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了篇《別再蹭華為熱點了》被大家吐槽,說我“嘴上說著不要,身體卻很誠實”地蹭了熱點,對此,我要澄清:
寫華為99%都是為了說正事,1%的發揮空間讓我蹭上了熱點。
這不,我又要跟正經地和大家說個華為的熱點。
近年來,農業領域迎來了不少互聯網大佬,阿里、百度、騰訊等互聯網公司紛紛入局,以改變傳統農業現狀為入口,延伸自身產業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今,華為也加入了建設智慧農業的大軍中來。
有數據統計,到2030年,全球人口預計突破85億。全球糧食供給問題,已成為國際社會面臨的一大挑戰。智慧農業提升生產能力的同時,可以改善生產質量,還可以對耕地做進一步的升級優化。
華為X Labs在2017年10月發布的《聯網農場智慧農業市場評估》中指出,到 2020 年,智慧農業的潛在市場規模有望由 2015 年的 137 億美元增長至 268 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 14.3%,另外智慧農業IoT應用也將為運營商更大的市場機遇。
華為“牽手”袁隆平
1月7日,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透露與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合作,培育海水稻,通過土壤數字化,讓鹽堿地上長出水稻,從15億畝鹽堿地里改造出1億畝的良田。
在我國,鹽堿地占15億畝之多,而耕地只有18億畝。改造1億畝鹽堿地,可以多生產300億公斤糧食、養活8000萬人口,這也是袁隆平院士團隊目前所推動的“從 15 億畝鹽堿地里改造出1億畝的良田”的短期價值;從長遠來看,掌握了經驗、技術手段之后,有利于推動更深更廣的開展工作。
“海水稻”事業如火如荼,華為技術屬國內尖端。據了解,華為與袁隆平雙方將共同研發并向客戶提供農業物聯網系統解決方案,計劃今年在國內部署兩到三朵“沃土云”;目前,位于青島城陽的沃土云平臺已經基本搭建完成進入試運行狀態。
“變廢為寶”的海水稻
注意:海水稻不是直接生長在海水里的稻子!
海水稻,耐鹽堿性水稻的俗稱,在現有自然存活的高耐鹽堿性野生稻的基礎上,利用遺傳工程技術,選育出可供產業化推廣的、鹽度不低于1%鹽度海水灌溉條件下、能正常生長且產量能達到200-300公斤/畝的水稻品種。
這種不懼海水短期浸泡的海水稻,優點在于,在海水經過的土地種植,具備三大特性可使荒田變成良田:
不需施肥、抗病蟲、耐鹽堿
“要素物聯網系統”為基礎
胡厚崑表示,鹽堿地改良的核心技術是“四維改造法”,包括培育新的水稻品種、對植物和土壤進行調節,整套方法的基礎是“要素物聯網系統”。
要素物聯網系統,聽上去很復雜,說白了就是要實現土壤數字化。
地上:配備小型氣象站、通信模塊、高清攝像頭;
低下、地表:部署傳感器進行環境信息采集→上傳華為云端大數據中心→通過人工智能系統、專家診斷→確定藥品供給、施肥量、用水量。
信息化技術讓傳統農業走向現代化,看天吃飯-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智慧農業先進的物聯網技術、網絡通信服務、傳感器、視頻監控、遙感等技術和設備,無疑是為農業現代化增磚添瓦。
強強聯合
作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農業科學方面的成績有目共睹;
經網友總結,華為涉足智慧農業,具備以下幾點優勢:
二者合作,對物聯網智慧農業具備積極的推進作用,以數據驅動中國農業發展勢不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