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術甘湯出自《傷寒論》,由茯苓、桂枝、白術、甘草組成。方中茯苓健脾利水,桂枝通陽化氣,白術健脾燥濕,甘草調和脾胃,四藥合用,藥少力專,共達健脾利濕、溫化痰飲之功。
本方所主,概要有四。一為虛,指中焦陽虛,脾失健運,見神疲乏力、頭目眩暈;二為實,指因脾失健運,水氣不化,聚濕成飲,或上凌心肺見胸悶心悸,短氣而咳;或水漬大腸,腹痛泄瀉;三是寒,指陽虛陰盛,濕從寒化,見身痛水腫、寒濕腳氣;四為瘀,乃濕濁之羈,痰瘀膠結,痹阻血絡,而見寒濕痹癥。筆者體會,只要辨證精當,切中病機,每能應手取效。此舉痛證醫案數則,以窺一斑。
一、頭痛 李某,男,37歲,1999年10月11日診。自訴半月前冷水淋浴后頭頂疼痛,有束緊沉重感,服感冒藥及去痛片等未效。現疼痛加重,身重惡寒,背部沉困,泛惡納呆,乏力嗜睡,舌苔薄白微膩,脈弦,有飲酒史。辨證屬脾虛濕困,外寒襲表,治宜健脾化濕、通陽解表,以苓桂術甘湯加防風9g,羌、獨活各8g,細辛4g。服3劑癥狀減輕,再進3劑諸癥消失,以劑量減半再服4劑鞏固效果。
按:寒濕內阻,膀胱經氣不暢,故見巔頂頭痛。身重惡寒,知其表邪猶在,故用苓桂術甘湯通陽化氣以安內,加防風、羌獨活、細辛以攘外,使邪從表解而取效。
二、胃脘痛 鄒某,男,27歲,2001年12月7日診。自訴兩年來胃脘疼痛反復發作無定時,遇寒加重,偶有針刺樣痛,外院胃鏡診為“慢性淺表性胃炎”。近因天氣轉寒,胃痛加重。刻下胃脘部冷痛脹悶不舒,嘔惡少食,乏力嗜睡,喜熱飲。舌苔薄白,舌質淡暗有齒痕,脈沉細無力。證屬脾胃虛弱、寒濕內阻,治宜溫脾化濕、調和肝脾,用苓桂術甘湯加土茯苓30g、生苡仁30g、吳萸6g、黃連6g、郁金10g。服3劑痛減,再進10劑諸癥消失,去吳萸加紅花9g、敗醬草20g,服藥月余,復查胃鏡未見明顯異常,追訪2年未發。
按:中焦虛寒,久則濕結血瘀,用苓桂術甘湯溫脾化濕,加左金丸及郁金調肝胃、理氣血,使脾胃升降相因,則邪去正復而病愈。
三、腰痛 韓某,女,44歲,2000年12月19日診。腰痛如折,伴下肢凹陷性水腫2年余,每于秋冬加重。刻下肢痛不可俯仰,下肢凹陷性水腫,晨輕暮重,嗜睡乏力,尿少腹脹,不思飲食,舌苔薄白膩,舌質淡暗有齒痕,脈沉細無力。證屬脾腎陽虛,擬溫腎健脾、通陽利水,用苓桂術甘湯加黃芪30g、寄生30g、仙靈脾15g、制附片8g、澤瀉20g。服5劑癥狀減輕,小便增多,再服16劑諸癥悉除,唯有乏力,去澤瀉,加太子參15g,再進15劑以鞏固療效。此后兩年未再復發。
按:本例寒濕腰痛,陽虛為主,因病勢遷延,腎陽已衰,故脾腎俱補,陽氣充則陰寒消,腰痛水腫皆去矣。
四、痹證 麥某,男,49歲,2000年3月診。訴下肢麻木關節疼痛歷時4載,伴腰骶部及右肩及腕關節也時有酸沉疼痛,有時行走艱難。刻下疼痛發作,伴乏力頭暈,大便溏泄,嘔惡少食,舌苔白膩,舌質淡有齒痕,脈沉緩。證屬寒濕痛痹,治宜溫陽散寒、活絡通痹,方用苓桂術甘湯加木瓜15g,羌、獨活各10g,地龍9g,制附片15g,土鱉蟲9g。服7劑痛大減,步履較前輕松,再加懷牛膝15g,服16劑諸癥消失,仍以上方隔日1劑善后調理45天,行動自主,追訪2年未復發。
按:陽虛之體,寒濕痼滯,單用祛風除濕劑難以勝任。用溫通和陽之方藥,如日照當空,陰霾自散;配以地龍、土鱉蟲通經活絡,木瓜祛風勝濕,攻補兼施,陽氣來復,濕濁皆去,病則痊愈。
