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補心柏棗仁,
二冬生地歸人參,
玄參桔梗茯朱砂,
遠志五味共丹參。
天臺烏藥散(《圣濟總錄》)天臺烏藥楝檳姜,
巴豆青皮茴木香,
少腹臍旁寒疝聚,
掣腰掣脅痛難當。
天麻鉤藤飲(《中醫(yī)內(nèi)科雜病證治新義》)天麻鉤藤石決明,
梔芩牛膝夜交藤,
杜茯寄生益母草,
清熱平肝息內(nèi)風。
木香檳榔丸(《儒門事親》)木香檳榔青陳皮,
枳柏黃連莪術齊,
大黃牽牛加香附,
熱滯瀉痢皆相宜。
五苓散(《傷寒論》)五苓散治太陽腑,
白術澤瀉豬苓茯,
桂枝化氣兼解表,
小便通利水飲逐。
五味消毒飲(《醫(yī)宗金鑒》)五味消毒蒲公英,
野菊銀花紫地丁,
紫背天葵煎加酒,
諸疔癰瘡此方靈。
止嗽散(《醫(yī)學心悟》)止嗽散桔草白前,
紫菀荊陳百部研,
鎮(zhèn)咳化痰兼解表,
姜湯調(diào)服不必煎。
內(nèi)補黃芪湯(《劉涓子鬼遺方》)內(nèi)補黃芪地芍冬,
參苓遠志加川芎,
當歸甘草官桂并,
力補癰疽善后功。
內(nèi)消瘰疬丸(《瘍醫(yī)大全》)內(nèi)消瘰疬夏枯藻,
枳桔玄貝蘞荷翹,
歸地大黃花粉草,
海粉玄明青鹽消。
貝母瓜蔞散(《醫(yī)學心悟》)貝母瓜蔞花粉研,
陳皮桔梗茯苓添,
嗆咳咽干痰難咯,
清肺潤燥化痰涎。
牛蒡解肌湯(《瘍科心得集》)牛蒡解肌荊薄翹,
丹梔玄斛夏枯草,
疏風清熱又散腫,
牙痛頸毒俱可消。
烏梅丸(《傷寒論》)烏梅丸用細辛桂,
黃連黃柏及當歸,
人參椒姜加附子,
溫臟瀉熱又安蛔。
月華丸(《醫(yī)學心悟》)月華丸方擅滋陰,
二冬二地沙貝苓,
山藥百部膠三七,
獺肝桑菊保肺寧。
六一散(《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益元散碧玉散(《傷寒直格》)雞蘇散六一散用滑石草,
清暑利濕有功效。
益元碧玉與雞蘇,
砂黛薄荷加之好。
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知柏地黃丸(《醫(yī)方考》)杞菊地黃丸(《麻疹全書》)都氣丸(《癥因脈治》)八仙長壽丸(《壽世保元》)耳聾左慈丸(《飼鶴亭集方》)六味地黃益腎肝,
山藥丹澤萸苓摻。
更加知柏成八味,
陰虛火旺可煎餐。
養(yǎng)陰明目加杞菊,
滋陰都氣五味研。
肺腎兩調(diào)金水生,
麥冬加入長壽丸。
再入磁柴可潛陽,
耳鳴耳聾俱可安。
艾附暖宮湯(《仁齋直指方論》)艾附暖宮用四物,
吳萸官桂加芪續(xù),
米醋糊丸醋湯下,
專治帶多痛在腹。
平胃散(《簡要濟眾方》)平胃散用樸陳皮,
蒼術甘草四味齊,
燥濕寬中消脹滿,
調(diào)胃和中此方宜。
玉女煎(《景岳全書》)玉女煎用熟地黃,
膏知牛膝麥冬襄,
水虧火盛相為病,
牙痛齒衄宜煎嘗。
玉屏風散(《醫(yī)方類聚》)玉屏組合少而精,
芪術防風鼎足形,
表虛汗多易感冒,
固衛(wèi)斂汗效特靈。
玉液湯(《醫(yī)學衷中參西錄》)玉液湯中葛山芪,
知味花粉內(nèi)金共,
飲一溲一消渴證,
益氣生津有奇功。
甘麥大棗湯(《金匱要略》)金匱甘麥大棗湯,
婦人臟躁喜悲傷,
精神恍惚常欲哭,
養(yǎng)心安神效力彰。
右歸丸(《景岳全書》)右歸丸中地附桂,
山藥茱萸菟絲歸,
杜仲鹿膠枸杞子,
益火之源此方魁。
左歸丸(《景岳全書》)左歸丸內(nèi)山藥地,
萸肉枸杞與牛膝,
菟絲龜鹿二膠合,
壯水之主方第一。
左金丸(《心溪心法》)戊己丸、香連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左金萸連六一丸,
