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棗湯詳論
姜棗湯:
問:什么季節(jié)適合服用姜棗湯?
答:四季皆宜服用——秋冬的早上也是春夏。春夏的晚上都是秋冬——都不宜服用。原則:治療
看人道,攻邪時——秋冬天冷難發(fā)表,加姜減棗;春夏天熱易發(fā)表,加棗減姜;保健看天道,保
健時——秋冬要藏陽,加棗減姜;春夏要用陽,加姜減棗。夏天能量過度發(fā)散,所以多用【王道】
類處方收斂為主。生姜發(fā)散,可以由功效“守而不走”的干姜代替,回陽散即是代表。現(xiàn)代人,夏
天多處空調(diào)房,反受寒涼,所以,這些人反而還需要姜棗湯。最好的服藥順序,就是白天干姜姜棗
湯,晚上王道【例如:加味生脈理中湯、生脈熟地枸杞】收斂。
問:停止服用姜棗湯標準?
答:憑著自己服藥后的感覺調(diào)整就是。除了前幾次需要大劑量生姜打開通道,后續(xù)的都是較小劑量
保健就可以。服用保健量都上火了,就減少生姜,加紅棗紅糖量。夏天天氣熱,陽氣易散,建議紅
棗保持30枚不變,只是調(diào)整生姜量。保健量服用到上火,就減少到50克,一段時間后又上火,再減
少到30克,一段時間后又上火了,說明熱氣已經(jīng)足夠,就不需要服用姜棗湯了。有的人一開始服用
大劑量就上火,說明體內(nèi)不寒或者傷陰缺水,就不合適服用姜棗湯了。憑著自己服藥后的感覺調(diào)整
就是。除了前幾次需要大劑量生姜打開通道,后續(xù)的都是較小劑量保健就可以。服用保健量都上火了,就減少生姜,加紅棗紅糖量。如此如此……汗出,癥狀緩解后,都改以白米粥調(diào)養(yǎng)為宜。直到再出現(xiàn)癥狀時再服用姜棗湯——粥才是最養(yǎng)人的,不是藥。
大劑量的姜附劑,中效即可,大劑量的姜棗湯,我再一次聲明:3劑即可。之后必須隨個人感受減量
服用。生姜減量,紅棗可以不減。小量中等量的姜棗湯是可以長期服用的。所生【化氣造血】大于
所耗,就是有利可圖的生意,可以做。越喝越有精神,就是有利可圖;越喝越疲勞就是虧本生意。
問:為何要用大劑量生姜?
答:小劑量生姜抵不過脾胃的寒氣,打不開,就反而被阻擋反逆上喉嚨,就上火。大劑量的生姜就
不會上火,因為實力對比變化了,這個熱能夠打敗脾胃寒氣的束縛,閉塞的門被打開,熱氣就可以直泄而下了,就不會上火了。
問:如何鑒別是生姜劑量不夠大導(dǎo)致的陰寒(缺火)隔熱【就需要加大生姜劑量】,還是陰虛(缺水)
導(dǎo)致的上火【不可以再用或者減用生姜量】?
答:兩者都有熱像,如果只是寒隔熱之象,不會有干燥缺水的癥狀:如皮膚(嘴唇或者臉上或者手腳)干燥甚至起皮屑裂紋,舌頭也是干紅。寒重之人(不缺水)不喜歡喝水,陰虛之人(缺水)就喜歡喝水。這也是核心的鑒別。
宇晨 你不知道姜棗湯的威力嗎?
好吧,香香,我怕喝了一排毒更厲害
你就是能量不足 排一半半的 要是足了 一鼓作氣 早就好了
過敏性鼻炎發(fā)作---寒氣已經(jīng)被肺趕出來了
眼眶周圍腫大,烏黑【膀胱經(jīng)和胃經(jīng)的位置 在排寒,黑為陰嘛 里寒被趕到體表了】,鼻道幾乎全堵塞,
呼吸不暢【垃圾堆積在表層了】,眼睛老流淚 【水是最好的清潔液 眼淚是肝在排毒】
不喝姜棗湯 你還等什么
姜棗湯 姜100克起 白天下午7點前 當開水喝 口渴就喝 不要按時間來算
我最近流淚很多啊,都在排肝毒......
香香,我太謝謝你了,干脆拜你為師好了,
那老師怎么辦? 那就叫太師好了
哦對了,那你分析下我媽喝了王道后眼睛十分癢,又流淚怎么回事?