五、痛經 黃某,女,21歲,1999年9月13日診。訴15歲月經初期,近3年來每次行經期間均出現下腹部持續性疼痛,有時月經2~3個月一行。就診時為經期第2天,癥見月經量少,色暗紅,夾有血塊,下腹劇痛,惡心欲嘔,腰部脹痛,手足欠溫,面色蒼白,舌苔薄白,舌質暗淡,脈弦細。證屬脾腎陽虛、氣滯血瘀,治宜溫補脾腎,調沖任,通經行氣,活血止痛。藥用苓桂術甘湯,肉桂易桂枝,加補骨脂10g、仙靈脾12g、制附片8g、三棱10g、莪術10g、土鱉蟲9g,連服3劑,疼痛消失,再進3劑諸癥悉除。繼以金匱腎氣丸調理兩周。此后1年內痛經未發。
按:脾腎陽虛,沖任氣血因寒而運行不暢,以苓桂術甘湯通陽化氣,加補骨脂、制附片等補火生土,則沖任脈通,月事以時下而痛經止。
八味苓桂術甘湯
功效:溫陽化飲,利水強心。
主治:支飲(肺源性心臟病伴心衰及其他充血性心力衰竭)。
方藥:茯苓30g、桂枝12g、炒白術15g、炙甘草6g、制附片10~15g、北五加皮8~10~12g(另包)、葶藶子15~25g、丹參15~20g。
歌訣:支飲射肺又凌心,溫陽利水病方平;
桂苓術甘參附葶,北五加皮方效靈。
按:慢性支氣管炎按三焦辨證,其發展趨勢是由肺(慢性支氣管炎)及脾(肺氣腫)傳腎(肺心病)。病在上焦(肺)治之較易,傳及中焦(脾)治之較難,罹入下焦(腎)治之更難。由于腎陽虛不能溫化,脾氣虛旋運無權,以致水飲上逆,凌心犯肺,氣、水、瘀三邪互結,形成“水在心”的“支飲”之證。按照《金匱要略》的治法是“心下有水飲,胸肋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這一名方為“溫藥和之”治療痰飲病之大法而設。然則單以“和之”除對于“氣短有微飲”的部分輕型病例外,其他留飲,未必勝任。魏荔彤說:“言和之,則不專事溫補。即有行消之品,亦概其例義于溫藥之中,方謂之和之”(《金匱要略本義》)。此確為經驗之談。
本人以苓桂術甘湯為基本方,加入活血逐水、滌痰降氣等“行消之品”即為此義。附片配北五加皮,大溫心腎之陽,陽能化氣,氣能行水,水飲一除,陽光自現;丹參配葶藶子,活血逐飲能消除肺淤血和肺水腫,有力地減輕和改善心臟的負荷,很快緩解由缺氧而引起“目眩”的肺心腦病癥狀。經方加味,功力相濟,心衰能很快得到控制。
五加皮有南北之分,南五加皮屬五加科,色黃白,有類似人參的“適應原樣”作用;北五加皮屬蘿藦科,色枯黃,有毒毛旋花子甙樣的強心作用,因氣味惡香,故通稱為香加皮。據調查當前藥房,均為此物,有毒,服后有胃腸反應的副作用,但確有強心之效。應用時,當精審劑量,把握分寸,配方應另包,便于病家識別。偶有反應,可以減量或撿去。
苓桂術甘湯苓桂術甘湯,出《金匱要略》方。組成:茯苓四兩,桂枝、白術各三兩,甘草二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具有溫陽化飲,健脾利濕的作用。主治中陽不足之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 □ 方劑名稱: 苓桂術甘湯 □ 藥物組成:
茯苓四兩(12克) 桂枝去皮三兩(9克) 白術二兩(6克)
甘草炙二兩(6克) □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1200毫升),煮取三升(600毫升),去滓,分溫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 功效:
溫陽化飲,健脾利濕。 □ 主治:
中陽不足之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 ◇ 病癥分析: 脾陽不足,健運失職,則濕滯而為痰為飲。而痰飲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停于胸脅,則見胸脅支滿;阻滯中焦,清陽不升,則見頭暈目眩;上凌心肺,則致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沉滑或沉緊皆為痰飲內停之征。 ◇ 方解: 點此觀看方解 ◇ 臨床應用及研究: 1. 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中陽不足痰飲病之代表方。臨床應用以胸脅支滿,目眩心悸,舌苔白滑為辨證要點。2. 加減變化 咳嗽
痰多者,加半夏、陳皮以
燥濕化痰;心下痞或腹中有水聲者,可加枳實、
生姜可消痰散水。3. 現代運用 本方適用于
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心源性
水腫、慢性腎小球腎炎水腫、梅尼埃病、神經官能證等屬水飲停于中焦者。4. 使用注意 若飲邪化熱,咳痰粘稠者,非本方所宜。 □ 用藥禁忌:本方藥性偏溫,對中醫辨證屬陰虛,津液不足者,用之宜慎。 □ 臨床應用 1.冠心病:用本方加味:茯苓30g,桂枝10g,白術25g,甘草5g,丹參25g,半夏15g,雞血藤25g,黃芪20g。日1劑水煎服。治療冠心病心絞痛16例。本組患者病程均在2年以上,其中2-4年13例,5-7年3例,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齡48-50歲6例,51-55歲8例,55歲以上2例。結果:顯效(服藥15劑,癥狀消失,心電圖正常)10例;有效(服藥25劑,癥狀明顯改善,心電圖缺血改善,室早減少)5例;無效(服藥35劑,癥狀,心電圖無變化)1例。 2.
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用本方加味:茯苓20g,桂枝、葶藶子、車前草各15g,檳榔12g,白術甘草各10g。每日1劑,水煎服。6劑為1療程。兼氣滯胸悶加枳實、
厚樸各10g;低熱盜汗加
鱉甲、桑葉各10g;大便干燥加當歸、郁李仁各10g。另配用抗癆西藥異煙肼0.1g,每日3次,共服1年。治療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49例,男37例,女12例,年齡11-50歲;X線攝片合并肺結核者8例,無原發病灶者41例;小量積液15例,中等量積液28例,中等量以上積液6例;病史在3月以下至1年以上。結果:服藥1-2個療程后,中等量以上積液即可減為中等量;中等量積液則減為小量;小量積液能完全消失,共49例。其中積液消除最長36日,最短18日,平均24日,有效率為100%。 3.秋季腹瀉:用本方加味:茯苓9g,炒白術5g,桂枝3g,甘草2g,
肉桂1-2g,
車前子3g,澤瀉4g,神曲3g。嘔吐者加制半夏4g。日1劑,分2-3吹口服。對照組:慶大霉素2000-3000U/kg體重,日2次。氫芐青霉素50mg/kg體重,日2次;氟哌酸5mg/kg體重,日3次;胃蛋白酶合劑2-5ml/次,日3次。其他治療措施:如禁食、補液及對癥處理兩組患者相同。3日為1個療程。治療虛寒型秋季腹瀉。其中苓桂術甘湯治療組30例,對照組30例。60例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2個月至2歲3個月。兩組患者辨證均為虛寒型,一般情況及病情比較無顯著差異。療效標準:痊愈:治療6日,腹瀉、發熱、嘔吐及上呼吸道癥狀消失,脫水糾正;無效:治療6日以上,病情無好轉改用其他治療方法。結果:治療組痊愈30例:平均瀉止天數2.2日,治愈率100%。對照組痊愈26例,平均止瀉天數4.4日,治愈率86.7%。兩組患者的療效(72小時內瀉止為特效)比較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高度差異性(P<0.01)。平均瀉止天數差異非常顯著(P<0.01)。 4.器質性肝郁
