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補充葉酸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國家一級健康管理師 王靜敏
醫生往往建議孕婦在懷孕前3-6個月每天補充400微克的葉酸【維生素B9】,一直吃到懷孕后3個月,孕婦補充葉酸的目的,我們只知道是為了預防小孩神經管畸形,但其實我們所不知道的是孕婦吃葉酸的真正目的跟我們血液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有密切關系。
一、孕婦補充葉酸的真正原因
孕婦在懷孕的時候,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孕激素水平上升,而體內的同型半胱氨酸會因為雌激素水平的下降而迅速上升,補充葉酸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降低體內同型半胱氨酸,從這兒我們不難看出,體內過高的同型半胱氨酸才是導致小孩神經管畸形的元兇。血液當中的同型半胱氨酸簡稱為“血同”,英文縮寫Hcy,簡單來解釋呢,Hcy其實是我們身體里面的一種毒素,又被稱為新一代的膽固醇,這個值是越低越好,越高越不利于健康。
二、MTHFR基因與葉酸代謝
在一些歐美發達國家,孕婦在懷孕時候是要去測一下跟葉酸代謝相關的同型半胱氨酸的基因,主要是MTHFR基因。我們體內的葉酸和同Hcy結合是要在特定的酶的作用下才能產生反應,如果MTHFR基因出問題,體內的酶也會出問題,同型半胱氨酸就無法轉換成谷胱甘肽和S腺苷甲硫氨酸(這個S腺苷甲硫氨酸(英文簡稱SAMe),SAMe它不但是身體里面天然的抗抑郁抗衰老的物質,還是我們肝臟的保護劑,如因為同型半胱氨酸無法轉換成SAMe和谷胱甘肽,就會導致體內同型半胱氨酸毒素升高和堆積。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孕婦每天吃400微克的葉酸,但如果這個孕婦體內MTHFR基因有突變的時候,她體內的葉酸無法轉換為五甲基四氫葉酸這種活性葉酸,也就無法和Hcy結合轉化為S腺苷甲硫氨酸,導致體內Hcy毒素的堆積,最終可能還是會導致胎兒神經管畸形。
孕婦之所以在懷孕時候是要去測跟葉酸代謝相關的同型半胱氨酸的基因,是因為如果查出這個基因有突變的話,可以進行更精準的干預,以達到使孕婦能夠有效和充足補充葉酸,避免發生胎兒神經管畸形。
孕婦的飲食禁忌是怎么產生的
“性寒”的螃蟹和西瓜,孕婦真的不能吃嗎?印度孕婦不能吃綠色蔬菜,越南傣人不讓孕婦喝熱水,是因為他們比中醫無知嗎?這些五花八門的禁忌到底是怎么來的?
懷孕了,還能吃螃蟹嗎?
據現代醫學觀點,懷孕吃螃蟹問題不大,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給孕婦的飲食建議中,唯一擔心的是可能存在的寄生蟲,這與食客懷不懷孕沒什么關系。但按照中國人的傳統智慧,螃蟹是孕婦絕不可品嘗的禁忌,尤其是蟹爪,中醫甚至認為它是墮胎藥。
▍網絡上關于懷孕期間能否食用螃蟹的論述
并非所有傳統禁忌都有如此待遇,除螃蟹外,中醫還認為孕婦不能吃兔肉,這種說法就沒有多少市場——“吃兔子孩子就會長兔唇”的說法實在太過原始,連中醫信徒自己都不太好意思承認。
鮮為人知的是,中國人最初禁止孕婦吃螃蟹也并非因為“性寒”,而是跟禁吃兔肉理由相似——吃螃蟹“令子橫生”,這顯然由螃蟹爬行動作聯想得來。如果不是后續中醫理論覆蓋了前人的學說,螃蟹禁忌難免會和兔肉一樣淪為笑談。 ▍南宋《婦人大全良方》記載的關于兔肉和螃蟹禁忌
