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大全:杭州靈隱寺對聯
對聯大全
杭州靈隱寺對聯,靈隱寺位于杭州,是一座具有長達1700年的悠久歷史的古寺,因其風景美麗,文化底蘊深厚而馳名中外!本文杭州靈隱寺對聯由謎語網編輯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歡!
靈隱寺介紹:
靈隱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面,通常認為也屬于西湖景區。是中國佛教著名寺院,又名云林寺,建于東晉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約一千七百年,也是江南著名古剎之一。靈隱寺始建于東晉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約一千七百年的歷史,為杭州最早的名剎,也是中國佛教禪宗十大古剎之一。地處杭州西湖以西靈隱山麓,背靠北高峰,面朝飛來峰,兩峰挾峙,林木聳秀,深山古寺,云煙萬狀。
開山祖師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東晉咸和初,由中原云游入浙,至武林(即今杭州),見有一峰而嘆曰:“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一小嶺,不知何代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遂于峰前建寺,名曰靈隱。又傳靈隱寺原來叫“靈鷹寺”。始建于唐初。相傳1400多年以前,今秦嶺灣門前,有一座筆架山,筆架山左側,是塊鳳凰朝陽地。原先這里荊棘縱橫,荒無人煙。后有一吳姓僧人在山后住,打柴種地為生。一天,僧人在筆架山叢林打柴,因為天熱,將道袍脫下,掛在樹枝上,又去忙活。忽然,一只大雁凌空而下,將袍叼走,向南飛去,至靈隱寺落下。吳僧望空向南一路追來,但見此處綠樹森森,翠柳成蔭。綠影婆娑間,一嶺土坨南頭北尾;前飲碧水綠荷,后交浮菱青湖;左右兩側隆起兩扇翼狀土丘;整個地貌有如巨鷹臥地。吳僧人感悟為神靈指點,遂于此焚香禱告,搭棚立寺,故名“靈鷹寺”。
從此,靈鷹寺香火興旺,廟宇初具規模。傳至碧缽和尚時,寺內有僧人一百多人,耕地兩百多畝,牛十余頭,水井十多口,影響到上五府、下八縣。唐朝貞觀年間,有一天,碧缽大師在寺內說法,大將軍尉遲恭受朝廷委派前來平叛剿匪,路過此寺,見寺廟巍峨莊嚴,井井有條,特進廟朝拜神圣,祈禱此去如能平妖剿匪,定稟告皇上撥款重修廟宇。尉遲恭果然一舉平息叛亂。班師回朝后,尉遲恭元帥立即稟奏皇上。大唐天子李世民準奏,還欽命靈鷹寺改為靈隱寺。
杭州靈隱寺對聯:
禪心澄水月;
法鼓聚龍魚。
——康熙題靈隱寺
康熙(1654~1722),清圣祖,姓愛新覺羅,諱玄燁,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宮,佟妃之子。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舉行親政儀式。在位61年(1661~1722)。
泉聲得清凈;
山色觀莊嚴。
——康有為題靈隱寺
康有為(1858~1927),又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號更生,晚年別署天游化人,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清光緒年間進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廣東望族,世代為儒,以理學傳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會改革家、書法家和學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學說,并致力于將儒家學說改造為可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國教,曾擔任孔教會會長。
嶺邊樹色含風冷;
石上泉聲帶雨秋。
靈鷲向云中隱去;
奇峰自天外飛來。
每有山風,豁開眼界;
常將月露,洗凈心塵。
清磬數聲,與天風答響;
白云一片,隨野鶴飛來。
峰從西竺來,云根無住;
泉自上方出,月印長圓。
靈鷲飛來,釋迦不忘東土;
隱民思度,咫尺即是西天。
——童曼筠題靈隱寺
靈鷲飛來,緣結叢林成異境;
高僧隱此,香飄佛國凈凡心。
——朱祖功題靈隱寺
佛法度三千,心愿俱堅勝苦海;
尊名稱五百,形容難判供慈航。
——乾隆題靈隱寺
此地距西天咫尺,奇峰插云表,千秋勝跡吾飛來;
吾鄉與南海比鄰,古國聽潮音,一樣靈蹤不肯去。
——佚名題靈隱寺
不必問泉冷何時,舀一勺煮沸沏茶,便算此行有幸;
毋須考峰來甚處,看幾眼騰飛架式,可云這次不空。
——魏寅題靈隱寺
佛力無邊,毒龍擾座,滄桑付泡影,四欄花藥靜風幡;
覺場絕勝,靈鷲盤峰,香火收因緣,三竺云煙扶寶蓋。
——陳修瑜題靈隱寺
〖山門〗
龍澗風回,萬壑松濤連海氣;
鷲峰云斂,千年桂月印湖光。
——趙孟釤飭橐律矯?
