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事物的陰陽屬性
陰陽學說認為,宇宙間相互關聯且又相互對立的事物或現象,或同一事物內部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都可以用陰陽來概括分析其各自的屬性。陰陽,既可以標示相互對立的事物或現象,又可以標示同一事物或現象內部對立的兩個方面。前者如天與地,日與月,水與火等;后者如寒與熱,動與靜,升與降,明與暗等。一般的說,凡是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彌散的、溫熱的、明亮的、興奮的都屬于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屬于陰。如以天地而言,則“天為陽,地為陰”,天在上、氣清輕故屬陽,地在下、氣重濁故屬陰。以日月而言,太陽溫熱明亮見于晝日而屬陽,月亮寒涼晦暗見于夜晚而屬陰。
寒熱、動靜、明暗是陰陽的標志性屬性。水與火這一對事物具備了寒熱、動靜、明暗的特性,故稱為陰陽屬性的標志性事物。《素向·陰陽應象大論》說:“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
陰和陽的相對屬性引人醫學領域,將人體中在內的、在上的和具有外向、彌散、推動、溫煦、興奮、升舉等特性的事物及現象統屬于陽,而將在外的、在下的和具有內守、凝聚、寧靜、涼潤、抑制、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現象統屬于陰。如臟在內屬陰而朋在外屬陽,精寧靜屬陰而氣運動屬陽,營氣內守屬陰面衛氣外向屬陽,寒涼性病證屬陰而溫熱性病證屬陽,抑制性病證屬陰而亢奮性病證屬陽,等等。
表1-1事物陰陽屬性歸類表
屬性 空間(方位) 時間 季節 溫度 濕度 重量 性狀 亮度 事物運動狀態
陽 上外左南天 強 春夏 溫熱 干燥 輕 清 明亮 上升 運動 興奮 亢進
陰 下內右北地 夜 秋冬 寒涼 濕潤 重 濁 晦暗 下降 靜止 抑制 衰退
事物的陰陽屬性,既有絕對性的一面,又有相對性的一面。若該事物的總體屬性未變,或比較的對象或層次未變,它的陰陽屬性是固定不變的。事物陰陽屬性的絕對性主要表現在其屬陰或屬陽的不可變性,即不可反稱性。如上述的水與火,水屬陰,火屬陽,其陰陽屬性一般是固定不變的,不可反稱的。其他如天與地、日與月、上與下、升與降、動與靜、寒與熱、明與暗、溫煦與涼潤、興奮與抑制、推動與寧靜、彌散與凝系等,其陰陽屬性具有不可變性和不可反稱性,故說事物的陰陽屬性在某種意義上是絕對的。
若事物的總體屬性發生了改變,或比較的層次或對象變了,則它的陰陽屬性也隨之改變,故事物陰陽屬性在某種意義上說又是相對的。事物陰陽屬性的相對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陰陽屬性互相轉化:事物的陰陽屬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生相互轉化,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如屬陰的寒證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屬陽的熱證;屬陽的熱證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轉化為屬陰的寒證。病變的寒熱性質變了,其證候的陰陽屬性也隨之改變。
陰陽之中復有陰陽:陰陽雙方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陰陽,即所謂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例如:晝為陽,夜為陰。白天的上午與下午相對而言,則上午為陽中之陽(太陽),下午為陽中之陰(少陰);夜晚的前半夜與后半夜相對而言,則前半夜為陰中之陰(太陰),后半夜為陰中之陽(少陽)。事物這種既相互對立而又相互聯系的現象,在自然界是無窮無盡的。故《素問·陰陽離合論》說:“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比較對象不同:事物的陰陽屬性往往是通過比較而劃分的。若比較的對象發生了改變,那么事物的陰陽屬性也可以發生改變。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與冬天比較,其氣溫而屬陽;若與夏天比較,則其氣涼而屬陰。但四季陰陽屬性的一般說法是:夏天屬太陽(陽中之陽),秋天屬少陰(陽中之陰),冬天屬太陰(陰中之陰),春天屬少陽(陰中之陽)。
事物的陰陽屬性,既有以陰陽兩分法標示的,也有以陰陽三分法標示的。上述的晝夜時段和一年四季分屬 地山水風雷火澤天 于太陽、少陰、太陰、少陽,即屬陰陽的兩分法。《周易·系辭上》所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是以陰陽兩分法說明八卦的生成及其陰陽屬性(圖1-2)。其中兩儀指天地(陰陽),四象指夏(太陽)、秋(少陰)、冬(太陰)、春(少陽)四季。陰陽的兩分法,主要用以闡釋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構建四時五臟體系。陰陽三分法,是將一陰分為三陰:太陰、少陰、厥陰,一陽分為三陽:陽明、太陽、少陽,主要用以標示經脈的陰陽屬性和闡釋傷寒病的六經辨證體系。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可以從陰陽對立制約、陰陽互根互用、陰陽交感與互藏、陰陽消長、陰陽轉化和陰陽自和與平衡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陰陽對立制約