孕婦飲食禁忌是全世界范圍內的普遍現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人類學家丹尼爾·費斯勒甚至提出一個假說——人類演化出孕吐,就是為了針對那些美味營養卻容易變質的肉類,防止病菌侵入母子身體。雖未經證實,但世界各地孕婦忌口的思想起源確實高度相似,在漫長的演變史中,它們各自走向不同道路,某些曾經盛行的禁忌不再被人提起,另一些禁忌卻在現代人的發展創新中不斷繁衍,成為全民常識。
“外象內感”和“吃啥長啥”
禁吃兔肉現在雖是個笑話,在中國卻絕對稱得上源遠流長,已知最早的中醫婦產文獻——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胎產書》里,就已忌食兔肉,同樣不能吃的還有蔥姜。
《胎產書》沒有解釋兔肉和蔥姜為什么不能吃,東漢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則明確給出理由,還豐富了孕婦忌口的內容——吃兔肉、山羊肉、甲魚、雞、鴨的,孩子會變啞巴;吃梅子、李子的,生下孩子會患青盲(視力萎縮);吃姜的,會生出六指兒。
到張仲景這里,孕婦忌口緣于“外象內感”的色彩已十分明顯。“外象內感”理論在今天的中國仍然興盛,然而中醫粉只接受“吃啥補啥”,對于負面的“吃啥長啥”,則斥為封建迷信。
從兩漢到唐宋,孕婦飲食禁忌越來越多,違禁后果越來越細,外象內感的應用也越來越明顯。孫思邈把這些禁忌收集到了一個列表里,涉及19種食物,對應13種后果。其中,吃山羊肉不再導致孩子變成啞巴,而是令他多病;吃羊肝則令子多厄運;吃雞肉的后果變成了長絳蟲;吃甲魚導致孩子的脖子縮短;兔肉仍然有變啞的效力,還附送了長兔唇的功能。
▍孫思邈版飲食禁忌
一般來說,可以被內感的外象都是食物的某種特征。例如驢馬孕期是十二個月,孫思邈就認為吃它們的肉會讓胎兒“延月”;騾子不能生育,吃它的肉便會難產;麻雀長有斑點,就會讓孩子“滿面多黑子”。偶爾也有文化上的象征意義可以被人體吸收,如麻雀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孕婦吃了,孩子未來會變得淫亂不知羞恥。
外象內感不是中國人的專利,全世界任何地方,出現最早的孕婦飲食禁忌都是“吃啥得啥”。墨西哥印第安人相信吃雞蛋生下的嬰兒會有臭味;菲律賓孕婦產前卻必須吃雞蛋,因為靠雞蛋潤滑了產道,生產才會順利。
古代耶路撒冷傳說吃魚能生出優雅的孩子;印尼孕婦卻不準吃魚,以免胎兒在分娩時倒置造成難產。巴布亞新幾內亞有一些土著禁止孕婦吃那些愛躲藏在珊瑚礁里的魚類,他們覺得這樣的魚會害寶寶分娩不出;香蕉、木瓜、芒果等水果也在禁忌之列,因為這些水果時常長得形狀古怪,吃了生下孩子會變畸形。
因為相信萬物有靈,一些民族的孕婦飲食禁忌是由食物的體型決定的——因為這反映了它們“靈魂”的強弱。西馬來西亞森林里的原住民被認為,妊娠是一個人“靈魂”較弱的階段,因而只能吃那些“靈魂”很弱的小動物,如老鼠、青蛙、小鳥和魚,還得是近親抓給她的。一旦開吃,就必須獨自把整個動物吃完,這樣才能確保降伏食物的“靈魂”。
吃兔肉長兔唇的說法,在歐洲中世紀的農村也很流行;他們也害怕給孕婦吃魚,因為吃魚生下的孩子,嘴巴會又大又尖。歐洲孕婦對軟乳酪的禁忌理由則很奇特,她們認為吃了軟乳酪,若是生兒子,陰莖會短小;若是生女兒,陰道會長得又深、又寬、又歪斜。 ▍記錄了中世紀民間禁忌的書籍 The Distaff Gospels
