效】潤肺下氣,止咳化痰。
【應用】
咳喘。本品辛溫而潤,治咳喘無論寒熱虛實,皆可隨證配伍。咳嗽偏寒,可與干姜、紫菀、五味子同用,如款冬煎(《千金方》)。治肺熱咳喘,則配知母、桑葉、川貝母同用,如款冬花湯(《圣濟總錄》);若配人參、黃芪,可治肺氣虛弱,咳嗽不已;若治陰虛燥咳,則配沙參、麥冬;喘咳日久痰中帶血,常配百合同用,如百花膏(《濟生方》);肺癰咳吐膿痰者,也可配桔梗、苡仁等同用,如款花湯(《瘡瘍經驗全書》)。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感暴咳宜生用,內傷久咳宜炙用。
【用藥鑒別】款冬花、紫菀,其性皆溫,但溫而不燥,既可化痰,又能潤肺,咳嗽無論寒熱虛實,病程長短均可用之。前者重在止咳,后者尤善祛痰。古今治咳喘諸方中,二者每多同用,則止咳化痰之效益彰。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咳逆上氣,善喘,喉痹。”
2.《本經逢原》:“潤肺消痰,止嗽定喘。”
3.《本經疏證》:“《千金》、《外臺》,凡治咳逆久咳,并用紫菀、款冬者十方而九。然其異在《千金》、《外臺》亦約略可見。蓋凡唾膿血失音者,及風寒水氣盛者,多不甚用款冬,但用紫菀;款冬則每同溫劑、補劑用者為多。”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生物堿款冬花堿、克氏千里光堿;及倍半萜成分款冬花素、甲基丁酸款冬花素酯、去乙酰基款冬花素;三萜成分款冬二醇、山金車二醇;蕓香苷、金絲桃苷、精油、氨基酸及鞣質等。
2.藥理作用:煎劑及乙醇提取物有鎮咳作用,乙酸乙醇提取物有祛痰作用,醚提取物小量略有支氣管擴張作用,醇、醚提取物有呼吸興奮作用。醚提取物及煎劑有升血壓作用;醚提取物能抑制胃腸平滑肌,有解痙作用;提取物及款冬花素有抗血小板激活因子作用。
3.臨床研究:單味款冬花嚼成糊狀,涂于消毒布塊外貼于傷面,治51例慢性骨髓炎,總有效率92%(新中醫,1989,11:38)
馬兜鈴 Ma dou ling
《藥性論》
為馬兜鈴科植物北馬兜鈴Aristolochia contorta Bge.或馬兜鈴A. debilisSieb. et Zucc.的成熟果實。前者主產于黑龍江、吉林、河北等地;后者主產于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等地。秋季果實由綠變黃時采收,曬干,生用、炒用或蜜炙用。
【性能】苦、微辛,寒。歸肺、大腸經。
【功效】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清腸消痔。
【應用】
1.肺熱咳喘。本品性寒質輕,主入肺經,味苦泄降,善清肺熱,降肺氣,又能化痰。故熱郁于肺,肺失肅降,發為咳嗽痰喘者最宜,常配桑白皮、黃芩、枇杷葉等同用;治肺虛火盛,喘咳咽干,或痰中帶血者,則配阿膠等同用,以養陰清肺止咳平喘,如補肺阿膠散(《小兒藥證直訣》)。
2.痔瘡腫痛或出血。本品又入大腸經,能清除大腸積熱而治痔瘡腫痛或出血,常配生地、白術等藥內服,也可配地榆、槐角煎湯熏洗患處。
此外,又能清熱平肝降壓而治高血壓病屬肝陽上亢者。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適量,煎湯薰洗。一般生用,肺虛久咳炙用。
【使用注意】用量不宜過大,以免引起嘔吐。虛寒喘咳及脾虛便溏者禁服,胃弱者慎服。
【古籍摘要】
1.《藥性論》;“主肺氣上急,坐息不得,咳逆連連不止。”
2.《本草經疏》:“馬兜鈴,入肺除熱,而使氣下降。咳嗽者,氣升之病,氣降熱除,嗽自平矣。痰結喘促,亦肺熱病也,宜并主之。血痔瘺瘡,無非血熱。況痔病屬大腸,大腸與肺為表里,清臟熱則腑熱亦清矣,故亦主之。”
