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針速查工具,是三位內針愛好者,利用業余時間,以《黃帝內針-和平的使者》《黃帝內針講義》兩本書中的四總則、理法方針、經絡循行和案例內容開發完成。
如果人不舒服,有癥狀,內針人可以從部位的『癥狀』來查看已有案例,供您參考。
如果案例不足,您還可以查詢癥狀部位相應的『經絡循行』,選擇對應的經絡,查看提示的6321。人體各部位經絡循行都已包括在內,內針人不需要查書,小程序上即時查詢就行。
傳講黃帝內針
我這里跟大家介紹的措施傳授的《黃帝內針》,當然如果是醫生你們可以如法用針,很多問題是能夠針到病除或針到病減的。倘若是普通百姓,也沒有關系,就用手指也能派上用場。根據我從各個媒體所了解到的信息,新型肺炎的典型癥狀及非典型癥狀,乃至非新型肺炎性群體的相應不適,大家都不妨試試這個簡單易行的方法。
左病右治
右病左治
現將方法的原則簡要介紹如下:
其一,首先分清身體不適區域的左右特征,如有多處不適,則以能明確區分左右特性的癥狀為準。如患有頭痛,全身酸痛,食欲不振,發熱,咳嗽等,全身酸痛、食欲不振、發熱、咳嗽等癥都不具備左右的特點,若頭痛以左側為主,那么就依左側頭痛(為主)定位病在左。余者以此類推。一旦身體不適的左右定位確立,那么處理的原則一律為病在左(即不適在左),治在右;病在右,治在左。這亦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制定的金原則!
其二,若所有的身體不適都不具備左右的特性,那么一律按照男治左,女治右。
關鍵點總結:
?找病癥最明顯的一處,確定病處在左還是右。
?若全身不適,男左女右。
其三,左右的定位清楚后,總的處理原則就如上述,即: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而接下來的處理細則,則要根據不適所在的具體區域而定,若所在區域為陽明經所過,那么處理(治療)細則也要放在陽明經所過區域,這叫同氣相求,有求必應!
關鍵點總結:
?病癥處在左,到右邊手或者肘所過經絡找酸麻脹痛點。
?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同氣相求,有求必應。
普通百姓
具體操作
具體處理方法
1、執業中醫師及有一定中醫基礎的朋友希望能夠嚴格按照《黃帝內針》的原則進行;
2、普通百姓上手的方法
(1)頭痛,頸項酸痛(累),咽痛,咽干,咽癢,咳嗽,胸悶,發熱,乏力,呼吸困難
凡有頭痛,頸項酸痛(累),咽痛,咽干,咽癢,咳嗽,胸悶,發熱,乏力,呼吸困難等不適,在上述左右原則的基礎上,在左或右(注意:只取一側)手腕的上下區域(包括整個手掌、手背、手側)內用拇指細細按壓,盡量發現特別或相對比較酸脹(痛)的地方(一一用筆畫圈記錄),這些地方便是我們施治的下手處。
關鍵點總結:
手部(手掌、手背、手側)細細按壓,找酸麻脹痛的點。
做記錄標記。
接下來用手指逐個按壓上述區域,每處每次按壓三到五分鐘,可以反復輪換,以能承受為度。按壓的同時,細心感受不適的變化,如胸悶的,就做幾次深呼吸,體會胸悶程度的變化;如頭痛的,就去感受頭部的變化;如咽癢咳嗽的,就去感受咽部和氣管,往往就在這個感受的過程中,諸多不適就得到緩解甚至消除。這是中醫的不可思議之處,大家嘗試就知道了。若是發熱的朋友,按壓的力度可適當增加,同時體會全身的變化,如全身的酸痛(困)是否舒緩,乏力是否減輕,背心是否微微汗出,體溫往往也會隨著這個過程慢慢下降。
關鍵點總結:
?按壓酸麻脹痛的點,3~5分鐘。
?按壓的同時,去細心感受患處的變化。(備注,是患處,不是按壓處,重要!)
(2)食欲減退,惡心或嘔吐,胃脘或整個腹部不適,二便異常,神疲乏力,發熱,全身酸痛(困),腰痛,兩脅不適
凡有食欲減退,惡心或嘔吐,胃脘或整個腹部不適,二便異常,神疲乏力,發熱,全身酸痛(困),腰痛,兩脅不適等,在上述左右原則的基礎上,在左或右(只取一側)肘及肘的附近區域內細細用指按壓,發現酸脹(痛)之處并作記錄,具體操作如上。按壓時的關鍵點是,注意力不要放在按壓處,而是自然地放在不適處,用心去感受不適處的變化,往往在有意無意之間就會有驚喜呈現,就會有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
關鍵點總結:
肘部附近細細按壓,找到酸麻脹痛的點,記錄標注。
按壓該點。
按壓的同時,去細心感受患處的變化。(備注,是患處,不是按壓處,重要!)
以上是大致的方法和原則,同有三和團隊會陸續給出更詳細、更容易讓大家領會的系列內容,希望能夠幫助身處疫區的朋友們度過難關!