現代科學普及后,大多數純粹的外象內感禁忌都被人們棄之不理。許多曾經被當作禁忌的食品,如今反倒成了中國孕婦“補身子”的常用佳肴。但西方不亮東方亮,東方不亮非洲亮,在尼日利亞東部農村,“吃啥得啥”的孕婦飲食禁忌至今仍是主流。在那里,人們相信孕婦若是吃了蝸牛,就會生下手腳遲鈍、不擅長干活的孩子。
▍在賽夏族,如果妻子懷孕了,丈夫也得遵守飲食禁忌
經驗的遺產
在現代醫學出現之前的數千年里,古人當然不是光靠聯想與神話來保護孕婦的身體。各路傳統醫家都在他們的行醫經驗中“發現”過孕婦不宜入口的東西,并據此提出妊娠的飲食禁忌。
跟腦洞大開的外象內感相比,經驗自然更為靠譜。南宋陳自明編成《孕婦藥忌歌》,記載的大多數藥材都含有有毒有害成分——更別說用在孕婦身上。 ▍《孕婦藥忌歌》部分
但這種經驗的靠譜程度也很有限,畢竟古代醫家未受科學訓練,不知道什么叫大樣本,也不懂得用統計工具分析相關性。在其行醫經歷中,若同一現象出現數十次,就很容易被他們視為定律。何況,不少醫書里的方子還并非作者自己觀察驗證所得,而是從別處引用。
古人不讓孕婦吃兔,除了變啞、長兔唇一類外觀聯想,還因當時普遍認為兔子一身都催產,兔腦髓、兔頭骨、兔皮、兔肉、兔血……連兔毫筆頭都可以拿來制造催產靈藥,尚需安胎養胎的孕婦當然要與之保持距離。但兔子是否真能催產,古代中醫自己都在懷疑,《曹氏醫學大成》就批判形形色色的催產方說“皆惑也”。現代醫學普及后,女性生產不再需要偏方助力,兔肉禁忌也就失去了經驗基礎。
傳統醫家最容易觀察到的是患者的即時反應和自我描述,而這些反應又會隨社會文化的變遷而演化。當中世紀西歐還沒有發展出自己獨特的一套傳統醫學時,他們主要靠引進阿拉伯、波斯的醫學著作作為指導。如十世紀的波斯醫家拉齊建議孕婦禁食酸的、苦的和有利尿促月經效果的食物,當時歐洲孕婦也就不吃生橄欖、綠豆、蕓香和鷹嘴豆。
然而,等到西歐自己的傳統醫學體系構建完成,不符合歐洲人烹飪風格或文化習慣的飲食禁忌就被糾正了。13 世紀的法國醫家伯納德·德·戈登不光不再建議禁食鷹嘴豆,還進一步提出烤制的鷹嘴豆對孕婦很有好處,應常在飯后食用。 ▍拉齊(左)與伯納德·德·戈登(右)
至于最易流行的孕婦反應,還要數她們對刺激性食物的恐懼。雖得不到現代醫學的支持,但全世界幾乎所有地方都出現過對寒涼、辛辣食品的孕婦禁忌,在中國、印度、沙特等國,這類禁忌至今仍然盛行。
對刺激性食物的禁忌雖是普世文化,其具體內容卻會因一個民族生活地區的氣候不同而不同。中國人畏懼的主要是寒涼,溫熱類食品只要不是辛辣或者“補藥”,并無太多忌諱。熱帶地區卻恰恰相反,印度孕婦不能吃被歸為熱性的食物,木瓜、芒果、菠蘿、香蕉、葡萄、綠葉蔬菜都被認為會引發流產;越南傣人干脆不準孕婦喝熱水。
后人的創新
古人的好奇心不比現代人少,得知孕婦飲食禁忌后,難免也想弄清楚:“為什么孕婦食用那些食物就會出現如此可怕的后果?”尤其是在那些有一整套獨特的傳統醫學理論的國度,人們總想給孕婦飲食禁忌找一個系統的理論解釋。
南宋陳自明是第一個做出這種努力的中國人,他試圖以陰陽五行衍生的“五氣”、“五味”來解釋孕婦飲食禁忌。無奈大肆聯想外象內感的古人并沒有依照五行學說,他著作中收錄的許多老禁忌都不能拿這套理論說通。到底是相信五行,還是相信前人經驗呢?陳自明的辦法是既宣布自己的理論有道理,又不否定與理論不符的其他禁忌,畢竟違背禁忌后果可怕,不光延月難產,還會讓孩子破形母體受損,誰也擔不起這個責任。 ▍中醫里五行、五臟、五味的對應關系
