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最容易觀察到的是日出、日沒、晝夜循環構成的一天,再長一些是月亮圓缺循環不已的月,更長一些是寒暑季節循環變化的年。經過長期的觀察,人們發現月亮圓缺循環一次(朔望月)大約是三十天或二十九天,季節循環一次(回歸年)大約是365或366天。如果不按這些標準,改以太陽,月亮在天球的恒星背景中的方位為標準,則在天文學上還有恒星月(比朔望月短些)和恒星年(比回歸年長一點)。其他還有近點月、交點月等,這里就不去講它們了。 年、月、日都是周而復始循環不己,本來是無所謂頭和尾的,但人們為了方便總不能不給它規定出一個開頭之處。各民族、各地區、各時代,有不同的規定,于是就產生了互相換算年首、月首的問題。 日的開頭有從天明、平旦開始,從日落開始,從夜半子時開始等幾種計算法。 月的開頭有從月圓開始和從新月出現開始等幾種計算法。 年的開頭有從晝夜長度由長變短的冬至開始,和晝夜長度相等的春分開始,和從其他的標志開始等多種計算法。 最令人頭痛的問題是一個朔望月不是三十天整,而是二十九天半還多一點。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不能把一天分為兩半,使它的上一半屬于上一個月,同一天的下半天屬于下一個月,那樣太不方便了。一年365天如果規定為十二個朔望月,共354天,則還剩下十一天,朔望月29.5309天和回歸年365.2422天之間沒有一個公倍數,不能形成周期,顧此失彼,怎么辦? 正是由于對這幾個問題處理的方法不同,在世界上有過干差萬別,各種各樣的歷法。歸納起來不外三種:陰歷、陽歷、陰陽合歷。前兩者只顧一頭,第三種是兩頭兼顧。 先說陰歷,它是單純根據月亮圓缺的周期制定的。所謂“單純”就是它只顧月亮這一頭,不管由太陽與地球的關系而產生的氣候冷熱等季節變化。月亮又叫做“太陰”所以這一類歷法叫做“太陰歷”,簡稱為陰歷。當月亮和太陽正好分處于地球兩邊的時候,柔和的月光通宵達旦地照耀著酣睡的大地,這個月亮最圓的時刻叫做“滿月”,也叫做“望”。由于月亮是時刻都在運動著的;所以嚴格地說來,真正的“望”只是極短暫的一瞬間,一剎那,一般人是觀察不到那樣的細微變化的,通常就把包括真正的“望”這一天全天叫做“望”日,或者簡稱為“望”,這是一種最容易觀察到,最顯著的—種天象。與此相反,當月亮正處在太陽與地球中間的那一天,人們根本無法看到月亮的任何一點形象,這一天就叫做“朔”,在天文學則是指月亮的黃道經度和太陽的黃道經度正正相符合的那一瞬間。天文學家把月相變化的周期,即從朔到朔或從望到望的時間長度叫做“朔望月”,藏歷中稱之為tshes-zla,也可譯為“太陰月”。多年的觀測表明朔望月的長度不是固定不變的,它的平均長度為29天12小時44分,即29.5306日,這是制定歷法非常重要的一個數據,必須牢牢記住。初步可暫時粗略地記為二十九天半。 最典型的陰歷是伊斯蘭歷里用于歷史紀年和宗教祭祀的“月分歷”(區別于用于農業上的“宮分歷”)在我國古代把它叫做“回回歷”。它永遠固定地以十二個朔望月為一年,平均每個月為29.5日,十二個月共354日,閏年在年底增加十日為355日,不設閏月。
農諺,是祖祖輩輩口口相傳的農事季節和農耕人生的經驗總結的諺語。農諺往往與農歷二十四節氣有關。二十四節氣按順序依次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將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便于記憶的節氣歌是:“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暑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1. 關于大熟作物(水稻,棉花、黃豆等)的農諺:
稻田要干耕,勝過澆趟糞。大雪整苗床,秧苗壯又壯。小麥出穗,正好落谷。