陰陽對立制約,指屬性相反的陰陽雙方在一個統一體中的相互斗爭、相互制約和相互排斥。陰陽學說認為,陰陽雙方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統一是對立的結果。
陰陽的相互對立,主要表現于它們之間的相互斗爭、相互制約,如《管子·心術上》說:“陰則能制陽矣,靜則能制動矣。”陰與陽之間的對立制約,維持了陰陽之間的動態平衡,因而促進了事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如春、夏、秋、冬四季有溫、熱、涼、寒的氣候變化,春夏之所以溫熱,是因為春夏陽氣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涼之氣;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為秋冬陰氣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溫熱之氣的緣故。這是自然界陰陽相互制約、相互消長的結果。所以《素問·脈要精微論》說:“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這里的“四十五日”,指從冬至到立春,或從夏至到立秋。冬至一陽生,所以從冬至到立春,陽氣逐漸上升,陰氣逐漸下降,至夏至則陽氣盛極,陰氣伏藏。夏至一陰生,所以從夏至到立秋,陰氣逐漸上升,陽氣逐漸下降,至冬至則陰氣盛極,陽氣伏藏。如此循環,年復一年。
人體處于正常生理狀態下,相互對立的陰陽兩方面,也是處在相互制約、相互排斥、相互消長的動態之中的。人體陰陽之間的動態平衡,是陰陽雙方相互對立、相互制約的結果。如人體中的陽氣能推動和促進機體的生命活動,加快新陳代謝,而人體中的陰氣能調控和抑制機體的代謝和各種生命活動,陰陽雙方相互制約而達到協調平衡,則人體生命活動健康有序,即《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如果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關系失調,動態平衡遭到了破壞,則標志著疾病的產生陰陽雙方中的一方過于亢盛,則過度制約另一方而致其不足,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謂“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可稱為“制約太過”。陰陽雙方中的一方過于虛弱,無力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對偏盛,即通常所說的“陽虛則陰盛”、“陰虛則陽亢”,或“陽虛則寒”“陰虛則熱”,可稱為“制約不及”。
(二)陰陽互根互用
陰陽互根,指一切事物或現象中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為根本的關系。即陰與陽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條件。如上為陽,下為陰,沒有上也就無所謂下,沒有下也就無所謂上。熱為陽,寒為陰,沒有熱也就無所謂寒,沒有寒也就無所謂熱等等。所以說陽依存于陰,陰依存于陽。中醫學把陰陽的這種相互依存關系,稱之為“互根”。
陰陽互用,指陰陽雙方具有相互資生、促進和助長的關系。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指出陽以陰為基,陰以陽為偶;陰為陽守持于內,陽為陰役使于外,陰陽相互為用,不可分離。如王冰注《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根于陰,陰氣根于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
陰陽的互根互用關系,廣泛地用來闡釋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和人體的生命活動。如春夏陽氣生而漸旺,陰氣也隨之增長,天氣雖熱而雨水增多;秋冬陽氣衰而漸少,陰氣隨之潛藏,天氣雖寒而降水較少。如此維持自然界氣候的相對穩定,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謂“陽生陰長,陽殺陰藏。”再如興奮與抑制兩種生理機能,既是相互制約的,又是相互為用的。人與自然界相統一,白天人體陽氣隨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而旺盛,興奮功能占主導地位,但須以夜晚充足的睡眠為前提;夜晚人體陰氣漸盛,抑制功能占主導地位,但須以白天的充分興奮為條件。老年人“晝不精,夜不瞑”(《靈樞·營衛生會》),就是因陰陽雙方相互為用的關系失調而致。
