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胃脹了不消化,怎么辦?吃某某牌健胃消食片……
哦不,小編說順嘴了……經常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產生上腹脹痛等癥狀,在中醫里屬于“痞滿”的范疇。對于這種疾病,雖然有很多種中西藥可以使用,但是所謂“是藥三分毒”,不如我們自己動手,體外治療吧!小編親測有效,一起去看吧——
痞滿是由于中焦氣機升降失司,壅滯不通而引起的以心下、上腹部痞悶脹滿為主癥的一類病證,又稱為心下痞,其嚴重者稱為心下痞硬。痞滿是多種病因引起的中焦氣機升降失調,壅滯于中焦,與胃、肝、脾等臟密切相關。其具體病因可分為外感、內傷,外感多由風、寒、濕邪客于太陽、陽明之表,后由于誤下或里虛,邪氣內陷心下引起。內傷多由于飲食不調,痰氣食積阻滯胃脘,或七情不調,肝郁氣滯引起。也有單純里虛,脾胃不運引起的痞滿,但較少見。
本病與西醫學中多種疾病有關,如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出現上腹部脹滿不適者,可參考本篇論治。本病的治療當首先區別病情虛實,實證者確定病位,兼夾何邪,分別施以散寒、理氣、消食、化痰、清熱等法;虛證者確定病位,氣血陰陽虛損程度,分別施以溫中散寒、補氣健脾,養陰益胃,氣陰雙補等法。如見虛實夾雜、寒熱錯雜等,則當虛實兼顧、寒熱分消。本病常用外治法有針刺、推拿、穴位貼敷等。
1.適應證食積氣滯引起的痞滿。
2.操作方法 取內庭穴,穴位在足底,當足掌面第2與第3趾的夾縫之中,與足背胃經內庭穴相對處。將艾絨揉搓成半個小麥粒大小,底部蘸少許凡士林固定于里內庭上,用線香點燃,直至燃燒殆盡,不拘壯數,灸至覺熱為止,每周3~4次,2周為1個療程。
3.療法特點本法載于《針灸真髓》,是日本針灸學派澤田派的獨特經驗。
4.注意事項注意燙傷及局部皮膚感染。疤痕體質者慎用,治療前應和患者進行充分溝通,告知可能會有疤痕產生。
1.適應證各型痞滿。
2.操作方法
(1) 揉中脘:一手大魚際緊貼中脘穴,用力柔和,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 2~5分鐘,每日2次,1周為1個療程。
(2) 揉腹:一手掌心貼臍部,另一手按手背,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用力要柔和,動作較快, 2~5分鐘,每日2次,1周為1個療程。
(3) 揉按后背:脊柱兩側膀胱經,從膈俞開始,至三焦俞為止,用拇指指腹按揉,從上至下,先左側后右側。重點按揉肝俞、脾俞、胃俞,總共約5分鐘,每日2次,1周為1個療程。
3.療法特點簡便易行,可在家自行操作,適應證廣,無明顯副作用。對于復雜性痞滿療效較差。
4.注意事項 注意用力恰當,不可過用猛力,亦不可用力虛浮敷衍。推拿總時間不宜過長,以15~30分鐘為宜。
1.適應證食積痞滿。
2.操作方法用亂發一團剪斷,酒曲一個、蔥白七個、老姜三錢、胡椒七粒,以雞蛋一個破殼,傾入碗中,將各藥搗碎,融和調勻,用隔夜燈油煎成一餅,貼患者心坎下胃脘處,用布帶束住,冷則煎熱再貼,約一二時似覺松動,便可取出,其病立愈,每日2次,3天為1個療程。
3.療法特點本法載于《驗方新編》,為民間治療積食痞滿的簡易方法,安全有效。
注意事項貼時注意溫度,以免引起燙傷。皮膚過敏、破潰及糖尿病周圍循環障礙者不宜用此療法。
從肝脾胃失調辨治,反復發作的口瘡竟治愈!好方一定要分享
口瘡反反復復總不好,是一件非常煩心的事情。今天,小編與大家分享一篇文章,本文作者承國醫大師李振華脾胃病學術思想,認為反復性口瘡是脾虛、肝脾胃失調所致,并沿用李師經驗方,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到底是什么方子呢?一起去看看吧~~
盧某,女,46歲, 2010年11月9日初診。
主訴:口瘡反復發作40余年,加重1年。患者從幼年開始就出現口瘡,創面常出現在口唇邊和口唇內側,一般半年復發一次并自愈。成年后常于經前發作,曾在口腔科和五官科多次治療,效果不佳,有時癥狀稍緩解,適逢經期又會復發。每次復發都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患者痛苦難耐。2010年以來癥狀加重,每次發病第4~5天疼痛難耐,話語不便,納谷不香,張口即流清稀痰涎。此次發作20余天仍未愈合,舌尖及舌兩側亦有瘡面出現,瘡面色白,平素神疲乏力,面色萎黃,大便稀溏,月經大致正常。舌淡胖大,苔白膩,脈弦細。
中醫診斷:口瘡(木郁克土);西醫診斷:復發性口腔潰瘍。
治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氣,予香砂溫中湯合左金丸化裁。
處方:黨參15g,白術10g,茯苓15g,陳皮10g,厚樸10g,砂仁5g(后下),木香10g(后下),劉寄奴15g,佛手15g,小茴香10g,烏藥15g,海螵蛸15g,黃連5g,吳茱萸3g,枳殼15g,郁金15g,甘草5g。6劑,水煎服。