趙孟睿?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后。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
〖天王殿〗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譚建丞題靈隱寺天王殿
譚建丞(1898~1995),原名鈞,號澄園,男,漢族,浙江湖州人。自幼好畫嗜書,1911年求學于浙江省立第三中學,課余從鄉中名家習字畫。1916年入南京東南大學,畢業獲文學士學位。1924年6月赴日本,入東京美術專科學校,為研究生。回國后于里中創辦“競義女校”,先后任教員、校長。1929年入上海政法大學,3年后獲法學士學位。期間,與王一亭、龐左玉、吳東邁、沈邁士等地發起創辦“清遠藝社”,共磋藝事。曾先后在上海、湖州等地舉辦個人書畫展。
說法現身容大度;
救出世人盡歡顏。
——佚名題靈隱寺天王殿
輔正摧邪,教承大覺;
振威顯圣,德副群心。
——佚名題靈隱寺天王殿
立定腳跟,背后山頭飛不去;
執持手印,眼前佛面即如來。
——張載陽題靈隱寺天王殿
張載陽(1873~1945),字春曦,號暄初,杭縣人。早年畢業于浙江武備學堂,后歷任清政府浙江常備軍步隊隊官、管帶、協統領官。中華民國成立后,任旅長兼杭州警備司令,浙江禁煙局長,臺州、嘉興、湖州鎮守使,浙江陸軍暫編第二師師長,浙江陸軍第一師師長,浙江省省長兼第二師師長等職。民國十三年(1924)辭職隱居。
峰巒或再有飛來,坐山門老等;
泉水已漸生暖意,放笑臉相迎。
——張載陽題靈隱寺天王殿
鷲峰從天竺飛來,乃生成佛地;
鹿苑弘泉唐施濟,為汲引圣湖。
——王震題靈隱寺天王殿
天竺:古印度別稱,《后漢書?西域傳》:“天竺國一名身毒,在月氏之東南數千里”。◎ 王震(1867~1938),字一亭,別署白龍山人。信佛,法名覺器,浙江吳興人,寄居上海。工書、畫、花果、鳥獸、人物、佛像,無所不能。天真燦漫,雄健渾厚,與吳昌碩相近。技術純熟,大幅小幀,揮灑自如,有旁若無人之概。抗戰初期,上海陷敵,因其服務日商日清輪船公司多年,與日人相處頗久。即赴香港,表明心跡。旋因病重,由醫生護送返滬逝世。
布袋無雙,破顏垂笑,爾等莫待龍華三會;
法門不二,大腹能容,來人全憑念佛一心。
——佚名題靈隱寺天王殿
法門不二:即“不二法門”,佛教用語。法門,修行佛法的門徑。謂直接入道,不可言傳的法門。
佛闡發無邊,看我伲坦腹露胸,終歸一笑;
峰飛來何處,愿人們下心低首,普度眾生。
——佚名題靈隱寺天王殿
本來妙好威儀,幻成珠飾雙纓,莊嚴法相;
如此娑婆世界,仗著金剛一杵,掃蕩群魔。
——佚名題靈隱寺天王殿
峰從天外飛來,見一線光明,萬壑松濤開覺路;
泉自石邊流出,悟三生因果,十方花藏證根源。
——王念題靈隱寺天王殿
自離兜率天宮,只因擴演宗風,瑜珈論說傳東土;
指點善財童子,若要參尋佛果,毗廬樓閣在南中。
——佚名題靈隱寺天王殿
笑到盡頭難開口,橫吞五乘之粹,方知從心而出,心猶蘭生蘭葉,多歡喜地。
悟道一念自開懷,圓舒八臧之奇,是謂因意而發,意似檀孕檀枝,大慈悲門;
——佚名題靈隱寺天王殿
五乘:五種修行途徑。圓舒:充分展現。八藏:各種有為之法的根本。
〖大雄寶殿〗
愚智愿行登極樂;
圣凡同修念彌陀。
——佚名題靈隱寺大雄寶殿
會三百六十古精廬,此云祖山,應得殊勝利益安樂;
積無量千萬諸善根,故名佛國,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汪嵚題靈隱寺大雄寶殿
汪嵚,字曼峯,一作躉峯,杭州人。民國第一任杭縣縣長。對于杭州市政建設,多所規劃。善詩文、書法,工行、草,筆致勁挺,姿勢開張。創辦貧兒院,提倡工藝美術,造就鐫刻拓揚碑版人材頗多。約民國十幾年卒,年五十許。
古跡重湖山,歷數名賢,最難忘白傅留詩,蘇公判牘;
勝緣結香火,來游福地,莫虛負荷花十里,桂子三秋。
——江庸題靈隱寺大雄寶殿
