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5年3月底,美國作家梭羅借了一柄斧子,獨自來到瓦爾登湖畔,親手搭建一間小木屋,在那里度過了兩年多的時光。期間他寫下《瓦爾登湖》一書的雛形。
后來,《瓦爾登湖》成為受到全世界讀者歡迎的散文經典。
《瓦爾登湖》中,梭羅描繪了純樸恬淡的田園牧歌式的鄉村生活。在四季輪回中,向讀者展現了他與大自然親密接觸、重塑自我、探索生活真諦的心路歷程,字里行間閃耀著寧靜、恬淡、智慧的光芒。
隨著歲月流逝,《瓦爾登湖》不僅被讀者視為向往的純潔天堂,更塑造了讀者的人生。
“梭羅精神”被賦予了一個名稱“極簡主義”而流行。
砍掉生活中不必要的東西,給生活做減法,我們才能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選擇一種高級的活法,精減社交、斷舍離物欲、極簡事務,僅僅追求滿足于基本生活所需,我們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
1
精減社交
梭羅隱居瓦爾登湖,因為地處偏僻路途遙遠,來造訪的人便很少。只有真正意趣相投者才會不辭往來,而這樣的交往,讓彼此思想碰撞,頗為有益。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喜歡去結交朋友、擴大圈子,而結果往往是囿于喧囂、陷于疲累,甚至纏于麻煩而一無所獲。
熱鬧與孤獨,從來不是表面所看到的那樣。追求熱鬧,內心往往是孤獨的;而享受孤獨的人,內心卻往往并不孤獨。
陳道明30歲時,曾沉迷于名利場的燈紅酒綠,這時,他遇到了錢鐘書先生,去先生家里做客才發現,這里沒有電話,沒有電視,只有滿屋子的書籍。
錢鐘書待客,夫人楊絳就在旁看書,這樣的氛圍,讓陳道明深受震動。
從此,陳道明戒掉了無用的社交,將時間用來陪伴家人和提升自己,他沉浸在讀書與藝術中,即便外出拍戲,也總帶一本“大部頭”,在路上和休息的時候就獨自埋頭看書。
向內探尋,而不是喧鬧在外,陳道明一步步成長為那個自身內涵豐富、演繹角色精湛的實力派男神。
有人說,到了一定年齡,就必須扔掉四樣東西:沒意義的酒局,不愛你的人,看不起你的親戚,虛情假意的朋友。
是啊,人生實在太有限,不必把時間和精力,花在表面熱鬧而實際荒蕪的社交上,斷掉無效的社交也許有痛苦,一時的孤獨也許難以適應,卻終將帶來更豐厚的回報。
我們無需通過發現他人來了解自己,當我們精減社交,開始關注探尋自己的內心,自會獲得生命的啟發。
古代哲學家曾給予世人寶貴的箴言:去探索你的內心世界吧。
梭羅也在書中寫道:
“你得爭當一個哥倫布,去發現你內心的新大陸和新世界。”當我們了解了自己,便了解了他人,便洞見了這個世界。
2
斷舍離物欲
梭羅在瓦爾登湖居住后,陪伴他的只有一把刀,一柄斧頭,一把鐵鍬,一輛手推車,一盞燈,一些文具,再加上幾本書。
沒有鄉間別墅,沒有舒適的床品,華麗的服飾,精致的吃食以及代步的車輪。
不追求奢侈品,斷舍離那些看似使生活舒適實際上并非必不可缺的物品,梭羅成了生活的公正、睿智的觀察家。
他說:
“絕大多數奢侈品,以及許多所謂使生活舒適的物品,不僅不是必不可缺的,而且還極大地有礙于人類進步。就奢侈和舒適來說,最聰明的人的生活,甚至比窮人過得還要簡單、樸素。古代哲學家,不論在中國、印度、波斯還是希臘,都是同一種類型的人,從外表看,他們比誰都窮,從內心看,他們卻比誰都富”
喬布斯就是著名的極簡主義者,多年就只穿著標志性的黑上衣加牛仔褲,好像多挑件衣服對他都是多余的。
喬布斯的家一張愛因斯坦的照片,一盞Tiffany桌燈、一把椅子和一張床,幾乎沒有什么家具。
喬布斯一生都奉行“少即是多”,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他所認為的重要事業中,才創辦了蘋果這樣偉大的公司。
日本網紅博主佐佐木文雄,曾經是個喜歡囤東西的油膩中年,書、臟衣服、吃過的零食、啤酒罐等雜物占滿了他的家,連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女朋友因此跟他分手,不得已,他下決心改變。
離舍掉98%的物品,家里變得干凈整潔,生活也變得簡單許多。“重生”之后的佐佐木感嘆道:“收集不同物品并不能帶來滿足感,反而會覺得生活里缺少了什么”。
人心總是不滿足的,倒不如主動切斷物欲,由外而內回歸本真。