3.《本草正義》:“宣肺之藥,紫菀微溫,兜鈴微清,皆能疏通壅滯,止嗽化痰,此二者,有一溫一清之分,宜辨寒嗽熱嗽、寒喘熱喘主治。”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北馬兜鈴果實含馬兜鈴酸A、C、D,β-谷甾醇和木蘭花堿。馬兜鈴果實和種子含有馬兜鈴酸A和季銨生物堿。
2.藥理作用:明顯止咳作用,煎劑有微弱祛痰作用;舒張支氣管,緩解支氣管痙攣。對多種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3.臨床研究:據報道從馬兜鈴中提取馬兜鈴酸,經500名產婦服后,分娩期感染率從26.8%下降至8.2%(國外醫學·藥學分冊,1979,1:86)
4.不良反應:服用馬兜鈴3O~90g可引起中毒反應,所含木蘭花堿,對神經節有阻斷作用,并具有箭毒樣作用。臨床表現為頻繁惡心、心煩、嘔吐、頭暈、氣短等癥狀,嚴重者可出現出血性下痢,知覺麻痹,嗜睡,瞳孔散大,呼吸困難,由腎炎而引起蛋白尿及血尿。輕度癥狀如惡心、嘔吐等,用蜜炙馬兜鈴后再入藥,可免此弊;較嚴重者,需對癥處理,可洗胃、服濃茶或鞣酸等。肌內注射維生素B1,1日2次,每次2Omg,靜脈注射25%葡萄糖液或靜脈滴注葡萄糖鹽水1000~1500ml。出現麻痹或呼吸困難時,可用苯甲酸鈉,咖啡因,或尼可剎米或樟腦磺酸鈉等肌內注射。
枇杷葉 Pi pa ye
《名醫別錄》
為薔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的葉。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栽培。主產于廣東、江蘇、浙江、福建、湖北等地。全年均可采收,曬干,刷去毛,切絲生用或蜜炙用。
【性能】苦,微寒。歸肺、胃經。
【功效】清肺止咳,降逆止嘔。
【應用】
1.肺熱咳嗽,氣逆喘急。本品味苦能降,性寒能清,具有清降肺氣之功。可單用制膏服用,或與黃芩、桑白皮、梔子等同用,如枇杷清肺飲(《醫宗金鑒》);治燥熱咳喘,咯痰不爽,口干舌紅者,宜與宣燥潤肺之品桑葉、麥冬、阿膠等同,如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
2.胃熱嘔吐,噦逆。本品能清胃熱,降胃氣而止嘔吐、呃逆,常配陳皮、竹茹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5~10g,止咳宜炙用,止嘔宜生用。
【古籍摘要】
1.《名醫別錄》:“主卒口宛不止,下氣。”
2.《本草綱目》:“和胃降氣,清熱解暑毒;療腳氣。”“枇杷葉,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氣之功耳。氣下則火降痰順,而逆者不逆,嘔者不嘔,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治胃病以姜汁涂炙,治肺病以蜜水涂炙。”
3.《重慶堂隨筆》:“凡風溫、溫熱、暑、燥諸邪在肺者,皆可用以保柔金而肅治節,香而不燥,凡濕溫、疫癘、穢毒之邪在胃者,皆可用以澄濁而廓中州。本草但云其下氣治嗽、口宛,則偉績未彰,故發明之。”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揮發油(主要為橙花椒醇和金合歡醇)以及酒石酸、熊果酸、齊墩果酸、苦杏仁苷、鞣質,維生素B、C,山梨醇等。
2.藥理作用:本品有鎮咳、平喘作用,祛痰作用較差;煎劑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對白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及痢疾桿菌亦有抑制作用。乙醚冷浸提取物及所含熊果酸有抗炎作用。
