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13日 [2005]民立他字第55號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2005]魯立請字第1號《關于如何確認仲裁機構名稱約定不明確的仲裁協議的效力的請示》收悉。經研究,答復如下:
一方當事人認為仲裁協議中約定的仲裁機構不明確,未申請確認仲裁協議的效力,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解決實體糾紛的,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能夠確定仲裁機構的,應當裁定不予受理,告知當事人申請仲裁;認為仲裁協議約定的仲裁機構不明確,仲裁協議無效的,應當依法受理。受理后,被告認為約定的仲裁機構明確,提出管轄權異議的,受訴人民法院應就管轄權異議作出裁定。
仲裁協議約定由“××市仲裁委員會”仲裁的,如“××市”只有一家仲裁委員會,應當認定約定的仲裁機構系指“××仲裁委員會”;如“××市”有多家仲裁委員會,應當認為約定的仲裁機構不明確。
附:
解讀《關于如何確認仲裁機構名稱約定不明確的仲裁協議的效力的請示的復函》
一、山東高院請示的問題及意見
在受理合同糾紛案中,經常遇到仲裁協議中的約定的仲裁機構不夠明確的情況,尤其是當事人約定由“××市仲裁委員會”仲裁。山東高院請示認為,應當采取如下方式處理:
1.一方當事人以“××”市仲裁委員會約定的仲裁機構不明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告知雙方當事人該約定存在瑕疵,如雙方當事人書面補充約定系將爭議提交仲裁機構,則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當事人雙方書面放棄仲裁約定的,則可以直接受理。
2.如一方當事人堅持該仲裁約定的仲裁機構不明確,向法院起訴,另一方當事人要求法院駁回對方當事人起訴或者直接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的,則根據《仲裁法》第二十條的規定,告知當事人向法院申請確認仲裁協議的效力,在仲裁協議效力確認之前,法院不應直接受理。
二、對本復函的解讀
最高人民法院認為,一方當事人認為仲裁機構協議中約定的仲裁機構不明確,未申請確認仲裁協議的效力,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解決實體糾紛的,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能夠確定仲裁機構的,應當裁定不予受理,告知當事人申請仲裁;認為仲裁協議約定的仲裁機構不明確的,仲裁協議無效的,應當依法受理。受理后,被告認為約定的仲裁機構明確,提出管轄權異議的,受訴人民法院應就管轄權異議作出裁定。仲裁協議約定由“××市仲裁委員會”仲裁的,如“××市”只有一家仲裁委員會,應當認定約定的仲裁機構系指“××仲裁委員會”;如“××市”有多家仲裁委員會,應當認為約定的仲裁機構不明確。答復理由如下:
1.仲裁協議當事人就該協議的有效性發生爭議的情況下,認為該仲裁協議有效的一方當事人可能將爭議提交相關的仲裁機構解決,而認為仲裁協議無效的一方當事人則可能將此項爭議提交有管轄權的法院。一方當事人在仲裁程序開始前,無視與另一方當事人之間訂立的仲裁協議,率先將協議項下的爭議提交法院,國際上對這種情況有兩種處理方法:第一,法院拒絕受理此項爭議,因為既然當事雙方已經訂有通過仲裁解決他們之間爭議的協議,則由此協議而產生的爭議,當然應當進行仲裁而不是法院解決。如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情況。第二,當一方當事人將仲裁協議項下的爭議提交法院解決時,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以他們之間訂有仲裁協議為由,向法院提出關于管轄權問題的抗辯,法院如果認為當事人之間存在著有效的仲裁協議,就應裁定終止訴訟,令當事人將他們之間的爭議提交仲裁解決。如果審理此類案件的法院所屬國為《紐約公約》的締約國,法院就應根據公約第2條的規定,承認仲裁協議的法律效力,除非法院認為該仲裁協議無效、失效或不能實施。
根據《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民訴法意見》)第一百四十五條規定,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第(二)項的規定,當事人在書面合同中訂有仲裁條款,或者在發生糾紛后達成書面仲裁協議,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告知原告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但仲裁條款、仲裁協議無效、失效或者內容不明確無法執行的除外。可見,仲裁協議能夠阻止人民法院的管轄權,只要有仲裁協議,人民法院就不受理起訴,即使原告沒有主動聲明仲裁協議,人民法院審查立案時發現有仲裁協議的,也應當不予受理,告知當事人申請仲裁。但是仲裁協議的阻礙功能是以有效力為前提的,如果人民法院審查時認為仲裁協議無效、失效或者內容不明確無法執行的,不能阻礙人民法院取得管轄權,人民法院應當受理當事人的起訴。再根據《民訴法意見》第一百四十七條規定,因仲裁條款或協議無效、失效或者內容不明確無法執行而受理的民事訴訟,如果被告一方對人民法院的管轄權提出異議的,受訴人民法院應就管轄權作出裁定。
2.仲裁機構約定不明確,屬于仲裁協議無效、失效或者內容不明確無法執行的情形。《仲裁法》第十八條:仲裁協議對仲裁事項或者仲裁委員會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當事人可以補充協議;達不成補充協議的,仲裁協議無效。一方當事人已經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情況下,應當推定當事人之間無法就仲裁機構問題達成補充意見。
3.無論從仲裁理論的角度,還是從仲裁實踐的角度看,當事人的意愿對仲裁協議的效力認定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充分尊重當事人通過仲裁協議所反映出的仲裁意愿是仲裁協議效力認定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根據大多數國家的立法和實踐,當事人只要表明仲裁意圖,仲裁條款就是有效的。法院在解釋仲裁條款時,對仲裁條款的內容放寬限制,盡量解釋其為有效,尊重當事人的仲裁意愿并幫助當事人實現其仲裁意愿,已經成為當今國際仲裁的一大趨勢。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認仲裁協議效力幾個問題的批復》第二條體現了這種盡量使得仲裁協議有效的精神。該條規定:在《仲裁法》實施后依法重新組建仲裁機構前,當事人在仲裁協議中約定了仲裁機構,一方當事人申請仲裁,另一方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的,經人民法院審查,按照有關規定能夠確定新的仲裁機構的,仲裁協議有效。對當事人的起訴,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4.從《仲裁法》和《民訴法意見》第一百四十五條、一百四十七條的規定看,認為仲裁協議無效的一方當事人,有兩種選擇權:既可以向有管轄權的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申請確認仲裁協議的效力,經確認仲裁協議無效后,再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直接將此項爭議向有管轄權的法院起訴,由受訴法院判斷仲裁協議的效力。《仲裁法》第二十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認仲裁協議效力幾個問題的批復》第三條規定了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依法作出了確認,人民法院不能受理;確認無效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5.我院研究室起草的《仲裁法司法解釋意見稿》第三條內容是:仲裁協議中約定的仲裁機構名稱不明確,但能夠確定具體的仲裁機構的,應當認定選定了仲裁機構。第六條內容是:仲裁協議約定由某地的仲裁機構仲裁且該地僅有一個仲裁機構時,該仲裁機構視為約定的仲裁機構。該地有兩個以上仲裁機構的,當事人可以協議選擇其中的一個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當事人不能就仲裁機構達成一致的,仲裁協議無效。這些內容可以作為答復山東高院請示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