菜子頭上一撮花,種稻人家話出車(油菜子頭上還有點花的時候,要安排牛車稻水的事了)。
谷雨浸谷,立夏落秧。二月清明不忙落谷,三月清明抓緊插秧。清明前后忙落谷。
清明浸種,谷雨落谷。清明浸早稻,立夏插早秧。小滿種晚稻,夏至插晚秧。
蒔秧一日遲,十日也趕不上。立夏落谷芒種插秧。芽長一粒米,落谷最相宜。
不要問爹問娘,小麥出頭好落秧。十成稻子九成扁秧,栽秧要栽蒲秧。
寧愿田等秧,不愿秧等田。田等稻秧,稻谷滿倉;稻秧等田,沒米過年。
秧好半熟稻,壯秧產量高。娘好囡好,秧好稻好。混水插秧,淺水耘田。
梅里蒔秧,一夜生根。早種半天秧,多吃半年糧。十成收糧,九成靠秧。
栽秧栽得稀,耥稻笑嘻嘻。插秧水汪汪,補秧眼淚淌。
小暑補棵一斗米,大暑補棵一升米,立秋補棵補個屁。
后季稻是季節稻,錯過季節穗頭翹,輪到割稻一包氣,斗米斗出籠糠粞。
過伏不栽稻,栽了收不到。小暑里蒔秧,只撈點錢糧。小暑插老秧,過年賣老娘。
小暑里插秧,只好收點種子糧。秧長三寸,澆擔水糞。插秧賽趕考,收麥如拾寶。
小滿栽秧一兩家,芒種插秧滿天下。五月田,早種一夜高一拳。
小暑發棵,大暑發粗,立秋長穗。人(熱得)往屋里鉆,稻在田里竄。伏里雨多,谷里米多。
柴船(知了)叫,割早稻 。稻怕胎里旱,還怕老來澇。處暑處暑,處處要水。
處暑里的雨,谷倉里的米。早晨一片金黃,傍晚綠苗成行(雙季稻搶收搶種)。
七月風潮,勝如剪刀。麥怕銹,稻怕瘟。處暑不澆苗(指施肥),到老無好稻。
處暑里的水,谷倉里的米,千車萬車(水稻田里的水),不及處暑一車(水)。
六月稻田拔棵草,冬至可以吃一飽。大暑不耙稻,收成勿會好。
大暑不耘稻,到老嘸好稻。多耘一次稻,等于多下一次料(肥)。
六月南風里,稻管里生蟲。若要發,靠手挖。立秋勿拔草,處暑勿長稻。稻耥黃秧,草耥芽。
秧田多拔一次稗,大田少彎百次腰。稻田不耥草成窩。耘耥拔草,勝過還債。
三耥九耘田,礱糠變白米。稻耘三遍谷滿倉,棉鋤七次白如霜。花靠鋤頭稻靠耥。
花靠鋤頭,稻靠拳頭。(稻田)秋前(錯失時機)拔稗,秋后拔壞(稗籽多) 。
立秋不耥稻水,處暑不長稻穗。秋前不擱稻田,秋后就叫懊惱。
秋前不干稻田,秋后勿要怨天。伏天夜雨稻人參。伏里雨多,囤里米多。
白露三朝露,好稻滿大路。早稻白露起收,晚稻留一步收。
寒露到,割秈稻,霜降到,割糯稻。稻秀只怕風來擺,麥秀只怕雨來淋。
后季稻怕寒露一朝霜。秋分晴到底,礱糠變成米。
白露白彌彌,秋分稻秀齊,寒露嘸青稻,霜降一齊倒,立冬無豎稻。
人怕老來窮,稻怕寒露風。稻老要養,麥老要搶。稻種好,不及養谷老。
花要高低,稻要平。粒飽的谷穗必低頭。麥倒一把麩,稻倒滿倉谷。
早稻要搶,晚稻要養。白露三朝,中稻開刀。霜降到,割糯稻。
割青不割青,三天一百斤。精收細打,顆粒歸倉:多摜摜,割稻飯;多抖抖,割稻酒。
一粒兩粒不上秤,千粒萬粒就成斤。一穗落一粒,一畝拾一簸。
一步漏一顆,拾起來煮燒一釜。
薔薇花(指野薔薇)開種棉花。棗樹發芽,好種棉花。清明谷雨緊相連,棉花播種正當時。
谷雨早,立夏遲,棗樹發芽正當時。清明種棉早,小滿種棉遲,谷雨立夏正當時。
谷雨早,小滿遲,立夏種花正當時。棉苗下得早,棉花長得好。
早花結好桃,晚種收花萁。谷雨前種棉花,要多三根丫。雨過種豆晴種棉,種菜最好連陰天。
麥花立夏前,早花立夏后(麥田里種的棉花叫麥花,光田里種的叫早花)。
一年棉花兩年鬧,棉花要花隔年工(年前選好種子)。生地種瓜,熟地種花。
只有白車水,沒有白鎝花。棉花一出土,見草就要鋤。夏至棉花根邊草,勝過毒蛇根邊啃。
開深溝,早鎝花,棉花長到一人高。黃梅雨前早鎝花。
鎝花要等黃梅炘(時),鋤頭落地長三寸。人勤地長苗,人懶地長草。
要棉好,有三寶,捉蟲、施肥、多除草。鋤頭勤鎝,棉花白如銀。種棉不除草,冬天沒棉襖。
三月雨來綠油油,六月雨來好鎝花。早花多長鈴,晚花多收柴。
夏至棉田鋤三遍。勝過多施三次肥。脫花要等黃梅信,鋤頭落地長三寸。
(棉田除草)頭時金鋤頭,二時銀鋤頭,三時無用頭。
七月小暑連大暑,棉田鋤草莫失時。大暑開黃花(棉桃鮮花),四十五天捉白花(棉花)。