學針札記:三焦同氣
三焦在軀干的定位,《黃帝內針》書上這樣明確:上焦是前為鳩尾穴、后為至陽穴以上的區域;中焦是前為鳩尾穴至神闕穴、后為至陽穴至命門穴之間的區域;下焦是前為神闕穴、后為命門穴以下的區域。
三焦同氣,或者說三才同氣, 說的是上、中、下三部,上部與上部為同氣,中部與中部為同氣,下部與下部為同氣。
黃帝內針對四肢的上中下三部也同樣做了明確:四肢的腕踝區域作為上部,肘膝區域作為中部,肩胯區域作為下部。
把軀干的上中下三部與四肢的上中下三部逐一對應,就是找相應的同氣。
上與上對應,軀干上焦與腕踝區域同氣;中與中對應,軀干中焦與肘膝區域同氣;下與下對應,軀干下焦與肩胯區域同氣。這就是三焦同氣、三才同氣的一種表現形式。
明白了三焦同氣,黃帝內針用針取穴就有了下手處。
比如,患者頸肩不適,頸肩是上焦,就到同樣是上部的腕踝區域來求同氣。
比如,患者胸腹中脘不適,中脘在中焦,就到同樣是中部的肘膝區域來求同氣。
再比如,下腹有不適,下腹是下焦,就到同樣是下部的肩胯區域求同氣。
那么,上中下三部的界限如何來劃分呢?軀干三部的劃分比較明確,對于手足三部的劃分,可以用兩分法來類推。
從手部來看,分別以腕、肘、肩為參照點,腕關節以下包括手掌部分為上焦;腕關節到肘關節的二分之一處,可以視作上焦與中焦的分界線;肘關節到肩關節的二分之一處,可以視作中焦與下焦的分界線。
從足部來看,分別以踝、膝、胯為參照點,踝關節以下包括腳掌部分為上焦;在踝關節到膝關節的二分之一處,可以視作上焦與中焦的分界線;膝關節到胯關節的二分之一處,可以視作中焦與下焦的分界線。
有一點要注意,黃帝內針出于安全考慮,肘膝以上禁針,所以肩胯的問題,也就是下焦的問題,倒換到上焦腕踝區域來解決。
倒換,也就是陰陽倒換,黃帝內針的第四條總則。倒換在這里可理解為上癥下取、下癥上取。
比如,某個患者左肩前側疼痛,識證為下焦,經絡為太陰經、陽明經,按照法則,應該在患者右邊胯部的太陰經、陽明經求同氣。但是因為膝蓋以上禁針,所以就下癥(胯)上取(踝),在同為右側的踝部太陰經、陽明經用針取穴。
有一種情況,如果患處正好在上焦與中焦,或者是中焦與下焦的交界處,怎樣來區分屬于哪一部呢?
比如患者腹痛,不適區域正好是在神闕穴周圍,也就是正好在中焦與下焦的交界處,到底是中焦還是下焦?
像這樣的情況,用針時可以定位中焦,也可以定位下焦。如果患處不適在中焦,那么選中焦理所當然是中焦同氣。如果患處不適在中焦,定下焦也可以,將其看作是中(上)癥下取。
那這樣來看,三焦定位的劃分是不是有些隨意?《黃帝內針》如是說,“三焦定位只是一個大致的區分,實際情況是三才一體,分之不可分,合又不勝合,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即使同在一個上焦區域(中焦區域、下焦區域),還是能夠分上中下,“針法的靈活,針法的造詣,針法的千變萬化,往往就從這些里面體現”。
同氣是黃帝內針的根,求同氣一般從“三”開始,所以理解三焦同氣十分重要。
身體任何地方的不適,求同氣首先要找出是屬于“三”里面的上部、中部,還是下部。
比如某患者頭部右側不適,頭部是上部,那對應的同氣點在上部,用針范圍可以迅速鎖定手足腕踝區域。
然后再在這“三”里面確定的一部找經絡同氣,同時分清上下左右,這就是“二”,辨明陰陽。
像上述頭痛在右側,那么此處循行的經絡主要是少陽經,可以按照右病左治、上病下治的法則用針取穴。
最后一個就是“一”,找阿是穴或同氣點。像此例頭痛,可在手部的少陽經中渚穴或者足部的足臨泣穴附近下針。
這就是黃帝內針的“三二一”流程,如果把經絡(三陰三陽)的辨證放到前面,就是常說的“六三二一”規范。
張三針筆記
三生萬物 針行其道
董氏奇穴:三種特效的實用針法
談談三種特效的實用針法
針刺手法,補瀉為極重要部份,此為大多數醫師所公認,但是也有一些醫師在治病時不用補瀉手法,而用一些獨特的針法也能收到很好的療效,這也是值得探討及研究的課題。
在此,筆者擬就個人最常應用的幾種特殊針法,提出來與各位同道談談,期能拋磚引玉,對針灸之學術及臨床能有所幫助。
這是我已應用四十年的針法,臨床數十萬人次,曾寫于1975年出版之《針灸經緯》。其內容有董老師常用之「動氣」、「倒馬」及我個人創用的「牽引針法」。
o 動氣針法
關于動氣針法,筆者早年曾拜晤過不少針灸醫師,不曾見他人使用。此一針法甚為當時針灸名醫董景昌博士常用及善用,董師之董氏奇穴施術簡便,僅用「正刺」、「斜刺」、「深刺」、「皮下刺」與「留針」等手法即可達到所期望之治效。
由于不拘泥于補瀉,董師研創出另一套平補平瀉的特殊針法──動氣針法與倒馬針法。
動氣針法即針后令病人疼痛處活動活動,看有無改善,再決定繼續捻針或換針。本人將此種手法為老師定名為動氣針法,首刊于1975年版《針灸經緯》,老師亦甚贊同此名,遂沿用至今。
大陸雖亦有類似手法,但首見于1988年《北方醫話》名之為「運動針法」并自謂首創,實則已晚于本人13年,晚于董師則更久矣。近年來大陸及國外對此幾種手法研究者不在少數,事實早在1985年山西科技出版社呂景山著的《針灸對穴臨床經驗集》已經引證本人著作及動氣針法。
董師認為人體有自然抗能,并有相對平衡點,所以常采用「交經巨刺」以遠處穴道疏導,配以動氣針法,療效驚人。尤其對于疼痛性病證,往往能立即止痛。
例如:三叉神經痛,董師針健側“側三里”、“側下三里”兩穴,并令患者咬牙或動顎,可立即止痛;坐骨神經痛,針健側靈骨、大白兩穴,并令患者腰腿活動,亦可立即止痛。雖說奇穴有奇用,但是動氣針法的功效也是不可忽視的。
