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寫楷書要端莊平靜而重心準立
晉代書法家王羲之說:“凡是寫字貴在平正安穩,首先是用筆的巧妙。有向下的筆勢,也有向上的筆勢。有傾向一邊的筆畫,也有歪而不正的筆畫;還有斜著的;從整篇看,有小的字也有大的字。有(長)高一些的字;也有(短)矮一些的字。
唐代書法理論家孫過庭說:“初學書法,字體的筆畫與字體章法的分布,但求既平安而又方正?!?/p>
明代書法家項穆說:“書法有三個要注意的地方:初學寫字時要注意防止不均勻和傾斜,繼續學下去后知道了寫字的規矩,就要防止筆畫與字體的不靈活或者出現呆滯現象。最終學的熟練后,要防止任意的狂涂亂造的怪現象和不守規矩的俗氣。
2、字體形象舒服而上下平穩
王羲之說:“寫字的形象與氣勢不能上面寬而下面窄,如果這樣重與輕顯得不相配。字畫和字間的空白布置應該遠近均稱,上下合適。自然就會平穩起來。
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說:“字的結構有上下兩部分的,大多是(惟上重下)就是以上面為中心,而重在下面。上面輕的如頭上頂戴著裝飾物,如:疊、警、聲之類的字就是代表。書論《八決》里所說的如:人體長得均稱,上下比例協調。又不那么頭輕尾重,頭小尾大的。
唐代書法家顏真卿說:“想寫字先要預先心里想好字的形象,布置的筆畫讓它們平正穩妥,或者有意外生出的體勢。令其有異樣的美感才是巧妙的書法。”
3、字的輕重要平衡,左右要均稱
歐陽詢說:“開始學寫字的人先要立意字的大體形象,橫評豎直的安排。對于筆畫之間的空白安排,務必均勻整齊。”
元代書法家陳繹曾說:“所有字的偏旁,都要讓它們狹窄而長,這樣右邊就有余地了。在右邊的也是這樣。觀察它們的輕重,使它們相符合而又相當為最好。就是說大小輕重很平衡美觀。”
4、布置空白要均勻合體顯得字畫清爽
王羲之說:“分配筆畫的間隔距離,布置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行于行之間的空白,遠近要均勻?!?/p>
清代書法家蔣和說:“布置空白有三點:一是字中的布置空白,二是逐字之間的安排空白;三是行與行之間的空白。開始學習寫字的分布,都必須停止在均勻的地方。知道了停止在均勻的地方,就要求有點變化。傾斜于平正,疏遠與密切;參差著落在其間。”
歐陽詢說:“字有彼此互相對著的,也有互相背著的。各有各的姿態,不能出現差錯?!?/p>
5、疏密符合,瘦硬得體
歐陽詢說:“四面安排均勻,八遍都具備所需。短的長的合乎法度,(高的矮的比例恰當)粗的細的字畫要折中適度?!?/p>
王羲之說“要分配均勻點畫,遠近互相需要。象耕種時播種一樣的有條不紊。研究其精細,然后再調和筆墨,讓筆的細鋒往來于紙上,疏密比較相符合?!?/p>
明代書法家項穆說:“人在寫字時在于得心應手,千形萬狀,不過是說性情中正和諧。還有肥一點,瘦一點而已。如寫字要高矮合度,輕重協調勻衡。露在外邊的筆畫和藏在里面的筆畫都安排的合適。剛勁或者柔美互相配合好,就像人世間的看相一樣,不胖也不瘦,不高也不矮,才算是端莊美麗的人形??!”
