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體會它的力量是在媽媽得蕁麻疹之時,當時用了大黃煮水,看著黃黃的汁液,感覺喝它是一種痛苦。但媽媽喝下去說并沒有想象的難喝,是一種澀味,而且味道很淡。而且加上經絡的疏通、食療,兩天過后,蕁麻疹居然消失的無影無蹤。第二次是父親得了帶狀皰疹,一杯濃濃大黃水下去,兩個小時后就不疼了。從此,真正對大黃產生了濃厚興趣。想起師父那里有一本厚厚的研究大黃的書,后來再去武漢,直奔師父書柜,趴在桌上然真看起來,然后,師父給我們好好講了一下大黃。
大黃乃蕩滌之將軍,推陳出新,能把廢物完全排出去,所以很多人就認為它會傷人,其實,它瀉下作用部位在大腸,所以,根本不妨礙小腸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只要用的量適宜,是不會造成傷害的。
大黃的用途是非常多的,不僅僅停留在瀉下作用上。它是藥苑的“四大金剛”之一。大黃分為生大黃,酒大黃,熟大黃。生大黃瀉下作用強,熟大黃瀉下作用減緩,解毒作用,抗氧化作用增強。大黃,攻補兼治,以瀉為補,雙向調節。攻可泄瀉,開啟脾胃升降之樞,補可補其不足,可改善臟腑功能,有瀉有補,利于肌體平衡,而且它有廣譜抗菌作用,保肝利膽,降脂,抗腫瘤。
以前只有過節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上好的,還稱為打牙祭,現在大家平時都伙食開得不錯,還有那么多地溝油統統裝在肚子里,有時應酬推不掉,有些東西避免不了,怎么辦?解毒啊!膏粱厚味的東西就得靠它解毒,特別是肝、腎病病人,大黃是作為腸透析的重要手段,解肝毒,抗氧化作用比VE還強。
■體會大黃
回到家里,我就自己開始體會。買了一公斤大黃,一公斤干姜。用保健的量,看它究竟在我體內發揮什么作用。
開始用20克干姜,5克大黃,打成粉,用開水沖,加紅糖,頻飲。這樣喝了一天我就不想喝了,一整天嘴里都是那味,不舒服。后來就放在一起熬,早晨喝一杯,就去上班,喝了就發現大便顏色變了,變得金黃,看來是有促進膽汁分泌的作用啊。
為什么大便是黃色才好啊?好多人大便都是綠色,褐色,甚至黑色,好多人都不知道到底什么顏色才正常!金黃色才是標準的,因為當我們吃進了脂肪過后,人體就會分泌膽汁參與消化,食物順消化器官而下。在小腸及直腸中需要停留很長的時間。 食物中的膽汁在腸道內被腸道細菌不斷發酵和分解,最后營養物質被吸收光之后,只剩下一些不能被吸收的物質,以及膽汁被分解后剩下的物質,膽汁分解后形成膽紅素,一部分經大腸吸收再合成膽汁,一部分經糞便排出。膽紅素和糞便混合在一起,使大便帶有一種黃色。如果大便不是黃色,那么膽紅素還會經過其他途徑出來,所以,很多人皮膚就會變黃。
促進膽汁分泌后,人體分解脂肪能力就會增強,有些人頭臉愛出油,一摸上去手油乎乎的,喝一個月后,發現臉上干凈多了,泛出來的是光澤不是油!
大便雖然變黃了,但是卻不成形,好像還有點拉肚子,師父說,別怕,再試試!好吧,繼續喝,我又把大黃量減少到3克,過了幾天,沒有拉了,居然還成形了。媽媽說和我的癥狀一樣。從此以后,這就成了我媽媽的保健飲品,有時咳嗽,她也喝,喝下去好的也快。有一次出去旅游,回家時臉色黑黑的,她也喝大黃干姜水,沒過幾天,再去看她,臉色好多了,人看著也精神。
后來有一天看電視,才知道乾隆皇帝保健方法就有每天吃一點點大黃,為什么大黃可以補啊?“腹以通為補”,在調養中,我們總把腸道健康放在首位,腸道就像人體的下水道,是廢物,殘渣的排泄管道,只有做好腸道清潔,才能讓人體真正通體順暢。因此,我們一定要“勤打掃”人體排毒管道——腸道,只有腸道通暢了,毒素才不會在體內停留太久,那么,對人體的影響自然會大幅減少。而且,大黃不僅僅只做清潔,還有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啊。所以加上干姜抗氧化作用,喝一段時間,面若桃花不再是難題!
我喝了幾個月的大黃干姜水,今年的春困好像與我無緣,一直精力充沛,介紹不少朋友喝,都反映效果不錯。精神好,是啊,誰不愿意每天精神抖擻的走在街上呢?