動氣針法不只限于奇穴有效,更合于十四經穴,不但適用于止痛,用于內科,亦有著效。
例如個人用“束骨”治后頭痛,用“公孫”治前頭痛,用“陷骨”治太陽穴偏頭痛,用“中渚”治腰痛,“支溝”治腿痛,取穴均只一穴,立即止痛,動氣針法的功用是居最大原因的。
動氣針法具體操作如下:
(1)先決定針刺穴道。
(2)進針后有酸麻脹等感覺時,即為得氣現象,然后一面捻針一面令患者患部稍微活動,病痛便可立即減輕,表示針穴與患處之氣已經相引,達到疏導及平衡作用,可停止捻針,視情況留針或起針。
(3)如病程較久,可留針積久,中間必須捻針數次以行氣,可令病患再活動患部引氣。
(4)如病在胸腹部,不能活動,可用按摩或深呼吸,使針與患處之氣相引,疏導病邪。例如:治胸悶胸痛,針內關,然后令患者深呼吸,可立即舒暢。
動氣針法簡單實用,且在不明虛實證狀前亦可使用。但必須能使病痛部位自由活動或易于按摩,因此必須在遠隔穴位施針。
依個人經驗,僅就“五輸原絡,俞募郄會”等特定穴位,靈活運用即可,值得推廣應用。
究其作用原理,可以這樣認為:每一穴皆可治療十數種病或更多,《易經》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若針后不活動患處,則作用可能向各處放散而不能集中。
古人很強調治神,在活動患處時,個人神志專注集中于患處,所謂「動引其氣」,穴位之治療作用向患處集中,當然效果甚佳。
o 倒馬針法
倒馬針法系董師所創用之一種特殊針法,系利用兩針或三針并列之方式,加強療效的一種特殊針法。奇穴與十四經穴均可利用此一針法,此一針法亦常與動氣針法結合使用,療效顯著。
倒馬針法具體操作是:
(1)先在某一穴位施針(如內關)。
(2)然后取同經鄰近穴位再刺一針(如間使或大陵),這樣就形成了所謂的倒馬針。
(3)在倒馬針的基礎下可用補瀉法,也可用動氣針法與之配合,加強療效。
這種鄰近兩針同時并列的針法,類似古代的「排針」及「傍針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也」,此種針法尤其適合久病久痛。
此種針刺方法,較之散列的多針的效果,是來的較大而確實的。
在內關取穴施針之效果如果等于一分,加取間使穴使成并列之倒馬針,則其效果并不只是二分的增加,而可能是三分或五分。
究其原因,可能是:在一條經脈上連用數穴,即相連腧穴的排刺,一則可較正確掌握穴位,所謂「寧失其穴,莫失其經」;二則使局部治療范圍擴大,而且接連的刺激反應較強,而有互助合作,一鼓作氣的強化作用,效果自然不錯。
倒馬針兩針或三針并列,實亦寓有全息的意味,若三針并列,則也還有上針治上、中針治中、下針治下的意義。二針并列,則有上針治上部、下針治下部的意義。
例如靈骨、大白并用為董師溫陽補氣要穴,治病之多,幾乎全身無所不包,療效之高,亦非其它穴位所可比擬。大白位置與三間相符,系大腸經俞穴,靈骨穴在合谷后叉骨前,兩穴合用涵蓋俞原所經之處,若以全息律而論,大白主上焦、靈骨主下焦。
又大白、靈骨皆以深針為主,又深透上、中、下三焦,因此不論縱橫,此二針皆涵蓋三焦,其效果之大,自是可知。
再如八八(大腿部位)、七七(小腿部位)之一些主治全身病變的穴組,例如駟馬上、中、下之治肺系疾病;天黃、明黃、其黃之治肝系疾病;腎關、人皇、地皇之治脾腎系疾病。若以位置而論,中間一針為中焦,則其上針為上焦,下針為下焦。因此在治全身病變時,三針不可缺一。
董師的倒馬針法常兩三針并列,雖說因并列加強了治療作用,但何嘗不是借著全息作用,全體呼應的結果。
全身有很多地方都可使用倒馬針以增強療效,如內庭、陷骨合用對腸胃病有很大效用;針內關、間使治心臟病有特效;支溝、外關治脅痛、小腿痛、坐骨神經痛;手三里、曲池治頭暈、鼻炎、肩臂痛、腰膝痛;其它如合谷、三間倒馬針,復溜、太溪倒馬,申脈、金門之倒馬……等不勝枚舉,可以推廣使用。
o 牽引針法
在個人多年的臨床經驗中,復根據動氣針法的基礎研究創出「牽引針法」。這種針法對于痛癢麻癥,療效尤佳。
牽引針法的作用在疏導平衡作用,取對側遠處另一端之穴位與同側遠處另一端之穴位形成相互牽引的形態,仍然不取近處穴位,使其可以「動引其氣」,痛點在兩穴中央,兩穴相引,必然通過痛點,于「通則不痛」,立即可以抑止疼痛而達到治病之目的。效果之佳,較動氣針法尤有過之,而無不及。
牽引針法具體操作是:
(1)先在健側遠程選取穴位作為治療針。
(2)再在患側另一端選取一穴作為牽引針。
(3)然后在兩端同時捻針,使兩針互相感應。
(4)令病人痛點稍微活動或按摩后,再稍微捻針,痛可立止。也有許多病人,當在兩端穴位施針時,未用手法即已止痛,這就是兩穴相互感應的關系(可以說穴位也有牽引的作用)
(5)收效后按情況決定出針或留針。留針時,中間需頻頻或定時捻針以催氣。
這種針法施用簡單,效果良好。
例如左肘痛,可在右側風市刺一針,再在左側合谷刺一針,可立止肘痛;又如右肩痛,可在左豐隆取穴,再針右側中渚,可以立止肩痛。再如左膝蓋痛,可取右側內關,再取左側太沖,可立止膝痛。
一般而言,牽引之疏導穴,以取患側該經之滎俞穴為主,所謂「滎俞治外經」。尤其是痛癥,則多以「俞」穴為主,所謂「俞主體重節痛」。
例如肩痛除在對側遠處施針治療外,如屬陽明部位,則以同側三間取穴牽引;如屬側肩痛(少陽部位),則在中渚牽引;如后肩痛(太陽部位),則在后溪牽引。其它各種疼痛,均可以此類推。