3.臨床研究:鮮枇杷葉煮后,煎液濃縮,空腹服用,治小兒蟯蟲病122例,結果陰轉率67.21%,肛周成蟲陰轉率為78.85%,肛周蟲減少率為88.14%。(中醫研究,1989,2:32);枇杷葉,配杏仁、梔子、淡豆豉組成枇杷葉煎,配合短程(7日內)的西藥對癥處理,治療小兒急性腎炎,在提高治愈率、預后等方面,均優于單一的治療方法。(河北中醫,1998,6:325)。
桑白皮 Sang bai pi
《神農本草經》
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根皮。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于安徽、河南、浙江、江蘇、湖南等地。秋末葉落時至次春發芽前挖根,刮去黃棕色粗皮,剝取根皮,曬干,切絲生用,或蜜炙用。
【性能】甘,寒。歸肺經。
【功效】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應用】
1.肺熱咳喘。本品性甘寒性降,主入肺經,能清瀉肺火兼瀉肺中水氣而平喘。治肺熱咳喘,常配地骨皮同用,如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若水飲停肺,脹滿喘急,可配麻黃、杏仁、葶藶子等宣肺逐飲之藥同用;治肺虛有熱而咳喘氣短、潮熱、盜汗者,也可與人參、五味子、熟地等補益藥配伍,如補肺湯(《永類鈐方》)。
2.水腫。本品能瀉降肺氣,通調水道而利水消腫,尤宜用于風水、皮水等陽水實證。全身水腫,面目肌膚浮腫,脹滿喘急,小便不利者,常配茯苓皮、大腹皮、陳皮等,如五皮散(《中藏經》)。
此外,本品還有清肝降壓止血之功,可治衄血、咯血及肝陽肝火偏旺之高血壓癥。
【用法用量】煎服,5~15g。瀉肺利水,平肝清火宜生用;肺虛咳嗽宜蜜炙用。
【古籍摘要】
1.《名醫別錄》:“去肺中水氣,唾血,熱渴,水腫腹臚脹,利水道。”
2.《藥性論》:“治肺氣喘滿,水氣浮腫,主傷絕,利水道,消水氣,虛勞客熱,頭痛,內補不足。”
3.《本草綱目》:“桑白皮,長于利小水,及實則瀉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氣及肺火有余者宜之。”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多種黃酮類衍生物,如桑根皮素、桑皮色烯素,桑根皮素等;傘形花內酯,東莨菪素,還含有作用類似乙酰膽堿的降壓成分;近又提得桑皮呋哺A。
2.藥理作用:本品有輕度止咳作用,并能利尿,尿量及鈉、鉀、氯化物排出量均增加;煎劑及其乙醇、乙醚、甲醇的提取物,有不同程度的降壓作用;對神經系統有鎮靜、安定、抗驚厥、鎮痛、降溫作用;對腸和子宮有興奮作用。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及抑制作用。本品對子宮頸癌JTC28、肺癌細胞有抑制作用,近年研究還表明,還能抗愛滋病毒。
3.臨床研究:因本品有肯定的降血壓作用,有人用五皮飲加重桑白皮用量,治療高血壓危象(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5,3:22);單用桑根白皮一味煎服,治小兒流涎21例,均治愈,隨訪1年未見復發(云南中醫雜志,1987,1:37);單用外敷治療臁瘡亦有效(四川中醫,1991,4:49)
葶藶子 Ting li zi
《神農本草經》
為十字花科植物獨行菜 Lepidium apetalum Willd.或播娘蒿 Descurinia sophia (L.) Webb ex Prantl的成熟種子。前者稱“北葶藶”,主產于河北、遼寧、內蒙古、吉林等地;后者稱“南葶藶”,主產于江蘇、山東、安徽、浙江等地。夏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曬干,搓出種子,除去雜質,生用或炒用。