肝經(jīng)火郁吐吞酸。
再加芍藥名戊己,
香連去萸熱痢安。
龍膽瀉肝湯(《醫(yī)方集解》)龍膽瀉肝梔芩柴,
生地車前澤瀉偕,
木通甘草當歸合,
肝經(jīng)濕熱效力杰。
歸脾湯(《正體類要》)歸脾湯用參術芪,
歸草茯神遠志宜,
酸棗木香龍眼肉,
煎加姜棗益心脾。
四生丸(《婦人大全良方》)四生丸中有生地,
柏葉荷葉與艾葉,
吐衄妄行皆血熱,
涼止收功效力杰。
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六君子湯(《醫(yī)學正傳》)異功散(《小兒藥證直訣》)香砂六君子湯(《古今名醫(yī)方論》)四君子湯中和義,
參術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陳名六君,
健脾化痰又理氣。
除卻半夏名異功,
或加香砂氣滯使。
四妙勇安湯(《驗方新編》)四妙勇安金銀花,
玄參歸草共煎下,
清熱解毒兼活血,
治療脫疽此方夸。
四物湯(《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四物歸地芍川芎,
營血虛滯此方宗,
婦女經(jīng)病憑加減,
臨證之時可變通。
四神丸(《內(nèi)科摘要》)四神故紙與吳萸,
肉蔻五味四般齊,
大棗生姜同煎合,
五更腎瀉最相宜。
四逆湯(《傷寒論》)四逆湯中附草姜,
四肢厥逆急煎嘗,
脈微吐利陰寒盛,
救逆回陽賴此方。
四逆散(《傷寒論》)四逆散非四逆湯,
柴甘枳芍共煎嘗,
透解陽郁治熱厥,
調(diào)理肝脾效亦彰。
四磨飲子(《證治要訣類方》)五磨飲子(《醫(yī)便》)四磨飲治七情侵,
人參烏藥沉香檳,
四味濃磨煎溫服,
破氣降逆喘自平。
去參加入木香枳,
五磨理氣力非輕。
仙方活命飲(《校注婦人良方》)仙方活命用銀花,
防芷歸陳穿山甲,
貝母花粉加乳沒,
草芍皂角酒煎佳。
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失笑靈脂蒲黃同,
等量為散釅醋沖,
肝經(jīng)瘀滯心腹痛,
祛瘀止痛建奇功。
生化湯(《傅青主女科》)生化湯宜產(chǎn)后嘗,
歸芎桃草加炮姜,
惡露不行少腹痛,
溫養(yǎng)活血最見長。
生脈散(《醫(yī)學啟源》)生脈麥味與人參,
補氣生津保肺陰,
少氣汗多兼口渴,
病危脈絕急煎斟。
白頭翁湯(《傷寒論》)白頭翁湯治熱痢,
黃連黃柏及秦皮。
若加阿膠與甘草,
產(chǎn)后下痢正相宜。
白虎湯(《傷寒論》)白虎湯中石膏知,
甘草粳米四藥施,
辛寒清熱且生津,
氣分熱盛最相宜。
瓜蔞薤白白酒湯(《金匱要略》)瓜蔞薤白白酒湯,
胸痹胸悶痛難當,
喘息短氣時咳唾,
難臥當加半夏良。
半夏白術天麻湯(《醫(yī)學心悟》)半夏白術天麻湯,
苓草橘紅棗生姜,
眩暈頭痛風痰盛,
化痰息風是效方。
半夏瀉心湯(《傷寒論》)半夏瀉心配芩連,
干姜甘草棗人參,
苦辛兼補消虛痞,
法在調(diào)陽與和陰。
半夏厚樸湯(《金匱要略》)四七湯(《易簡方》錄自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半夏厚樸痰氣疏,
茯苓生姜共紫蘇,
加棗同煎名四七,
痰凝氣滯皆能除。
加減葳蕤湯(《重訂通俗傷寒論》)加減葳蕤用白薇,
豆豉生蔥桔梗隨,
草棗薄荷共八味,
滋陰發(fā)汗此方魁。
中醫(yī)不傳之秘,不僅在藥量,而在中醫(yī)大家辨證精準,用藥如用兵,所謂“膽欲大而心欲細”,藥量峻猛稱奇非為“秘傳”,琴心劍膽絕技是英雄,方藥合證仁術為真知。
治療疾病的關鍵在于辨證施治