清代學者包世臣也說:“古代碑貼上的字體,大小很有相(徑庭)象狹窄的小路和寬廣的庭院同時存在。就像老頭用手攜著幼小的孫子同行,高矮不齊卻是情意真摯,心痛的關愛著。”
6、寫字連續不同而有所變化
唐代書法理論家孫過庭說:“在有很多筆畫同時使用時,其形狀各有不同的地方。很多點畫齊放在一起,體勢互相沖突違背。(如蒸字下面的四點水的體勢就是這樣)”
隋代書法家智果說:“重復的筆畫就靠緊一些,就象呂、昌、爻、棗(異體字)絲、羽等字應該左面緊窄一些,右邊寬一些。而森、磊、淼等字則應以同等道理兼用安排。
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說:“仰面倒下的仰著相同向的或者是相背著的,就是兩字并為一字的。必須要求點畫上下倒而仰著的,有離開或合并的體勢。就象魚身上的鱗羽一樣,互相連接又編排有次序,而又看上去不整齊。就是說象魚物的鱗羽有參差而又整齊的狀態?!?/p>
王羲之說:“兩個字合為一體的,重復的不要太長,單形的不要太小,有夾裹形體的不要太大。雖然筆畫很密,安排好了,看起來確勝過筆畫稀蔬的。矮短的字勝過高長的字。如果是寫一張的書法,須要字字有意境上的區別,避免有雷同的跡象。
7、以奇形的體勢表現出方正的結果,還要內外相稱
明代書法理論家趙宧光說:“想寫好用以題額(署書)的書法,要先想好一個字,根據文詞的程序所需要,(體裁)然后拿起筆(拈筆)。落中間筆畫時,即完成全體布局的構思。落左筆時要考慮到右邊的空余,落右邊筆畫時要注意左邊的布局。上下都一樣?!?/p>
明代書法家董其昌說:“寫字須要有出奇的放蕩瀟灑,常出新鮮的字體景色。以新奇的手法完成正統的字體表現,不主張用舊的墨守陳規?!?/p>
8、象形自然中的形態,廣取它們的神采
晉代書法家衛夫人談論書法時說:“點畫就象高峰頂上的墜石,與山石相擊后,逼真的象是要崩落似的。橫畫就象天空很長的一道云彩,隱約的存在著形態。豎畫就象萬年的枯藤直而垂下。撇畫就象斷開的犀牛角而離開了犀牛一樣。捺畫就象崩開的浪水一樣,擊打著向前奔跑。斜鉤畫就象用三百斤的力量拉開了射箭的強弓,比如將要發箭而有簧力的弓。高厥畫就象強力的射箭弓轉折相接處(筋節)。所以,每寫一個字都各象其形體,才是巧妙的。這樣的寫字才算書法的結構?!?/p>
東漢末年文學家、書法家蔡邕說:“作為書法的體韻,應該各象其形態。如坐立。如行走。如飛起來。如動態中。如遠去了。如回來了。如躺在那里。如起立。如愁的表情。如歡喜的樣子。如蟲子在吃木葉。如長劍和鋒利的戈式兵器。如強弓和堅硬的箭。如柔水一樣。如火燃一樣。如天空的云如陰天的霧。如太陽和月亮。每個地方都橫豎有象形的體勢,才算是書法??!”
唐代書法家張懷瓘說:“深切了解書法的人,只看它的神采,忽略也不需要重視字形?!?/p>
9、字體有挺拔險勁的風度而氣宇軒昂
南宋時期書法理論家姜夔說:“要創作高超容色(風采)的書法,一是須要書法作者本人的品德高。二是須要學習古代優秀的神品法規。三是須要紙和筆的質量好。四是須要字體結構險而有勁。五是須要(高明)具備一定的書法藝術知識。六是須要墨色濃淡合適而又寫出的字很滋潤。七是須要把相對向的或者是相背著的筆畫安排得當。八是須要字的結構與章法常出現新的意態。這樣,自然高個的字,相是秀美整重的人。矮個的字,象是精明而勇敢的人。瘦的字,象是山溝積水處樣的瘦弱樣子(瘠)。肥的字,象是富貴而快樂的人。有勁的字,象是習武的人。有嬌艷姿色的字,象是美女。歪倒傾斜的字象是喝醉酒的仙人。端莊秀麗的字,象是有禮儀修養的人?!?/p>
比如北宋時期書學理論家朱長文,在評論歐陽詢寫的《九成宮醴泉銘》碑文字體時說:“取細的與濃粗的中間體勢,剛強有勁力而不屈從。就象有正義的官員執法一樣,當面糾正缺點(面折),敢于在朝廷面前據理力爭而直諫錯對的風范。至于其點畫工整妙美而又意態精確,沒有可增加或減少的地方!”
