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總有網友在悟空問答或者頭條中問我“我們該不該疏遠精神病人?”這個問題早已超越醫學問題,是一個典型的社會問題。著名的醫學雜志《柳葉刀》曾經做過相關調查,中國目前有1.73億左右的精神障礙患者。
1.73億的龐大人群
《柳葉刀》是英國世界權威醫學雜志,其刊登的一項研究指出,中國約1.73億人有精神疾病,其中1.58億人從未接受過專業治療。雖然患者如此之多,但中國平均每8.3萬人才有一名精神疾病醫生——這個比例大約是美國的1/20。世界衛生組織推測,到2020年中國精神疾病負擔將占疾病總負擔的1/4。
如此巨大數量的人群是一個社會能疏遠能放棄的嗎?這個群體本身就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分布在各行各業,一邊同自己的精神疾病抗爭,一邊從事著生產勞動,也許你身邊就有這樣的人,只是你不了解,他們也不敢讓你了解。我們的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一個包容的社會,然而作為一名精神衛生從業者,我常常看到的卻是人們對整個精神病人群體的偏見、懼怕和疏遠。的確,一些嚴重的精神病患者發病時可能出現沖動傷人的行為,但那是疾病導致的,并不是出于他的本意,處于那樣的狀態中也確實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我們的社會需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理解,起碼不能完全疏遠和放棄。在這個社會上,你似乎難以找到另一個群體,在至親和鄰人眼里如此多余,甚至避之不及。
精神病人
2017年曾有一個名為《精神健康和社會融入》的著名調查,是亞太地區主要的15個國家或地區對于精神疾病患者的支持服務的對比調查,我們來一起看看其中的兩個重要圖表。
亞太地區主要地區精神健康評分排名
精神健康指數評分是根據精神疾病發病人數和精神疾病相關社會投入以及精神科醫生數量等多個影響因素評分所得。可見我國評分遠低于其他亞洲主要地區,與我們的鄰國泰國相當,說明我們的社會精神健康問題嚴峻,必須正確對待,加大投入,積極培養精神科從業人員。
近年來,國家在這方面投入也明顯增加,不論是精神專科醫院的建設,還是精神疾病的治療與管理,都取得了明顯的發展。然而我們也看到,我國精神醫學底子薄弱,人口基數大,社會對精神醫學方面認知度低的可怕,老百姓普遍存在著避之不及的觀念。
各地區可獲得健康服務排名
上述圖表可以明顯看出作為一個精神疾病患者在我國得到的精神健康服務和社會對于其的包容程度。可以說,因為我國近年來經濟不斷發展,國家加大重性精神病管理方面投入,治理一項名列15個地區的第8名,其它包括環境、機會、治療可及性均排名第9、甚至第10名。
文中同時提到,作為中等收入國家的中國,雖然對于精神衛生的重視來的晚一些,但還是有令人矚目的成就,比如討論了27年的精神衛生法終于在2013年頒布并實施,比如重性精神病管理的686項目,是一個實驗項目,旨在建立以團隊為基礎,以康復為重點的一體化社區醫療護理服務體系,該項目的成功產生了更深遠的結果。
我國686項目
文中排在前兩位的澳大利亞、新西蘭都屬于高收入國家,對精神衛生重視較早,對精神衛生及社區精神衛生投入早,投入大,民眾對精神障礙患者的理解和包容度也明顯高于我國,我們看到與之差距的同時也看到了我們努力的方向。不論從醫學、社會、家庭、還是道德各個方面,精神障礙患者都不是也不可能被社會所拋棄、疏遠的人群,那樣只能使長期得不到支持和幫助的精神障礙患者變得更加嚴重。我相信隨著國家的投入和社會的認識不斷改變,對于精神障礙患者來說真正的春天不會很遠,作為精神衛生工作者,我和我的同事們也會努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從我做起幫助精神病患者。
一起努力改變我們的社會
我說精神:686項目是正式名稱是“中央補助地方衛生經費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項目”,是由國家財政部,衛生部設立,以重大公共衛生項目等為設立依據。以政府為投入主體,強調政府行為,且充分發揮現行公共衛生體系的作用。其目的是加強精神健康建設等方面的工作,使患者或公眾受益。
筆者是從事精神醫學臨床工作十余年的醫生,有精神醫學方面的疑問可以私信咨詢,看到會一一為大家解答的。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關注我說精神,文章里有很多精神醫學專業的科普文章,希望得到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