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貨滿滿,值得收藏!
報道專家丨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 周華東教授
記者丨會議報道組 KK
來源丨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
一年一度的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是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的重點學術活動,也是展示我國神經病學領域最新研究成果、推動學科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平臺。9月8號,由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主辦的第二十次全國神經病學會議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盛大開幕。
隨著影像學檢查與腦血管介入技術的發展,對頭頸部動脈粥樣硬化的觀察越來越全面細致,與病理學診斷越來越接近,相比之下臨床診斷卻顯得過于簡單,治療原則不明確,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統一的中國頭頸部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診斷分類與原則。
8月,眾所期待的《中國頭頸部動脈粥樣硬化診治共識》正式發布,作為執筆者之一的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的周華東教授,在今日“神經血管介入與血管病變”的分論壇上,就共識內容帶來了精彩解析,以下是醫學界小編的整理的重要內容,與各位讀者分享。
頭頸部動脈硬化的分類原則
1. 根據動脈硬化的病理過程
動脈粥樣硬化典型病變的發生發展經過4個階段:第一是脂紋期,脂紋是動脈硬化的早期病變。第二是纖維斑塊期,脂紋進一步發展、演變為纖維斑塊。第三是粥樣斑塊形成期,動脈內膜表面可見明顯隆起的灰黃色斑塊。第四是繼發性病變期,包括:斑塊內出血、斑塊破裂、血栓形成、鈣化、動脈瘤形成。
易損斑塊包括動脈斑塊部分Ⅲ期病變,也被稱為不穩定斑塊。臨床上超聲和CTA可檢測到的斑塊大部分為易損斑塊,易損斑塊的及時有效診斷與治療是預防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2. 根據病變部位:顱內或顱外
· 顱外動脈粥樣硬化:①頸動脈內中膜增厚;②頸動脈斑塊(包括勁動脈鈣化斑塊、頸動脈潰瘍性斑塊、頸動脈斑塊內出血、頸動脈附壁血栓);③動脈狹窄或閉塞:頸動脈下肢或閉塞(包括頸動脈竇部狹窄或閉塞、頸內動脈顱外段狹窄或閉塞、頸總動脈狹窄或閉塞)、椎動脈狹窄或閉塞(包括椎動脈V1段、V2段、V3段狹窄或閉塞)、鎖骨下動脈狹窄或閉塞、頭臂動脈狹窄或閉塞。
· 顱內動脈粥樣硬化:①頸內動脈顱內段狹窄或閉塞;②大腦中動脈狹窄或閉塞(包括大腦中動脈M1段、M2段、M3段狹窄或閉塞);③大腦前動脈狹窄或閉塞;④椎動脈V4段狹窄或閉塞;⑤基底動脈狹窄或閉塞;⑥大腦后動脈狹窄或閉塞。
3. 根據動脈斑塊性質分類
根據動脈斑塊性質分為動脈鈣化斑塊、潰瘍性斑塊、斑塊內出血、斑塊附壁血栓。
4. 根據動脈狹窄程度分類
根據動脈狹窄程度可分為輕度狹窄(50%以下)、中度狹窄(50%-69%)、重度狹窄(70%以上)。
如果存在2處以上大于50%的動脈狹窄或閉塞,可定義為多發性頭頸部動脈硬化。但是診斷應標明動脈名稱、狹窄程度、狹窄或閉塞的動脈支數和左右側,例如,多發性頭顱部動脈硬化(4支):左側大腦中動脈和大腦前動脈嚴重狹窄、右側頸動脈顱外段中度狹窄、左側椎動脈顱外段閉塞。
實戰演練
怎樣報告顱內外動脈斑塊與狹窄?
圖2 頸動脈竇部嚴重狹窄
圖3:頸動脈竇部潰瘍性斑塊伴嚴重狹窄
圖4:多發性顱內外動脈斑塊與狹窄
圖5:其他不易分類的病變
頭頸部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原則
1. 頸動脈內中膜增厚的治療原則
繼Framingham危險因素之后,美國心臟病協會將頸內動脈內中膜增厚作為腦梗死的又一重要危險因素寫入指南(Ⅱa)。
推薦意見:①對于頸動脈內中膜增厚患者,無缺血性腦卒中癥狀,建議控制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和吸煙飲酒等相關危險因素(Ⅰ級推薦,A類證據);如果血脂在正常范圍以內,不建議使用他汀類藥物治療(Ⅲ級推薦,D類證據)。②對于頸動脈內中膜增厚患者,如果近期發生缺血性腦卒中,建議使用他汀類藥物治療(Ⅱ級推薦,B類證據)。
2. 頸動脈斑塊的治療
頸動脈斑塊的治療儀他汀類藥物為主,其能通過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含量,防止新的動脈斑塊形成,但不能消除已有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推薦意見:· 對于頸動脈斑塊患者:①無缺血性腦卒中癥狀,建議控制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和吸煙、飲酒等相關危險因素。②對于頸動脈不穩定性斑塊會斑塊伴狹窄50%以上者,無缺血性腦卒中癥狀,無論血脂是否異常,建議使用他汀類藥物治療,使LDL-C控制在1.8 mmol/L以下(Ⅰ級推薦,B類證據)。③對于頸動脈斑塊伴狹窄50%以下的患者,無缺血性腦卒中癥狀,血脂在正常范圍內,可根據斑塊的穩定性和用藥的風險效益比個體化考慮是否選用他汀類藥物治療(Ⅲ級推薦,D類證據)。
· 對于頸動脈斑塊患者,如果近期發生缺血性腦卒中,建議使用他汀類藥物治療,參照《中國缺血性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二級預防指南2014》(Ⅰ級推薦,A類證據)。
3. 頸動脈狹窄的治療
推薦意見:①對于無癥狀頸動脈狹窄或閉塞,建議控制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與吸煙、飲酒等相關危險因素(Ⅰ級推薦,A類證據)。②對于有癥狀的頸動脈狹窄,建議參照《中國缺血性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二級預防指南2014》(Ⅰ級推薦,A類證據)。③對于頸動脈狹窄的頸內動脈剝脫術(CEA)和頸動脈支架植入術(CAS)的治療,建議參照《中國缺血性腦血管病血管介入診療指南2015》(Ⅰ級推薦,A類證據)。
4. 顱內動脈狹窄的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顱內動脈狹窄的患者,血脂在正常范圍內是否應該使用他汀類藥物治療仍存在爭議,目前國內外尚無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結果。而抗血小板治療對顱內動脈狹窄沒有治療作用,但對顱內動脈狹窄引起的缺血性腦卒中有預防作用。
推薦意見:①對于無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或閉塞,建議建議控制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和吸煙等相關危險因素(Ⅰ級推薦,A類證據)。②對于有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建議參照《中國缺血性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二級預防指南2014》。③對于癥狀性顱內動脈中度狹窄(>70%以上),在藥物防治無效時,對介入手術風險較低者,可選擇血管內介入治療,建議參照《中國缺血性腦血管病血管介入診療指南2015》(Ⅲ級推薦,C類證據)。
專家簡介
周華東 教授
周華東,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擅長應用治療腦出血,腦梗塞和腦炎等危重病癥,擅長腦血管病介入手術,先后獲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10項,發表論文數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