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問:在融資租賃合同解除且租賃物被出租人收回的情況下,出租人仍有權要求承租人賠償何種性質的損失?
融資租賃中出租人法定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內涵與外延
作者|翟雪明(北京市安理律師事務所,微信號:M18910023217)
*本文經(jīng)授權發(fā)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其供職機構及「高杉LEGAL」立場,且不作為針對任何個案的法律意見*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融資租賃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下稱《融租解釋》)于2014年開始實施,其內容不僅對于《合同法》中原有的關于融資租賃合同的規(guī)定進行了細化和解釋,而且很多條款被認為具有創(chuàng)設性和較高的專業(yè)性。在此后的司法實踐中,相關條款為當事人主張權利及裁判者作出裁斷提供了更為充分的依據(jù)。
在《融租解釋》中,引起筆者注意的是第22條有關出租人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內容。該條款在司法實踐中存在較大爭議,在筆者經(jīng)辦過及搜索到的案例中,并沒有判詞或代理意見對于該條的內涵作出具體的解釋,特別是關于損失的性質及條文背后的法理,缺乏必要的辨析和說明。長此以往,這樣一條能夠充分保障當事人權益的條款,在實踐中卻往往得不到充分的適用。
筆者擬通過本文剖析《融租解釋》第22條規(guī)定背后的法理依據(jù),并通過數(shù)學方法予以證成,以化解實踐中存在的爭議和誤區(qū),使得該條款能夠得到正確的理解和適用。
一、依法理推論出租人損失的性質,并以數(shù)學方法加以證成
《融租解釋》第22條規(guī)定:
“出租人依照本解釋第十二條的規(guī)定請求解除融資租賃合同,同時請求收回租賃物并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前款規(guī)定的損失賠償范圍為承租人全部未付租金及其他費用與收回租賃物價值的差額。合同約定租賃期間屆滿后租賃物歸出租人所有的,損失賠償范圍還應包括融資租賃合同到期后租賃物的殘值。”
按照該條款的規(guī)定,出租人在行使合同解除權后,可以在收回租賃物的同時請求損害賠償,且條文中對于損害賠償?shù)挠嬎惴绞?,作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然而,法條本身并沒有就損失的構成和定性作出解釋。
以下,筆者結合融資租賃法律關系的特點以及必要的數(shù)學方法,嘗試對該法定損失的性質進行闡釋:
1、從法理上為損失定性
在融資租賃法律關系中,處于最核心地位的是出租人和承租人(本文討論的問題不涉及有關租賃物的買賣關系)。在“租賃”關系中,兩者的地位如其稱謂所示,而在“融資”關系中,出租人處于提供資金的地位,承租人處于借用資金的地位。
如果比較“租賃”和“融資”兩種法律關系,哪一個是核心呢?筆者認為“融資”應當是核心。產生融資租賃關系的根本原因是承租人的融資需求,而“租賃”法律關系則是為了給融資方提供物權擔保而融入其中的一種輔助性法律關系。
因此,一切的核心在于“融資”關系。
在“融資”關系中,出租人代替承租人支付了租賃物的全部購買價款,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的每一期租金,相當于按期還本付息。我們假定雙方約定租賃物由承租人一直使用至報廢,那么出租人要收取的總租金數(shù)額一定高于租賃物的價值即購買租賃物的價格,該溢價實際上就是借款利息,也就是出租人向承租人提供資金支持所應獲得的融資收益,或稱為出租人的利潤。
在明確了核心法律關系的基礎上,我們再來討論損失的問題。如果承租人停止支付租金,出租人解除合同,收回租賃物,此時出租人可能產生什么損失呢?