脾虛證:用本方加味:白術40-100g,桂枝15-20g,茯苓20g,甘草10g,三棱5-25g,莪術15-25g。文火水煎3次,取藥液600ml,早、晚各服1次,每次20ml,每療程4-6周,用藥期間,忌食生、涼、
油膩食物。治療器質性肝郁脾虛證126例,其中男76例,女50例,男:女=1.52:1;32-49歲46例,50-59歲34例,60-69歲34例,70-76歲12例;病程最短2個月,病程最長24年,平均1.5年。結果:痊愈:癥狀全部消失,勝任原來工作,45例;基本痊愈,癥狀大部分消失,能勝任工作,共30例,好轉:癥狀有所好轉,但癥情有所反復,程度輕,共39例。 5.美尼爾氏病:用本方加味:
云苓3Og,桂枝10g,白術15g,甘草5g,澤瀉20g代赭石30g(先煎)。每日1劑,清水煎服。眩暈劇烈者加天麻10g,夏枯草5g;惡心嘔吐者加法夏10g,吳萸5g,生姜3片;耳鳴耳聾者加遠志10g,石菖蒲10g;肢冷加熟附子159g,
黨參15g。治療美尼爾氏病53例,其中男21例,女32例;年齡30-45歲。結果:近期治愈(癥狀完全消失,行動自如)者32例,好轉(癥狀明顯減輕)1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2.5%。 6.病毒性角膜炎:用本方加附子:茯苓30g,桂枝10g,白術30g,甘草10g,熟附子10-15g。兼胞輪紅腫,加甘菊花30g、車前子30g,腰膝酸冷等陽虛之作,重用附子20-30g,兒童劑量酌減,水煎每日1劑,早晚分服。治療病毒性角膜炎31例,均有起病急、羞明流淚,疼痛,異物感等,繼則黑睛出現翳障,呈點狀、星狀。其中男17例、19只眼,女14例、16只眼;年齡10-65歲;發病最短2日,最長者1個月。結果:服藥7劑,翳障消退者9例、10只眼;服藥14劑,翳障消退者10例、12只眼;服藥21劑,臀障消退者5例、5只眼;眼藥30劑,翳障消退者3例、3只眼;無效4例、5只眼;總治愈率為87.0%。 7.異位性皮炎:用本方:茯苓4g,桂枝3g,白術2g,甘草3g。加水400ml,煎至200ml,去滓,分2次飯后服。治療異位性皮炎1例,經用藥1年后獲的痊愈,半年后隨訪,一直未見復發。 □ 藥理作用
抗心肌缺氧缺血,心律失常及正性肌力作用 (1)苓桂術甘湯制成198%煎液,小鼠腹腔注射苓桂術甘湯20mg/kg、等容量的心得安溶液(20mg/kg)、生理鹽水,20分鐘后,分別將小鼠移入底部盛有新鮮鉆石灰的150ml廣口瓶中,加蓋密封,觀察其存活時間。結果表明,苓桂術甘湯能延長缺氧條件下小鼠的存活時間。上述苓桂術甘湯組、生理鹽水組給藥20分鐘后再分別給予異丙腎上腺素2mg/kg,并立即放入廣口瓶內密封,觀察其存活時間,結果表明苓桂術甘湯具有調節異丙腎上腺素增加心肌牦氧量的作用。(2)對異丙腎上腺素所致大鼠心肌缺血有明顯保護作用:將健康大鼠30只隨機分成三組,先以2.5%戊巴比妥按30mg/kg腹腔注射,作輕度麻醉,20分鐘后記錄標準Ⅱ導聯及胸前導聯心電圖,然后Ⅰ組腹腔注射桂術甘湯13ml/kg,Ⅱ組lmg/kg注射等容量心得安,Ⅲ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鹽水,給藥20分鐘后,再分別腹腔注射異丙腎上腺素2mg/kg,并記錄即時、5分鐘、10分鐘、20分鐘、30分鐘各時間的標準Ⅱ導及胸前導聯心電圖,以20分鐘時心電圖的ST段偏移總毫伏數、出現ST段異常偏移數(NST)以及ST段偏移平均值作為心肌缺血和評定藥物對抗作用的指標。