【性味歸經】苦、辛,大寒。歸肺、膀胱經。
【功效】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應用】
1.痰涎壅盛,喘息不得平臥。本品苦降辛散,性寒清熱,專瀉肺中水飲及痰火而平喘咳。常佐大棗以緩其性,如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要略》)。還常配蘇子、桑白皮、杏仁等共用。
2.水腫,懸飲,胸腹積水,小便不利。本品泄肺氣之壅閉而通調水道,利水消腫。治腹水腫滿屬濕熱蘊阻者,配防己、椒目、大黃,即已椒藶黃丸(《金匱要略》);治結胸、胸水,腹水腫滿,配杏仁、大黃、芒硝,即大陷胸丸(《傷寒論》)。
【用法用量】煎服,5~10g;研末服,3~6g。
【鑒別用藥】桑白皮與葶藶子均能瀉肺平喘,利水消腫,治療肺熱及肺中水氣,痰飲咳喘以及水腫,常相須為用。桑白皮甘寒,藥性較緩,長于清肺熱,降肺火,多用于肺熱咳喘,痰黃及皮膚水腫;而葶藶子力峻,重在瀉肺中水氣、痰涎,對邪盛喘滿不得臥者尤宜,其利水力量也強,可兼治臌脹、胸腹積水之證。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癥瘕積聚結氣,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
2.《名醫別錄》:“下膀胱水,伏留熱氣,皮間邪水上出,面目浮腫。身暴中風熱痱癢,利小腹。”
3.《開寶本草》:“療肺癰上氣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飲。”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播娘蒿種子含有強心苷類:如毒毛旋花子苷配基,伊夫單苷,葶藶子苷,伊夫雙苷、異硫氰酸類:有葡萄糖異硫氰酸鹽的降解產物,異硫氰酸芐酯,異硫氰酸烯丙酯,異硫氰酸丁烯酯。脂肪油類:油中主要含亞麻酸、亞油酸、油酸、芥酸、棕櫚酸、硬脂酸。
獨行菜的種子含芥子苷,脂肪油,蛋白質,糖類。
2.藥理作用:兩種葶藶子提取物,均有強心作用,能使心肌收縮力增強,心率減慢,對衰弱的心臟可增加輸出量,降低靜脈壓。尚有利尿作用。葶藶子的芐基芥子油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對酵母菌等2O種真菌及數十種其它菌株均有抗菌作用。葶藶子在很低劑量,即可發揮顯著的抗癌效果。
3.臨床研究:葶藶子對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有重要意義,現臨床多用治心力衰竭。如用強心栓(葶藶子、生黃芪、赤芍等)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總有效率為91.1%。(中醫藥學報,1992,2:79);用葶藶子降血脂膠囊(葶藶子、山楂、茵陳蒿等)治療高脂血癥,療效確切(醫學研究通訊,1999,9:9);治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總有效率為100%(湖南中醫雜志,1993,4:46);通淋排石方劑中加用葶藶子15~20g,治多例尿路結石病人有更好療效(中醫雜志,2000,10:637);生葶藶子去殼內服,治療急性咽炎患者240例,痊愈221例,好轉15例、無效4例(四川中醫,1993,6:50);應用刺蒺藜糊(葶藶子、刺蒺藜)治療牙齒敏感癥,總有效率95.4%(四川中醫,1997,4:52);炒葶藶子外敷治療II度 、深Ⅱ度燒傷、表皮擦傷患者多例、效果良好(基層中藥雜志,1999,2:63)。
