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咽干方劑(收集整理)
1、龍麝紫芝煎
【處方】何首烏1兩,天麻1兩(去苗),吳白芷1兩,防風1兩(去苗),羌活1兩(去苗),甘草1兩(炙),黑附子1兩(炮),甘松1兩,胡椒1兩,良姜1兩,零陵香1兩,藿香葉1兩,肉桂1兩,川姜(炮)1兩,白檀半兩,麻黃(去節)1兩,龍腦2分半,麝香2分半。
【制法】上為細末,炒米粉4兩,黃色糯米粥汁,入白蜜2兩和就,作鋌子,1寸半長。
【功能主治】一切諸風,半身不隨,口眼斜,頭旋耳鳴,鼻塞咽干,四肢麻木疼痛,痰毒下注,腰膝沉重,筋攣骨冷,皮膚瘙癢,昏迷困倦,飲食進退,行步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1鋌,細嚼,茶酒送下。如病重,每服3鋌子,日3次。
【摘錄】《御藥院方》卷一
2、柴胡石膏散
【別名】柴胡升麻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處方】赤芍藥 柴胡(去苗)前胡(去苗)石膏(煅)干葛各1.5千克 升麻750克 黃芩 桑白皮各1.26千克 荊芥穗(去土)1.11千克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解表清里。主時行瘟疫,壯熱惡風,頭痛體疼,鼻塞咽干,心胸煩滿,寒熱往來,痰盛咳嗽,涕唾稠粘。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淡豉10粒,煎至100毫升,去滓,稍熱服。小兒分作三服,量大小加減,不拘時候。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3、八風丹
【處方】滑石(細研)、天麻(酒浸),各一兩。龍腦(研)、麝香(研),各一分。白僵蠶(微炒)、白附子(炮),各半兩。半夏(白礬制)二兩,寒水石(火燒通赤.細研.水飛)半斤。
【炮制】上件藥,搗羅為細末,入研者藥同研令勻,煉蜜和圓如櫻桃大。
【功能主治】治諸風及痰熱上攻,頭痛面赤,目眩旋運,鼻塞咽干,頸項不利,痰唾稠濁,神情如醉,百節疼痛,耳嘯蟬嗚,面上游風,口眼蠕動。
【用法用量】每服一圓,細嚼,溫荊芥湯下,茶清亦得,食后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4、薄荷湯
【處方】荊芥穗、鹽(炒),各三斤;雞蘇葉七斤半,瓜蔞根十一兩,縮砂仁三兩,甘草(炒)四斤。
【炮制】上為末。
【功能主治】消風壅,化痰涎。治頭昏目眩,鼻塞咽干,心胸煩悶,精神不爽。
【用法用量】每服一錢,沸湯點,食后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5、柴胡升麻湯
【處方】柴胡(去苗)、干葛、荊芥(去梗)、赤芍藥、石膏,各一錢半。前胡(去苗)、升麻、桑白皮、黃芩,各一錢。
【功能主治】治時行瘟疫,壯熱惡風,頭痛體疼,鼻塞咽干,咳嗽涕唾稠黏。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三片,豆豉二十粒,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6、八風丹
【別名】八風丸(《圣濟總錄》卷十六)。
【處方】滑石(細研)天麻(酒浸)各30克 龍腦(研)麝香(研)各0.3克 白姜蠶(微炒)白附子(炮)各15克 半夏(白礬制)60克 寒水石(火燒通赤,細研,水飛)250克
【制法】上藥搗羅為細末,人已研藥同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櫻桃大。
【功能主治】諸風及痰熱上攻,頭痛面赤,頭暈目眩,鼻塞咽干,頸項不利,痰唾稠濁,神情如醉,百節疼痛,耳嘯蟬鳴,面上游風,口眼蠕動。
【用法用量】每服1丸,細嚼,食后溫荊芥湯或茶清送下。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
7、薄荷湯
【處方】縮砂仁3兩,瓜蔞根11兩,甘草(炒,銼)4斤,雞蘇葉7斤半,荊芥穗3斤,鹽(炒)3斤。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消風壅,化痰涎。主頭昏目眩,鼻塞咽干,心胸煩悶,精神不爽。
【用法用量】每服1錢,食后沸湯點服。
【摘錄】《局方》卷十
8、柴胡升麻湯
【處方】柴胡(去蘆)、前胡(去蘆)、干葛、石膏(煅)、赤芍藥,各十兩。升麻五兩,荊芥(去梗)七兩半,黃芩(去粗皮)、桑白皮,各六兩半。
【炮制】上俰咀。
【功能主治】治時行瘟疫,壯熱惡風,頭痛體疼,鼻塞咽干,心胸煩滿,寒熱往來,痰盛咳嗽,涕唾稠粘。
【用法用量】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豉十馀粒,同煎一盞,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小兒更量大小加減。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9、柴胡石膏散
【處方】赤芍藥、柴胡(去苗)、前胡(去苗)、石膏(煅)、干葛,各五十兩。升麻二十五兩,黃芩、桑白皮,各三十七兩半。荊芥穗(去土)三十七兩。