我們知道,中醫(yī)治療疾病的關鍵之一在于辨證施治,要根據(jù)人體疾病的不同的表現(xiàn),人體疾病發(fā)作的不同時間,人體的不同體質(zhì)進行相應的調(diào)整。這樣才能起到良好的療效。在治療時,除了用藥合適以外,還需要根據(jù)疾病的具體情況給予相應的藥量。藥量的多少也對治療的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任何中藥的量和種類的應用都得在疾病這個基本前提下才能進行
用藥如用兵,藥量但為辨證施
如在《傷寒論》中,有些藥物的量的多少甚至可以決定一個方劑的名稱,這就是說如果方中的某一種藥的量增多或者減少的話,這個方劑的治療作用就會有所不同了。
在《傷寒論》中,以治療表虛癥為主的“桂枝湯”,如果將其中的芍藥量加倍,再加一味飴糖之后,就變成補虛止痛的“小建中湯”了。其主治也由“桂枝湯”的“頭痛,發(fā)汗,汗出,惡風”變成了“小建中湯”的“虛勞里急,悸,衄,夢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煩熱……”。
藥量的變化決定藥方的主治
藥量亦憑醫(yī)生膽略,應用還需順勢而為
藥量的應用也取決于每一個醫(yī)生的膽略。不能用一種簡單的機械模式來治病,也不能單靠書本上說的藥的量來衡量一個病人該用的量,因為每一個患者的具體情況是不同的。應該憑病人的體質(zhì)及疾病情況,需要多少量就用多少。如果該用多時用得少,那么將會杯水車薪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從而延誤病情,古代醫(yī)家說用藥如用兵,要根據(jù)疾病的情勢來應用,很多藥物,不能機械地依據(jù)某一種固定量,這也是中醫(yī)學辨證施治的一個具體體現(xiàn)。
醫(yī)林大家方藥軼事
自古及今,醫(yī)林中有不少用藥獨特的實例,其藥量之大,之奇,遠遠超出常規(guī)。但這些奇特的用法仍然是根據(jù)病人的實際情況辨證后才使用的。
范文甫先生,用藥峻猛
如:寧波名醫(yī)范文甫先生以擅長使用猛藥峻劑著稱,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醫(yī)之運用古方,如將之使用重兵,用藥得當其效立見?!?/span>他辨證準確,用藥果斷,如用越婢湯治風水,麻黃常用到18克,治小兒麻疹閉證竟一次用到了24克;用急救回陽湯時附子常用45克之多,讓人聽到都會感覺吃驚。熱性藥物的這種用量在寒冷的北方尚且讓人感覺藥量不輕,而范先生行醫(yī)的地方是江南熱帶地區(qū),如此大劑應用麻黃、附子等熱性藥更屬非常少見之舉。
張錫純先生,“石膏”達人
張錫純先生是民國時期的中西醫(yī)結(jié)合大家,他以善用石膏著稱,有“張石膏”之美譽。他認為石膏系陽明實熱之“圣藥”,遇實熱熾盛者,常常重用至四五兩或七八兩。頑癥亦往往因他用藥而豁然而愈。他初次重用石膏是從7歲兒子開始的:第一次用30g熱稍退,加至60g熱又再退,再加至90g病遂全愈,一晝夜間共用石膏180g。
陸仲安先生,重量“黃芪”愈胡適
民國年間的名醫(yī)陸仲安先生則因為擅用黃芪著稱,并且用量很大,每至8~10兩,有“陸黃芪”之稱,曾為孫中山及汪精衛(wèi)治過病。1920年11月,胡適患腎炎,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久治不愈,判為“無法挽救,速備后事?!焙m在當時是主張全盤西化的學者,并且主張反對中醫(yī)。病重無奈,胡適才請來陸仲安診治。陸診斷完畢以后說:“此事易耳,飲我此藥如不愈,惟我是問?!碧幏街校狐S芪用至300g,黨參用至180g,普通藥壺裝不下,只好用砂鍋來煎,由于劑量之大,“許多人看了,搖頭吐舌”(胡適語)。但胡適的病竟由此治愈,協(xié)和醫(yī)院的專家會診確認無疑。