蒔里鋤頭,勝過堊頭(肥料)。松土深一寸,等于上次糞。七月下雨斗量花。
伏桃滿腰(花袋裝滿棉花),秋桃蓋頂(蒲包裝滿棉花) 。
穩過七月(風潮),能過八月。七月穩(一般不施肥),八月狠(施肥)
處暑不開黃花,收勿到好棉花。白露看花,秋分看谷。白露三朝,棉花上街。
棉吐絮,不宜雨,還要嚴防白露連陰天。八月雷公公,十個鈴子九個空。
寒露開花不結鈴子。麥子一百,只要棉花一白。若要(明年)花稻好,冰凍結得早。
臘雪蓋上春,一步捉三斤(棉花)臘雪春烊(融),棉花藏到正梁。。
桃花開得好,棉花產量高。干鎝棉花濕鎝瓜,干干濕濕鎝芝麻。
中秋前后是白露,宜收棉花和番芋。白露秋分頭,棉花才好收。
頭蒔棉花二蒔豆,三蒔只好種赤豆。大暑前小暑后,正好種綠豆。
花(盧都花)變花(棉花),四十五天好捉棉花。早花捉得早,早花捉得好。
秋天好日頭,棉花堆山頭。好是好倒新女婿,苦是苦到拔花萁。
黃豆最怕霜降早。麥到芒種稻谷到秋,寒露才把黃豆收。
頭蒔花,二蒔豆,三蒔種赤豆。好種出好苗。谷雨前后,種瓜點豆。谷雨前后,種瓜點豆。
2. 關于小熟作物(大麥、元麥、小麥,油菜、蠶豆等)的農諺:
夏至兩邊豆,重陽兩邊麥。鹽水把種浸,麥畝綠油油。田曬白,好種麥。
三麥不過立冬關,油菜不過小雪關。霜降蠶豆立冬麥,過了時節都不發。
秋分后,寒露前,草(頭)籽落地。寒露落草(籽),死多活少。
寒露種麥,前十天不早,后十天不遲。寒露麥落泥,霜降麥頭齊。
大麥不過寒露,小麥不過霜降。小雪不見青,冬天難分蘗。
年紀活到八十八,未見荒脫早花麥。冰斷麥根,牽斷磨繩。
冬發長產量,春發長看相。若要麥豐收,臘前三場雪。
春雪爛麥根。春天落雨麥生病。寒九濕三春,菜麥難生根。大寒三白,有益菜麥。
麥怕清明連夜雨,稻怕寒露一朝霜。一寸麥不怕一尺水,一尺麥怕一寸水。
麥田春肥一杓,不及臘肥一滴。小寒大寒施臘肥,油菜小麥過冬齊。
九九不通溝,小麥十成收。八月寒露搶著種(小麥),九月寒露想著(不急)種。
春分春分,麥苗起身。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谷雨麥挺直,立夏麥秀齊。
麥怕三月寒,棉怕八月連陰天。三月清明麥勿秀,二月清明麥秀齊。
三月溝底白,莎草變成麥。麥秀風來擺,稻秀雨來淋。
小滿三天望麥黃。十月蠶,莢頭短;十月蠶,騙小囡。清明芋,谷雨瓜。
(蠶豆)立冬不出洞,到老一根蔥。小雪不見(蠶豆苗)葉,立夏勿生莢。
小雪就見雪,蠶豆少結莢。霜降蠶豆立冬麥。麥到小滿日夜黃。
小滿見三新(小麥、油菜、蠶豆要收獲了)。小滿小滿,小麥油菜蠶豆滿。
小暑兩邊沉赤豆,兩暑中間種綠豆。綠豆要吹大暑風,過了大暑嘸得收。
做瓦靠個坯,種豆靠把灰。若要番麥(玉米)長穗,不要葉子相打。
若要番麥結,不要葉挨葉。冬天壓麥泥,勝過蓋條被。
麥田多敲敲,勝如下肥料。人冷蓋被,麥冷蓋泥。芒種忙,收麥芒。
芒種夏至麥上場,家家戶戶一齊忙。元麥不過夏至。芒種忙割大麥,小麥夏至無一棵。
麥黃得(種)(黃)豆,豆黃(種)麥。元麥一起身,蠶豆小麥落脫魂(可收割了)。
連樹開花麥飯香。油菜籽,七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七成收。
油菜籽,芒種收割忙。麥秀撐撐,四十五天上場。一到小滿,蠶豆小麥飽滿。
年老一歲,麥老一朝。小麥過小滿,勿割自會斷。麥子一熟不等人,耽誤收割減收成。
龍口里奪糧,麥收如打仗。
立冬種完麥子,小雪種完菜籽。冬至菜花年大麥。
寒露種蠶豆。蠶豆種在寒露里,一棵蠶豆一把莢。
麥到芒種谷到秋,寒露才把黃豆收。立夏三天收菜籽。
若要菜秧大,勿等寒露過。秋分落好油菜秧,移栽過雪(小雪)要發僵。
栽菜要在小雪前,合理密植施基肥。種菜不撿苗,到大長不好。
(油菜)早種要瘟,遲種要凍,不瘟不凍,霜降立冬。要吃香菜油,埋沒菜婆頭。
3. 關于蔬菜瓜果的農諺:
清明種番麥(玉米),前十天不早,后十天不遲。藏菜開花凍煞人。
春種一園(畦)菜,夏抵一包糧。深種茄子淺栽蔥。夏至出青蒜,不出就要爛。