結果:苓桂術甘湯能緩解異丙腎上腺素所致之心肌缺血,與生理鹽水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意義。(3)苓掛術甘湯對氯仿所致小鼠室顫有明顯保護作用:苓桂術甘湯(16只小鼠)、生理鹽水(15只),20ml/kg分別給小鼠腹腔注射,30分鐘后,將小鼠分別放入盛有含1ml氯仿棉球的廣口瓶里,加蓋密封,至呼吸停止時,立即取出迅速安裝標準Ⅱ導聯,觀察室顫發生率,結果,苓桂術甘湯組室顫出現率為12.5%(2/16),生理鹽水組出現率為73.3%(11/15),兩組相比,差異有極顯著性意義。(4)對戊巴比妥鈉所致家兔心衰的影響:將健康家兔19只,隨機分成2組,以2%戊巴比妥鈉30mg/kg耳緣靜脈注射麻醉,氣管插管正壓呼吸,用0.1%肝素作肝素化抗凝,以自制聚乙烯導管從左頸總A插入左心室,記錄左室壓力曲線、左室壓力變化速率、Ⅱ導心電圖、壓力-壓力變化速率環以及壓力速度環。在插管術完成,圖形穩定15分鐘后,由耳緣靜脈以微量給藥泵連續小量注射0.5%戊巴比妥鈉溶液,造成心衰。心衰指標穩定7-10分鐘后,由腹腔注射苓桂術甘湯6ml/kg或等容量生理鹽水,并觀察記錄各指標的變化,結果,60分鐘時,給藥組的上述各指標的恢復均較對照組為優,差異有顯著意義,表明苓桂術甘湯能促進家兔衰竭心臟的恢復。 2.苓桂術甘湯對免疫功能低下模型小鼠的免疫調節作用機制 近交系昆明種小鼠以環磷酰胺(Cy,80mg·kg-1,ip,qd×1)誘導免疫功能低下模型,用苓桂術甘湯(42 .90、21. 45、4 .29g·kg-1)連續灌胃(ig)給藥10d,分別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法和小鼠胸腺細胞氚標胸腺嘧啶核苷(3H-TdR)摻入法檢測T細胞亞群及IL-2活性。結果:苓桂術甘湯(42.90 g·kg-1)能明顯提高Cy所致免疫抑制模型小鼠T細胞總數、 L3t4+、Lyt2+細胞百分率及L3t4+ / Lyt2+比值,糾正T細胞亞群紊亂,明顯增加IL-2活性,與Cy模型組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苓桂術甘湯對Cy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改善作用與其促進TH細胞功能、恢復T細胞亞群的比例、增強IL-2活性有關。
腎著湯 (《金匱》。一名甘姜苓術湯)治傷濕身重,腹痛腰冷,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腎主水,濕性下流,必舍于其所合而歸于坎勢也。腰為腎之府,冷濕之邪著而不移,故腰冷、身痛,是著痹也。
此由身勞汗出,衣裹冷濕,久久得之);《宣明》用治胞痹,膀胱熱痛,澀于小便,上為清涕(風寒濕邪客于胞中,氣不能化,故水道不通;足太陽經上額絡腦,太陽經氣不得下行,上入腦而流干姜(炮)茯苓(四兩)甘草(炙)白術(炒,二兩。)有寒者加附子。《經心錄》加肉此足太陰、太陽藥也。干姜辛熱以燥濕,白術苦溫以勝濕,茯苓甘淡以滲濕,甘草甘平,和中而補土。此腎病而皆用脾藥,益土正所以制水也(喻嘉言曰∶腰冷如坐水中,非腎之精氣冷也,故飲食如故,便利不渴,且與腸胃之腑無預,況腎臟乎。故但用甘溫從陽,淡滲行水之
[利濕之劑] 舟車丸 |