陽依賴于陰而存在,陰也依賴于陽而存在。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陰與陽之間的互根關系遭到破壞,就會導致“獨陰不生,獨陽不生”(《春秋繁露·順命》),甚則“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生氣通天論》)而死亡。如果人體陰陽之間的互資互用關系失常,就會出現“陽損及陰”或“陰損及陽”的病理變化。
(三)陰陽交感與互藏
陰陽交感,指陰陽二氣在運動中相互感應而交合,發生相摩、相錯、相蕩的相互作用。陰陽交感是宇宙萬物賴以生成和變化的根源。《周易·咸象》說:“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古代哲學家認為,構成宇宙萬物的本原之氣,由自身的運動分化為相互對立的陰陽二氣:陽氣升騰而為天,陰氣凝聚而為地。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陰陽二氣相互作用,交感合和,產生了宇宙萬物,并推動著它們的發展和變化。《周易·系辭下》說:“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在自然界,天之陽氣下降,地之陰氣上升,陰陽二氣交感,形成云、霧、雷電、雨露,生命得以誕生,從而化生出萬物。在陽光雨露的沐浴滋潤下,萬物才得以成長。在人類,男女構精,新的生命個體誕生,人類得以繁衍。如果沒有陰陽二氣的交感運動,就沒有生命,也就沒有自然界。
陰陽互藏,指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著另一方,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含有陰與陽兩種屬性不同的成分,屬陽的事物含有陰性成分,屬陰的事物也寓有屬陽的成分。如明·張介賓《類經·運氣類》說:“天本陽也,然陽中有陰;地本陰也,然陰中有陽,此陰陽互藏之道”(圖1-3)。
圖1--3陰陽互藏示意圖
如圖所示:大圓圈表示太極。其中黑色部分表示陰,陰從有降:
白色部分表示陽,陽從左升。黑色部分中的個白圓圈為陰中之
陽;白色部分中的小黑圓圈為陽中之陰。即所謂陰中有陽,陽有
有陰。
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屬性是依據其所涵屬陰與屬陽成分的比例大小而定的。陽中涵陰,是說屬陽的事物或現象也涵有屬陰的成分,而該事物或現象的整體屬性仍為陽;陰中涵陽,是說屬陰的事物或現象也涵有屬陽的成分,而該事物或現象的整體屬性仍為陰。一般的說,表示事物屬性的成分占絕對大的比例并呈顯象狀態,而被寓涵于事物或現象內部不得顯露的成分占較小的比例,它雖不能代表事物的屬性,但有非常重要的調控作用。
陰陽互藏是陰陽雙方交感合和的動力根源。陰陽二氣升降運動而引起的交感相錯、相互作用,是宇宙萬物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源。如
《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然天之陽氣為何能降,地之陰氣為何能升?古代哲學家是用“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周易·乾傳》)來解釋的:天氣雖在上,但內涵地之陰氣,即陽中有陰,有“親下”之勢,故天氣在其所涵地之陰氣的牽制下下降于地;地氣雖居下,但內寓天之陽氣,即陰中涵陽,有“親上”之勢,故地氣在其所涵天之陽氣的鼓動下上升于天。如此則“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素問·天元紀大論》)。可見陰升陽降而致天地二氣交感相錯的內在動力機制在于陰陽互藏之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的“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
云出天氣”,也因于這一機制。
陰陽互藏是陰陽消長與轉化的內在根據。陰中寓陽,陰才有向陽轉化的可能性;陽中藏陰,陽才有向陰轉化的可能性。陰中寓陽,其陰性成分才能逐漸(或突然)轉化為陽性成分而表現為陰消陽長。當此陰性事物或現象在其內部的陰陽消長與伴隨的轉化中,其陰性成分仍然占較大比例時,此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屬性仍屬陰。但若在其內部的陰陽消長與轉化中,其陽性成分多于陰性成分而成為該事物或現象的主導成分,該事物或現象則轉屬陽性,此即所謂“陰轉化為陽”;反之則“陽轉化為陰”。因此陰陽的互藏互寓是事物或現象陰陽屬性轉化的內在根據,而陰陽的消長運動及與此相伴的陰陽轉化,是促使事物或現象總體陰陽屬性轉化的必要條件。
(四)陰陽消長
陰陽消長,指對立互根的陰陽雙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不斷的增長和消減的變化之中。陰陽雙方在彼此消長的運動過程中保持著動態平衡。
陰陽消長是陰陽運動變化的一種形式,而導致陰陽出現消長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陰陽之間存在著的對立制約與互根互用的關系。由陰陽對立制約關系導致的陰陽消長變化主要表現為陰陽的互為消長,或表現為陰長陽消,或表現為陽長陰消;由陰陽互根互用關系導致的陰陽消長變化主要表現為陰陽的皆消皆長,或表現為此長彼亦長,或表現為此消彼亦消。