好芥菜、好小熟;好黃瓜,好大熟。要吃黃瓜早搭棚,要吃新米早插秧。
若要蘿卜大,六月不要過(落秧)。頭伏蘿卜二伏芥,三伏里頭種白菜。
三天蘿卜四天菜(菜籽出芽)。立秋栽蔥,白露栽蒜(青蒜)。九月栽菜十月吃。
蘿卜性情躁,常要水來澆。霜前擋風,霜臨蓋草。霜降拔蔥,不拔就空。
霜打雪壓青菜甜。立冬以后青菜肥。九澆十鋤,白菜肥熟。
瓜靠豆餅菜靠糞,一張豆餅十擔瓜。歪瓜爛桃子。響瓜不熟,熟(西)瓜不響。
(西瓜)肚臍眼度(大)的勿掘(不如)肚臍眼小的甜,紋路不清的勿掘紋路清爽的甜。
烏幾瓜,賊難看,吃到嘴里比蜜甜。一只水瀝瓜(可作)一頓飯。
瓜留子根瓜,蘆蘇高梁低頭穗。黃梅蘆蘇七月吃,七月蘆蘇十月吃。
黃瓜扁豆一只棚,一個老頭子,一個小伙子(黃瓜謝了正好扁豆旺長)。
花皮生瓜只有水,臺灣生瓜才有肉(花皮生瓜做的醬瓜薄,臺灣瓜做的醬瓜肉厚) 。
土地凍得硬,蘿卜田里長。冰凍勒勒響,蘿卜正好長。北風刮得響,蘿卜夜夜長。
人靠吃飯,菜靠澆水。種菜不用問,勤澆水,多上糞。要想韭菜盛,多上灰與糞。
喜溫作物跟九走(指春栽),茄子、辣椒不進九,番茄剛進九,黃瓜菜豆不斷九,豆角可出九。
三天不吃青,肚里冒火星。冬吃蘿卜夏吃姜,少請醫生開藥方。
清明雨,損百果。清明挖筍,谷雨長竹。枇杷開花吃杮子,杮子開花吃枇杷。
小滿枇杷已發黃。小滿桑椹黑。桃三杏四李五年(結果)。三月三,薺菜花似白牡丹。
夏至石榴花開照眼明,處暑石榴口正開。寒露杮子紅了皮。
立春好栽樹。三九、四九,沿河插柳。七九、八九,種花栽柳。種樹無花巧,只要用力敲。小孩要管,小樹要修。現在人養樹,今后樹養人。種竹怕春知(到),插杉怕雨(谷雨)來。
4. 關于田間管理的農諺
壯秧產量高,瘦秧愁到老。壯秧三成收,瘦秧一半丟。苗好一半收。
豐收有個巧,一苗二肥三除草。松土深一寸,等于上趟糞。
春天早種,秋天早收。起早不忙,種早不荒。(冬)冷尾(春)暖頭,春播早籌。
芒種芒種,樣樣要種。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人勤地不懶。
多一分功夫,多一分產量。精耕細作產量高,偷工減料一包草。
三分種,七分管。人勤地不懶。冬耕深一寸,賽過上回糞。
翻地過冬,蟲死泥松。地凍頭九耕,過遲要悔恨。
春打六九頭,耕牛滿地走。過了驚蟄,春耕不歇。
草除草芽,不除草爺。苗多欺草,草多欺苗。種田不拔草,到老啃野草。
瓜鋤十遍,瓜上走;豆鋤十遍,圓溜溜。
豆出齊就鎝草,不鎝草要長過頭。發現枯心苗,齊根來剪掉。
驚蟄清田勤,蟲死幾萬斤。冬季清除田邊草,來年肥多害蟲少。
若要病蟲少,除盡田邊草。秋草九子十三孫,秋前秋后要除凈。
秋后不深耕,來年蟲子生。豐收有個巧,一敲二肥三除草。
三耕六耙九鋤田,一熟收成抵一年。三鋤頭,六鐵鎝,一生一世總不發。
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三月天氣暖洋洋,排家排戶搭車棚。
稻麥草頭輪流種,九成變成十成收。一年棉花一年稻,老老小小眉開眼笑。
瓜茬連瓜種,只有藤來不結瓜。種地不換茬,買馬不看牙。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水利不修,有田也丟。
窮根變富根,冬來要深耕。小寒接大寒,勤進豬圈和牛糞。
一年難老一個人,一日能誤一個春。誤飯一頓,誤工一日,誤田一熟,誤人一世。
秧田多拔一次稗,大田少彎百次腰。草除草芽,不除草爺。
苗多欺草,草多欺苗。種田不拔草,到老啃野草。
瓜鋤十遍,瓜上走;豆鋤十遍,圓溜溜。
黃豆出齊就鎝草,不鎝草要長過頭。若要病蟲少,除盡田邊草。
驚蟄清田勤,蟲死幾萬斤。冬季清除田邊草,來年肥多害蟲少。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莊稼百樣巧,肥是無價寶。莊稼種得好,肥料不可少。
孩兒靠娘養,莊稼靠肥長。小囡無奶不胖,莊稼無肥不壯。
灶頭無柴難燒飯,田里無肥難增糧。燈里有油火光亮,田里有肥多收糧。