損失,在法理上可以分為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換言之,直接損失是違約方造成的守約方原有財產的減少;而間接損失是違約方造成的守約方應當增加的財產數(shù)額未能增加的部分,也就是可得利益損失。
承租人在中途停止還款,對出租人而言,尚未收回的購買租賃物的本金屬于直接損失,而尚未獲得的利潤屬于間接損失。出租人的利潤總額就是融資租賃關系中約定的總租金與購買租賃物所需價款的差額部分。僅就合同解除以后未履行的部分而言,由于出租人購買租賃物時付出的本金就體現(xiàn)為租賃物的價值,因此“收回租賃物的價值”僅能沖抵出租人的本金損失,無法彌補利潤損失。所以,在收回租賃物后,出租人尚未得到彌補的損失,就是其在這場交易中提供融資所應當獲得但尚未全部獲得的利潤,即可得利益。
以上是對出租人損失的定性分析,通過該分析,在租賃物僅存在正常折舊損耗的情況下,司法解釋中設計的對于出租人損失的計算方式,應當是為了支持出租人的可得利益即利潤損失。
而實踐中,租賃物的價值在租賃過程中是不斷變化的,且其變化速度并不是均勻的(即并非均勻折舊),而租金則一般是均勻平攤到每一期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按照司法解釋中對于損失的計算方法,在任何解除時點計算出的損失,是否都等同于出租人尚未實現(xiàn)的利潤呢?為驗證這一問題,筆者通過以下數(shù)學方法予以說明。
2、以數(shù)學方法證成
為便于討論,我們假定融資租賃合同解除前的租金已經(jīng)由承租人付清且合同約定租賃物殘值歸承租人所有。如果解除前還有未支付的租金,在計算損失時將欠付的租金加上即可,并不影響檢驗結果;而殘值的問題我們留待下一標題專門討論,實際上也不影響檢驗結果。
需要建立一個簡單的坐標圖:
在上圖中,橫軸代表時間即租賃期間,縱軸代表金額。S曲線為剩余租金曲線,由于總租金通常是平均分配到每一期,因此S曲線為一條斜率固定的直線,即剩余租金隨著租期的推移而均勻減少。V曲線代表租賃物剩余價值,由于租賃物的折舊并不是均勻的,而通常情況下前期折舊較快,后期折舊較慢,因此V曲線是一條斜率由大變小(形狀由陡峭變平緩)的曲線。
圖中,線段AB代表著總租金與租賃物起始價值(即出租人購買租賃物時付出的對價)之間的差額,也就是出租人此項交易中預期獲得的總利潤。假定在t時刻,承租人停止支付租金,出租人因此解除合同,收回了租賃物,則在此時,剩余租金由線段CO表示,租賃物的剩余價值也就是“收回租賃物的價值”由線段DO表示。在t時刻之前,已經(jīng)支付的租金由線段AC表示,而租賃物已經(jīng)發(fā)生的價值減少即正常折舊由線段BD表示。出租人在t時刻之前已經(jīng)獲得的利潤為其已收取的租金減去租賃物價值的正常折舊,由線段(AC-BD)來表示。
而在t時刻之后,尚未到期的租金由線段CO表示,“收回租賃物的價值”可以由線段DO表示,因此,在假定解除前的租金已經(jīng)付清且合同約定“殘值”歸承租人所有的情況下,司法解釋中關于出租人損失的計算方式就可以由線段(CO-DO)來表示。
線段(CO-DO)具有怎樣的涵義呢?我們不妨進行一系列數(shù)學變形以觀其究竟。
線段(CO-DO)等價于線段CD,而線段CD可以在數(shù)學上拆分為線段(AD-AC),并可以再次拆分為線段[(AB BD)-AC],最后變形為線段[AB-(AC-BD)]。
經(jīng)過這一些列數(shù)學拆分和變形,得到的等式為:(CO-DO)=[AB-(AC-BD)]
前文已經(jīng)述及,線段AB代表著出租人此項交易中預期獲得的總利潤,線段(AC-BD)表示出租人在t時刻之前已經(jīng)獲得的利潤,則[AB-(AC-BD)]所表示的正是合同解除之后出租人尚未實現(xiàn)的利潤。
由此,等式(CO-DO)=[AB-(AC-BD)]意味著,在假定解除前的租金已經(jīng)付清且合同約定“殘值”歸承租人所有的情況下,按照司法解釋計算得出的損失,就是解除時點之后出租人尚未實現(xiàn)的利潤亦即尚未實現(xiàn)的可得利益。
3、關于“殘值”的說明與驗證
關于“殘值”的問題,我們首先需要考慮一個問題:既然在融資租賃關系中,需要使用租賃物的是承租人,出租人只是根據(jù)承租人的需要購買租賃物,那么出租人為什么還需要租賃物的“殘值”呢?通常在什么情況下雙方才會約定“殘值”歸出租人所有呢?