南陽張翰先生,峻猛“黃芪”藥到病除
有醫(yī)家善用黃芪則較陸氏有過之而無不及。河南南陽張翰,字駿聲,光緒甲午舉人,精通醫(yī)術,袁世凱的兄長袁清泉有病,聽到張的聲名急迎來診。開藥不過四五味,而有黃芪2斤。袁世凱之子袁寒云懷疑是寫錯了,持方詢問張氏。張舉筆改為32兩(老式計量單位是一斤等于十六兩),仍然是二斤,袁寒云私改為半斤。次日復診,張指出他們不信任自已而私改藥量,起身就要離開,寒云道歉之后請他重新開方。張說:“不用換方了,就按前方服三貼痊愈矣?!狈幫戤吅?,疾病果然也痊愈了。
郭彭年先生,大劑“柴胡”愈鼻衄
晚清福建壽寧名醫(yī)郭彭年,在一次用藥中使用大量柴胡出人意料。光緒年間懸壺臺江,有一舉子溫冠春,因日夜苦讀而成鼻衄,有時出血能流一碗的量,時間很長才能停止,多方求醫(yī)治療能顯效。請郭先生診病后,先生給開一處方:柴胡250g,水煎當茶頻飲。有的醫(yī)生看了該方后吃驚地說:“柴胡性升發(fā)而動肝陰,怎能一下用半斤呢?”病人想反正別的方法都已經(jīng)試過了,權服一劑再說。但是意想不到的效果產(chǎn)生了,服了這個藥方后鼻衄立刻止住了。
吳佩衡先生,重量“附子”起死回生
吳佩衡,原云南中醫(yī)學院院長,著名經(jīng)方大家,擅用附子,有“吳附子”之稱。其用大劑附子治療垂危重癥多例,令人驚心動魄,他在治療一例小兒危癥時,根據(jù)病情,使用附子的量竟然達到400g,且晝夜連進2劑,加起來一晝夜的量居然到了800克之巨!但效果出人意料,使患者起到死回生。
當然,用藥獨特不是用來炫耀神奇,也不是一味蠻干,必須膽識兼?zhèn)?。分析上述醫(yī)案,用藥者都是學驗俱豐的醫(yī)學名家,他們在辨證準確的前提下,方能胸有成竹,有膽有識。范文甫先生說過:“臨證處方膽欲其大,而辨證審因,務須細心?!?/span>
吳佩衡先生擅用大劑附子總結(jié)了辨識陰證的16字訣:身重惡寒,目瞑嗜臥,聲低息短,少氣懶言。善用石膏的張錫純先生說:“世之不敢重用石膏者,何妨若愚之試驗加多,以盡石膏之能力乎?!?/span>
善用峻藥亦從親身嘗試得來,首先“驗之于己,而后施之于人?!睆埡蚕壬朴命S芪,也是因為:“虛弱老病,非黃芪不能補,理甚易明,惟分量須有把握耳。”
所以認證準確,胸有定見,才能放膽投用峻藥,這就是在用藥過程中所說的“藝高才能膽大”。中醫(yī)用藥的所謂“不傳之秘”,并不是藥物本身決定的,而是由于如何根據(jù)疾病的特點及藥物的特性合理地辨證施治,藥量無論大小,都是以此為前提的。
溫經(jīng)湯
方劑出處:《金匱要略》
方解:方以柴胡為主藥,疏肝理氣,條達郁滯;配以黃芩泄肝火,抑少陽;蘇子、陳皮、全瓜蔞行氣化痰,開結(jié)消痞;石膏、夏枯草清熱泄火;川椒止痛散結(jié);白芍、甘草柔肝斂陰,緩急和絡;王不留行破血逐瘀、通經(jīng)行閉、削堅消積;牡蠣成以軟化堅結(jié);黨參、大棗益氣扶正,健脾助運。全方共奏疏肝、泄肝、柔肝、養(yǎng)肝、調(diào)肝、扶正抑木之效,最終達消瘤散結(jié)之目的。
配方組成:吳茱萸 三兩(45g)當歸 二兩(30g)芍藥 二兩(30g) 川芎 二兩(30g)人參 二兩(30g)桂枝 二兩(30g)阿膠 二兩(30g)牡丹皮 二兩,去心 (30g)生姜 二兩(30g)甘草 二兩(30g)半夏 半升(100毫升)麥冬 去心,一升(200毫升)