明代思想家洪應明《菜根譚》中有一句話:“胸無物欲,眼自空明”。
淡泊對物質的欲望,便可眼明心靜。
《莊子·人間世》中也說“虛室生白,吉祥止止”。
意思是心無任何雜念,就會悟出“道”來,生出智慧,達到清澈明朗的境界。
我們總以為,擁有得越多,就越幸福。而實際上,擁有的,同時也控制著我們。
對物質的貪欲,左右我們的思想,耗費我們的精力。過剩的物質,讓我們在選擇中、處置中浪費時間。
做一次最好的告別,像清理收納陳積雜物的居室一樣,斷棄貪念、離舍物欲,可以讓我們由眼入心地通透自在,做生活和物質的真正主人。
3
極簡事務
梭羅發現,即使在瓦爾登湖簡樸的物質環境下,光靠雙手勞動,養活自己,一年里頭只要工作六個星期,就足夠支付所有的生活開支。
梭羅說:
“我并不希望浪擲時光,去賺取華麗的地毯或者別的優質家具,或者味美可口的烹調術,或者修造一幢古希臘式或者哥特式的房子。”
于是,他有大部分的時間,用來漫步、讀書、觀察和思考。過得充實安心、自由自在。
而我們的生活,已被瑣碎事消耗掉了。終日地忙碌,甚至讓我們找不到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繼而過著效率低下而時常焦慮的人生。
一次,魯豫有約采訪導演李安。
李安成名前賦閑在家,生活困難熬不下去的時候,他考慮轉業計算機。但后來他放棄了這個想法。只是待在家里,完全專注用來看電影和寫劇本。
最終沉寂6年之后,李安憑借自己寫的劇本《推手》并導演這部電影獲得了空前成功,榮獲第2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評審團特別獎提名,李安則獲得最佳導演提名。
之后的李安完成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影片,成為聲名顯赫的導演。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告誡我們:
“簡樸、簡樸、簡樸!我說,最好你的事情只有兩三件,而不是一百件或者一千件。”
而我們常常自我欺騙,以為自己的人生很忙碌,便是充實而具有意義的。
“忙”字有個趣解,把“忙”字,拆開一看——“心”、“亡”。一忙,就把心給丟了。
靜下來,讓“心”回來,人才會安寧,事才會從容。
我們才能悟到自己真正需要做什么,找到自己的天命所在,實現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價值。
畫家蔡志忠有一句話說得特別走心,他說:做自己真好。
36歲時的他便不再為任何外人外物而浪費時間,只專注于一件事畫“諸子百家”。他說,我們生命其實是有限的,我們要來這輩子,不是要來換取名利,換取財富,這些都帶不走的。
成功就是我們做出了什么事情,讓多少人獲益。而這件事情使我們的名字附著在上面,不要低估了自己的一生,人生是自我實現,完成自己的夢想,所以總歸一句話:做自己真好。
人活一世,深陷紛繁的雜事,會丟了自己,到頭來,往往才清醒地發現自己的匱乏。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說:“一個人總有許許多多事情,反正越是放得下來,也就越是富有。”
做自己,專注于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將生活刻意調整為極簡模式。
把80%的時間花在真正最重要的事情上,這樣會節約出大量的時間,也會讓思維更清晰,內心更充盈,做事更高效,收獲獨屬于自己的人生繁華。
end
人生苦短,不過百年。悉數計算,有多少時日真正屬于自己。走過歲月,越發懂得來日的珍貴;歷過紛擾,終會明白余生最高級的活法是做減法。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寫道:
“一個人只要充滿自信地朝著他夢想指引的方向前進,努力去過他心中想象的那種生活,那他就會獲得在平時意想不到的成功。他會把某些事情置之腦后,越過一道看不見的界限,在他周圍與內心深處會確立一些新的、人人懂得的更加自由的法規來”
書中給我們展現的精減社交、斷舍離物欲、極簡事務的“自由的法則”,這些穿過歲月風塵而依然灼灼閃光的寶貴的智慧,引領我們過上自由幸福的生活。
圖片來源網絡
作者:丁玥讀書
編輯:眾智圖書館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