了解病情 可以看一元堂的 治療有效標準及辨證機要:
自己看文章了解病因機理:一元堂辨證匯總
娃娃 能流淚就好 否則肝毒就積滯了 哈哈 非抑郁癥了不可
那就哭 沒事多哭哭
所以這么多年我沒抑郁全靠眼淚了
宇晨 不叫我做“師太”就好
香香,我喝了姜棗茶,7個小時后鼻子就通氣了,原來已經(jīng)腫得看不見一點縫兒了,多謝你
真是又快又神
把經(jīng)歷和過程貼到一元堂交流室去 教育更多的新朋友
記得把自己的思考辨證也寫進去哦 聊天記錄也貼一下吧 呵呵 省我一道工序啊 呵呵
好的
我嘴角虛了個泡,有7,8天了,沒動它,黑呼呼的,已經(jīng)有點干癟了,昨下午喝了姜棗茶之后,昨天
半夜自己破了 ,留了很多血,一開始我還以為是自己流的口水呢,眼睛沒睜開就納悶了,什么時候我
開始流口水了,打開燈一看是泡破了。干癟的虛泡自己破了,我估計是姜棗茶逼的
祝賀你啊,宇晨!
你喝姜棗茶的時候放紅糖嗎?
我兒子喝的時候總是放紅糖,不放紅糖效果是不是更好呢?
應(yīng)該用放紅糖啊,糖入脾土啊。
姜棗茶的威力真的不可低估啊!
昨天,早晨起來頭有點痛,上班之后眼睛也開始痛,然后就惡心嘔吐,這是我的頭痛三步曲,老毛病。之前,
癥狀輕時就吃安乃近和撲熱息痛片,癥狀嚴重時,要扎兩支安痛定才能止痛。
自從來到了一元養(yǎng)生堂之后,就再也沒有用西藥。昨天上午在單位到十點多鐘實在堅持不住了,同事
看我頭痛嘔吐的這么厲害,都勸我回家打吊瓶,我就請假回家了。
回家后,喝了姜棗湯,泡腳出了微汗,然后就上床睡覺,睡到下午3點多鐘醒了,好了,這種無病一
身輕感覺真的很幸福。這一次生病,我又省了錢,又讓身體免去西藥的毒害,一舉兩得,這就是姜棗
茶的威力!
我現(xiàn)在已動員老人喝姜棗茶,他們有點舍不得倒掉
姜片可以攪碎 做姜汁 可以洗腳 洗發(fā) 按摩頭皮很好 去屑、長頭發(fā)、去頭風 我就經(jīng)常這樣洗發(fā)
請問,老爸風濕,服用姜棗湯(姜200克,棗12枚)3天后腹瀉,打嗝,是何原因 胃部也不適
能量進,垃圾出。
打嗝,清氣上升,濁氣下降。
胃部不適攻邪中。
胃部也不適---傍晚6點后一定不要喝了 200克姜的發(fā)散作用很厲害 要是太晚喝 會導(dǎo)致晚上陽氣收斂
不利 故晚上還繼續(xù)攻邪 自身就難受 -----可以再姜棗湯里加老師的炙甘草 緩解一下姜的快速發(fā)散
炙甘草藥性沉穩(wěn) 能將生姜快速揮發(fā)的藥性牽制住 對于老人家來說 會更溫和一些 排病反應(yīng)就沒那么難受
標題: 現(xiàn)身說法——姜棗茶又一成功案例!!
第1天:下午開始,就感覺不對勁:全身乏力,頭身發(fā)熱;于是晚上回到家,趕緊連喝了兩碗姜棗茶后
上床捂被;隨后,冷顫一個接一個的發(fā)作出來,全身所有部位酸軟無力,這個過程相當難受嘿!
第2天:起床后所有癥狀消失,只是有點乏力而已,精神已基本恢復(fù),早上在家休息,下午就去工作了。
當然,一天里繼續(xù)服姜棗茶,從早到晚連服了6、7次。
第3天:哈哈,完全好了!