多種一尺,不如多施一寸。人黃有病,苗黃缺糞。種田要勝人,肥足和人勤。
種田不要問,深耕多上糞。人靠飯飽,田靠肥足。床是病窩,草是蟲窩。
千斤千斤,想得開心,沒有肥料,只是聽聽。棉稻肥料足,扁擔挑得兩頭曲。
種田三樣寶,豬塮河泥紅花草。種田無花巧,豬塮紅花草。綠肥施得足,多收兩擔谷。
草籽薄薄攤,豆餅要上擔。種到老,學到老,勿要忘記河泥稻。
嘸肉勿請客,嘸肥勿種麥。冬天施河泥,防凍又肥田。
冬天澆上百擔泥,麥菜勝過蓋條被。小寒大寒施臘肥,油菜小麥過冬齊。
種麥不上糞,種稻短了本。油菜三遍澆,產量一定高。
種豆撒上灰,豆莢結成堆。要得蠶豆肥,多施草木灰。
冷糞果木熟糞菜,生糞上地連根爛。人忌生水,菜忌生肥。
現在糞滿缸,秋后糧滿倉。冬積一擔肥,秋收一擔糧。
人補桂圓蜜棗,田補河泥水草。腳快手撈,樣樣好做肥料。
豬是家中寶,糞是田中金。冬天拾草根,春天就是寶。
一擔河泥一擔金,一擔垃圾一擔銀。若要年成好,罱泥撈水草。
肥是農家寶,全靠施得巧。臘肥金,春肥銀,春肥臘施銀變金。
合理施肥料,谷擔滿滿挑;肥料施不好,等于白甩掉。
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條線。施綠肥,沒啥巧,一層土。一層草,勤灌水,常翻倒。
千層萬層,不如底腳一層度草(萺粟)。年里施肥澆條線,春里施肥澆個遍。
春肥一杓,不及臘肥一篤。底肥施得足,多收兩石谷。
嬰兒離不了爺娘,種田離不了河塘。
旱地靠溝,水田靠埂。兩頭出水是金田,一頭出水是銀田,嘸處出水是死田。
一尺溝不通,萬丈溝白送。夏熟一套溝,旱澇保豐收。
寒里開溝勝蓋被,春里開溝通口氣。
發苗先發根,深溝引深根。麥田開水溝,下雨不用愁。
若要油,二月溝里流。種好綠肥沒有巧,只要排水做得好。
5.關于氣象的農諺
立春來雷公,十只豬圈九只空。正月立春潮汐大。春里的天,慢娘的臉,陰晴冷暖時時變。
春霧放晴夏霧雨,秋霧北風響,冬霧慢開天。 立春趕春,萬象回春。
初一落雨初二停,初三落雨落月半。雨澆上元燈,日曬清明墳。
隔年春,長三春,田里生活不吃緊。 立春天氣晴,一年好收成。
三月初三亂穿衣,棉衣熱勿殺,單衣凍勿殺。三月初清明(春寒),凍傷愛美人(冷暖無常)。未吃端午棕,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棕,還要凍三凍。白露身勿露,再露變豬玀。
立春晴,雨水均,種田人,手腳輕。立春之日雨淋淋,陰陰濕濕到清明。
雨淋春牛頭,七七四十九天愁。 水淋春牛頭,農夫百日愁。
立春打霜,當春爛秧 。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 臘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遲。
年逢雙春雨水多,年逢雙春好種田。 雨水(日)連綿是豐年,農民不用力耕田
雨水有水,有得吃來有得穿。 春寒雨若泉,冬寒雨不多。未過驚蟄(打雷),人吃狗食。
驚蟄雷響,白米便宜。二月初二雷,稻米家里堆。春分晝夜對半開。 春分有雨病人稀。
四月芒種讓人種,五月芒種搶來種。立春天寒,春季不寒;立春落雨,一春少雨。
春里的天,小囡的臉,一天變三變。春吹東風雨連綿,夏吹東風牛可歇。
春天東風雨漣漣,夏天東風晴半年。春東風,雨祖宗;夏東風,干松松。
芒種芒種,割麥插秧兩頭忙。芒種芒種,樣樣要種。清明斷雪,谷雨斷霜
天上云層破被單,三日里廂風必來。天上豆莢云,地上曬煞人。天上趕羊,地上曬被曬糧。
朝起紅霞晚上雨,晚起紅霞曬死魚。
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天上魚鱗云,笑殺曬谷人。 天上塊頭黑云,地上水多難行。
久雨聞雷天將晴。 夏雨連夜傾,明日天就晴。 先雷后雨不濕鞋,先雨后雷著套鞋。