4.不良反應:有服道葶藶子發生過敏反應者,表現為全身皮膚丘疹伴搔癢,偶發生過敏性休克,初起可見胸悶憋氣,惡心嘔吐,心慌,繼之皮膚瘙癢,煩燥不安,頸項胸腹滿布皮疹,進而面色口唇蒼白,冷汗出,呼吸困難,心音低,血壓下降。救治方法,應給予抗過敏、抗休克治療,必要時對癥處理。程度輕者,停藥后可自行緩解。
白果 Bai guo
《日用本草》
為銀杏科植物銀杏Gimkgo biloba L.的成熟種子。全國各地均有栽培。主產于廣西、四川、河南、山東、湖北。秋季種子成熟時采收,除去肉質外種皮,洗凈,稍蒸或略煮后烘干。用時打碎取種仁,生用或炒用。
【性能】甘、苦、澀,平。有毒。歸肺經。
【功效】斂肺化痰定喘,止帶縮尿。
【應用】
1.哮喘痰嗽。本品性澀而收,能斂肺定喘,且兼有一定化痰之功,為治喘咳痰多所常用。治寒喘由風寒之邪引發者,配麻黃辛散,斂肺而不留邪,開肺而不耗氣,如鴨掌散(《攝生眾妙方》);如肺腎兩虛之虛喘,配五味子、胡桃肉等以補腎納氣,斂肺平喘;若外感風寒而內有蘊熱而喘者,則配麻黃、黃芩等同用,如定喘湯(《攝生眾妙方》)。若治肺熱燥咳,喘咳無痰者,宜配天門冬、麥門冬、款冬花以潤肺止咳。
2.帶下,白濁,尿頻,遺尿。本品收澀而固下焦。治婦女帶下,屬脾腎虧虛,色清質稀者最宜,常配山藥、蓮子等健脾益腎之品而用;若屬濕熱帶下,色黃腥臭者,也可配黃柏、車前子等,以化濕清熱止帶,如易黃湯(《傅青主女科》)。治小便白濁,可單用或與萆薢、益智仁等同用,遺精、尿頻、遺尿,常配熟地、山萸肉、覆盆子等,以補腎固澀。
【用法用量】煎服,5~10g,搗碎。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可多用,小兒尤當注意。過食白果可致中毒,出現腹痛、吐瀉、發熱、紫紺以及昏迷、抽搐,嚴重者可呼吸麻痹而死亡。
【古籍摘要】
1.《醫學入門》:“清肺胃濁氣,化痰定喘,止咳。”
2.《本草綱目》;“熟食溫肺益氣,定喘嗽,縮小便,止白濁;生食降痰,消毒殺蟲;嚼漿涂鼻面手足,去皶皰,黑皮黑曾皴皺及疥癬、疳匿蟲、陰虱。”“食多則收令太過,令人氣壅臚昏頓。……《三元延壽書》言昔有饑者,同以白果代飯食飽,次日皆死也。”
3.《本草便讀》:“上斂肺金除咳逆,下行濕濁化痰涎。”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種子含蛋白質、脂肪、淀粉、氰苷、維生素B2及多種氨基酸;外種皮含有毒成分白果酸、氫化白果酸、白果酚、白果醇等。肉質外種皮含白果酸、氫化白果酸、氫化白果亞酸、銀杏二酚、白果醇和黃酮類化合物。
2.藥理作用:能抑制結核桿菌的生長,體外對多種細菌及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乙醇提取物有一定的祛痰作用,對氣管平滑肌有微弱的松弛作用。白果二酚有短暫降壓作用,并引起血管滲透性增加。銀杏外種皮水溶性成分能清除機體超氧自由基,具有抗衰老作用,還具有免疫抑制及抗過敏作用
3.臨床研究:白果仁,有惡心嘔吐者加干姜,研末服,治美尼爾氏綜合征,一般4~8次可愈( 中醫雜志,1986,1:63);帶殼生白果,文火煎服。治療神經性頭痛1O例,大多1劑見效[中醫雜志,1982,4:72);白果仁,切出平面,頻搓患部,治療酒刺116例,均獲效,一般用藥7~14次可愈(新中醫,1982,4:72)。
4.不良反應:銀杏毒性成分為銀杏毒及白果中性素(白果酸、白果醇及白果酚等)。銀杏毒有溶血作用,服用量過大,易中毒,生品毒性更大,而以綠色胚芽最毒。白果的毒性成分能溶于水,加熱可被破壞,故本品熟用毒性小,若做為食品,應去種皮、胚芽,浸泡半天以上,煮熟透后才可食用。一般中毒癥狀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熱,煩躁不安,驚厥,精神萎頓,呼吸困難,紫紺 ,昏迷,瞳孔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嚴重者可因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解救方法:服后2~3小時內,應洗胃,導瀉,利尿,服雞蛋清或活性炭,以減輕毒素的繼續吸收;呼吸困難及紫紺者,給氧,并予呼吸興奮劑;驚厥抽搐者,給予安定、苯巴比妥等鎮靜,抗驚厥藥,靜脈注射高滲葡萄糖,及其他對癥處理,中藥可用甘草30g,水煎服,或白果殼30~60g,水煎服,或用木香適量用開水磨汁,入麝香少許服之。