筆者認為,對于這個問題,我們還是需要以“融資”關系為切入點加以考量。對于出租人而言,其所付出的成本是購買租賃物的對價,但其交易目的并不是使用租賃物,而是利用其在交易中的優(yōu)勢地位通過對租賃物的處置獲得盡可能多的利潤。當租賃物的耐損程度較高,經(jīng)過長期的使用后仍然具有一定價值,或者承租人計劃的使用周期明顯短于租賃物的使用壽命,在這種情況下,出租人便傾向于要求承租人在租賃期限屆滿后返還租賃物,如此一來,出租人不僅可以通過租金獲取利潤,還能夠通過對于租賃物“殘值”的再次處分獲得額外利潤。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如果雙方在合同中約定租賃期限屆滿后租賃物歸出租人所有,那么出租人預期的總利潤就不僅僅是總租金減去購買租賃物的對價,而還要加上租賃期限屆滿后租賃物的剩余價值即“殘值”。
在上圖中,t’時刻剩余租金為0,此時租賃期限屆滿,租賃物的剩余價值(即“殘值”)由線段EO表示。在上述等式右端,出租人的總利潤不再只是線段AB,而變?yōu)锳B EO,為維持等式平衡,自然也應當在等式左邊加上EO。
由此原等式變?yōu)椋篬(CO-DO) EO]=[(AB EO)-(AC-BD)]
此時不難發(fā)現(xiàn),等式左邊的情況完整地呈現(xiàn)了《融租解釋》所規(guī)定的損失計算方式,即未到期租金減去“收回租賃物的價值”,再加上合同到期后租賃物的“殘值”。
筆者認為,將既定的“殘值”作為出租人尚未實現(xiàn)的可得利益的一部分加以理解,正是該條司法解釋的背后含義。
二、確定“收回租賃物的價值”所依據(jù)的原則及例外情況
《融租解釋》第22條中提及了兩個有關租賃物的數(shù)值概念,其一為“收回租賃物的價值”,其二為租賃物的“殘值”。這兩個數(shù)值在計算損失的過程中一減一加,不可或缺,因此,確定這兩個數(shù)值所依據(jù)的原則,實際上也就是計算損失所依據(jù)的原則。
《融租解釋》第23條規(guī)定:
“訴訟期間承租人與出租人對租賃物的價值有爭議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融資租賃合同的約定確定租賃物價值;融資租賃合同未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可以參照融資租賃合同約定的租賃物折舊以及合同到期后租賃物的殘值確定租賃物價值。
承租人或者出租人認為依前款確定的價值嚴重偏離租賃物實際價值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委托有資質的機構評估或者拍賣確定。”
需注意的是,上述條款中“租賃物的價值”,指的是第22條中“收回租賃物的價值”,而非“殘值”。
1、“約定優(yōu)先”原則
從《融租解釋》第23條第1款的規(guī)定不難看出,在確定“收回租賃物的價值”時,應當適用“約定優(yōu)先”原則,而這一原則的適用也正契合了所要計算的損失的性質。
從損失的性質考量,可得利益損失屬于間接損失,與直接損失的計算方式存在明顯不同。對于直接損失,其損失數(shù)額的證明應當依據(jù)損害事實來確定;而對于間接損失,其損失數(shù)額的證明則依托于雙方對于交易內容的約定。在雙方對交易內容的約定中,既包含了交易的事項、交易的程序等,也包含或暗含了當事人通過交易所能獲取的利益。