10、書法格調統一,章法奇觀
清代學者張紳說:“古代人寫字,就象作文,有(字法)字的體勢,有(章法)所有字組合的書法結構。有(篇法)全篇文字形成的方法。全篇字的結構必須首尾相接應。”
唐代書法家孫過庭說:“一個字的點畫是決定著一個字的規矩。一個字的寫出,是決定全篇書法的基本調子。”
當代文學家(劇作家)馬少波先生說:“書法不僅要有寫字的筆畫形象美觀,還要具備作品思想內容的高尚?!?/p>
以上是關于書法或者楷書的一些名言理論,主要說的是書法要上下貫氣,通篇有著韻律。要用莊重的意態,剛直的性格去表現書法的整齊靈性美。
你會欣賞書法嗎?請熟讀本文,避免胡亂點評鬧笑話
一個行外人看到一幅書法,也許會說“這個字好看、好漂亮”“好潦草,但是蠻好看”“這個字怪怪的”,稍微懂點書法的會說:“大小協調有致”“章法不錯”“有韻味”等,不同的欣賞水平可能帶來迥異甚至完全相反的評價。這樣的差異,并不直接決定于其書法功底,更關鍵在于其書法鑒賞能力,不懂書法卻喜好評價的人不少,這樣的“笑”果,大家應該見識過。
那么,欣賞書法,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素養呢?今天我們就來站在書法鑒賞的角度,全面而系統地講講書法作品的鑒賞。
書法藝術審美是一個極具個性化的活動。審美者只有在具備一定審美素質和審美能力后才能獨立進行審美活動。所以具備一定的審美素質和書法審美素養,是書法審美活動的基礎。
一、應具備書法藝術的基礎知識:用筆法、構字法、章法、用墨法
書法創作是有“法”的。這個“法”不能理解為“法則”,而應該理解為“方法”,即古代的“道”。我國在漢以前稱“書道”,大約在隋唐前就開始改稱“書法”了。在日本,現在的稱呼仍為“書道”。此四法是書法學習和鑒賞的“基本功”,書法鑒賞也應該在了解和熟識這些基本功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書法修養。下面站在書法鑒賞的角度上,簡單闡述下這些“基本功”。
1,運筆筆法。常見的用筆法有中鋒、側鋒、偏鋒、藏鋒、露鋒、筑鋒、縮鋒、搶鋒、衄鋒、挫鋒、裹鋒、趯鋒、簇鋒、絞鋒、蹲鋒、逆鋒、順鋒、還有提按、轉折、輕重、徐急、駐筆、連帶、曲直、方圓、擒縱等等,都是運筆的方法,統稱筆法,這些筆法對于書法筆勢、意境和結構都有直接或間接關聯。筆法是學習書法的基礎,也是必經之路,對于書法鑒賞而言,需要理解筆跡構成的筆法原由,和由此筆法產生的風格。
2,書法的章法。又稱布局法,是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呼應、照顧等關系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亦稱“大章法”。習慣上又稱一字之中的點畫布置,和一字與數字之間布置的關系為“小章法”。明張紳《書法通釋》云:“古人寫字正如作文有字法。章法、篇法,終篇結構首尾相應。故云:'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主’”。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評書法》云:“古人論書以章法為一大事,蓋所謂行間茂密是也。余見米癡小楷,作《西園雅集圖記》,是紈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軍《蘭亭敘》,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笨梢姡聲谝患ㄗ髌分酗@得十分重要,書寫時必須處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間之布白,使點畫與點畫之間顧盼呼應,字與字之間隨勢而安,行與行之間遞相映帶,如是自能神完氣暢,精妙和諧,產生“字里金生,行間玉潤”的效果。布白的形式大體有三:一是縱有行橫有列,二是:縱有行橫無列(或橫有行縱無列),三是縱無行,橫無列,它們或有“鏤金錯采”的人工美,或具“芙蓉出水”的自然美。
3,書法的構字法。也叫結字法,在書法發展的過程中隨著書法藝術的形成,也演變成了兩種結構形式:一是字體的基本結構,即實用性結構;二是由基本結構演變形成的變通結構,即書家表現書法藝術性及個人風格的書體結構,也就是“結字因時相傳”的新巧藝術結構。因而,繼承發展書法事業,學研結字方法,就必須把結字演變的情況認真弄清楚,切實掌握表現書法藝術形質美的變通結構的形式和方法。變通結構不僅因時代的變更,字體的更新而遞變,并且也因人而異,甚至一個書家的結字,也常有先后所書的不同。所以構字法,對于僅站立在書法鑒賞角度而言,是相對較難領悟的,需要具有較豐富的讀貼經驗者,方可參悟。
4,墨法。作為書法技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以濃、淡、潤等不同變化,表現出十分豐富的藝術效果。墨色的變化不僅影響到作品章法——整體布白的藝術效果,而且對作者貫注于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及意境的表現均影響重大,明代書家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說:“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惫薁枤v代書家都非常注重用墨這一書法技法的運用與研究,“濃墨宰相”劉墉與“淡墨探花”王文治即是指清代以用墨之法引人注目的兩位書法家。那么,根據墨的用水量和書寫速度的差異,墨法主要分為:濃墨法、淡墨法、枯墨法、潤墨法,各種墨法產生了不同的墨跡效果,當然成就了風采多姿的書法風貌。