之后,那些用“五行說”解釋不了的禁忌,逐漸被其他理論一一破解。比如對螃蟹的禁忌,到明代就發展出兩種新解釋,一是針對螃蟹的食物屬性,說螃蟹性寒、有小毒,吃了會讓孩子橫生;二是從字形入手,“蟹者解也”,主散不主斂,是活血化瘀的東西,孕婦吃了還是會讓孩子橫生。
從醫療實踐中收獲的經驗,也被后輩安上了理論解釋。如古代醫家發現孕婦不宜使用人參,后世就衍生出了“孕婦不可過度進補”的理論。
這些理論發展成熟后,就不會滿足于解釋前人觀點,而要將打擊面從螃蟹擴散到任何性寒或活血化瘀的食物;人參不能吃,其他溫熱屬性補品自然也碰不得。結果,某些在古代中醫那里未作限制的食品,由現代中醫憑借理論推導依葫蘆畫瓢,變成了只有二、三十年歷史的新生傳統禁忌。
比如西瓜雖然“性寒”,卻沒有被古人列為孕婦禁忌,而是在坐月子期間禁食。荔枝、桂圓雖然“甘溫大熱”,也沒有引起古代醫家的警惕,桂圓甚至還出現在一個叫“補母壽子安胎飲”的藥方里,要有“怔沖驚悸”癥狀的孕婦一次服上十枚。但經過現代中醫的發展創新,“吃西瓜、荔枝、桂圓會引起流產”已經是很多人津津樂道的孕婦須知、育兒常識。
一級健康管理師 王靜敏
醫生往往建議孕婦在懷孕前3-6個月每天補充400微克的葉酸,一直吃到懷孕后3個月,孕婦補充葉酸的目的,我們只知道是為了預防小孩神經管畸形,但其實我們所不知道的是孕婦吃葉酸的真正目的跟我們血液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有密切關系。
一、孕婦補充葉酸的真正原因
孕婦在懷孕的時候,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孕激素水平上升,而體內的同型半胱氨酸會因為雌激素水平的下降而迅速上升,補充葉酸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降低體內同型半胱氨酸,從這兒我們不難看出,體內過高的同型半胱氨酸才是導致小孩神經管畸形的元兇。血液當中的同型半胱氨酸簡稱為“血同”,英文縮寫Hcy,簡單來解釋呢,Hcy其實是我們身體里面的一種毒素,又被稱為新一代的膽固醇,這個值是越低越好,越高越不利于健康。
二、MTHFR基因與葉酸代謝
在一些歐美發達國家,孕婦在懷孕時候是要去測一下跟葉酸代謝相關的同型半胱氨酸的基因,主要是MTHFR基因。我們體內的葉酸和同Hcy結合是要在特定的酶的作用下才能產生反應,如果MTHFR基因出問題,體內的酶也會出問題,同型半胱氨酸就無法轉換成谷胱甘肽和S腺苷甲硫氨酸(這個S腺苷甲硫氨酸(英文簡稱SAMe),SAMe它不但是身體里面天然的抗抑郁抗衰老的物質,還是我們肝臟的保護劑,如因為同型半胱氨酸無法轉換成SAMe和谷胱甘肽,就會導致體內同型半胱氨酸毒素升高和堆積。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孕婦每天吃400微克的葉酸,但如果這個孕婦體內MTHFR基因有突變的時候,她體內的葉酸無法轉換為五甲基四氫葉酸這種活性葉酸,也就無法和Hcy結合轉化為S腺苷甲硫氨酸,導致體內Hcy毒素的堆積,最終可能還是會導致胎兒神經管畸形。
孕婦之所以在懷孕時候是要去測跟葉酸代謝相關的同型半胱氨酸的基因,是因為如果查出這個基因有突變的話,可以進行更精準的干預,以達到使孕婦能夠有效和充足補充葉酸,避免發生胎兒神經管畸形。
孕婦的飲食禁忌是怎么產生的
“性寒”的螃蟹和西瓜,孕婦真的不能吃嗎?印度孕婦不能吃綠色蔬菜,越南傣人不讓孕婦喝熱水,是因為他們比中醫無知嗎?這些五花八門的禁忌到底是怎么來的?