疾雷天易晴,閃雷雨不停。 星光生暗毛,兩天雨必到。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東虹日出西虹雨。日笳風,夜笳雨。 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雞在高處鳴,雨止天要晴。
龜背轉潮天作惡。 蜻蜓成群飛,風雨來凄凄。 蚊子飛成團,風雨一捉堆(一起來)。
西風煞雨腳。(秋天)三朝靡露發西風,西風一吹日頭旺。。西風入夜靜,摜稻人高興。
春西北,曬被頭;冬西北,必轉晴。秋冬西北風,日日好天空。春發東風連夜雨。
春東風,雨祖宗。東北風,雨太公。東南風一緊,出門多帶兩斤(雨傘)。
刮了長東南,半月雨難停。白天東南風,夜晚濕衣裳。
四季東風有雨下,只怕東風起不大。伏里東風不下雨。
一年三季東風雨,獨有夏季東風晴。
三月三,薺菜花似白牡旦。
四季東風不愁旱,六月東風一場空。
春夏東南風,不必問天公。
五月南風漲大水,六月南風火燒天。
五月南風漲大水,六月南風井要干。。
五月南風起,傾盆大雨至。
小暑刮南風,十沖干九沖;黃鱔問泥鰍,那里有陷洞。
六月北風轉,陰雨細綿綿。
六月北風雨回頭。七月北風及時雨。入伏北風當天雨。
冬南夏北,有風必雨。春東夏西風,騎馬送蓑衣。
入伏北風當天雨。夏雨北風生。夏天發北風,趕緊修漏屋。
入伏下雨伏里旱,立秋下雨有飯吃。
七月立秋收成好,六月立秋年要荒。
人在屋里燒,花稻田里串(天熱得人受不了,棉花水稻生長更好)。立春的雨水落到清明。
白露的雨,到塊壞塊(落到哪里哪里就欠收)。春寒雨多,冬寒雨少。
未過驚蟄(打雷),人吃狗食。春分有雨病人稀。清明南風起,天下皆歡喜。
芒種芒種,樣樣要種。三月芒種雨,五月無干土,六月火燒屋。(芒種雨的話,全年干旱。)
白露身不露,再露變豬玀。早露大,日頭大。三朝迷露發西風。西北風一吹蟹腳癢。
過了秋分,一場秋雨一場涼。白露陰天夜無露,有露日旺大。
日出燕脂紅,勿是雨來便是風。日落西山一點紅,半夜起來搭雨蓬。
月亮生毛,大雨滔滔。青光過頂,干斷水井。重陽無雨望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干。
久晴怕夜陰,久雨怕夜星。天干莫望云頭雨,天雨莫看晚上星。
八月十五(中秋)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日出遇烏云,沒雨就天陰。
日落紅云起,明日紅日升。霧露出好天,不要問神仙。
曉雨就停一天晴。寒露北風吹,畦畦要灌水。早霧不出門,晚霧行千里。
小暑怕東鳳,大暑怕紅霞。六月初一雷,風雨不會來。七月初一雷,一雷九臺雨水多。
夏至西北風,瓜菜落蘇全爛光。東閃太陽紅,西閃雨蓬蓬,北閃落大雨,南閃干松松。
立秋雷,田半收。中秋晴,月當空,稻谷棉花堆成堆。
重陽無雨一冬晴。秋前北風雨,秋后北風晴。秋后北風田里干。
秋冬西北風,日日好日旺.。...霧罩地,蓑衣披。
初一月半子午潮。初三十八點心潮。十一十二,(潮水來)吃飯不及。
初八念三,早夜潮來。念五六,溝里干畢駁。初十潮,無得搖。初八念三,卯酉翻灘。
初一雨,初二晴,初三雨,落半月。上半月,雨水看初三,下半月,陰晴看十八。
日出燕脂紅,不是雨來便是風。東藿日頭西藿雨。
日剎落雨。(日出是如有帶狀黑云遮住,則要有雨)
大寒不寒,人畜病多。臘雪春垟,棉花藏到正梁。
冰斷麥根,牽斷磨繩。
句句農諺,心香一支,獻給生我養我的故鄉,獻給教我成長的父老鄉親!
由此可見,歷法是與天文學有關的。的確,古代歷法的制訂及其不斷地完善正是與天文學的發展密切相關的,因而古人也往往將“天文”與“歷法”并稱。不過,古代天文學中既有現代天文學的天象觀測的科學成分,又有星占、星命等神秘的數術方面的內容;古代歷法學中也有與之類似的內容。如《漢書·藝文志》上所說:
“歷譜者,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古圣王必正歷數,以定三統服色之制,又以探知日月五星之會。兇厄之患,吉隆之喜,其術皆出焉。此圣人知命之術也,非天下之至材,其孰與焉!”