江庸(1878~1960),字翊云,號澹翁。福建長汀人。早年留學日本,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畢業于早稻田大學法制經濟科,歸國后授法政科舉人(1908)。曾任清政府大理院推事、北洋政府京師高等審判廳廳長、司法總長及政法大學校長、朝陽大學校長等職。民國15年(1926)遷居上海,從事律師業務,設事務所于四川路33號,曾義務為“救國會七君子”辯護。
苦海駕慈航,看出沒眾生,有登彼岸,有溺深淵,百千萬劫憑緣法;
善門呈寶相,發菩提宏愿,或現宰官,或為童子,五十三參證佛心。
——張宗祥題靈隱寺大雄寶殿
張宗祥(1882~1965),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長,校勘學家、書法家。名思曾,后慕文天祥為人,改名宗祥,字閬聲,號冷僧,別署鐵如意館主。海寧硤石人。光緒二十五年(1899)中秀才,二十八年中舉人。先后任教于硤石開智學堂、桐鄉桐溪學堂、嘉興府中學堂和秀水學堂,以講授地理出名。三十三年應聘至浙江高等學堂任教,又兼教于兩級師范學堂和杭州府中學。
古德此安禪,似岳鎮西湖,看庭前樹老,陌上花新,衲僧莫道閑機境;
林神常奉足,喜法流東土,任獅子嚬呻,象王蹴踏,游人只認好溪山。
——馬一浮題靈隱寺大雄寶殿
馬一浮(1883~1967),原名浮,又字一佛,幼名福田,號湛翁、被揭,晚號蠲叟、蠲戲老人。浙江紹興人。1899年赴上海學習英、法、拉丁文。1901年與馬君武、謝無量合辦《翻譯世界》。1903年留學北美,習西歐文學,曾預撰《歐洲文學四史》等著作。后又游學德國,學德文。不久又留學日本,研究西方哲學。1911年回過,贊同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常撰文宣傳西方進步思想。后潛心考據、義理之學,研究古代哲學、佛學、文學等。抗日戰爭爆發后,應竺可楨聘請,任浙江大學教授,又去江西、廣西講學。
入殿參三世釋迦,不須問過去未來,僅現在一尊,微笑拈花,指點群迷登覺岸;
開山是東晉慧理,無論為云門臨濟,均禪宗嫡傳,頂香持戒,永傳家法守叢林。
——張宗祥題靈隱寺大雄寶殿
云門、臨濟:佛教禪宗派別。
寶坊閱千載常新,樓閣喜重開,依舊前臺花發,清夜鐘聞,東澗水流,南山云起;
勝境數西湖第一,林泉稱極美,試看駝峴風高,鷲峰石峙,龍泓月印,猿洞苔斑。
——江庸題靈隱寺大雄寶殿
〖藥師殿〗
靈隱騰輝,西湖環秀,暮鼓晨鐘護古寺;
飛峰擁翠,冷泉奔流,慈云法雨濟群生。
——潘景邦題靈隱寺藥師殿
消災延壽,滿愿隨心,藥師如來施慧德;
利樂有情,莊嚴剎土,琉璃世界放光明。
——真禪題靈隱寺藥師殿
真禪(1916~1995),俗家姓王,名鶴樹,江蘇省東臺縣人。童真入道,1921年在安豐鎮凈土庵依凈修老和尚出家,法名真禪,字昌悟。1942年,應其師震華法師之召,來到玉佛寺協助其辦理上海佛學院。歷任副寺、知客、信眾部副主任、監院、寺務處主任等職。1979年,當選為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任玉佛寺住持。
藥師如來,大愿發十二,教循遵禮,苦行修善果;
琉璃世界,尊經誦卌九,虔誠念拜,暫求得再生。
——姜亮夫題靈隱寺藥師殿
發十二誓愿,起沉疴,廣濟良方,塵界均沾法雨;
閱六千春秋,逢盛世,重興凈土,靈山復現慈云。
——張學理題靈隱寺藥師殿
十二藥叉荷負有情,漸修梵行,光輝一心一世界;
七千眷屬盛陳大愿,護念神力,證得三藐三菩提。
——陳訓慈題靈隱寺藥師殿
十二藥叉:藥師佛之十二神將。七千眷屬:藥叉所統之部屬。◎ 陳訓慈(1901~1991),字叔諒,慈溪官橋村(今屬余姚三七市鎮)人。陳布雷弟。1924年畢業于國立東南大學,歷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編譯、中央大學史學系講師、浙江大學史地系教授。1932年任浙江省立圖書館館長。新中國成立后,歷任第一至六屆浙江省政協委員,民盟浙江省委顧問,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浙江省博物館圖書資料室主任,浙江省歷史學會理事、顧問,浙江省地方志學會顧問等職。