以上是本人前幾天的“實戰(zhàn)”經(jīng)歷,只喝姜棗茶,完全沒服任何其他藥物,病愈得是相當?shù)乜欤。?/span>
關(guān)于姜棗茶,我也來說說:
第1天 老公在外奔波出汗了,受了風寒,咳嗽且喉嚨痛,流鼻涕;
第2天 早上喝姜棗茶(生姜100克),咳嗽,打噴嚏,流清鼻涕;
第3天 起床洗臉時發(fā)現(xiàn)流鼻血,咳嗽但喉嚨不痛,清鼻涕減少;
第4天 感冒癥狀逐漸消失,只剩鼻音稍重
關(guān)于喝姜棗茶喉嚨長泡
昨天我嫂開始喝姜棗湯,當天就喉嚨長水泡,那請問姜的份量是不是應(yīng)該增加,才能把邪氣攻下呀
昨天我嫂開始喝姜棗湯,當天就喉嚨長水泡,----紅棗記得吃下去!也可以加點山楂進去
紅棗給我吃了,她就喝湯
紅棗或者山楂酸味 酸味可以打開封閉 所以 生姜的發(fā)散力量就可以進去攻邪! 不吃紅棗 寒氣打不開姜的熱性就只會往上走 下不去 所以咽喉疼痛 水泡·····要么加大姜的用量 暴力打開寒氣 要么加山楂或者紅棗,誘敵變節(jié),事半功倍
酸味可以打開封閉 就好像 煮東西的時候 不入味的菜肴只要放了酸菜 馬上味道就進去了 煮出來
的口感覺得特別棒···酸菜魚啦 等等 酸味打開了物體的氣 就像打開了細胞的毛孔 ·····
那不放紅棗,放山楂好了,更快
紅棗安神 紅棗入心的 心腎相交 愈合修復(fù)更快
--------------------------------------------------------------------
昨晚老公狂吐不止頭痛厲害,到這里求助后推薦用200g的姜棗湯后,只給他喝了一次,后來渾身出汗不止,
不到一個小時就不難受了。。。謝謝啊
嘿嘿。。。真是太有效果了。。
本來還擔心用200g的姜有點太多了呢
前幾天,我媽忽然感覺渾身大小骨頭皆酸疼,之后感到腹中隱痛,當晚疼痛以至于無眠,第二天從早上
起腹中急痛,就上廁所,幾次之后開始水瀉,一日8次,全身脫力,自以為吃壞肚子,采取禁食的辦法,
無效,后來服黃連素、羅紅霉素(抗生素)無效。
她急痛難忍,不得已聽我勸說,服用回陽散,10g左右,兩小時服用一次,連服用3次之后,腹痛緩
解,但是,我媽病氣重,回陽散難以入口下咽,服藥過程痛苦,后來建議她上大劑量姜棗湯,足量姜棗
湯下肚,腹中咕咕作響,頃刻,矢氣排出,肚中舒適,一日5-6回姜棗湯伺候,腹瀉止住,面色轉(zhuǎn)黃,
第二日續(xù)服姜棗湯,腹痛、全身骨頭酸疼也消失,目前,精神恢復(fù),但身體仍虛弱,臉面的黃色退去,
晚上睡眠改善,胃口稍好,現(xiàn)等待全面恢復(fù)中。
此癥中,渾身骨頭酸疼----病由寒致,故之后的禁食,服用黃連素等措施無效,至于抗生素就更是
不對,誤病誤己
足量姜棗湯下肚,腹中咕咕作響,頃刻,矢氣排出,肚中舒適----正邪相抗,姜棗湯補充能量助
攻邪,寒氣出,腹痛減
腹瀉止住,面色轉(zhuǎn)黃----顯出脾胃能量不足之相
續(xù)服姜棗湯,腹痛、全身骨頭酸疼也消失----證明果然是寒氣作怪
姜棗湯補充陽氣,攻邪的作用不容小覷!