這段話比較集中地概括了古今歷法學的異同。“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這與現代歷法學的旨歸是一致的;至于由此“以定三統服色之制”。知“兇厄之患,吉隆之喜”,就是古代歷法學所特別關注的內容,而非現代歷法學所能理解和接受的了。也正是后者,才使得歷法學在古代被推崇為“圣人知命之術”,其中奧妙,非常人所能參透。
如探討某日娶媳婦是否合適恰當之事,這也是古代歷法探討的內容;而今天的歷法,則不包括這些。現代歷法學所關注的時間推算和日歷編制之類的活動,只占古歷中的很小一部分,當然,這一小部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不過,由此看來,古代的歷法學倒不如說成是“黃道吉日,黑道兇日的喜忌之學”了。也正因為如此,古人才將歷法類書籍歸入數術類之中。
而用歷法討論喜忌,這在古代可謂源遠流長,內容也極為復雜。如東漢王充在《論衡》中即提到了葬歷、祭祀歷、沐歷、裁衣歷、工伎歷、堪輿歷等六種歷書,它們涉及到中國古代的禮樂、征伐、祭祀、修建、婚喪,乃至除草、縫衣、洗頭等各方面的吉兇喜忌,簡直可以說是古代的生活百科全書。
又如清代乾隆皇帝欽定的《協紀辨方》書,
可以看作是古代用歷法討論喜忌的集大成之作。其中,頭兩卷的“本原”部分,共有三十多個條目,包括河圖、洛書、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十二律、二十八宿、四序、六辰、十二月辟卦、五行、三合、二十四方位、納甲、納音、墓龍變運、游年變卦等,可以看作是古代歷法喜忌的基本要素和原理。
由此,我們也可以窺探出一點兒古代歷法的社會功能和文化意義,它們實在并非現代人通常所了解的“歷法”內容所能涵蓋得了的。故而把它歸入“數術”之中也就深有緣由了!
陽歷(即公歷)是世界上多數國家通用的歷法,由"儒略歷"修訂而成。儒略歷是公元前46年,古羅馬統帥儒略、愷撒決定采用的歷法。
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運動作為根據的歷法。它以地球繞太陽一周(一回歸年)為一年。一回歸年的長度是365.2422日,也就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積累4年共有23小時15分4秒,大約等于一天,所以每4年增加1天,加在2月的末尾,得366天,就是閏年。但是4年加1天實際回歸年多了44分56秒,積滿128年左右就又多算了一天,也就是在400年中約多算了3天。
陽歷閏年規定:公元年數可用4整除的,就算閏年;為了要在400年減去多算的3天,并規定公元世紀的整數,即公元年數是100的整數時,須用400來整除的才算閏年,如1600年、2000年、2200年、2400年就是閏年。這樣就巧妙地在400年中減去了3天,陽歷規定每年都是12個月,月份的大小完全是人為的規定,現在規定每年的1、3、5、7、8、10、12月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為小月,每月30天;2月平年是28天,閏年是29天。
陰歷,是根據月相圓缺變化的周期(即朔望月)來制訂的。因為古人稱月亮為太陰,所以又有太陰歷之稱,是純粹的陰歷,我國使用"農歷",一般人叫它"陰歷",那是不對的。農歷不是一種純粹的陰歷,而是"陰陽歷"。
陰歷把月亮圓缺循環一次的時間算做一個月,12個月算做一年。然而月亮圓缺循環一次--一個朔望月,是29天12時44分3秒,比29天多,又比30天少。為方便,陰歷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月兩種,逢單的月是大月30天,逢雙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共是354天。
實際上,一個朔望月并不正好等于一個大月和一個小月的平均數--29天半,而是比29天半多44分2.8秒。所以12個朔望月實際上要比354天多8小時48分34秒,30年就要多出11天。因此,陰歷30年中就要安插11年閏年,每逢閏年就在12個月多加一天。陰歷的閏年是355天。這樣,陰歷每30年中有19年354天,11年355天,平均一年的長度是354天8小時48分。它的一年比回歸年差不多短了11天。3年就短一個多月,17年就要短6個多月了。所以使用這種歷時,新年不一定在冬天過,它可以在春天過,也可以在夏天或秋天過。它的惟一好處就是陰歷上的每一個日期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狀。
陰歷作為一種歷法,由于它與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不相協調,所以當今世界上除了幾個伊斯蘭教國家因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國家一般已經廢棄不用了。
現在所有的農歷,據說我們的祖先遠在夏代(公元前17世紀以前)就使用了這種歷法。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夏歷。解放后還仍然叫做夏歷,1970年以后我國改稱為"農歷"。至于"農歷"一名的由來,大概因為由于自古以農立國,所以制訂歷法必須為農業服務。
農歷的歷月是以朔望月為依據的。朔望月的時間是29日12小時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農歷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純粹的陰歷并不完全一樣,因為純粹的陰歷是大小月交替編排的,而農歷年大小月是經過推算決定的。
農歷每一個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陽地球中間,且以黑著的半面對著地球的時候)。有時可能出現兩個大月,也可以連續出現兩個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農歷的每100個歷月里約有53個大月和47個小月。
農歷是基本上以12個月作為一年的,但12個朔望月的時間是354.3667日,和回歸年比起來要相差11天左右。這樣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個多月。
為了要把多余的日數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個月,這就是農歷的閏月。有閏月的一年也叫閏年。所以農歷的閏年就有13個月了。至于閏哪個月是由節氣情況決定的。
常識普及:為什么說農歷不等于陰歷?