總之,以患者肢端俞穴為牽引穴,健側遠程為治療穴,以上都是很好的實例,也正符合了內徑「上有病而下取之(遠取以疏導),左有病而右取之(對取以平衡)」的理論。
如果雙側同病,例如雙膝痛,可針雙內關,再針雙太沖,捻左側內關穴針,活動右膝,捻右側內關針,活動左膝,其作用仍然是對側交互影響的。
有時牽引針也不必絕對針在肢端遠處,例如臉面部的病都可用迎香作牽引,因迎香為大腸經之終點,胃經之起點,大腸經及胃經循行整個臉面,臉面的病如青春痘、脂漏性皮炎、鼻炎等都可用迎香作為牽引針(也是治療針),極為有效。這種例子不多,可以說是牽引針法的一種變化。
牽引針法應用時,一針在上,一針在下,實寓有「交濟」之意,善上下相通,作用更強;又由于一針在健側,一針在患側遠程,也含有交叉取穴之意,而且不論是治療針或牽引針,皆有治療作用,也可以說是「雙重治療」,基于這些原因,療效當然很好。
牽引針法,也可以與倒馬針法合用,效果亦佳,例如左側坐骨神經痛,可針右側奇穴大白、靈骨,再針左側申脈一針。靈骨、大白相互構成倒馬,但它們與申脈卻形成牽引。
o 小結
特殊針法類別很多,絕不僅有本文所述的三種,但這幾種針法是個人經驗所常用的有效的幾種特殊針法。
這些針法不但收效快,更大的優點是可以用于一些虛實難斷,或虛實夾雜的病癥,尤其對于一些不知補瀉的針灸醫生,更是方便,所以特此介紹出來,以供大家研究應用。
《黃帝內針》內針規范
一、識證(癥)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傷寒論》
證——病證、病因、病治(三合一)
醫者意也,在人思慮。——唐·許胤宗
二、總則
(1)上病下取,下病上治
(2)左病右取,右病左治
(3)同氣相求(三才同氣【天地人、上中下、三陰三陽】、三焦同氣)
(4)陰陽倒換求(例如:髖胯等下焦地部→上焦天部腕踝)
注:穴可失,經可離,同氣不能丟。
《黃帝內針》
楊真海師父傳講 劉力紅老師整理
經絡同氣
1. 手足三陽經(同氣)
(1)手足陽明經
手陽明大腸經
腕
陽溪
足陽明胃經
踝
解溪
肘
曲池
膝
犢鼻
肩
肩髃
胯
髀關
(2)手足少陽經
手少陽三焦經
腕
陽池
足少陽膽經
踝
丘墟
肘
天井
膝
膝陽關
肩
肩髎
胯
環跳
(3)手足太陽經
手太陽小腸經
腕
陽谷
足太陽膀胱經
踝
昆侖
肘
小海
膝
委中
肩
肩貞
胯
承扶
2. 手足三陰經(同氣)
(1)手足太陰經
手太陰肺經
腕
太淵
足太陰脾經
踝
商丘
肘
尺澤
膝
內膝眼
肩
肩髃穴前
二橫指
胯
沖門
(2)手足少陰經
手少陰心經
腕
神門
足少陰腎經
踝
太溪
肘
少海
膝
陰谷
肩
極泉
胯
長強穴旁開0.5寸
說明:
手足少陰的第三個對應中,足少陰腎經在相應的循行部位沒有正穴。之所以取長強穴旁開0.5寸為對應,是因為足少陰腎經從長強穴旁開0.5寸處進入腹內,是我們能于體表找到的與極泉同氣的最佳點!
(3)手足厥陰經
手厥陰心包經
腕
大陵
足厥陰肝經
踝
中封
肘
曲澤
膝
曲泉
肩
腋前大筋
胯
陰廉
說明:
手足厥陰的第三個對應,與上述的少陰類似,手厥陰于肩的下焦地部與陰廉相應處,也沒有正穴,腋前大筋的選取亦是依據于同氣。
關于腋前大筋,我要多說兩句,這個地方對于急癥,尤其是心血管的急癥,比如急性心絞痛發作,是很管用的一個地方。
心絞痛一般都發在左胸(異位心的除外),此時用力以拇食中指提捏大筋,往往很快就能緩解。腋前大筋的運用雖有經驗的成分,但還是不出同氣,大家務要用心!
3. 手頭足經絡(同氣)
頭(天)
手(人)
足(地)
厥陰
頭頂
(百會)
勞宮
太沖
陽明
面頰
合谷
陷谷
太陽
頭后
后溪
申脈
少陽
頭兩側
中渚
足臨泣
4. 手(掌)頭同氣
中指指尖——頭頂部——厥陰
食指側面——面頰部——陽明
手背——頭側部——少陽
拇指(背側【大骨空】)——鼻部——太陰
5. 頸項經絡(同氣)
頸項
手
足
督脈
風府—大椎
后溪
申脈
任脈
廉泉—天突
列缺
照海
太陽
天柱—大杼
陽谷
昆侖
少陽
風池、翳風—肩井
陽池
丘墟
陽明
人迎—缺盆
陽溪
解溪
6. 肩部經絡(同氣)
肩
手
足
陽明
肩髃
偏歷
下巨虛
少陽
肩髎
外關
懸鐘
太陽
天宗
胸椎1-7
支正
跗陽
太陰
肩前
云門、中府
經渠
三陰交
厥陰
腋前大筋
內關
少陰
腋下
(極泉)
通里
說明:
這里我們雖說是肩部經絡同氣,但實際上包括了整個背部的上焦區域,也就是從膈俞或至陽穴水平線至大椎水平線之間的區域。其中,肩貞穴、天宗穴周圍及整個肩胛,包括胸椎1至胸椎7的背部,都屬于太陽經分布區域。
比如一位右肩疼痛的患者,如果右臂上舉障礙,右手不能摸到左耳,那么問題多半在哪呢?在太陽!在太陽就要求太陽同氣,上肢可以選支正穴,下肢可選跗陽穴。肩周炎不算什么大病,但引起的疼痛和肩臂功能障礙卻是不易承受,時間長的往往困擾數年。
肩周炎的病證除了問清疼痛的具體位置,如肩前疼痛的很多,這個部位屬太陰,在上肢可選經渠穴,在下肢可選三陰交穴。
另外,尚需根據肩臂功能的不同障礙來區分所病,如腋前大筋屬于厥陰,一般表現為上肢向后障礙,或者上抬外展受限,若屬此類肩臂功能障礙,那么應考慮厥陰同氣,于上肢可選內關穴,下肢可選三陰交穴。
肩部的疼痛在少陰經的區域比較少見,不過有的心臟病患者的不適可向腋窩牽扯,這時就需考慮少陰的同氣,于上肢可選通里穴,下肢可選三陰交穴。
7. 腰部經絡(同氣)
手
足
太陽
小海
委中
少陽
(胸12—腰1)
天井
陽陵泉
說明:
一般來說,腰部并沒有特別嚴格的定義,大抵從胸7到腰5,或從膈俞穴(肩胛下角)以下都是腰的范圍。當然,細分起來,還有骶部。
腰部主要分布的是足太陽經,當于太陽經中求同氣。但是胸12至腰1段的不適,往往求太陽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這個時候可以結合少陽同氣,前肋的不適可以求少陽,后肋不適照樣可以求少陽。
8. 三焦經絡(同氣)
下方表格標紅色字體的穴位為精簡版36穴;
標*的是未歸于十四經脈的穴位。
三 焦
經 絡
上焦
心窩以上
中焦
心窩-肚臍
下焦
肚臍以下
腕
陽谷
后溪
支正
肘
小海
肩
肩貞
手太陽小腸經
太
陽
踝
昆侖
申脈
跗陽
膝
委中
胯
承扶
足太陽膀胱經
腕
陽溪
合谷
偏歷
肘
曲池
肩
肩髃
手陽明大腸經
陽
明
踝
解溪
陷谷/內庭
下巨虛
膝
犢鼻
足三里
胯
髀關
足陽明胃經
腕
陽池
外關
中渚
肘
天井
肩
肩髎
手少陽三焦經
少
陽
踝
丘墟
足臨泣
懸鐘
膝
膝陽關
陽陵泉
胯
環跳
足少陽膽經
腕
太淵
列缺
經渠
肘
尺澤
肩
肩髃穴前二橫指*
手太陰肺經
太
陰
踝
商丘
三陰交
膝
內膝眼*
陰陵泉
胯
沖門
足太陰脾經
腕
神門
通里
肘
少海
肩
極泉
手少陰心經
少
陰
踝
太溪
(三陰交)
照海
膝
陰谷
胯
長強穴旁開0.5寸*
足少陰腎經
腕
大陵
內關
勞宮
肘
曲澤
肩
腋前大筋*
手厥陰心包經
厥
陰
踝
中封
(三陰交)
蠡溝
中都
太沖
膝
曲泉
膝關
胯
陰廉
足厥陰肝經
列缺
[手太陰肺經]
八脈交會穴(通于任脈)
照海
[足少陰腎經]
任
后溪
[手太陽小腸經]
八脈交會穴(通于督脈)
申脈
[足太陽膀胱經]
督
足臨泣
[足少陽膽經]
八脈交會穴(通于帶脈)
外關
[手少陽三焦經]
帶
內關
[手厥陰心包經]
八脈交會穴(通于陰維脈)
陰維
注:以上內容均整理自《黃帝內針》
我的針灸探索之路
緣起
記得很小的時候,大約上小學三四年級吧,有一次我肚子疼的很厲害,那個年代的小孩肚子疼時一般都是捂著肚子忍一忍,忍過去就算了。再不行就用舊鞋底在火上烤熱了捂捂肚子。不像現在的小孩一樣要急著上醫院。當時我捂著肚子伏在床上不敢動。這時我父親進來,問了問情況,然后點了一支煙抽了抽。在我腿上熏著,接著又點了一支煙抽了抽,在我腳上熏著。一會兒我就覺得有一股熱氣從腿上向上走,慢慢走到肚子,肚子里咕咕的響了一陣,疼痛竟然好了。看到我的癥狀好了,我父親得意的說了一句:“三里內庭穴,肚腹中妙訣。
因為有了這一特殊經歷,也因為切實感受到針灸的神奇。我開始對針灸產生了興趣。當時家里有很多中醫書,有些書現在還在,其中有陳修園的《醫學三字經》,南京中醫學院編寫的《中醫學概論》、《中藥學概論》,有關《傷寒論》的系列書等等。還有很多帶有毛主席語錄的中醫速成書、簡明手冊等(主要是針對赤腳醫生寫的)。
凡是書中帶有的針灸內容的我都翻來看看。于是,我很小的時候便記了很多穴位。夢想著有一天可以做到如歌訣中所講的那樣,有渾如湯潑雪的神奇效果。
迷茫
隨著年齡的增長,針灸方面的書看了很多,也從不同的地方學了很多所謂的特效穴,奇穴。當然,我最喜歡看的是一些書名帶有秘驗、真詮、名家經驗、群眾獻方之類的書與資料。一開始感覺很好。當碰到某病時,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看的書中那些穴位可以治這種病特效,然后下針,如無效則再試不同的穴位。有時也會偶爾取效。雖然立桿見影者少,但終歸自己會用針灸治病了,心里還是很高興的。
然而再后來自己已不可能滿足于偶爾有效了。疑問與困惑也慢慢隨之而來。那就是從古至今的針灸書籍每講到穴位時,同一穴位可以治很多不同的疾病,而反過來每一病又有很多不同的穴位可以治療。每一針家因其傳承與經驗的不同,對每一病又有其各自不同的經驗穴或組方,這樣我們碰到某病時,有那么多特效穴,特效方,該從那家,何者為是,真有掉進局方之感。
為了提高療效,我想盡了辦法。有人講針灸誰都會扎,但針灸的療效不同主要區別于施術者手上的功力。為了提高手上的功力,拈小木棍,推米口袋,一練就是數年。我周邊的人都知道,為了提高指力,光米口袋我就推爛了有五六個。雖然下了苦功,但針灸起來療效仍未有本質地提高。
又有人講療效的關鍵在于取穴的準確。我就又開始用心起來。有一次我在地攤上買了一本不知名的中專學校編寫的針灸書,書中對每一穴位如何揣取,揣取后向何方按壓,會出現何種感覺方為取準都有祥盡的描述。真是讓我如獲至寶。于是,我開始按圖索驥,努力去做。每施針時先認真揣穴,揣著后按法點壓,患者曰是,然后在該處下針。取穴不可謂不準,然而療效仍未明顯提高。
凡此種種,窮盡了辦法,終無法提高。想起當我學傷科時,摸到筋出槽骨錯縫后,將其復位,當手下有復位感時,大概即可判斷出患者癥狀是否會減輕,心中有底。而對于針灸,主要是心里沒底,扎時又不知道該扎那些穴, 扎下去后不知是否會有效。
有人講針灸一天就可以學會,排除一些禁忌癥與危險部位,記住一些主要穴位。該經穴治該經病,遠端取治該經離該穴遠端病,所謂上病下取,下病上取。近端穴治該經病也治該處病。然后掌握如魚鉤感扎出酸麻脹來即可。我想,我所學的針法難道不就是這些嗎?真的是一天就可以學會啊。而心里又不服,我從小認為神奇的針灸真這么簡單嗎?看徐大椿《醫學源流論針灸失傳論》,再對比一下自己所學與內經所述。不由興嘆,針灸真如徐氏所講的失傳了嗎?那么真正的針灸倒底是什么樣子的呢?