懷孕了,還能吃螃蟹嗎?
據現代醫學觀點,懷孕吃螃蟹問題不大,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給孕婦的飲食建議中,唯一擔心的是可能存在的寄生蟲,這與食客懷不懷孕沒什么關系。但按照中國人的傳統智慧,螃蟹是孕婦絕不可品嘗的禁忌,尤其是蟹爪,中醫甚至認為它是墮胎藥。
▍網絡上關于懷孕期間能否食用螃蟹的論述
并非所有傳統禁忌都有如此待遇,除螃蟹外,中醫還認為孕婦不能吃兔肉,這種說法就沒有多少市場——“吃兔子孩子就會長兔唇”的說法實在太過原始,連中醫信徒自己都不太好意思承認。
鮮為人知的是,中國人最初禁止孕婦吃螃蟹也并非因為“性寒”,而是跟禁吃兔肉理由相似——吃螃蟹“令子橫生”,這顯然由螃蟹爬行動作聯想得來。如果不是后續中醫理論覆蓋了前人的學說,螃蟹禁忌難免會和兔肉一樣淪為笑談。 ▍南宋《婦人大全良方》記載的關于兔肉和螃蟹禁忌
孕婦飲食禁忌是全世界范圍內的普遍現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人類學家丹尼爾·費斯勒甚至提出一個假說——人類演化出孕吐,就是為了針對那些美味營養卻容易變質的肉類,防止病菌侵入母子身體。雖未經證實,但世界各地孕婦忌口的思想起源確實高度相似,在漫長的演變史中,它們各自走向不同道路,某些曾經盛行的禁忌不再被人提起,另一些禁忌卻在現代人的發展創新中不斷繁衍,成為全民常識。
“外象內感”和“吃啥長啥”
禁吃兔肉現在雖是個笑話,在中國卻絕對稱得上源遠流長,已知最早的中醫婦產文獻——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胎產書》里,就已忌食兔肉,同樣不能吃的還有蔥姜。
《胎產書》沒有解釋兔肉和蔥姜為什么不能吃,東漢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則明確給出理由,還豐富了孕婦忌口的內容——吃兔肉、山羊肉、甲魚、雞、鴨的,孩子會變啞巴;吃梅子、李子的,生下孩子會患青盲(視力萎縮);吃姜的,會生出六指兒。
到張仲景這里,孕婦忌口緣于“外象內感”的色彩已十分明顯。“外象內感”理論在今天的中國仍然興盛,然而中醫粉只接受“吃啥補啥”,對于負面的“吃啥長啥”,則斥為封建迷信。
從兩漢到唐宋,孕婦飲食禁忌越來越多,違禁后果越來越細,外象內感的應用也越來越明顯。孫思邈把這些禁忌收集到了一個列表里,涉及19種食物,對應13種后果。其中,吃山羊肉不再導致孩子變成啞巴,而是令他多病;吃羊肝則令子多厄運;吃雞肉的后果變成了長絳蟲;吃甲魚導致孩子的脖子縮短;兔肉仍然有變啞的效力,還附送了長兔唇的功能。
▍孫思邈版飲食禁忌
一般來說,可以被內感的外象都是食物的某種特征。例如驢馬孕期是十二個月,孫思邈就認為吃它們的肉會讓胎兒“延月”;騾子不能生育,吃它的肉便會難產;麻雀長有斑點,就會讓孩子“滿面多黑子”。偶爾也有文化上的象征意義可以被人體吸收,如麻雀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孕婦吃了,孩子未來會變得淫亂不知羞恥。
外象內感不是中國人的專利,全世界任何地方,出現最早的孕婦飲食禁忌都是“吃啥得啥”。墨西哥印第安人相信吃雞蛋生下的嬰兒會有臭味;菲律賓孕婦產前卻必須吃雞蛋,因為靠雞蛋潤滑了產道,生產才會順利。