使用方法: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方劑功效:沖任虛寒,瘀血阻滯證。漏下不止,月經(jīng)不調(diào),或前或后,或一月再行,或經(jīng)停不至,而見入暮發(fā)熱,手心煩熱,唇口干燥。亦治婦人久不受孕。
臨床應用:
1.本方為婦科調(diào)經(jīng)常用方劑。主要用于沖任虛寒而有瘀滯的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崩漏等證。以月經(jīng)不調(diào),小腹冷痛,經(jīng)有瘀塊,時發(fā)煩熱為證治要點。
2.常用于功能性子宮出血、慢性盆腔炎、不孕癥等,屬沖任虛寒,瘀血阻滯證候者。
禁忌:月經(jīng)不調(diào)屬實熱或無瘀血內(nèi)阻者忌用,服藥期間忌食生冷之品。
如何判斷中醫(yī)的好壞
醫(yī)生的發(fā)心是幫助還是完成個人的工作
醫(yī)生的心態(tài)是要去幫助病人,還是要完成自己工作或為了個人利益,這個非常關鍵,心態(tài)不同,醫(yī)生眼中的世界就完全不同。同一個病人同一時間去看不同的醫(yī)生,治療方案差別很大就是這個原因,比如有小孩在某郊縣醫(yī)院看說要輸液一周,到華西看就說只要吃藥。對于醫(yī)生來說只是一念之差,對于病人卻是天壤之別。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不管中醫(yī)西醫(yī),這都是醫(yī)生應有的工作心態(tài)。作為病人,或者作為小兒病人的家長,在專業(yè)上,信息不對等這是肯定的,我們無法去判別一個治療方案的好壞,但我們能夠去感受醫(yī)生是否真正認真負責,是否真的愿意幫助別人。真正的好醫(yī)生絕不會技術很牛、態(tài)度很差。
仔細去感受醫(yī)生的言行和心
相對來說,對于普通人,中醫(yī)的許多治療方案可能會比西醫(yī)更難理解,我們只能用心去感受,首先感受的就是醫(yī)生這個人,然后就是TA的一言一行,如果開方,通過看藥方的書寫,不用去讀懂藥方,我們也能有更多的認識。
要求長期吃藥需要打問號,要求去輸液和西藥的要打問號
如果不是有先天身體問題,要求長期吃藥的中醫(yī)要打問號,小兒不是老年人。如果不是生命危險,見發(fā)燒或炎癥就要求輸液的中醫(yī)也要打問號。國立醫(yī)院的好多中醫(yī)都會開檢查單,但開方還靠譜,檢查結(jié)果對他們沒有多大幫助,是為了營業(yè)額而那么做,可以選擇他們,雖然要多花不必要的錢。
下面是一位老師說的,部分內(nèi)容也涉及專業(yè),標準也不完全絕對化,可供參考。
真正好的方子,有幾個判斷標準:
1、字跡清晰、工整,藥味排列整齊。這幾乎是所有好中醫(yī)好大夫的共性,即使書法不行,字也是清晰可辨的。
2、自己簽名都是可以清楚的看出來的,除非怕被人知道。
3、藥量、藥味,藥量都是常用量,凡是經(jīng)常一開方就幾十克起,上百克常用的,不靠譜。大量可有,但每個病人都這樣就不對了。藥味,疾病有虛實寒熱,虛病用補藥,實病用瀉藥,寒病用熱藥,熱病用寒藥,凡藥的性味過分繁雜的必不是好大夫。
3、君臣佐使,組方嚴密,思維清晰,只看方子便能看出是治什么病。也有一種不太注重君臣佐使的,但是也是可以一眼看出是治什么病的。無論是經(jīng)方也好,時方也好,大夫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組合化裁,但總歸還是可以看出藥方出處的。
姑且來欣賞幾個方子,樣子相對來說是比較常見的:
下面的方子就比較藝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