氣至
《靈樞·九針十二原》講,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針之道畢矣。既然《內經》講針道畢也,那說明氣至是針灸取效的關鍵了。那么氣至是什么呢。元明以降,針灸界都以針下產生如魚吞鉤感為得氣,得氣后患者針下會產生酸麻脹等針感。如果這種麻竄感傳至患處時剛稱之為氣至病所。如《標幽賦》所講的,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浮氣未至,如閑處幽堂之深邃。《醫學入門》講,針下沉脹滿者為氣至,輕浮虛者氣未至。現代《針灸學》教材認為得氣的標準為患者針下有酸麻脹的感覺,醫者手下有沉緊澀滯的感覺為得氣。有很多年我一直在追求這種得氣氣至病所的感覺,并堅定的認為如果將這種酸麻脹感從遠端穴位傳導至患處即氣至,氣至就會病除,即使傳導不到遠方至少也應針下應該有酸麻脹感才對。不僅是我這樣認為,從古至今大家都這樣認為。至少是從元明至今是如此。
如在某針灸名家的經驗集中曾提到一次該名家與其父出診,患者患頭疼,針合谷,該名家針時麻竄感只能傳到肩臂,故不效,而其父功力甚高,麻竄感直達患處,故取效。
又一名家針灸經驗集中記述某名家為一患者針灸甚效,隔日該名家有事不能施治,由其弟子亦為針灸名家施治。針灸后患者講該弟子針灸時針下也出現酸麻脹重感,但遠不若其師強烈。
由此可見針下產生酸麻脹感并將其向遠方傳導是針灸界一直以來所公認的取效的關鍵。甚至部分患者也如此認為。
為了取效,我極力追求這種針感。我發現如果扎穴位時有時候會覺得針下空空。這樣患者也會覺得針下無任何感覺。真如前人所講的如閑處幽堂之深邃。當揣到穴時,仔細在穴位中找其中的較硬的陽性反應點,當扎到這種陽性反應點時則會出現較強的針感。如果輕輕的刺入陽性反應點,緩緩進針,在進至某一層次會出現很強的酸脹感時,守著針下感覺勿丟,做很小范圍的拈轉提插,當針下有沉緊感時再守著這種沉緊感做小范圍的提插拈轉,酸脹感有些患者會向遠端擴散,甚至是可控的。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這種氣至的認識產生了懷疑,那就是有很大一部份患者明明酸脹感傳達患處,但癥狀并未減輕或消失。但有部份患者明明扎下去空空如也,沒有任何針感,但取針后卻效果極好。《內經》不是講氣至則有效嗎?為什么有的人氣至了卻無效而有的患者氣未至卻反而有效呢?
有一次一位落枕患者找我治療,該患者清晨起來抱了一下孩子,頸部覺得扯了一下,隨即覺得胸鎖乳突肌前有一根筋抽著,頸部僵硬疼痛不敢稍動。當我切診時診得頸前有一根筋翻轉出槽一直穿過鎖骨連到枕骨上,撫著該筋囑患者內轉。當在感到手下的筋叭的一下翻轉回槽的同時,一股溫和之氣從手下通過。患者同時喊了一聲松了。當時我忽然想,這難道就是內經中所講的氣至則有效。因為過去歸筋時手下只有歸槽感從來沒有碰到氣過這種感覺,所以我覺得這可能是一個特例,以后可能碰不到了。但是這種感覺并沒有丟失而是在以后的治療中越來越強。我甚至能摸出正氣邪氣,氣的升降趨勢。每當我治療覺得這種和緩之氣過來時或感到手下氣和時患者癥狀就會減輕,即使很少一部分當下不減但隔天也會減輕。但總是心里懷疑,這種感覺是自己的心里作用還是真實的?
我比較喜歡武術,確有功夫的老拳師也認識一些,其中有幾位曾講,下功練十年,身上就會產生氣的感覺,即就會練出氣來。所以叫十年練拳十年養氣。再十年就會駕御這種氣。武術所追求的是人體神氣的蓄養,不是簡單的技擊。所謂尚德不尚力,意在蓄神耳。所以講技擊道之末也。我曾專門問過一位老先生生所謂的氣倒底是什么東西。老先生講氣就是氣,功夫到了就能體會到,如果功夫不到是永遠也說不清的。并用手指在我肉厚處點了一下,一股穿透骨髓的勁氣唰的一下穿進來。可見這種氣還是真實存在的。慚愧的是對武術自己屬于葉公好龍之輩,并未下過大功夫,所以到現在也沒有體會到這種氣感。
但我想,十多年每天認真的揣筋摸骨是否也是因為工夫到了,可以摸到氣了。慢慢的由說服自己到漸漸確信。最后來我確信我可以感知到氣了。
再看《內經》,過去很多不明白的漸漸明白了。如《內經》中講的,迎而奪之,追而濟之。在上者引而越之。上氣不足,舉而揚之等等。這難道不是針下感到氣后調氣的方法和針下感覺嗎?