1.陰陽互為消長
在陰陽雙方彼此對立制約的過程中,陰與陽之間可出現某一方增長而另一方消減或某一方消減而另一方增長的互為消長的變化。前者稱為陽長陰消或陰長陽消,后者稱為陽消陰長或陰消陽長。如以四時氣候變化而言,從冬至春及夏,氣候從寒冷逐漸轉暖變熱,這是“陽長陰消”的過程;由夏至秋及冬,氣候由炎熱逐漸轉涼變寒,這是“陰長陽消”的過程。四時氣候的變遷,寒暑的更易,反映了陰陽消長的過程,但從一年的總體來說,陰陽還是處于相對的動態平衡狀態的。以人體的生理活動而言,白天陽氣盛,故機體的生理機能以興奮為主;夜晚陰氣盛,故機體的生理機能以抑制為主。子夜一陽生,日中陽氣隆,機體的生理機能由抑制逐漸轉向興奮,這是“陽長陰消”的過程;日中至黃昏,陰氣漸生,陽氣漸衰,機體的生理機能也由興奮逐漸轉向抑制,這是“陰長陽消”的過程。由此可以看出,陰與陽之間的互為消長是不斷進行著的,是絕對的;而陰與陽之間的平衡則是相對的,是動態的平衡。
2.陰陽皆消皆長
在陰陽雙方互根互用的過程中,陰與陽之間又會出現某一方增長而另一方亦增長,或某一方消減而另一方亦消減的皆消皆長的消長變化。前者稱為陰隨陽長或陽隨陰長,后者稱為陰隨陽消或陽隨陰消。如上述的四季氣候變化中,隨著春夏氣溫的逐漸升高而降雨量逐漸增多,隨著秋冬氣候的轉涼而降雨量逐漸減少,即是陰陽皆長與皆消的消長變化。人體生理活動中,饑餓時出現的氣力不足,即是由于精(陰)不足不能化生氣(陽),屬陽隨陰消;而補充精(陰),產生能量(陽),增加了氣力,則屬陽隨陰長。
陰陽消長只是陰陽變化的過程和形式,而其原因則是陰陽的對立制約與互根互用。世界上的事物十分復雜,變化萬千,性質各異,因而各類事物中的陰陽關系亦各有側重。某些事物間的陰陽關系以互根互用為主,如精與氣、氣與血等;另一些事物間的陰陽關系卻以對立制約為主,如寒與熱、水與火等。誠如明·張介賓《景岳全書·補略》所說:“以精氣分陰陽,則陰陽不可離;以寒熱分陰陽,則陰陽不可混。”正因為如此一旦出現陰陽消長變化失常時,前者多表現為此消彼亦消、此長彼亦長,而后者多表現為此消彼長、此長彼消。
陰陽雙方在一定限度內的消長變化,反映了事物之間對立制約和互根互用關系的協調平衡,在自然界可表征氣候的正常變化,在人體則表征生命過程的協調有序。若陰陽的消長變化超越了正常的限度,在自然界表征異常的氣候變化,在人體則表征疾病的發生。前述的“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及“陽虛陰盛”、“陰虛陽亢”,皆屬陰陽對立制約關系失常而出現的超過正常限度的此長彼消或此消彼長,而“精氣兩虛”“氣血兩虛”,則屬陰陽互根互用關系失常而出現的異常的陰陽皆消。
(五)陰陽轉化
陰陽轉化,指事物的總體屬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即屬陽的事物可以轉化為屬陰的事物,屬陰的事物可以轉化為屬陽的事物。例如一年四季氣候的變化,屬陽的夏天可以轉化為屬陰的冬天,屬陰的冬天又可以轉化成屬陽的夏天。人體的病證,屬陽的熱證可以轉化為屬陰的寒證,屬陰的寒證又可以轉化為屬陽的熱證。
陰陽轉化是陰陽運動的又一基本形式。陰陽雙方的消長運動發展到一定階段,事物內部陰與陽的比例出現了顛倒,則該事物的屬性即發生轉化,所以說轉化是消長的結果。陰陽相互轉化,一般都產生于事物發展變化的“物極”階段,即所謂“物極必反”。因此,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如果說陰陽消長是一個量變的過程,陰陽轉化則是在量變基礎上的質變。
《內經》以“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和“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素問·天元紀大論》)來闡釋陰陽轉化的機理。生、化、極、變,是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任何事物都處在不斷地運動變化之中,故《素問·六微旨大論》說:“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事物的發生發展規律總是由小到大,由盛而衰,即是說事物發展到極點就要向它的反面轉化。《素問·天元紀大論》所說的“物生謂之化”,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的發展階段;“物極謂之變”,是指事物發展到極點,由盛到衰,向它反面轉化的階段。由此可見,任何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都存在著“物極必反”的規律。“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的“重”,“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的“極”,以及“寒甚則熱,熱甚則寒”(《靈樞·論疾診尺》)的“甚”,即陰陽消長變化發展到“極”的程度,是事物的陰陽總體屬性發生轉化的必備條件。
陰陽的相互轉化,既可以表現為漸變形式,又可以表現為突變形式。如一年四季之中的寒暑交替,一天之中的晝夜轉化等,即屬于“漸變”的形式;夏季酷熱天氣的驟冷和冰雹突襲,急性熱病中由高熱突然出現體溫下降、四肢厥冷等,即屬于“突變”的形式。