2010年11月16日二診:口瘡緩解,乏力、大便稀溏癥狀較前減輕。舌淡胖大,苔薄白,脈弦細。效不更方,守上方繼續服6劑。
2010年11月24日三診:因外感又來就診,自述口瘡愈合,神疲乏力已明顯減輕,大便已成形。給予外感藥物治療,并囑患者外感愈后繼續調理脾胃,以防口瘡反復。
2010年12月21日四診:此次經前口瘡未復發,面色轉佳,精神狀態亦明顯好轉。舌淡紅,苔薄白,脈緩。效不更方,繼服6劑。
2011年1月10日欣喜來門診告知,已兩次經期未復發。
本患者為中年女性,幼年即發口瘡,成年后經久不愈,每于經期復發。肝氣橫逆犯胃,胃氣上逆,則上泛清水痰涎;神疲乏力,面色萎黃,大便稀溏,舌胖大,均為脾虛之象。脾開竅于口,木旺乘土,故肝之郁火最易灼傷唇之肉絡。舌為心之苗竅,舌尖亦應心,肝火上擾,引動心火,灼傷舌絡,則舌尖生瘡。瘡面色白,提示病本屬虛。肉絡受損,血脈不通,瘡面不榮,故疼痛難耐。治療當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氣為法。
香砂溫中湯是李老的經驗方。方中黨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健脾益氣;小茴香、烏藥、枳殼、郁金疏肝理氣降逆;厚樸、砂仁理氣和胃;黃連合吳茱萸,寒熱并用,辛開苦降,暢達氣機,共奏瀉熱降逆之效;劉寄奴醒脾開胃,合郁金破血通絡止痛;佛手疏肝理氣,燥濕化痰,兩擅其功;海螵蛸收濕斂瘡。諸藥合用,標本兼治,藥到病除。
脾虛證是指脾臟虛弱而引起的病證,其病情比較繁雜,主要有嘔吐、泄瀉、水腫、出血、經閉、帶下、四肢逆冷、小兒多涎等臨床表現。
1.脾氣虛
腹脹納少,食后脹甚,肢體倦怠,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形體消瘦,或肥胖浮腫,舌苔淡白。
2.脾陽虛
大便溏稀,納少腹脹,腹痛綿綿,喜溫喜節按,形寒氣怯,四肢不溫,面目無華或浮腫,小便短少或白帶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氣下陷
在脾氣虛見癥基礎上,有氣陷臨床表現,如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
4.脾不統血
在脾氣虛見癥基礎上,有慢性出血臨床表現,如月經過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見脾氣虛弱的一些癥狀。
一、 適當服用藥物
中醫脾胃虛弱主要分三型:脾胃氣虛、脾陽虛、胃陰虛。
1、脾胃氣虛癥狀主要是氣短乏力、頭暈、胃脹,胃痛,呃逆,食少,飯后脹滿,大便溏瀉,面色萎黃,對于脾胃氣虛者可服用參苓白術散和香砂養胃丸。
2、脾陽虛主要表現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膩就會腹痛腹瀉,大便稀,對于脾陽虛可用附子理中丸。
3、胃陰虛主要表現在虛火上炎,口干、容易饑餓,胃酸、隱痛不適,口舌生瘡等。對于胃陰虛可服用參梅養胃顆粒。
二、 注意飲食調理
合理的膳食結構是健康的基礎、“保胃”的前提。那么脾胃虛弱的bing人如何調養呢?
1、飲食調養基本原則。
導讀:
逍遙散是中醫臨床常用方劑之一,應用十分廣泛。今天,小編與大家分享國醫大師段富津先生活用逍遙散驗案一則,其在前醫用該方無效的情況下,仍沿用此方,只是稍做變化,竟藥到病除!到底是如何化“腐朽為神奇”的,且看正文~~
逍遙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是婦科之常用方,主治肝脾不和, 營血虛少諸證。原方是由等量柴胡、白芍、當歸、白術、茯苓,炙甘草(減半),煨生姜、薄荷(少許)組成。其功效可概括為疏肝、養血、健脾三個方面。
從組成原則分析,方中柴胡為君藥,白芍為臣藥,故三者之中側重于疏肝, 而健脾、養血之功略遜。在臨床實踐中,此方證以肝郁為主者固多,但脾虛偏重者, 或血虛較顯者,亦往往有之。因此,運用逍遙散時,又需隨證化裁,療效方能顯著。
余治一女,年40歲,患肝炎2年,近2個月來除右脅疼痛、心悸失眠、善驚易怒外,下肢明顯浮腫,身重乏力, 飲食減少, 食后腹脹,脅痛因之而甚。察其舌苔白膩,脈左弦右緩。問及月事,常后期而至,血色淺淡而量少。此乃肝郁脾虛,營血不足之逍遙散證。但病者自訴, 已服逍遙散(湯劑)20劑不效。
余細辨之,當為逍遙散證無疑,遂處以茯苓50g,焦白術25g,柴胡、當歸、白芍各l5g,甘草8g,薄荷、生姜少許,加大腹皮、橘皮各10g。
煎服2劑,患者尿量增多,浮腫漸消。繼用4劑,患者腫平痛減,飲食有增。后以此方加減,共服10數劑,自覺病愈而出院工作。
該患者現以下肢浮腫為重,乃脾虛停濕為主,濕阻氣機,則腫脹痛甚。遂變茯苓為君,重在淡滲利濕。明代虞摶說:“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臣以白術健脾燥濕。脾喜燥惡濕,脾虛失運,則濕氣內停。茯苓、白術合用,使濕去脾健,水不復聚。濕去則腫消,氣機得以調暢,故其脹痛亦減。以柴胡疏肝,當歸、白芍養血,其氣滯血虛諸證,隨之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