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族制度起于東漢,而至魏晉游為鼎盛。'世族'又稱'士族'或'氏族','世族'指家族人世代為官,'士族'指其詩書傳家,具文化素養,'勢族'則是權勢顯赫之家。六朝'世族'含意甚廣,歷史學家對此有詳細的解析。
主要是指累世在政治、文化、社會、經濟等擁有較多權力的家族。在黃初元年(220)時,由于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設立九品中正制度。其動機本是用來品評人物德行才能,作為選才為官的依據。但實行的結果,卻造成門閥之見。
門第觀念最早出現于史書中,應是記載于《左傳》〈桓公六年〉:
從中可了解門當戶對的觀念在周朝末年已萌芽,演變至漢朝便有所謂
金是指金日磾,張指張湯;袁是袁安,楊則是指楊震。此四人皆是漢朝大臣,從袁安至袁逢,四世居三公之要職;自楊震至楊彪,則是四世任太尉之職。'德業相繼,與袁氏俱為東京名族。'因這四大家族長期官居要職的因素,其門生故吏當然遍布全國各地。于是這四大家族便為當時社會大眾所公認的'士族'、'世家'。從此史書上便有了種種關于門第的記載,只是多了許多不同的名詞。
漢魏士族門第的產生,是有其歷史因素參雜其中:
戰亂中的庇護所
土地兼并風氣盛
通經授官的便道
九品中正制度的實施。
東漢末,戰事連年,百姓苦不堪言,戶口耗損甚大,乃至于三國戰事之際,除了保國衛民擴張領土之外,還得忙于搶奪人民。在《魏書?武帝紀》載:袁紹與曹操戰,紹將攻白馬,張遼、關羽解白馬之圍,'乃徙其民,循河而西。'
又如馬謖街亭戰敗,諸葛亮拔西縣千余家還于漢中。姜維出隴西、魏軍敗退,'維乘勝多所降下,拔河間、狄道、臨洮三縣民還。'在戰亂中政府無法照顧人民,人民只好自立自強尋求地方自衛勢力,于是閭里豪強轉變成地方自衛的區所。
街亭
由于東漢以來,強宗大族頗有勢力,亂禍既生,他們或聚宗族賓客,筑塢堡以自衛,或率徒黨部曲,參加政權的奪取。這兩種強宗大族在群雄兼并之時,有舉足輕重之勢。
曹操起兵得到陳留大族的資助,過程中一直拉攏強宗大族,收納有賓客部曲的豪族,承認他們的既得利益。因此強宗大族經過喪亂之后仍有其勢力。
東漢以來,世族形成的原因之一即是這些由閭里豪強轉變成武斷鄉曲的大地主,等待機會上升擠入世族之列。東漢崩裂之后,帝國陷入長期戰亂之中,大族豪強聚族自保,逐漸形成地方上的割據勢力;三國鼎立的局面之所以能夠形成,這些世族或豪強是一個潛在的原因。
三國鼎立
強宗大族的塢堡一方是軍事組織,同時是經濟組織。當時民人分散,土業無主,土地多為大族兼并。一般平民為保存自己的生命,其離開鄉里之后,常投靠于塢堡之中,在塢主保護之下,租借土地,從事耕種,而以其剩余勞力貢獻給塢主。塢主事實上便成為擁有民人與土地的領主,而平民亦變成塢主的領民。
三國時期的青瓷塢堡
三國時代兵亂不息,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餉,徭役繁重,人民疲于奔命,而依附豪族的人卻有免役的權利,所以憚役的人均愿投靠世族,求其廕庇。投靠于世族的人一方是豪族的佃客,同時又是世族的家兵,當時戶口減耗,誰能多領戶口,誰就能多收租稅,多置甲兵,所以世族無不歡迎人民投靠,而挾藏之以為領民。
可見強宗大族一方面改變了社會結構形成新世族,另一方面則是平民百姓為求庇護的社會現象,是政治與社會彼此磨合的產物。
西漢以來一直存在的土地兼并問題,到東漢后期愈趨嚴重,
由于世代居官,便有錢財勢力收購、或兼并土地,到了晉朝,實施了占田制度,晉武帝太康年間(280—289)規定王公在京郊占田,
世族累世高官,占田當然也多,田產財富累積也越多,'九品中正制度'的實施加上土地的集中,使得世族政治更具雛形。
儒學于漢代倍受推崇,所以經學因而昌盛。自西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政策,造就東漢士人的政治地位穩固。在當時對經學研究有獨到見解的大儒,習經的學子也各有師承。如孔子之后孔氏、伏生之后伏氏、桓氏等,都以經世累學享有盛名。漢末又以經學取士,朝廷的征辟和郡國的推舉,都是以通經者為上選:
以此故,累世經學造成累世公卿。通經者既是入仕之道,儒家在民間的發展當然普遍,各家學派都有自己追隨者。東漢中葉以后,累世公卿之數日益增加,這種士大夫傳襲的勢力,造成所謂的'門第',享有一定的社會地位。
明經取士為國求賢
根據史書記載,這些世家大族通常都是'涉歷經史,有譽當時'如:'涉歷經史,有譽當時'即是形容王慧龍之子王尊業。
清河崔浩之弟崔括聽聞王尊業之美名,以女妻之,這是世族聯姻的典型例子。而崔氏家族的經學涵養在南北朝時期頗負盛名,崔浩可說是東漢以來歷經五胡亂華后居留北方的儒家大族代表。
由此可知,世家大族以經學傳家對后代子孫確有其向上提升的影響力。
這些都是世族大家對經學鉆研及傳承的明證。
此時期,形成高門世族的主要原因在于除了與皇室聯姻的開國功勛外,最主要還是'經學傳業''禮法傳家'的世家大門,這也正是高門世族受到社會景仰、享有崇高社會地位的主要因素。
既然通經是入仕必要的條件,因此從累世經學演變成累世公卿,此時期'世族'通'士族',久而久之世族門第便出現。
九品中正制度是世族政治的發源點,至晉才確實建立,完成于南北朝。由于漢末和三國之時,兵禍接連,'百姓凋敝,士之存者蓋亦無幾'。因此曹操就曾仿效漢武帝征求人才,下令征求跅弛之士。至魏文帝曹丕受禪之后,設立九品官人之法,也稱'九品中正制'。其辦法為:
此種制度的品鑒方式,三年一清升降,可是有德行的人不見得有能力,因之,
照此選士的方式看,九品中正制度也可說是不錯的選士方式,但是,制度好,執行的人也須公正無私才能反映制度的好。人總有私心,掌有權力的人不免以私意裁定人選,黨同伐異,內舉不避親,其結果就是:
任用官職須注意當事人的家世背景,注意被選人的父、祖官名,可想而知父祖為高官被選取的機率當然比他人提升許多。
中正制度實行到后來,便形成了許多弊端,'唯能知其閥閱,非復辨其賢惡',九品中正除使權歸右姓外,更造成'下僚多英儁之才,勢位必高門之冑'選官全靠門第高低,至南北朝逐漸形成勢族壟斷政治的局面,也為其后之門閥政治提供安全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