既然《融租解釋》要保護的是出租人的可得利益,那么對于該項損失數(shù)額的計算,就必須依托于雙方的約定。換言之,在上圖中,剩余租金曲線S是由雙方約定的,代表租賃物購買價款的B點是約定的,代表“殘值”的P點也是約定的(“殘值”在合同中有時會直接約定,有時可通過留購價款的形式約定,但“名義留購價”的情況除外),而從B點到P點這條租賃物剩余價值曲線V應該怎么畫,也應當是雙方當事人最為清楚的。曲線V的斜率如何變化,是與租賃物的屬性、品質以及約定的承租人對于租賃物的使用方式密切相關的,這些信息,都是出租人與承租人在立約時所明知的。因此,租賃物在租賃期間的不同時點所應體現(xiàn)的價值,是完全可以由當事人約定的。
如果當事人沒有明確約定租賃物價值,《融租解釋》也要求裁判者結合雙方對折舊和“殘值”的約定,間接確定租賃物在被收回時點所應體現(xiàn)的價值。
筆者認為,《融租解釋》正是基于對出租人可得利益損失的保護,才確立了“約定優(yōu)先”原則。
2、基于公平原則對例外情況進行調整
采用“約定優(yōu)先”原則,在理論上,“殘值”是租賃期限屆滿時租賃物應當具有的價值,因此其數(shù)額不應當高于租賃期限屆滿前“收回租賃物的價值”。然而實踐中還是會有當事人主張“殘值”高于取回租賃物價值的例外情況發(fā)生,原因何在呢?
出現(xiàn)這一情況的原因可能有兩種:
(1)因為承租人的原因,使租賃物發(fā)生了非正常的損壞
出現(xiàn)這種情況,“收回租賃物的價值”應當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認定,即適用《融租解釋》第23條第2款的規(guī)定:“承租人或者出租人認為依前款確定的價值嚴重偏離租賃物實際價值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委托有資質的機構評估或者拍賣確定?!庇纱?,實際“收回租賃物的價值”有可能大幅降低。
而在計算損失時,租期屆滿時租賃物的“殘值”數(shù)額系雙方自始約定的,不應受到影響。此時,即便“殘值”遠高于“收回租賃物的價值”,也屬于正?,F(xiàn)象,承租人理應賠償“殘值”與“收回租賃物的價值”之間的差額,因為該差額正是由于其對租賃物使用不當或保管不當所造成的。
《融租解釋》第23條第2款在這種情況下起到了基于公平原則的調整作用。
(2)因市場價格波動,造成租賃物在合同解除時的價值顯著降低
這種情況類似于“情勢變更”,并非由出租人或承租人任何一方的原因造成的。在這種情況下,既定的“殘值”仍然不應受到影響,而適用《融租解釋》第23條第2款的規(guī)定對“收回租賃物的價值”進行評估時,如果租賃物價值因市場變化而顯著降低,那么“收回租賃物的價值”就可能出現(xiàn)遠低于“殘值”的情況,從而造成當事人主張的損失金額奇高。
此時,造成損失金額奇高的原因不在于任何一方當事人,《融租解釋》第23條第2款的調整作用“失靈”,裁判者可以主動依據(jù)公平原則適當?shù)卦诔鲎馊伺c承租人之間分配該部分因市場原因而擴大的損失。
三、什么樣的表述應當被認定為“約定期滿后租賃物歸出租人所有”?