二、應了解各書法字體的基本特征
書法藝術是以漢字為載體的,主要書體有篆書、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大篆廣義上是指秦代小篆產生以前的除隸書外的所有文字,包含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和其它的玉石刻文字;小篆是指秦代李斯等人在秦國文字荃礎上整理、規范出來的、國家法令公布的法定通用文字。小篆是相對規范化的文字,從書法的角度而言在書寫上也有自己的特點:第一,筆畫都是平直和宛曲的單線,也是有一定長度的豎線和橫線;筆畫中鋒行筆,藏頭護尾,線條勁健渾圓,其粗細基本一致。這種幾何化.構成了小篆書寫與大篆書寫最大的不同。第二,小篆在結體上字形狹長,上緊下松,下部比較舒展,使字形具有一種動感。字型在一個篇幅內的大小相對勻稱.單個字也比石鼓文更注重筆畫之間的空間布白,有一種嚴謹的藝術美。
隸書是一種起源于戰國、普及于秦代、成熟于漢代的文字。它在用筆上以“波”筆的“一波三折”為典型特征;字形上也一反過去狹長為主的形態,以扁平顯現穩健感;結構上顯得左緊右松。從整體上看,人為美化的痕跡較濃。
草書起于漢代,先有章草,東漢演化出今草,到唐代演化出狂草。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漢興,有草書”,但長期無實證。行世的西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所書章一草《急就章》,也只是傳說。依據傳世的作品,我們可以概括章草的一些基本特征:章草是字字分離的,沒有兩個字或多個字連筆書寫的現象;章草受隸書影響,字形以扁平為主,大小比較均勻;尚有一些隸書的筆法,如“波”畫,但也已更顯圓暢,近于后來楷書的“捺”;最主要的是出現了“連筆”寫法和真正意義上的“點”,并注重筆畫之間的呼應和氣勢上的貫通,為中國書法藝術的創作個性強烈顯現提供了條件?!稗唷睍跂|漢時期發展為“今一草”。它在筆法上,更多地注重線條的動感和質感,注重線條的圓潤和“血脈流暢”;在點畫上.更講求圓轉流便,波畫逐漸消失,甚至作為上下兩字連綿的連接所在;“神”和“氣”的概念進一步受到重視。
王獻之的今草繼張芝更講求字的氣勢,也有更多的“詞連”,人稱“一筆書”;唐代的張旭、懷素等人將今草發展成為狂草??癫菔墙癫莸囊环N,也稱大草。它用筆提按頓挫明顯,線條飽滿結實、回繞連綿,字形簡約飛舞,基本上脫離文字的實用功能而長于抒情性和整體的觀賞性。
行書是介于草書、楷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它不像楷書那樣端正,也沒有草書那樣飛舞。它比較靈活,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行書字體大致草創于東漢。晉代衛恒在《四體書勢》中說“魏初,有鐘(繇)胡(昭)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于劉德升”,所以傳統上認為先有楷書后有行書;行書是楷書的一種輔助書體,是楷書的快寫體。事實上,行書和楷書都產生于東漢末期,它們都是在手寫隸書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不存在誰先誰后的“父子關系”。東晉時期行書成熟,稱為“天下行書第一”的《蘭亭序》就產生于這一時期。
楷書即“真書”。古時又叫做“楷隸”或“今隸”。它給人以法度齊備、方圓得體、端莊成熟的美感,是我國長期以來的法定通用文字。我們現在常見的宋體黑體等美術字,就是楷書的美化寫法。它起源于漢代,成熟于東晉,普及于唐代,成為以后各朝各代的法定使用文字。歷史上有“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四大名家,他們的作品代表著中國楷書藝術的最高成就。
三、應了解書法史及名家和各自風格
書法鑒賞是對書法作品的藝術性的理解并得到愉悅快感的過程。要理解和認同,鑒賞者本身必須要具備一定的相關知識和經驗(如必要的歷史知識和對美的感受能力),以此去認識作品、理解作品。當然,在某些特定場合可以通過別人講解而獲得審美享受。
1,要具備歷史知識。任何一個時代產生的書法家,都受時代審美觀和個體在社會環境中成長熏陶的影響。這就是作品時代性形成的原因。這些原因包括物質的和社會的。物質的如書寫材料(如紙張與墨)、書寫工具(不同的筆)留下的信息。社會的如各種字體產生的年代、各種書風產生和流行的過程、各個地域因素在書法領域中的體現等。
2,要了解書法家信息。書法家的創作處于一個時間的流程中,書法家也成長于一個時間流程中。不同的書法家有不同的創作藝術風格,同一個書法家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也有所差異。如了解王羲之創作《蘭亭序稿》和顏真卿創作《祭侄文稿》的歷史背景,對理解和欣賞這兩幅作品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所以在一定層次上了解書法家的相關信息有利于我們對書法家作品的識讀與理解。
所以,只有具備了以上三項書法鑒賞的基本素養,才能算邁入書法鑒賞的門檻,可以略表己見。當然了,真正走入書法國度的殿堂,無論是創作還是鑒賞,都需要不斷的學習和探索。切勿僅憑一己之見和喜好,無根無據、胡亂點評,以致貽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