陰歷就是農歷嗎?非也。農歷和陰歷,不是一回事。且聽道叔一一道來。
第一、陰歷以“初幾、十幾...”等等表示,而農歷不是!
陰歷,又稱太陰歷,是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個月。平時我們說“初幾、十幾...”等等這些表示的是陰歷,并非農歷。
農歷,又可以稱為“陰陽歷”。這種歷法,在農業社會,是以24節氣來指導農業生產活動,所以,稱為“農歷”。過去,是以天干地支表示的,不過,現在除了在周易應用方面以外,基本沒有人說得出來。比如“壬辰月、癸酉日,壬辰月、甲戌日...”等等。
第二、陰歷與農歷的月份劃分時間不同。
陰歷,每個月以初一為始,至廿九或三十為止。比如:央視年年都說的“農歷年初一”,其實是陰歷正月初一!(陰歷正月時間劃分,對應陽歷是從2016年2月8日至3月8日止)
農歷,其月份的時間范圍以24節氣劃分(詳見如下圖),比如:2016年農歷正月的時間范圍是(陽歷2016年2月4日—3月4日)(以立春為始,包含立春、雨水兩個節氣,前是節,后是氣)。這里說的“立春”,就是每年生肖劃分的真正分界線!而不是在陰歷正月初一。
再舉例:
猴年陰歷四月份劃分:從四月初一至四月廿九,即陽歷5月7日-6月4日止。
猴年農歷四月份劃分:陽歷2016年5月5日—6月4日止,以立夏為開始,經歷“立夏”、“小滿”兩個節氣。
其余參考下圖,因為每年差不多,有時會相差一兩天,或自行查詢一下當年的黃歷,就明白了。不再詳述。
農歷的月份劃分,還不明白?噢,釋尊!無量天尊!...
好吧!你就查黃歷,見到那天有如這些字眼,就是那個月的開始了:立春(農歷正月始)、驚蟄(農歷二月始)、清明(農歷三月始)、立夏(農歷四月始)、芒種(農歷五月始)、小暑(農歷六月始)、立秋(農歷七月始)、白露(農歷八月始)、寒露(農歷九月始)、立冬(農歷十月始)、大雪(農歷十一月始)、小寒(農歷十二月始)。
道叔關于歷法一些答疑
問:看八字需要提供給你什么歷?陰歷還是陽歷?還是兩種都提供?
答:你給我陰歷、陽歷、農歷、藏歷、佛歷...(后面的歷法名稱純屬惡搞)甚至啥啥歷、哈哈歷、某某歷、無無名歷...也一樣!只要你注明提供的是哪一種歷法就可以了。比如某人出生在今天,是什么信息。不管哪一種歷法,都會同指向今天的。我們要的是那天的時間坐標。周易算命,關鍵是看五行干支,不是看你是什么歷法。比如,今天是2016年陽歷4月22日,陰歷是三月十六,都是今天的坐標!而周易算命,就要根據這個時間,排出五行干支,即所謂“八字”,比如出生在今天的上午9點30分,生辰八字干支組合,就是:丙申、壬辰、甲戌、己巳 (懂了吧?這就是根據8個字為基本信息,還有大運、流年等。和陰歷初幾啊,十幾啊,沒有半毛關系)
問:道叔,2012年有閏四月,其實,閏四月就是陰歷五月嗎?
答:閏月,這是陰歷特色!是置閏方法,用來調整陰陽歷法與日月星辰運轉的同步。
因為地球繞太陽一周(陽歷規律),與月球繞太陽一周(陰歷規律),所需時間不同,導致陽歷和陰歷之間出現了時間差,陰陽歷以朔望月的長度(29.5306日)為一個月的平均值,全年12個月,同回歸年(365.2422日)相差約10日21時,為了讓陰歷、陽歷盡量同步,所以,人為地給陰歷置定了閏月,每三年閏一個月,五年閏二個月,十九年閏七個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后叫“閏某月”。所以,閏四月不等同于陰歷五月。其余閏月亦同理。
問:紀念生日是以陽歷準還是陰歷準?
答:你是太陽的后裔,就用陽歷紀念過生日吧,如是月亮的后裔,就用陰歷咯!哈哈!!說笑!如果一定要說,哪種歷法紀念生日更準的話,當然是陽歷。因為陽歷沒有閏月之說。
不過,我個人覺得,紀念生日而已,以陰歷,或陽歷都無所謂的。相信周易算命的話,記準自己出生年月日時,以便運算就可以了。至于每年的生日,以陽歷,還是陰歷,真的無所謂,根據你的喜好而定即可。只不過,別忘記了是你的出生日,也是你媽媽的受難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