將現在體會到這種氣的針法再與前面如魚吞鉤的針法比較,二者明顯不同。因為我覺得這種調氣的針法似乎合乎《內經》,所以我管它叫內經針法。而如魚吞鉤的針法源于元明針家書籍,所以我管它叫元明針法。
一,首先是補瀉的拈轉提插不同。內經中講徐而疾為補,疾而徐為泄。而在徐疾中,徐為調針的關鍵,疾為調針的轉換過程。當隨著氣輕輕將其推入則為補,而隨著氣輕輕將其引出為泄。如果手法稍快稍重,便會丟掉氣。此即漢代郭玉所講的隨氣用巧。當運針盡時疾速將其調回以便做下一次調氣,如果針慢剛丟不開原來針下的氣,會影響到已補入或將調出之氣。當然補法要遠比泄法難掌握得多,我大概花了兩年時間在患者身上練、在自己身上練才初步掌握。當我用內經針法下針調氣感到針下氣實或氣虛時則基本可以判斷患者癥狀是否減輕。而元明針法扎如魚吞鉤時守著的是沉緊感,并不是氣感。調針時一般來說強調提插拈轉的一致性。并將此作為一種功力來訓練。這樣才能取得比較好的酸麻脹感的傳導。至于補瀉雖然看了前代針家的很多書,所講的順逆,提插,進退,呼吸,左右,男女,陰陽有的引自《內經》、《難經》,看了也覺得很有道理。但施針時則真不知道是否真的做到虛則實之,實則虛之了沒有。有人告我,按《難經》所講,不用管他那么多,當施針時感到針下虛空時,則為瀉,氣已調虛。如果針下覺沉實了,則虛已補實。有時也確實偶爾碰到針下這種感覺,但如何能有目的的,可復制的將針下調實,將針下調虛。卻做不到。下針得沉實感然后按《難經》所講從營衛置氣出入調針,卻又很難達到預想的效果,即很難使針下變沉實與空虛。只是無目的的調提插拈轉過程中手下能撲捉到這種感覺。有人對我講,不必管那么多,按燒山火,透天涼重插急按為補,反之為瀉去做即可。后來我一直按這一原則去做。但施針后是否做到了補虛泄實,心里還是不知。只能看患者的反應。明白掌握了調氣后我才明白,原來用的不管什么方法,因為不知何謂氣,就如同隔著一層帳子想當然去做。所以是否有確實有效肯定心里不會有底。
二,另外當按內經針法扎針得氣時醫者針下必須是空空的。什么也沒有。即《內經》中講的如針游巷中,即針扎到四處是實中間是空的地方。也即如《標幽賦》中所講的如閑處幽堂之深邃。而元明針法扎如魚吞鉤時針下必須有物后調針才會產生沉緊感。如果針下是空的,很難施針找到沉緊感,只有重新調針感到針下有物時才可調針進而得如魚吞鉤感。
三,更重要的是內經針法扎氣時患者針下絕大多數無任何感覺,只是患處有融化、發熱、氣動、清涼等舒適感。只有極少數患者針下會有酸脹感的傳導,而隨著傳導癥狀必會隨之減輕。而元明針法扎如魚吞鉤時患者針下會產生酸脹感或產生酸脹感的傳導才算扎得對,但傳導后癥狀并不一定會減輕。
在我用內經針法所治的患者中,在各種感覺中至少有一半患者隨著調針會講自己患處會有融化感。當初我并不清楚這種感覺是什么感覺。有一次自己肋間痛,切循得是脾經的問題,于是取陰陵泉調針,覺肋處有一種很舒服的融化感,隨之痛癥消失。這使我猛然想起一件事來。有一次我得了嚴重的感昌,渾身疼痛沉重,身體如同穿著重甲一般,惡寒、惡心、鼻塞。躺在床上連翻身的力氣都沒有。我愛人看了看說這是個小青龍證,中午下班回家帶回兩副小青龍湯來煎了喝。到現在我還記得當時的感覺,當我舉起碗來喝藥時,有一股暖暖的熱氣隨著藥的下咽一直下到心口,然后向周身擴散,身體暖暖的如同融化了一般,渾身沉重感隨之消失。隨著便是很舒服的出汗。這一切都是瞬間完成的。當藥還沒有喝完時身體已經好了。這就是古人說的覆杯則愈。我可能比覆杯還快。想不到經方的神奇竟被我體會到了。雖然下午癥狀有些反彈,也是可以理解的,我想自然是古人的藥物藥量與今人不同所致。正好再喝一副試一下,但喝第二副時雖然喝完后晚上病愈。但再沒有體會到第一副時的感覺。
想到這里,再結合針灸的感覺,我確認這才是內經中所講的氣至。而不是酸麻脹感的傳導。
并且還有幾方面可以證實,如燒山火,透天涼。根據明人的方法,要轉陰陽之數,補要急插,泄要急提。要分天地人三部。但能寒熱者十不其一。《內經》中講補則氣實,氣實則熱。氣虛則寒。如果追而濟之,將氣補實,除少數氣虛患者外皆可發熱。如果用的好熱還可調到患處,如足心寒,補之氣實則感足心熱。行針時根本不必轉陰陽之數,也不必分天地人三層。而提插快慢正好反之。可見明人的針法之所以補用重插原是不知氣為何物,而急插中無意識的將氣補實。
另外更重要的是根據針下手下是否氣至,可知患者癥狀是否減輕。再不似從前扎針一般心中無底。甚至可以預后。如所謂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疼的呼天嗆地。切得肝經,針后患者癥狀明顯減輕,但針下總覺正邪交爭,邪氣不能盡出,針下不和。對患者講雖輕但晚上會加重。果然晚上前半夜正氣內斂時正邪相爭痛了一次,后半夜正氣外伸時又痛一次。次曰再針,覺針下邪氣盡,氣和。告患者今晚不會痛,患者因昨晚痛得厲害,心有余悸,似不信任。但當晚果如斯。凡此種種。