【炮制】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時行瘟疫,壯熱惡風,頭痛體疼,鼻塞咽干,心胸如滿,寒熱往來,痰實咳嗽,涕唾稠粘。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姜三片,豉十馀粒,同煎七分,去滓,稍熱服。
小兒分作三服,更量大小加減,不計時候。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10、茯神湯
【別名】茯神散
【處方】茯神(去木)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柴胡(去苗)1兩半,黃連(去須)1兩半,貝母(去心,焙)1兩半,秦艽(去苗土)1兩,檳榔(銼)2兩,甘草(炙,銼)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風勞咳嗽,心躁煩熱,驚悸,鼻塞咽干,唇腫口瘡,胸滿少睡,手臂及腰腳疼。
【用法用量】茯神散(原書卷九十)。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七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柴胡石膏散 【處方】 赤芍藥、柴胡(去苗)、前胡(去苗)、石膏(煅)、干葛,各五十兩。升麻二十五兩,黃芩、桑白皮,各三十七兩半。荊芥穗(去土)三十七兩。 【炮制】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治時行瘟疫,壯熱惡風,頭痛體疼,鼻塞咽干,心胸如滿,寒熱往來,痰實咳嗽,涕唾稠粘。 【用法用量】 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姜三片,豉十馀粒,同煎七分,去滓,稍熱服。 小兒分作三服,更量大小加減,不計時候。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柴胡石膏散 【別名】 柴胡升麻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處方】 赤芍藥 柴胡(去苗)前胡(去苗)石膏(煅)干葛各1.5千克 升麻750克 黃芩 桑白皮各1.26千克 荊芥穗(去土)1.11千克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解表清里。主時行瘟疫,壯熱惡風,頭痛體疼,鼻塞咽干,心胸煩滿,寒熱往來,痰盛咳嗽,涕唾稠粘。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淡豉10粒,煎至100毫升,去滓,稍熱服。小兒分作三服,量大小加減,不拘時候。 【摘錄】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局方》卷二:柴胡石膏散 【別名】 柴胡升麻湯、柴胡石膏湯 【處方】 赤芍藥50兩,柴胡(去苗)50兩,前胡(去苗)50兩,石膏(煅)50兩,干葛50兩,升麻25兩,黃芩37兩,桑白皮37兩,荊芥穗(去土)37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外感風熱、少陽、陽明合病,壯熱惡風,頭痛身疼,鼻塞咽干,口渴心煩,咳嗽自汗,脈浮緩。時行瘟疫,心胸如滿,寒熱往來,痰實咳嗽,涕唾稠粘。傷風,及陽氣郁遏,元氣下陷。春夏感冒,聲重聲啞,甚至痰壅氣喘,咳嗽咽干,自汗。 【用法用量】 柴胡升麻湯(原書同卷寶慶新增方)、柴胡石膏湯(《奇效良方》卷十)。 【各家論述】 《醫方集解》:柴胡平少陽之熱,升、葛散陽明之邪,前胡消痰下氣而解風寒,桑皮瀉肺利濕而止痰嗽,荊芥疏風熱而清頭目,赤芍調營血而散肝邪,黃芩清火于上中二焦,石膏瀉熱于肺胃之部;加姜、豉者,取其辛散而升發也。 【摘錄】 《局方》卷二《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流氣飲
處方大黃(炮)、川芎、菊花(去枝)、牛蒡子(炒)、細辛(去苗)、防風(去苗)、山梔(去皮)、白蒺藜(炒.去刺)、黃芩(去蘆)、甘草(炙)、玄參(去蘆)、蔓荊子(去白皮)、荊芥(去梗)、木賊(去根.節),各一兩;蒼術(米泔浸一宿.炒控)二兩,草決明一兩半。
炮制上搗,羅為末。
功能主治治肝經不足,內受風熱,上攻眼目,昏暗視物不明,常見黑花,當風多淚,怕日羞明,堆眵赤腫,隱澀難開,或生障翳,倒睫拳毛,眼眩赤爛,及婦人血風眼,及時行暴赤腫眼,眼胞紫黑,應有眼病,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半,臨臥用冷酒調下,如嬰兒有患,只令乳母服之。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七:流氣飲處方大黃(炮)川芎 菊花(去枝)牛蒡子(炒)細辛(去苗)防風(去苗)山梔(去皮)白蒺藜(炒,去刺)黃芩(去蘆)蔓荊子(去白皮)荊芥(去梗)木賊(去根、節)甘草(炙)玄參(去蘆)各30克 蒼術(米泔浸一宿,炒)60克 草決明45克
制法上藥搗羅為末。
功能主治疏風瀉火,退翳明目。治風熱上攻,眼目昏暗,視物不明,常見黑花,當風多淚,怕日羞明,眵多赤腫,隱澀難開,或生障翳,倒睫拳毛,眼弦赤爛,及婦人血風眼,時行暴赤腫眼,眼胞紫黑者。