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陰陽的轉化常常表現為在一定條件下寒證與熱證的相互轉化。如邪熱壅肺的病人,表現為高熱、面紅、咳喘、氣粗、煩渴、脈數有力等,屬于具有一派實熱性表現的陽證。邪熱極盛,耗傷正氣,可致正不敵邪,突然出現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脈微欲絕等,轉化為具有一派虛寒性表現的陰證。再如寒飲中陰的患者,本為陰證,但寒飲停留日久,郁滯不行,可以化熱,轉為陽證。上述兩個病例中,前者的熱毒極重,后者的寒飲停久,即是促成陰陽相互轉化的內在必備條件。
(六)陰陽自和與平衡
陰陽自和,指陰陽雙方自動維持和自動恢復其協調平衡狀態的能力和趨勢。對生命體來說,陰陽自和是生命體內的陰陽二氣在生理狀態下的自我協調和在病理狀態下的自我恢復平衡的能力。
陰陽自和的概念,脫胎于中國古代哲學中的“陰陽貴和”思想。《淮南子·汜論訓》中說:“天地之氣,莫大于和。和者,陰陽調。……陰陽相接,乃能成和。”意思是說陰陽二氣的協調就是“和”,陰陽二氣相接化物才能達到“和”的狀態。“和”是宇宙的最基本的原則。陰陽合和,萬物自生,這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觀點。
陰陽自和是陰陽的本性,是陰陽雙方自動地向最佳目標的發展和運動,是維持事物或現象協調發展的內在機制。中醫學運用陰陽自和的理論來說明人體陰陽自動協調促使病勢向愈和機體健康恢復的內在機制,用以闡明人體內的陰陽二氣具有自身調節的能力。陰陽自和是陰陽的深層次運動規律,它可以揭示人體疾病自愈的內在變化機制。
陰陽平衡,指陰陽雙方在相互斗爭、相互作用中處于大體均勢的狀態,即陰陽協調和相對穩定狀態。陰陽雙方雖然不斷地處在相互斗爭、相互排斥、相互作用的運動之中,彼此之間隨時發生著消長和轉化,但陰陽雙方仍然維持著相對穩定的結構關系。
陰陽之間的這種平衡,是動態的常閾平衡。也就是說陰陽雙方的比例是不斷變化的,但又是穩定在正常限度之內的狀態,是動態的均勢,而非絕對的靜態平衡。維持這種平衡狀態的機制,是陰陽雙方在對立制約與互根互用基礎上的一定限度內的消長和轉化運動。陰陽雙方維持動態常閾平衡的關系,在自然界標志著氣候的正常變化,四時寒暑的正常更替,在人體標志著生命活動的穩定、有序、協調。故《素問·調經論》說:“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綜上所述,陰陽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長轉化及自和與平衡,是從不同角度來說明陰陽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運動規律的,表達了陰陽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陰陽之間的這些關系及其運動規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互相聯系的。陰陽的對立互根是陰陽最普遍的規律,說明了事物之間既相反又相成的關系。事物之間的陰陽兩個方面通過對立制約而取得了平衡協調,通過互根互用而互相促進,不可分離。陰陽交感是萬物產生和發展的根源,萬物就在陰陽交感過程中產生。陰陽互藏是陰陽交感的動力根源,同時也是陰陽消長轉化的內在根據。陰陽消長和轉化是陰陽運動的形式。陰陽消長是在陰陽對立制約、互根互用基礎上表現出的量變過程,陰陽轉化則是在量變基礎上的質變,是陰陽消長的結果,表征事物總體屬性的改變。陰陽動態平衡由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及其消長轉化來維系,而陰陽自和表達了其自動維持和自動恢復這一動態協調平衡的能力與趨勢。如果陰陽的這種動態平衡遭到了破壞,又失去了自和的能力,在自然界就會出現反常現象,在人體則會由生理狀態進入疾病狀態,甚至死亡。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陰陽學說貫穿在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廣泛用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并指導養生保健以及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一)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組成人體的所有臟腑經絡形體組織,既是有機聯系的,又都可以根據其所在部位、功能特點劃分為相互對立的陰陽兩部分。故《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
1.臟腑形體分陰陽