附藥 銀杏葉
為銀杏樹的葉,主要成分為銀杏黃酮。性味苦、澀,平。功能斂肺平喘,活血止痛。用于肺虛咳喘,以及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腦血管痙攣等。煎服5~10g,或制成片劑、注射劑。
矮地茶 Ai di cha
《李氏草秘》
為紫金牛科植物平地木Ardisia japonica (Thunb.) Bl.的全株,又名紫金牛。主產于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全年可采。曬干,切段。生用。
【性能】苦、辛,平。歸肺、肝經。
【功效】止咳平喘,清利濕熱,活血化瘀。
【應用】
1.咳喘。本品有顯著的止咳祛痰作用,少兼平喘之功。其性平,證情無問寒熱,均可配伍應用。治肺熱咳喘痰多,可單用,亦可配枇杷葉、銀花、豬膽汁等藥用;若屬寒痰咳喘,則配麻黃、細辛、干姜等溫肺化痰止咳平喘藥同用。
2.濕熱黃疸,水腫。治急、慢性黃疸,常配茵陳、虎杖等藥用;治水腫尿少,配澤瀉、茯苓等;治熱淋,常配車前草、萹蓄等藥;與白扁豆、山藥、椿白皮還可用治脾虛帶下。
3.血瘀經閉,風濕痹痛,跌打損傷。本品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作用,治上述諸證可分別配活血調經,祛風濕通絡,及祛瘀療傷藥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0~30g。
【古籍摘要】
1.《李氏草秘》:“搗汁沖酒服,治偏墜疝氣。”
2.《植物名實圖考》:“治腫毒、血痢,解蛇毒,救中暑。”“又治跌打損傷,風痛。”
3.《草木便方》:“治風濕頑痹,肺痿久嗽,涂寒毒腫痛。”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全草含揮發油,由龍腦、β-桉葉油醇和4-松油烯醇等61個成分組成,去油后可得巖白菜素。還含紫金牛酚Ⅰ、Ⅱ,2-甲基腰果二酚,冬青醇,恩貝素,槲皮素,槲皮苷,揚梅苷等。
2.藥理作用:煎劑及所含巖白菜素均有明顯止咳作用;煎劑對小白鼠有明顯祛痰作用,其作用強度與等劑量的桔梗相當,祛痰的有效成分可能是揚梅苷及槲皮素。揮發油及紫金牛酚有抗結核作用。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有抑制作用,并對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臨床研究:用紫金牛注射液(每ml含巖白菜素30mg)肌內注射,或加服紫金牛口服劑,治肺結核,有良效(中級醫刊,1979,8:12);每日口服紫金牛煎液,或加用紫金牛注射液肌注,治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出血,有明顯止血效果。(新醫學,1973,2:107)
4.不良反應:部分病人服用矮地茶煎劑后可出現頭暈、腹脹、腹痛、腹瀉、惡心口渴及頭痛等副作用,絕大多數可自行緩解,另外,少數病例在使用紫金牛注射液肌內注射的過程中,有頭昏、失眠、皮疹、身癢和肌注局部疼痛等癥狀,但均較輕,無需處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