古代耶路撒冷傳說吃魚能生出優雅的孩子;印尼孕婦卻不準吃魚,以免胎兒在分娩時倒置造成難產。巴布亞新幾內亞有一些土著禁止孕婦吃那些愛躲藏在珊瑚礁里的魚類,他們覺得這樣的魚會害寶寶分娩不出;香蕉、木瓜、芒果等水果也在禁忌之列,因為這些水果時常長得形狀古怪,吃了生下孩子會變畸形。
因為相信萬物有靈,一些民族的孕婦飲食禁忌是由食物的體型決定的——因為這反映了它們“靈魂”的強弱。西馬來西亞森林里的原住民被認為,妊娠是一個人“靈魂”較弱的階段,因而只能吃那些“靈魂”很弱的小動物,如老鼠、青蛙、小鳥和魚,還得是近親抓給她的。一旦開吃,就必須獨自把整個動物吃完,這樣才能確保降伏食物的“靈魂”。
吃兔肉長兔唇的說法,在歐洲中世紀的農村也很流行;他們也害怕給孕婦吃魚,因為吃魚生下的孩子,嘴巴會又大又尖。歐洲孕婦對軟乳酪的禁忌理由則很奇特,她們認為吃了軟乳酪,若是生兒子,陰莖會短小;若是生女兒,陰道會長得又深、又寬、又歪斜。 ▍記錄了中世紀民間禁忌的書籍 The Distaff Gospels
現代科學普及后,大多數純粹的外象內感禁忌都被人們棄之不理。許多曾經被當作禁忌的食品,如今反倒成了中國孕婦“補身子”的常用佳肴。但西方不亮東方亮,東方不亮非洲亮,在尼日利亞東部農村,“吃啥得啥”的孕婦飲食禁忌至今仍是主流。在那里,人們相信孕婦若是吃了蝸牛,就會生下手腳遲鈍、不擅長干活的孩子。
▍在賽夏族,如果妻子懷孕了,丈夫也得遵守飲食禁忌
經驗的遺產
在現代醫學出現之前的數千年里,古人當然不是光靠聯想與神話來保護孕婦的身體。各路傳統醫家都在他們的行醫經驗中“發現”過孕婦不宜入口的東西,并據此提出妊娠的飲食禁忌。
跟腦洞大開的外象內感相比,經驗自然更為靠譜。南宋陳自明編成《孕婦藥忌歌》,記載的大多數藥材都含有有毒有害成分——更別說用在孕婦身上。 ▍《孕婦藥忌歌》部分
但這種經驗的靠譜程度也很有限,畢竟古代醫家未受科學訓練,不知道什么叫大樣本,也不懂得用統計工具分析相關性。在其行醫經歷中,若同一現象出現數十次,就很容易被他們視為定律。何況,不少醫書里的方子還并非作者自己觀察驗證所得,而是從別處引用。
古人不讓孕婦吃兔,除了變啞、長兔唇一類外觀聯想,還因當時普遍認為兔子一身都催產,兔腦髓、兔頭骨、兔皮、兔肉、兔血……連兔毫筆頭都可以拿來制造催產靈藥,尚需安胎養胎的孕婦當然要與之保持距離。但兔子是否真能催產,古代中醫自己都在懷疑,《曹氏醫學大成》就批判形形色色的催產方說“皆惑也”。現代醫學普及后,女性生產不再需要偏方助力,兔肉禁忌也就失去了經驗基礎。
傳統醫家最容易觀察到的是患者的即時反應和自我描述,而這些反應又會隨社會文化的變遷而演化。當中世紀西歐還沒有發展出自己獨特的一套傳統醫學時,他們主要靠引進阿拉伯、波斯的醫學著作作為指導。如十世紀的波斯醫家拉齊建議孕婦禁食酸的、苦的和有利尿促月經效果的食物,當時歐洲孕婦也就不吃生橄欖、綠豆、蕓香和鷹嘴豆。
然而,等到西歐自己的傳統醫學體系構建完成,不符合歐洲人烹飪風格或文化習慣的飲食禁忌就被糾正了。13 世紀的法國醫家伯納德·德·戈登不光不再建議禁食鷹嘴豆,還進一步提出烤制的鷹嘴豆對孕婦很有好處,應常在飯后食用。 ▍拉齊(左)與伯納德·德·戈登(右)