臟腑及形體組織的陰陽屬性,就大體部位來說,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屬陽,體內屬陰。就其腹背四肢內外側來說,則背為陽,腹為陰;四肢外側為陽,四肢內側為陰。以臟腑來分,五臟屬里,藏精氣而不瀉,稱“神藏”,故為陰;六腑屬表,傳化物而不藏,稱“形藏”,故為陽。由于陰陽之中復有陰陽,所以分屬于陰陽的臟腑形體組織還可以再分陰陽。如體表組織屬陽,然皮肉為陽中之陽,筋骨為陽中之陰。再繼續分,則皮膚為陽中之陽,肌肉為陽中之陰;筋為陰中之陽,骨為陰中之陰。再如五臟分陰陽:心肺居于膈上屬陽,而心屬火,位南方,通于夏,主溫通,屬陽中之陽;肺屬金,位西方,通于秋,主肅降,屬陽中之陰。肝、脾、腎居膈下屬陰,而肝屬木,位東方,通于春,主升發,屬陰中之陽;腎屬水,位北方,通于冬,主閉藏,屬陰中之陰;脾屬土,居中央,主四時,屬陰中之至陰。《素問·金匱真言論》說:“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2.經絡系統分陰陽
十二正經中有手足三陰三陽經,屬腑而行于肢體外側面的為陽經,一陽分為三陽,因行于上肢與下肢的不同而分稱為手足陽明、少陽、太陽經;屬臟而行于肢體內側面的為陰經,一陰化為三陰,分稱為手足太陰、厥陰、少陰經。奇經八脈中的蹺脈與維脈,行于身之內側者,稱陰蹺、陰維;行于身體之外側者,稱陽蹺、陽維。督脈行于背,有總督一身之陽經的作用,稱為“陽脈之海”。任脈行于腹,有總任一身之陰經的作用,稱為“陰脈之海”。絡脈中分布于體表及身體上部的稱為陽絡;分布于內臟、肢體深層及身體下部的稱為陰絡。
總之,人體臟腑經絡及形體組織結構的上下、內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間,無不包含著陰陽的對立統一。
(二)概括人體的生理功能
對于人體的生理活動,無論是生命活動的整體還是就其各個部分,都可以用陰陽來概括說明。人體的整體生命活動,是由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各司其職,協調一致來完成的,而臟腑經絡的功能,是由貯藏和運行于其中的精與氣為基礎的。精藏于臟腑之中,主內守而屬陰,氣由精所化,運行于全身而屬陽。精與氣的相互資生、相互促進,維持了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功能活動穩定有序。人體之氣,以其不同的功能作用而分為陰氣與陽氣:陰氣主涼潤、寧靜、抑制、沉降,陽氣主溫煦、推動、興奮、升發。正是由于人體內陰陽二氣的升降出入、交感相錯,推動和調控著人體內物質與物質、物質與能量之間的相互轉化,推動和調控著人體的生命進程。同時又是由于體內陰陽二氣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和消長轉化,維系著協調平衡的狀態,人體的生命活動才能有序進行,各種生理功能才能得到穩定發揮。若人體內的陰陽二氣不能相互為用而分離,人的生命活動也就終止了。故《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人體的生長壯老已的生命過程,也由人體內陰陽二氣的對立互根關系來維系著。人體的上半生以陽氣的推動、興奮作用為主導,而陰氣隨陽氣的增長而增長(陽生陰長),以與陽氣相協調,支持和調控陽氣的作用,維持人體的生長發育有序穩定。下半生則以陰氣的寧靜、抑制作用為主導,而陽氣隨陰氣的減少而減少(陽殺陰藏),以與陰氣相協調,防止過度亢奮,使人體平穩度過更年期和老年階段。《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人過40歲以后,既有陰氣偏少而寧靜、抑制作用減弱,又有陽氣偏虛而推動、興奮作用衰退,常見“晝不精,夜不瞑”,既有動作和思維遲緩,又見焦躁易怒。但只要保養好陰氣與陽氣,維持陰陽二氣的協調,自能平穩度過后半生。
(三)闡釋人體的病理變化
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著對立統一的協調關系,處于動態平衡的結果。疾病的發生標志著這種協調平衡的破壞,故陰陽失調是疾病的基本病機之一。陰陽學說用來闡釋人體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分析病因的陰陽屬性
疾病是由于病邪作用于人體,引起邪正相爭,導致機體陰陽失調、臟腑組織損傷、生理機能失常或心理活動障礙的結果。病邪可以分為陰、陽兩大類:“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素問·調經論》)。一般而言,六淫屬陽邪,飲食居處、情志失調等屬陰邪。陰陽之中復有陰陽:六淫之中,風邪、暑邪、火(熱)邪屬陽,寒邪、濕邪屬陰。
2.分析病理變化的基本規律
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就是邪正斗爭的過程:陽邪侵犯人體,人體正氣中的陰氣奮而抗之;陰邪侵犯人體,正氣中的陽氣與之斗爭。如此產生了邪正相搏,導致了陰陽失調而發生疾病。《素問·著至教論》說:“合而病至,偏害陰陽。”陰陽失調的主要表現形式是陰陽的偏盛偏衰和互損。
(1)陰陽偏盛 即陰偏盛、陽偏盛,是屬于陰或陽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狀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陽勝則熱,陽勝則陰病:陽勝,指陽邪侵犯人體,“邪并于陽”而使機體陽氣亢盛所致的病理狀態。由于陽氣的特性是熱,故說“陽勝則熱”。如溫熱之邪侵犯人體,可出現高熱、煩躁、面赤、脈數等實熱證的表現。由于陽能制約陰,故在陽氣亢盛時必然要消耗和制約津液和陰氣,使之減少,從而出現臟腑、組織、器官失于滋潤而干燥,機能失于抑制而亢奮的臨床表現,如口干唇燥、舌紅少津等。即所謂“陽勝則陰病”。