在按照《融租解釋》第22條的規(guī)定計算損失時,是否應當增加“殘值”,取決于雙方是否約定了“期滿后租賃物歸出租人所有”。實踐中,對于什么樣的條款可以被認定作出了上述約定,往往存有爭議,而以下兩種情況尤為典型:
第一,雙方約定租賃期限屆滿后,承租人有權利以某一確定數(shù)額的價款留購租賃物。
筆者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應當認定雙方約定了租賃期限屆滿后租賃物歸出租人所有。
原因在于,這種條款實際上賦予了承租人在租賃期限屆滿之后的選擇權,在法律關系上,租賃關系已經(jīng)結束,雙方約定的留購即買賣關系是發(fā)生在租賃關系結束之后的。既然要留購,那么首先是肯定了租賃關系結束時租賃物的權屬歸于出租人。
另一方面,該留購款所體現(xiàn)的恰恰是租賃期屆滿后租賃物的“殘值”(“名義留購價”的情況除外,“名義留購價”往往明顯偏低,此時“殘值”可以通過約定的折舊率來確定)。以實際效果而言,如果承租人選擇留購,出租人將獲得相當于租賃物“殘值”的留購款;如果承租人不選擇留購,出租人也將在租賃期滿時直接獲得該“殘值”,與獲得留購款的效果相當。而若認定上述約定沒有將期滿后租賃物的權屬歸于出租人,則出租人將無法獲得該項留購款所對應的任何補償,這種效果顯然與雙方立約時的本意相悖。
第二,雙方約定,只有在承租人按期支付租金且不存在違約的情況下,才能在租期屆滿時獲得租賃物的所有權。
筆者認為,在承租人已經(jīng)因未能如期支付租金而構成違約時,應當認定雙方作出了在此種情況下“租賃期限屆滿后租賃物歸出租人所有”的約定,進而計算損失時應當增加“殘值”。
具體而言,上述條款應當被理解為一項附條件的約定,即當承租人不存在違約時,視為條件成就,租賃物應歸承租人所有;而當承租人出現(xiàn)違約時,視為條件未成就,租賃物仍應歸出租人所有。
需要強調的是,如果從損失的性質和內容的角度加以考量,也應當采用同樣的認定方式。前文已經(jīng)述及,在計算損失時加入“殘值”,是因為按照約定出租人的可得利益中本就包含該“殘值”。而從上述條款的約定來看,出租人能否獲得該項“殘值”所對應的可得利益,取決于約定的條件是否成就。當承租人已經(jīng)由于未按期支付租金而構成違約時,其在期滿后獲得租賃物所有權的條件已經(jīng)確定無法成就,而雙方早已約定,若出現(xiàn)這種情況,租賃物仍然歸出租人所有,出租人依約是應當獲得該項利潤的。
四、小結
本文探討了融資租賃《融租解釋》中規(guī)定的對于出租人解除合同之后可以依法主張的損害賠償?shù)男再|及計算方式。筆者認為,《融租解釋》第22條的規(guī)定,重點在于保護出租人作為提供融資一方的可得利益。
我們知道,除了《合同法》第113條對于可得利益作出概括性規(guī)定之外,在我國的合同法體系中,單獨就可得利益作出規(guī)定的單行法律規(guī)范并不多見。因此,《融租解釋》中的該條規(guī)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我國法律在保護融資租賃關系中出租人間接損失方面的明確態(tài)度。同時,筆者亦期望本文中探討的內容能夠為今后司法實踐中相關問題的解決提供幫助。
關注「高杉LEGAL」后,回復如下關鍵詞,可查看經(jīng)典文章:
法律檢索|文書寫作|借條范本|離婚協(xié)議|王澤鑒|公章|訴訟時效|朱慶育|請求權基礎|高杉峻|實務書單|律鹽|合同審查|律師宣傳|夫妻共同債務|表見代理|案源拓展|遺囑起草|盡職調查
*「高杉LEGAL」致力于中國民商法實務研究,由高杉峻(個人微信號:gaoshanlawyer)出品。投稿請寄:gaoshanLEGA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