至于最易流行的孕婦反應,還要數她們對刺激性食物的恐懼。雖得不到現代醫學的支持,但全世界幾乎所有地方都出現過對寒涼、辛辣食品的孕婦禁忌,在中國、印度、沙特等國,這類禁忌至今仍然盛行。
對刺激性食物的禁忌雖是普世文化,其具體內容卻會因一個民族生活地區的氣候不同而不同。中國人畏懼的主要是寒涼,溫熱類食品只要不是辛辣或者“補藥”,并無太多忌諱。熱帶地區卻恰恰相反,印度孕婦不能吃被歸為熱性的食物,木瓜、芒果、菠蘿、香蕉、葡萄、綠葉蔬菜都被認為會引發流產;越南傣人干脆不準孕婦喝熱水。
后人的創新
古人的好奇心不比現代人少,得知孕婦飲食禁忌后,難免也想弄清楚:“為什么孕婦食用那些食物就會出現如此可怕的后果?”尤其是在那些有一整套獨特的傳統醫學理論的國度,人們總想給孕婦飲食禁忌找一個系統的理論解釋。
南宋陳自明是第一個做出這種努力的中國人,他試圖以陰陽五行衍生的“五氣”、“五味”來解釋孕婦飲食禁忌。無奈大肆聯想外象內感的古人并沒有依照五行學說,他著作中收錄的許多老禁忌都不能拿這套理論說通。到底是相信五行,還是相信前人經驗呢?陳自明的辦法是既宣布自己的理論有道理,又不否定與理論不符的其他禁忌,畢竟違背禁忌后果可怕,不光延月難產,還會讓孩子破形母體受損,誰也擔不起這個責任。 ▍中醫里五行、五臟、五味的對應關系
之后,那些用“五行說”解釋不了的禁忌,逐漸被其他理論一一破解。比如對螃蟹的禁忌,到明代就發展出兩種新解釋,一是針對螃蟹的食物屬性,說螃蟹性寒、有小毒,吃了會讓孩子橫生;二是從字形入手,“蟹者解也”,主散不主斂,是活血化瘀的東西,孕婦吃了還是會讓孩子橫生。
從醫療實踐中收獲的經驗,也被后輩安上了理論解釋。如古代醫家發現孕婦不宜使用人參,后世就衍生出了“孕婦不可過度進補”的理論。
這些理論發展成熟后,就不會滿足于解釋前人觀點,而要將打擊面從螃蟹擴散到任何性寒或活血化瘀的食物;人參不能吃,其他溫熱屬性補品自然也碰不得。結果,某些在古代中醫那里未作限制的食品,由現代中醫憑借理論推導依葫蘆畫瓢,變成了只有二、三十年歷史的新生傳統禁忌。
比如西瓜雖然“性寒”,卻沒有被古人列為孕婦禁忌,而是在坐月子期間禁食。荔枝、桂圓雖然“甘溫大熱”,也沒有引起古代醫家的警惕,桂圓甚至還出現在一個叫“補母壽子安胎飲”的藥方里,要有“怔沖驚悸”癥狀的孕婦一次服上十枚。但經過現代中醫的發展創新,“吃西瓜、荔枝、桂圓會引起流產”已經是很多人津津樂道的孕婦須知、育兒常識。
坐月子的禁忌迷信釀禍
近日,上海一產婦因其家人相信產婦應"捂月子",讓其蓋著棉被在不開空調的房間休息,最終中暑身亡。之前上海另一產婦因坐月子不活動,肺栓塞致死。不該過度迷信“月子病”,忌洗頭、忌開窗、忌走動…與其迷信,不如不信,如果愛"她",就轉起擴散!via央視新聞
如何坐月子
月嫂給準孕媽媽的溫馨提示
尿中滴酒精,孕期知男女
懷孕期即知男女的秘方妙招:
懷孕兩月后,將孕婦清晨第一次小便中滴入兩滴醫用酒精,變紅者為男孩,無變化為女孩。注:此法僅供參考,如有因性別墮胎者,后果自負。
【注意!這些“坐月子”習俗不科學!】近日,杭州一位23歲產婦坐月子每天都躺在床上休養,產后1個星期雙腿腫痛,被診斷為全肢深靜脈血栓,險被截肢!月子里不能洗頭洗澡、不能走動、不能吃鹽、要吃老母雞催奶…老一輩人的那些規矩,真靠譜嗎?盲目遵循,有可能損害健康!坐月子的那些流言↓轉發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