姜,還有必要再說一說
本文摘自《中國中醫(yī)藥報》,2015年7月15日。
作者/葉晟、陳春盈
生姜、大棗雖為日常平淡之物,卻在中醫(yī)方劑中有著廣泛的應(yīng)用,這一點在《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中有著充分的體現(xiàn)。縱觀仲景《傷寒論》112方,用生姜者37首,用大棗者40首,姜棗同用者達33首;而《金匱要略》205首方中,用生姜者83首,用大棗者49首,姜棗同用達41首。
近年來,筆者隨廈門陳三才主任侍診,發(fā)現(xiàn)其在臨床上常在處方后囑病人自加生姜與大棗。茲結(jié)合陳三才學術(shù)思想與所查資料,將心得分享如下。
生姜單用
《中藥學》教材對生姜的描述為:辛溫,歸肺、脾、胃經(jīng),功效為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
解表散寒,功不可沒。在陳瑞春先生的《傷寒實踐論》中,以《桂枝湯中不可缺生姜》為題記載了一則醫(yī)案,患者在服用沒有生姜的桂枝湯后,導(dǎo)致渾身瘙癢而不得汗出,再加入生姜后,得汗而解,病亦除。這個病例告訴我們,桂枝湯發(fā)汗必用生姜,取其解表之功。
和胃消痞,止嘔圣藥。在仲景著作中,生姜常用于降胃氣。如少陽病“嘔不止,心下痞鞕,郁郁微煩者”的大柴胡湯,重用生姜五兩以和胃止嘔,同時與半夏形成辛開苦降之勢,以奏和胃消痞之功;在治療熱擾胸膈心煩不眠而兼嘔吐的梔子生姜豉湯中,亦用生姜以止胃寒之嘔吐。
《名醫(yī)別錄》中亦記載生姜能“下氣而止嘔吐”。曾有一位妊娠期久吐不止的孕婦找陳三才主任看診,陳老運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先讓患者口含生姜片,后再少少飲入湯劑,數(shù)劑見功。可見,生姜確為止嘔圣藥。半夏本為孕婦禁藥,但生姜不僅能和胃止嘔,更能減半夏之毒,且藥少味淡,使患者容易接受而收效。
溫陽行水,最宜生姜。仲景針對陽虛水停、氣機不行的病機,往往都會配伍生姜。如茯苓甘草湯中配伍生姜以散寒行水,而救厥逆。在治陽虛水泛的真武湯中,不用守而不走的干姜,而用生姜助附子溫脾胃之陽,而散周身水飲,溫陽以利水,標本同治,故效如桴鼓。
生姜新用,可通神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載:“生姜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如何理解古人所謂的“通神明”呢?對此,陳三才主任也百思不得其解,后查閱現(xiàn)代醫(yī)學文獻,發(fā)現(xiàn)生姜中的姜辣素可有效控制導(dǎo)致人體衰老的自由基,起到延緩衰老的作用,這或許可以作為“通神明”的一個解釋。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在《蘇沈良方》中,有一方子叫“駐顏不老方”,即以生姜為主藥,配合補脾、養(yǎng)血、健胃、安神、解郁之品,久服令人容顏白嫩、皮膚細滑、皺紋減少。再,孔子曾言:“不撤姜食。”在當時“人生七十古來稀”的環(huán)境中,孔子能活到73歲之高齡,應(yīng)與他堅持服姜不無關(guān)系。
然而,凡事皆有兩面性,孔子也告誡我們:“夜不食姜,秋不食姜”。臨床上,陰虛火旺內(nèi)熱之人,不宜服用;晚上陰氣內(nèi)收,生姜偏于發(fā)散,也不宜食姜;秋天人體津液干躁,亦不宜服姜耗散津液。
大棗單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載:“大棗主心腹邪氣,安中養(yǎng)脾,助十二經(jīng),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本草匯言》載:“此藥甘潤膏凝,善補陰陽、氣血、津液、脈絡(luò)、筋俞、骨髓,一切虛損,無不宜之,或中氣不和,飲食無味,肢體懶重,肌肉羸瘦,必用大棗治之”。
養(yǎng)血安中,大棗常用。《傷寒論》炙甘草湯大棗用30枚,治療心之陰陽兩虛而導(dǎo)致的“脈結(jié)代、心動悸”等癥。正如《黃帝內(nèi)經(jīng)》所說:“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故炙甘草湯在補陽、補陰的同時,重用甘味之大棗以調(diào)補陰陽。同時,大棗色紅入心,味甘入脾,最是補益心脾之妙品,可與方中生地、炙甘草、麻仁、麥冬等共奏養(yǎng)陰補中生血之功。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近賢張錫純言:大棗“最能滋養(yǎng)血脈”,正是本經(jīng)“安中養(yǎng)脾,助十二經(jīng)”的最好詮釋。又,《金匱要略》治療臟燥的甘麥大棗湯,三藥性平味甘,可謂集甘藥之大成,甘潤調(diào)養(yǎng),有養(yǎng)心安神、和中緩急之效,對婦女緊張過度、臟陰不足的心煩失眠確有良效。