貴陽中醫學院二附院石恩駿教授臨證40載,對該藥的運用亦頗具心得,并多次撰文發表于各類學術刊物上,盛贊其效,認為醫者若能靈活掌握,用之對癥,其效如響斯應,非同類藥物所能及。茲就其對該藥的運用簡介于下。
肺炎
肺與大腸相表里,在辨證的基礎上加用大黃攻下,上病下取,釜底抽薪,“病在臟,治其腑”,腸腑疏通,則上焦壅遏之邪熱、痰濁自有出路,諸癥遂迅速緩解,大有縮短病程之殊功,且該藥本身亦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甚值醫者注意。
狂犬病
本病由瘋犬傷人或皮膚有破誤觸瘋犬唾液或患者涎液、汗液,染毒而發,西醫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死亡率幾近100%。中醫認為,瘋犬毒氣先著肌腠、經絡,引起營衛不調,經脈瘀滯,然為時尚短,繼而毒攻臟腑,致生變證;毒攻于心,五神易位,則恐懼不安,怕風恐水;心神散亂,故發狂癥;毒邪入里,化痰生風,與肝風相引,則抽搐頻作,最后終致五臟氣絕,陰陽離絕。石恩駿常投以大黃為方之《金匱要略》下瘀血湯或伍蟬衣、僵蠶,多能轉危為安,乃取其解毒排瘀之功。
值得一提的是,患者在服該藥方后,必瀉下魚腸豬肝樣大便,小便如蘇木汁,如此數次,大小便如常。可不拘劑數,需服至大小便惡物瀉盡為度,不可中止,如留有余毒,則有再發之虞。如服后大小便正常而無惡物排泄,則非狂犬病也。石恩駿對此病治驗頗多。
痹證
石恩駿根據《日華子諸家本草》云其有“調血脈,利關節”之功,故在治療痹證時,喜以大黃入藥,偏熱者伍石見穿、百部、杏仁、桑枝、皂角刺、銀花、生石膏;偏寒者則以小劑大黃伍大劑烏附為治;氣虛伍黃芪;血虛加當歸、生地黃;久治不愈者加炮山甲、烏梢蛇、全蝎等蟲類搜剔之品,治療頗為應手。
眩暈
眩暈者,頭暈眼花,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車,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惡心,嘔吐,汗出,甚則昏倒。昔朱丹溪有“眩暈不可當,此方主之”之論,予大黃一味,酒炒三遍為末,以茶調服一錢到二三錢,療效甚佳。《內經》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故凡肝之痰火諸證,正為的對。
血證
大黃既能活血化瘀,又善止血,有雙向治療作用,對氣火上擾之血熱妄行之出血甚效,如咯血、吐血、衄血等,乃因大黃苦寒沉降之性,使上炎之火得以下泄,出血自止。曾以生大黃、三七、白術、白及組成內服止血散一方,治療咯血、吐血、衄血等諸般血證,療效明顯,經石恩駿多年使用,對肺結核咯血尤有殊效,空洞者尚有修復之功。惟該散需較長時間服用,不宜停藥過早,否則功敗垂成矣!經長期觀察,患者服該散后少數有輕微腹瀉,余無其他不適,無需處理。
中風
中風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斜,半身不遂,語言不利,或不經昏仆而僅以僻不遂為主癥的一種疾病。雖病機復雜,但不外虛、火、風、痰、氣、血六端,其中以肝腎陰虛為其根本,屬本虛標實之危候;根據病情之輕重緩急,又有中經絡中臟腑之差別。腦為元神之腑,腦氣與臟腑之氣相通,而突發腦中風,尤其是急性出血者,元神最易為風火痰瘀所犯,致氣血逆亂,失于升降,而致腑氣不通,諸癥難解。《本經》謂大黃能“蕩滌腸胃,推陳致新”。《湯液本草》亦云其為“陰中之陰藥也,泄滿,推陳致新,去陳垢而安五臟”。此際若果斷投之,則腑氣得通,升降得調,氣血得和,腦壓得降,血腫得消,諸癥迅速緩解,預后亦佳。
近年來,大黃運用范圍逐漸擴大。如《藥性論》亦云其能“消食”,《本經》稱其可“調中化食,安和五臟”,故石恩駿臨證時常以少量大黃(苦能健胃)配合甘草治療胃腸積滯;又因其苦寒沉降,有清降胃氣之力,亦常以上述二藥治療嘔吐。此外,《日華子諸家本草》言其能“利大小便”,能加速清熱除濕和退黃之力,故又常用以治黃疸;因其善泄濁毒,又被選于尿毒癥的治療。
大黃在用于通腑時,要注意靈活變通,如腸梗阻病人,用承氣劑無效,要考慮陽明熱結,津液虧耗,加生地黃、麥冬、玄參等以“增水行舟”。昔遇一腸梗阻病人,外科醫生予大承氣湯治療,諸癥向愈,然X線透視,液平久不消失,邀石恩駿會診。石恩駿結合其有口渴,咽燥,舌質紅絳,苔黃少津,脈細數等現癥,遂認為熱結津虧,投以原方加生地黃30克,玄參18克,麥冬15克,木瓜15克,白芍15克,瓜蔞仁30克,萊菔子15克,桃仁10克,3劑后液平霍然消失。
大黃煎劑用量一般3~12克,特殊病例,也可用至15~30克,然攻下宜生用;引藥上達而后導熱下行或有瘀血證者宜酒制;老年人及體虛者宜蒸熟;止血宜炒炭,臨證時需權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