(河間仿仲景十棗例制此湯,治一切水濕)治水腫水脹,形氣俱實(腫脹者,水道壅遏也,形氣俱實,口渴面赤,氣粗腹堅,大小便秘也。陽水先腫上體肩背手膊,手三陽經;陰水先腫下體腰腹脛,足三陰經。腫屬脾,脹屬肝,腫則陽氣猶行;如單脹而不腫者,名蠱脹,為木橫克土,難治。腫脹朝寬暮急,為血虛,暮寬朝急,為氣虛,朝暮俱急,為氣血兩虛。腫脹由心腹而散四肢者吉,由四肢而入心腹者危。男自下而上,女自上而下者,皆難治。腫脹唇黑則傷肝,缺盆平則傷心,臍出則傷脾,黑牽牛(四兩,炒)大黃(二兩,酒浸)甘遂(面裹煨)大戟(面裹煨)芫花(醋炒)此足太陽藥也。牽牛、大黃、大戟、芫花、甘遂皆行水之厲劑也然腫屬于脾,脹屬于肝;水之不行,由于脾之不運;脾之不運,由于防水而洋溢也。青皮、木香疏肝泄肺而健脾,與陳皮均為導氣燥濕之運則腫消也;輕粉無竅不入,能去積痰,故少加之;然非實證,不可戟、青皮、陳皮、木香,加芒硝、郁李仁,名浚川散,姜湯下五分∶ |
[利濕之劑第十二] 疏鑿飲子 |
治遍身水腫,喘呼口渴,大小便秘(上證為濕熱甚而氣尚實也,此為陽水。陽水見陽證,脈必沉數;陰水見陰證,脈必沉遲)。 羌活秦艽檳榔商陸椒目大腹皮茯苓皮木通澤瀉赤小豆各等分。加姜皮煎。 此足太陽、手足太陰藥也。外而一身盡腫,內而口渴便秘,是上下表里俱病也。羌活、秦艽水于之水,達于小腸;澤瀉瀉脾腎之水,通于膀胱(二物瀉水,實瀉火也)。上下內外分消其熱,亦猶神禹疏江鑿河之意也(經曰∶腎何以主水,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腎何以聚水而生病,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水聚而從其類也。故水病下為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喻嘉言曰∶胃為水欲之海,五臟六腑之源。脾不能散胃之水精于肺,而病于中;肺不能通胃之水道于膀胱,而病于上;腎不能司胃之關,時其輸泄,而病于下;以致積水浸淫,無所底止。王好古曰∶水者,脾肺腎三經所主,有五臟、六腑、十二經之部,分上頭面、中四肢、下腰腳,外皮膚、中肌肉、內筋骨,脈有尺寸之殊,浮沉之別,不可輕瀉藥,當知病在何經何臟,方可用之。按∶水腫有痰阻、食積、血瘀致清不升、濁不降而成者,有濕熱相生、隧道阻塞而成者,有燥熱沖激,秘結不通而成者,證屬有余;有服寒涼、傷飲食、中氣虛衰而成者,有大病后正氣衰憊而成者,有小便不利、水液妄行、脾莫能制而成者,證屬不足;宜分別治之。然其源多因中氣不足而起。《醫貫》曰;治腫滿先以脾土為主,宜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或疑水脹喘滿,而純補之劑不益脹滿乎,曰∶肺氣既虛,不可復行其氣;腎水既衰,不可復利其水;純補之劑,初覺不快,過時藥力得行,漸有條理矣。昂按∶此即《內經》塞因塞用之義)。 |
[利濕之劑第十二] 實脾飲 |
(嚴氏)治肢體浮腫,色悴聲短,口中不渴,二便通利(脾胃虛寒,土不能制水,故水妄行而浮腫白術(土炒)茯苓甘草(炙)濃樸(姜炒)大腹皮草豆蔻木香木瓜附子黑此足太陰藥也。脾虛故以白術、苓、草補之;脾寒故以姜、附、草蔻溫之;脾濕故以大腹、然土使木不克土而肝和,則土能制水而脾實矣。經曰∶濕勝則地泥,瀉水正所以實土也(朱丹溪曰∶治水腫宜清心火、補脾土,火退則肺氣下降而水道通,脾旺則運化行而清濁分,其清者復回為氣為血為津為液,濁者為汗為溺而分消矣。又曰∶水病當以健脾為主,使脾實而氣運,則水自行,宜參苓為君,視所挾證加減。茍徒用利水藥,多致不救。喻嘉言曰∶治水以實脾為先,不但陰水為然。然陰水者,少陰腎中之真陽衰微,不能封閉而泛濫無制耳,方中不用桂而用濃樸、木香,尚有可議耳。按∶治水有三法;實土者,守也;泄水者,攻也;兼之發汗, |