緩和毒性,調(diào)和百藥。《傷寒論》十棗湯中化頑飲用芫花、甘遂、大戟等峻逐水飲,最易傷人脾胃,損人正氣。仲景以肥大棗10枚煮湯服之,能顧護中氣,緩諸藥之劇烈毒性。正如張錫純所說:大棗“調(diào)和百藥,能緩猛悍之性,使不傷脾胃。”
姜棗同用
生姜性味辛溫,功專溫胃散寒;大棗性味甘溫,功擅補中益氣安心脾。生姜芳香而通,得大棗相合,乃不至過散而耗氣;大棗黏膩甘守,得生姜辛散,乃不至過守而礙脾。二藥相互配合,得辛甘化陽之功,卻又剛?cè)嵯酀?/span>
在解表劑中的運用。桂枝湯為傷寒開篇第一方,主治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之太陽中風證,生姜辛散助桂枝以發(fā)汗散寒,大棗扶正助芍藥以養(yǎng)營益血,共奏調(diào)和營衛(wèi)之功。正如成無己所言:“姜棗之用,專行脾之津液,而和胃營衛(wèi)者也。”另外,在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等桂枝湯變方中,生姜大棗始終不動,可見不管病機如何改變,只要有營衛(wèi)不和的病機存在,便可用姜棗調(diào)和營衛(wèi)。
在傷寒表里同病,表寒重證而化里熱的大青龍湯中,用麻黃6兩的同時還用了生姜與大棗,以資汗源,以免發(fā)汗過多耗傷營血,同時調(diào)和營衛(wèi)、調(diào)和寒熱。曾有人用大青龍湯認為姜棗無用,擅自去之,數(shù)劑后病人汗出過多,肢厥神昏而亡。正如黃元御在《長沙藥解》中所說:“尤于外感之劑,若不以大棗補其榮陰,則汗出血亡,外感去而內(nèi)傷來矣”。后世醫(yī)家受此啟發(fā),更是發(fā)明了參蘇飲、人參敗毒散等名方,亦運用姜棗以扶正祛邪、安中和胃。可見姜棗雖為小物,但是在配伍嚴謹?shù)慕?jīng)方中卻不可小視。
在和解劑中的運用。小柴胡湯是和解劑代表方,方中用姜棗調(diào)和少陽樞機,樞機一轉(zhuǎn),半表半里之邪得散。正如清代張璐在《張氏醫(yī)通》中所言:“和解營衛(wèi)兩邪,表里交界之邪,必用姜棗。”道出了姜棗的和解之功。
又如治療“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的生姜瀉心湯,亦用生姜作為主藥,起到溫中和胃、化氣利水的作用。
在補益劑中的運用。小建中湯治虛勞病,乃甘溫與酸甘合用之方。“上下交損,治在其中”,方中用生姜和胃調(diào)中,大棗補脾益氣,相互配伍,能調(diào)補脾胃,開胃進食,促進君藥吸收,提高滋補效能。
后世治療心脾氣血兩虛的歸脾湯中也用到了姜棗,姜可開胃氣助藥物運化,而棗作為引經(jīng)藥入心脾,使得藥達病所,故歌訣云:“煎加姜棗益心脾。”
曾有一患神經(jīng)性厭食癥的女青年前來就診,聞藥或食物即吐,導(dǎo)致體瘦如柴,只能靠輸營養(yǎng)液支持。陳三才主任先用針灸,取足三里、內(nèi)關(guān)等穴和胃健脾,后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再加大棗,囑其少量頻服,十劑過后,可進食少量稀粥,體重增加,經(jīng)過三個月調(diào)整,最后逐步恢復(fù)健康。
使用心得
生姜與大棗是古人從食物到藥物,長期實踐體驗藥食同源的產(chǎn)物,是古人智慧的結(jié)晶,價廉效驗,應(yīng)當引起我們的重視。
“四時百病,胃氣為本。”所以無論使用什么藥物,俱從口而入,由胃而化,都應(yīng)考慮胃腸的吸收運化能力。如能善用姜棗,既能減輕對胃的刺激,又能和胃健脾,充分體現(xiàn)了中醫(yī)“保胃氣”扶正祛邪的重要思想。
姜棗同用,調(diào)營衛(wèi),和表里,和陰陽,亦充分體現(xiàn)傳統(tǒng)醫(yī)學“中和”的人文思想。故陳三才主任強調(diào):外感風寒,凡營衛(wèi)不和者,加之可助正驅(qū)邪;內(nèi)傷雜病,凡中焦虛寒者,加之可助中焦運化促進藥物吸收;凡使用滋膩藥物,加之可健脾助運化以防礙脾;凡使用毒性較強或峻下猛藥,加之可減毒增效;美食調(diào)味,姜棗不可少;中藥處方,更要善用姜棗。”可見姜棗雖尋常,卻不可小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