五蘊皆空,一塵不染,雖非類橫侵,終與感化而歸正覺;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有情通則,更期精進共證菩提。
——譚建丞題靈隱寺藥師殿
〖御碑亭〗
落筆垂馨,下馬歸舟君獨去;
銘碑拓勝,聞香聽梵我還來。
——馬來西亞華人林聲耀題靈隱寺御碑亭
境靜趣無窮,四壁云山空俗障;
水流機不息,一亭煙雨愜宸衷。
——李利忠題靈隱寺御碑亭
逼煙蘿靈鷲,隱隱江潮騰海日;
穿月桂康衢,熙熙人眾說龍輿。
——徐弘道題靈隱寺御碑亭
徐弘道,1944年11月生,浙江省杭州市人。大學學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系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浙江省詩詞學會常務理事,西湖詩社、之江詩社常務理事,世界書畫家協會加拿大總會理事,浙江省政協詩書畫之友社理事,浙江省造紙學會理事,新加坡新神州藝術院高級名譽院士等。
倚檻聽寒泉,且履禪關,認鷲嶺嵯峨,云林雄勝;
撫碑融暖意,重光故跡,歆湖山新致,天地和春。
——薄松濤題靈隱寺御碑亭
薄松濤,現為浙江省之江詩社常務理事、浙江省詩詞與楹聯學會副秘書長、楹聯總部副部長兼辦公室主任、浙江省楹聯評審委員會委員、《浙江詩詞楹聯》編委。
〖六和堂〗
應事豈宜有俗意;
為人不可無世情。
——竹禪題靈隱寺六和堂
竹禪(1825~1901),清朝僧人,俗姓王氏,號熹公,梁山縣仁賢鎮(今重慶市粱平縣)人,14歲出家于梁山報國寺,受戒于雙桂堂,一生云游大江南北,住錫上海龍華寺。晚年為梁平雙桂堂第十代方丈。擅長書畫、金石雕刻,繪畫自成一格。其水墨人物、山水、竹石,人謂別成一派,題畫詩亦佳。
黃葉半疏霜后夢;
秋聲千點雨中禪。
——南洋行腳僧竺糜題靈隱寺六和堂
靈山掩映來千佛;
法雨空濛潤六橋。
——顧廷龍題靈隱寺六和堂
顧廷龍(1904~1998),版本、目錄學家。蘇州人。1931年畢業于持志大學國文系。1933年獲燕京大學文學碩士學位。曾任燕京大學圖書館中文采訪主任。1939年與人共同創辦上海合眾圖書館,任總干事。后兼任暨南大學、光華大學教授。建國后,歷任上海歷史文獻圖書館館長,上海圖書館館長,華東師范大學、復旦大學兼職教授,《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主編,文化部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
〖方丈室〗
江山一覽無余景;
鐘磬頻聞落半空。
——太虛題靈隱寺方丈室
太虛(1890~1947),法名唯心,字太虛,號昧庵,俗姓呂,乳名淦森,學名沛林,原籍浙江崇德(今浙江桐鄉),生于浙江海寧。宣統元年(1909)初,太虛受到華山和棲云的勸說,到南京入楊仁山居士創辦的“祇洹精舍”就讀。自1918年開始,數年之間,遍歷滬、杭、武漢、北京、廣州、長沙,講席頻開,法筵極盛。1947年3月17日,太虛因患腦溢血在上海去世,靈骨葬于浙江奉化雪竇山。
豈惟江左公卿,盡傾支遁;
僅有襄陽耆舊,未識道安。
——僧如璧題靈隱寺方丈室
以上這篇杭州靈隱寺對聯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特色經典對聯盡在:對聯大全!
搞笑謎語,腦筋急轉彎,祝福語,每日驚喜不斷,盡在謎語網!可通過掃描本站微信二維碼或者添加微信號:miyu_88,即可進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