[利濕之劑第十二] 五皮飲 |
(《澹寮》)治水病腫滿,上氣喘急,或腰以下腫(脾虛不能制水,故傳化失常,腎水泛濫,反漬脾土五加皮地骨皮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一方五加易陳皮。羅氏∶五加易桑白皮,治病后脾肺氣虛而致腫滿。 此足太陽、太陰藥也。五加祛風勝濕,地骨退熱補虛,生姜辛散助陽水為陰邪,大腹下氣行水,茯苓滲濕健脾。于散瀉之中,猶寓調補之意。皆用皮者,水溢皮膚,以皮行皮也。 麥門冬湯治水溢高原,肢體皆腫(經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上焦不治,水溢高原;中焦不治,水停中脘;下焦不治,水蓄膀胱。經曰∶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則為脹。下焦少陽經氣,當相火之化,相火有其經無其臟腑,游行于五者之間,故曰少陽為游部,其經脈上布膻中、絡心包,下出委陽、絡膀胱,豈非上佐天施,下佐地生,與手厥陰相表里,以行諸經者乎。故腎經受邪,則下焦之火氣郁矣,郁則水精不得四布,而水聚矣,火郁之久必發,則與沖脈之屬火者同逆而上。沖為十二經脈之海,其上者出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并少陽,下足,滲三陰,灌諸絡;由是水從火溢,上積于肺而為喘呼不得臥,散于陰絡而為腫,隨五臟之虛者,入而聚之,為五臟之脹,皆相火泛濫其水而生病者也。非相火則水不溢而止,為積水。昂按∶經曰∶諸腹脹大,皆屬于熱。 諸病 |
[利濕之劑第十二]
羌活勝濕湯(《局方》)治濕氣在表,頭痛頭重;或腰脊重痛;或一身盡痛,微熱昏倦(濕氣在表,外傷于濕也。
濕之為邪,著而不移;著于太陽則頭項腰脊痛,著于太陰則肩背痛,著于陰陽之經則一身盡痛,李東垣曰∶通用之方。)羌活獨活(一錢)川芎本防風甘草(炙,五分)蔓荊子(三分。)如身重,腰此足太陽藥也。經曰∶風能勝濕(如物之濕,風吹則干),羌、獨、防、、芎、蔓皆風藥也,濕氣在表,六者辛溫升散,又皆解表之藥,使濕從汗出,則諸邪散矣(本專治太陽寒濕,荊防善散太陽風濕,二活祛風勝濕、兼通關節,川芎能升厥陰清氣、上治頭痛,甘草助諸藥辛甘發散為陽,氣味甘平,發中有補也)。若水濕在里,則當用行水滲泄之劑(喻嘉言曰∶經曰∶濕土甚為熱,表之則易,下之則難,故當變常法而為表散。吳鶴皋曰∶脾弱濕傷者,二陳、平胃之類主之;濕盛濡泄者,五苓、六一之類主之;水腫發黃者,五皮、茵陳之類主之。今濕流關節,非前藥所宜矣。無竅不入,惟風為能,故凡關節之病,非風藥不能到也。《三因》用此湯加柴胡五分,治臥而多驚悸,多魘溲者,邪在少陽、厥陰也。如淋,加澤瀉五分。經曰∶肝腎之病同一治,此下焦風寒、三經合病,非風藥行經不可也)。
本方除獨活、蔓荊、川芎、甘草,加升麻、蒼術,名羌活除濕湯∶治風濕相搏,一身盡痛。本方除川芎,加黃、當歸、蒼術、升麻,名升陽除濕湯∶治水疝腫大,陰汗不絕。再加麥
[利濕之劑第十二] 麥門冬 |
(五十枚,姜炒)粳米(五十粒)此手太陰藥也。吳鶴皋曰∶肺非無為也。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醫之母;此治病必求其本也。或問此證何以辨之,曰肢體皆腫,小腹不急,初起便有喘滿,此其候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