陰勝則寒,陰勝則陽病:陰勝,是指陰邪侵犯人體,“邪并于陰”而使機體陰氣亢盛所致的病理狀態。由于陰氣的特性是寒,故說“陰勝則寒”。如寒邪直中太陰,可出現面白形寒,脘腹冷痛,瀉下清稀,舌質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緊等實寒證的表現。由于陰能制約陽,故在陰氣亢盛時必然會損耗和制約機體的陽氣,導致其虛衰,可出現臟腑、組織、器官失于溫煦,機能失于推動的臨床表現,如畏寒肢冷、蜷縮、脈遲伏等,即所謂“陰勝則陽病”。
陰陽偏盛所形成的病證是實證:陽偏盛導致實熱證,陰偏盛導致實寒證。故《素問·通評虛實論》說:“邪氣盛則實。”
(2)陰陽偏衰 即陰虛、陽虛,是屬于陰或陽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狀態。陽虛則寒:陽虛指人體陽氣虛衰。根據陰陽相互制約的原理,陰或陽任何一方的不足,無力制約對方,必然會導致另一方相對的偏盛。陽虛不能制陰,則陰氣相對偏盛而虛寒內生,臨床可見面色蒼白、畏寒肢冷、神疲蜷臥、自汗、脈微等虛寒證的表現。
陰虛則熱:陰虛指人體陰氣虛衰。陰虛不能制陽,則陽氣相對偏亢而虛熱內生,臨床可見低熱、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等虛熱證的表現。
陰陽偏衰所導致的病證是虛證,陰虛出現虛熱證,陽虛出現虛寒證。故《素問·通評虛實論》說:“精氣奪則虛。”
(3)陰陽互損 由于陰陽之間互根互用,所以在陰陽偏衰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出現陰損及陽、陽損及陰的陰陽互損的情況。當陽虛至一定程度時,因陽虛不能生陰,繼而出現陰虛的現象,稱為“陽損及陰”。同樣,當陰虛至一定程度時,因陰虛不能生陽,繼而出現陽虛的現象,稱為“陰損及陽”。陽損及陰或陰損及陽,最終都導致“陰陽兩虛”:陰損及陽導致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陽損及陰導致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
綜上所述,陰陽偏勝偏衰主要用來說明陰陽對立制約關系失調而出現的寒熱性病理變化。“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陽虛則寒,陰虛則熱”,是寒熱性疾病的病理總綱。陰陽互損主要用來說明寒熱性疾病過程中陰氣與陽氣的互根互用關系的失調,闡釋“陰虛則熱”的虛熱與“陽虛則寒”的虛寒進一步發展為陰陽兩虛的病變規律。若用陰陽消長來說明,則前者屬于由陰陽對立制約關系失常而出現的互為消長,后者屬于因陰陽互根互用關系失常而表現的陰陽皆消。
(四)用于疾病的診斷
中醫診斷疾病的過程包括診察疾病和辨識病證兩個方面。“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學說用于疾病的診斷,主要包括分析四診所收集的資料和概括各種病證的陰陽屬性兩個方面。
1.分析四診資料
將望、聞、問、切四診所收集的各種資料,包括癥狀和體征,以陰陽理論辨析其陰陽屬性。
(1)色澤分陰陽 觀察色澤的明暗,可以辨別病情的陰陽屬性。色澤鮮明為病屬于陽;色澤晦暗為病屬于陰。
(2)氣息分陰陽 觀察呼吸氣息的動態,聽其發出的聲音,可以區別病情的陰陽屬性。語聲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動者,多屬實、屬熱,為陽;語聲低微無力、少言而沉靜者,多屬虛、屬寒,為陰。呼吸微弱,多屬于陰證;呼吸有力聲高氣粗,多屬于陽證。
(3)寒熱動靜喜惡分陰陽了解患者的動靜、喜惡等情況,也可以區分病證的陰陽屬性。如躁動不安屬陽,蜷臥靜默屬陰;身熱惡熱屬陽,身寒喜暖屬陰;等等。
(4)脈象分陰陽辨脈之部位動態、至數、形狀也可以分辨病證的陰陽屬性。如以部位分,寸為陽,尺為陰;以動態分,則至者為陽、去者為陰;以至數分,則數者為陽,遲者為陰;以形狀分,則浮大洪滑為陽,沉澀細小為陰。
2.概病證
辨別病證的屬陰或屬陽,是診斷疾病的重要原則。八綱辨證中,表證、熱證、實證屬陽;里證、寒證、虛證屬陰。陰陽是八綱辨證的總綱。精氣血津液辨證中,精血津液與氣相較,精血津液主靜而屬陰,氣主動而屬陽,故精血津液不足屬陰而氣虛屬陽。但精血津液不足不可稱為“陰虛”,氣虛也不能稱為“陽虛”,因陰虛與陽虛分指陰氣虧虛和陽氣不足。
在臟腑辨證中,臟腑精氣陰陽失調可以表現出許多復雜的證候,但概括起來,無外乎陰陽兩大類。如在心系病證中,有心血虛、心氣虛、心陰虛、心陽虛、心火亢盛、心血瘀阻等,前四虛證屬陰,后二實證屬陽。在四虛證中,心陰虛因有熱象面屬陽,心陽虛因有寒象而屬陰。其他臟腑病證的陰陽歸類仿此。
總之,陰陽學說廣泛應用于四診和辨證之中,只有辨清陰陽,才能正確分析和判斷疾病的陰陽屬性。故《景岳全書·傳忠錄上·陰陽》說:“凡診病施治,必須先審陰陽、乃為醫道之綱領。陰陽無謬,治焉有差?醫道雖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陰陽而已。故證有陰陽,脈有陰陽,藥有陰陽……設能明徹陰陽,則醫理雖玄,思過半矣。”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調整陰陽,使之保持或恢復相對平衡,達到陰平陽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則,也是陰陽學說用于疾病防治的主要內容。