此后凡遇病時則切循患處,看其與何經相連,氣實氣虛。然后按內經天氣時節以及五俞所主之病取五俞穴,迎隨補泄。這樣過去遇病不知該取何穴心中紛亂,取穴后不知是否有效心中無底之病終得消解。徐大椿所講的內經治病取其經而今人治病取其穴大概如此吧。所以施針取穴在知病屬何經何臟,知其虛實,而取五俞以調之,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調虛實之關鍵在針法而不在穴性。中脘,關元的穴性就是補的嗎?曾見壯漢被某名家中脘一針數年氣短,身寒,驚悸。有關元淺刺本欲補而引起氣虛腹泄。有好多年我一直是按切循法診病施針,今年偶爾看到王居易教授也用切循法施針診斷,甚感欣喜。買來書讀受益良多。但我與王老的切循法還是有很大差別。我是先切患處,然后切何經與患處相連。王老是循四肢稍端切何經異常。
脈診
漸漸的,我的這種切循遍診法的缺點顯露出來,那就這種是第一太耗功夫精力,第二,有很多病明明切循的很對,但取經下針后效果卻不明顯。問題在何處,如何解決。我想那應該是脈法。晉以前的針灸書從《內經》到《難經》到《脈經》,都特別強調脈法,切脈診病而后取經。有是脈則針是經。我們知道當今的脈法是晉王叔和宗《難經》寸口三部九侯脈法以腕后高骨定關位發展來的。而《內經》中的脈法究竟為何呢?我過去很喜歡讀《史記》,《史記》至少通讀過十來遍。其中《扁鵲倉公列傳》中倉公的醫術真使人高山仰止。《針灸甲乙經》中講倉公所傳皆出于《內經》。于是找來《史記》反復翻讀倉公診籍。又找來《內經》、馬王堆、張家山漢墓考古醫簡資料。《傷寒論》、《難經》、《脈經》等,反復對比揣摩,尤其是倉公診籍對比《內經》反復研讀。
我們常講,獨取寸口的理論出自《難經》,《內經》講的是三部九侯遍診法。這種觀點是錯的。《內經》中的脈法大部分是講寸口脈,只不過是與我們現在的脈法不同而已。《難經》十六難講,脈有三部九侯,有陰陽,有重輕,有六十首,有一脈變四時,離圣久遠,各是其法。那么說明《難經》作者時代至少存在五種不同的寸口脈法。我們知道《內經》是前人醫學不同學術的合集或雜集。《內經》中也存在著各種不同的脈法分散于各篇中。有四時、人迎寸口、六十首、陰陽、三部九候遍診、尺寸等各種不同的脈法。
那么《內經》中的寸口脈法為什么樣的脈法呢?我們知道,中醫講天人合一,人氣隨天氣的卷放而卷放出入。脈亦然。而隨著天氣的卷放而浮沉,隨著浮沉脈會表現出不同的脈象。比春弦冬石等等。當將脈合四時時,則為四時脈。當脈合六經時,則六十日一變,三百六十曰六變。以應六經,則為六十首脈。
內經方盛衰篇中講圣人持診之道,先后陰陽而持之,奇恒之勢,乃六十首。所以我一直在奇恒即四時脈,六十首脈上反復揣摩實踐,大概有兩三年。開始有驗有不驗,漸至驗者多,漸至心中滿意。因為覺得這種脈法很像《脈經》中扁鵲陰陽脈法中的脈法。我權且管它叫陰陽脈法。真難啊。
我們知道,根據難經三部九候及后來王叔脈法。人身各臟腑已有定位。心肝腎,肺脾命三指各部仔細切其有何異常感即可。而陰陽脈法要根據浮沉脈象來確定病在何臟。而中間又會有很多類似脈,如《內經》中所講的脾虛浮是肺,肝急沉散似腎。這樣很難有標準,很難切入。非常難把握。對初學者來說要遠比三部九候寸口脈難的多。這也是漸漸失傳的原因。可能我有十多年的傷科切循功底,手感很好所以能管窺其一二。
《難經》八十一難曰,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余。是寸口脈耶將病自虛實耶?其損益奈何?然,是病非寸口脈也,謂病自有虛實也。《難經》中設此問而答曰非寸口脈也。但我們再往深推則可知當時應該充在著通過寸口脈來判斷虛實補泄的針法。或當時有不同流派的認識才有此問。而陰陽脈法恰恰是這種脈法,不僅虛實會變,脈象也會變。如有一支氣管哮喘喘者,診得浮短而滑的陽明脈。針足陽明,病緩。再切脈,得沉細之脾脈,針脾經大解。再切脈得沉短而敦之腎脈。時值冬令,得王脈,故知病解。
漸漸的我發現絕大多數情況下,切脈比循切要診斷準確得多,當然二者相參更好。如一滿手麻患者,循切得心包經有異。且患者活動時確實在臂正中有牽扯感。于是針心包經,只中指略減。切脈得浮澀之脈,針肺經,癥立消。
《難經》八十一難講虛實非脈而是病自有虛實。并提出補南瀉北的治法。那么這種陰陽脈法與三部九候脈法有何區別呢。我覺得陰陽脈法更能直接反應病在何經以及針后脈變化較為明顯。而三部九候脈法更容易對致病之臟腑間整體關系做整體判斷。所以《難經》中講是病自有虛實從而治療時補南泄北。脈法指導治療方法,如有一患者生孩子坐月子后起了滿臉痤瘡,找我愛人治療,當時我也在。我切得右手為浮短而滑之胃脈,左手切得沉弦急也為胃脈。且胃經過面。故診得胃實。當補脾泄胃。我愛人切得在手肝脈弦,右手胃滑實。當為肝氣犯胃。當舒肝和胃,逍遙散加減。十數副后病得痊愈。但我想如果我針脾胃或許也會痊愈。我們知道三部九候脈法也根據脈變診斷和預后病情。如根據某部脈起,脈減來得知癥狀是否緩解。但終不若陰陽脈變化來的明顯,好判斷。
二者各有優點,都可診斷病情所以《難經》十六難設問何以別之。答曰,內外證別之。可見診斷的功夫還是辯證。
《三國志方技》講華佗,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病者言已到,應便撥針,病也行差。華佗的神奇針法我不知道為何,但其所言當引某許絕不會是現在人理解的酸麻脹感傳到某處。另外我覺得病差與否不必患者言,醫者自會知曉。一為氣至,一為脈變。
如此則有是脈則知病在是經,針是經氣至而知病去脈變。其效也,如鼓之應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