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為什么在
中國本土上,培養不出一個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獲獎者?為什么培養不出一個菲爾茨
數學獲獎者?為什么影響人類20世紀生活的20項重大發明中,沒有一項中國人發明?為什么民國時期能產生一個大師輩出的年代?為什么新中國60多年來卻成了不能產生大師的時代?為什么
美國、英國能產生世界上最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占據一、二位)?為什么英國的劍橋
大學、牛津大學獲得諾貝爾獎者在世界各大學中最多(占據一、二位)?為什么中國的
高考狀元、奧林匹克知識競賽金牌獲得者,北大、清華畢業生不能成為杰出人才?錢學森問總理:為什么我們的
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為什么中國培養不出一個重大原始創新的科技成果?為什么中國培養不出一個重大創新人才?為什么中國的
教育不成功?
本文作者通過三十年對人才成長規律的研究,對中國教育方法研究,對美、英國
家教育方法研究,終于揭示出了人才成長規律。依據所發現的人才成長規律,對照中國教育,原來中國的教育方法嚴重違背了人才成長規律,受到了人才成長規律的懲罰。我希望此篇論文能夠引起全社會的重視,改變現行教育方法,按照人才成長規律培養人才,造就中國產生大量創新人才,創新成果,實現世界科技中心轉移中國,領跑世界科技發展,為人類做出中國最大貢獻。
論思維能力與獲取的知識相適應規律就是人才成長規律
通過對大量人才成長過程的研究,我發現人才成長都遵循思維能力與獲取的知識相適應規律,并且只有遵循這一規律才能成才,由此,我認為思維能力與獲取的知識相適應規律就是人才成長規律。
什么是思維能力與獲取的知識相適應規律呢?獲取的知識主要是通過自己思維獲取,并使思維達到能準確反映和認識所獲取知識的程度就是思維能力與獲取的知識相適應規律。
為什么思維能力與獲取的知識相適應規律就是人才成長規律?思維能力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規律的能力,知識是人們對客觀事物認識的總結。通過思維獲取知識,才能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充分鍛煉和提高思維能力;通過提高思維能力,才能促進獲取知識和準確反映事物本質。通過不斷獲取知識,不斷提高思維能力,相互促進、相互適應,當獲取了一定量的知識,也就具備了相適應的思維能力(這個思維能力是在獲取同等知識條件下,最強的思維能力),就有可能揭示出新的事物的本質規律而做出創造性的工作。綜觀上述,思維能力與獲取的知識相適應規律之所以就是人才成長規律,就是因為揭示了思維能力與獲取的知識相適應規律和人才成長本質的必然聯系。
在揭示人才成長規律后,我發現人才成長規律是所有規律中最重要的規律,是產生規律的規律,是規律之母,是規律之源。為什么呢?因為人們按照人才成長規律可以產生眾多人才,眾多人才可以發現許多規律。人才成長規律的發現必將產生劃時代的意義。
怎樣才能使思維能力與獲取的知識達到相適應的程度?解答這個問題前,先讓我們明確一下自學的定義、人才的定義。什么叫自學呢?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主要依靠自己獨立思維獲取知識的
學習方法叫自學。什么是人才呢?具有最強思維能力和相適應知識并作出創造性貢獻的人叫人才。
通過研究大量的人才成長過程,我發現人才都是自學成才的,并且只有通過自學才能成才,因此我認為只有通過自學才能使思維能力與獲取的知識達到相適應的程度,才能作出創新,才能成才。
為什么通過自學才能使思維能力與獲取的知識達到相適應的程度呢?因為自學主要是依靠自己獨立思維獲取知識,自學過程就是自己思維過程,就是自己探索知識形成過程,就是鍛煉思維能力過程,就是發現事物本質及規律的過程,就是創新過程。自學過程不受
老師或權威觀點的影響,因而易創新。自學具有充分的自主性、選擇性、時間靈活性,根據自身的需要和特點,自己組織學習,自己進行學習,因需而學,而獲得學習最大效益。通過自己大腦思維獲取知識才能使思維能力與獲取的知識達到相適應的程度。因此思維能力與獲取知識相適應規律就是自學成才規律,自學成才規律就是人才成長規律??傊瞬旁诔砷L過程中,只有通過自學獲取知識才能使思維能力與獲取的知識達到相適應的程度,才能符合人才成長規律,才能有所創新,才能成才。
歷史上的人才都是自學成才的,也只有通過自學才能成才。歷史上的人才如果不是通過自學獲取知識,他們就不可能使思維能力與獲取的知識相適應,就不可能具備最強的思維能力,就不可能有所創新,就不可能成才。
人才成長還有這么一個現象,就是做出重大創新的人自學獲取知識程度最高,思維能力與獲取的知識相適應程度最高。他們都是很少聽取老師講授獲取知識,不受老師思想觀念束縛,思維能力提高程度最高,因此他們能做出重大創新成果。
人才成長還有這么一個現象,許多人才上過大學,但他們獲取知識主要靠自學。前面說了,如果他們上大學不主要靠自學,他們是不會成才的。
許多人才沒有上過大學,但他們靠自學,他們的才能遠遠超過那些老師講,自己記的大學畢業生。
凡人才都是自學成才的。如:諾貝爾、大仲馬、居里、華羅庚、焦耳、愛迪生、伽利略、達爾文、恩格斯、法拉第、孔子、孟子、羅丹、梁漱溟、歌德、莎士比亞、齊奧爾科夫斯基、馬克思、毛澤東、牛頓、愛因斯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