1.指導養生
養生,又稱“攝生”,即保養生命之意。養生的目的,一是延年,二是防病。注重養生是保持身體健康無病的重要手段,而其最根本的原則就是要“法于陰陽”,即遵循自然界陰陽的變化規律來調理人體之陰陽,使人體中的陰陽與四時陰陽的變化相適應以保持人與自然界的協調統一。《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依據“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對“能夏不能冬”的陽虛陰盛體質者,夏用溫熱之藥預培其陽,則冬不易發病;對“能冬不能夏”的陰虛陽亢體質者,冬用涼潤之品預養其陰,則夏不得發病。此即所謂“冬病夏治”、“夏病冬養”之法。
2.確定治療原則
由于陰陽失調是疾病的基本病機,而偏勝偏衰和互損又是其基本表現形式,因而在把握陰陽失調狀況的基礎上,用藥物、針灸等方法調整其偏盛偏衰和互損,恢復陰陽的協調平衡,是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之一。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1)陰陽偏盛的治療原則 陰陽偏盛形成的是實證,故總的治療原則是“實則瀉之”,即損其有余。分而言之,陽偏盛而導致的實熱證,用“熱者寒之”的治療方法;陰偏盛而導致的寒實證,用“寒者熱之”的治療方法。若在陽盛或陰盛的同時,由于“陽勝則陰病”或“陰勝則陽病”而出現陰虛或陽虛時,則又當兼顧其不足,于“實者瀉之”之中配以滋陰或助陽之品。
(2)陰陽偏衰的治療原則 陰陽偏衰出現的是虛證,故總的治療原則是“虛則補之”,即補其不足。分而言之,陰偏衰產生的是“陰虛則熱”的虛熱證,治療當滋陰制陽,用“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治法,《內經》稱之為“陽病治陰”。陽偏衰產生的是“陽虛則寒”的虛寒證,治療當扶陽抑陰,用“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治法,《內經》稱之為“陰病治陽”。
(3)陰陽互損的治療原則 陰陽互損導致陰陽兩虛,故應采用陰陽雙補的治療原則。對陽損及陰導致的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證,當補陽為主,兼以補陰;對陰損及陽導致的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證,當補陰為主,兼以補陽。如此則陰陽雙方相互資生,相互為用。
3.分析和歸納藥物的性能
陰陽學說用于疾病的治療,不僅用于確定治療原則,而且也用來概括藥物的性能,作為指導臨床用藥的根據。治療疾病,不但要有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方法,還必須熟練地掌握藥物的性能。根據確定的治療原則,選用適宜藥物,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藥物的性能,一般的說,主要靠它的氣(性)、味和升降浮沉來決定,而藥物的氣、味和升降浮沉,又皆可以用陰陽來歸納說明。
藥性,主要是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又稱“四氣”。其中寒涼屬陰,溫熱屬陽。一般說來,屬于寒性或涼性的藥物,能清熱瀉火,減輕或消除機體的熱象,熱證多用之;屬于熱性或溫性的藥物,能散寒溫里,減輕或消除機體的寒象,寒證多用之。
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種滋味。有些藥物具有淡味或澀味,故實際上不止五味,但習慣上仍稱為“五味”。辛味有發散之性,甘味能滋補與緩急,淡味有滲泄作用,酸味能收斂,苦味能降能堅,咸味能軟堅和瀉下。故辛、甘、淡味屬陽酸、苦、咸味屬陰。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臨床用藥過程中,一般都依據病證的性質將藥物的氣與味綜合考慮以處方。每味藥都具有氣與味兩個方面的特性,配方時主要根據病證的性質來決定是主用其氣還是味,還是氣味皆用。如苦味藥一般有降下等作用,若與溫性相配,能降氣化痰,痰飲等陰性病多用之;若與寒性相合,能清熱瀉下,實熱等陽證多用之。
升降浮沉,是指藥物在體內發揮作用的趨向。升是上升,浮為向外浮于表;升浮之藥,其性多具有上升發散的特點,故屬陽。降是下降,沉為向內沉于里;沉降之藥,其性多具有收澀、瀉下、重鎮的特點,故屬陰。
表1-2藥物陰陽屬性歸類表
陰 陽
藥性 寒、涼 熱、溫
五味 酸、苦、咸 辛、甘(淡)
升降浮沉 沉、降 升、浮
總之,陰陽學說在疾病的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養生防病,須根據四時陰陽的變化情況“法于陰陽”;治療疾病,則要根據病證的陰陽偏盛偏衰等情況,確定治療原則:陰陽偏盛者,損其有余;陰陽偏衰者,補其不足。然后再根據藥物四氣五味和升降浮沉的陰陽屬性選擇適當的藥物,調整疾病過程中的陰陽失調,使之向恢復平衡方面發展,從而達到治愈疾病和減緩病情之目的。
未完待續,請繼續關注《中醫基礎理論》第006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