用法用量每服7.5克,臨臥時用冷酒調下。如嬰兒有患,只令乳母服之。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七
《幼科釋謎》卷六:流氣飲處方蟬退、甘草、羌活、天麻、當歸、防風、大黃、薄荷、赤芍、杏仁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風毒患眼。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煎服。
摘錄《幼科釋謎》卷六
《異授眼科》:流氣飲處方芍藥、茯苓、防風、甘草、柴胡、羌活、獨活、川芎、青皮、紫蘇、荊芥、麥冬、連翹、石膏。
功能主治頭風引邪,不能四散,攻入于目,目有障膜,形如垂簾者。
用法用量水煎,炮時服。
夏月,加黃連。
摘錄《異授眼科》
《局方》卷七(吳直閣增諸家名方):流氣飲別名明目流氣飲
處方大黃(炮)1兩,川芎1兩,菊花(去枝)1兩,牛蒡子(炒)1兩,細辛(去苗)1兩,防風(去苗)1兩,山梔(去皮)1兩,白蒺藜(炒,去刺)1兩,黃芩(去蘆)1兩,甘草(炙)1兩,玄參(去蘆)1兩,蔓荊子(去白皮)1兩,荊芥(去梗)1兩,木賊(去根節)1兩,蒼術(米泔浸1宿,炒控)2兩,草決明1兩半。
制法上為末。功能主治肝經不足,內受風熱,上攻眼目,昏暗,視物不明,常見黑花,當風多淚,怕日羞明,堆眵赤腫,隱澀難開,或生障翳,倒睫拳毛,眼弦赤爛;及婦人血風眼,及時行暴赤腫眼,眼胞紫黑。應有眼病,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明目流氣飲(《袖珍》卷三)。
摘錄《局方》卷七(吳直閣增諸家名方)《瘡瘍經驗全書》卷四:流氣飲
處方紫蘇、桔梗、枳殼、烏藥、甘草、芍藥、白芷、川芎、防風、厚樸、木瓜、香附、官桂、川楝子。
功能主治螻蛄串。用法用量水2鐘,加生姜3片,大棗1枚煎,不拘時候服。
摘錄《瘡瘍經驗全書》卷四
《玉案》卷四:流氣飲處方白檀香1錢5分,沉香1錢5分,烏藥1錢5分,桔梗1錢5分,香附2錢,白豆蔻2錢,枳殼2錢,縮砂2錢,蒼術2錢。
功能主治心腹刺痛,皆因心事憂郁,不得舒暢,而作痛如刺。用法用量水煎,溫服。
摘錄《玉案》卷四
《玉案》卷六:流氣飲處方當歸5分,川芎5分,赤芍5分,黃耆5分,人參5分,甘草節4分,廣木香4分,紫蘇4分,烏藥4分,桔梗3分,厚樸3分,枳殼3分。
功能主治虛而結癰。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玉案》卷六
《慈幼新書》卷六:流氣飲處方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青皮、陳皮、白芷、烏藥、木香。
功能主治痘瘡。
摘錄《慈幼新書》卷六
逍遙散合順氣導痰湯治療癲證痰氣郁結證一、逍遙散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逍遙散處方甘草(微炙赤)半兩,當歸(去苗.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藥(白)、白術、柴胡(去苗),各一兩。
炮制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干,發熱盜汗,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臍腹脹痛,寒熱如瘧。又療室女血弱陰虛,榮衛不和,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燒生姜一塊切破,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九:逍遙散處方甘草(炙微赤)15克 當歸(去苗,銼,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藥(白)白術 柴胡(去苗)各30克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疏肝養血,健脾和中。治肝郁血虛,五心煩熱,或往來寒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悸頰赤,口燥咽干,胸悶脅痛,減食嗜臥,月經不調,乳房作脹,脈弦而虛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加燒生姜1塊切破,薄荷少許,同煎至210毫升,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備注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當歸、白芍養血柔肝;白術、甘草、茯苓健脾養心;薄荷助柴胡以散肝郁;煨生姜溫胃和中。諸藥合用,可收肝脾并治,氣血兼顧的效果。凡屬肝郁血虛,脾胃不和者,皆可化裁應用。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九
二、順氣豁痰湯處方半夏(用白礬、生姜、皂角煮過)4.5克 茯苓 橘紅 瓜蔞(去油)貝母 黃連 桔梗 枳殼各3克 香附(童便浸)2.1克 甘草1.2克
功能主治順氣豁痰。治痰氣滯于心包絡之舌痹或麻。
用法用量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赤水玄珠》卷三
鼻淵(鼻竇炎)方劑匯總(收集整理)1、銀翹辛夷湯
【處方】銀花9克 連翹12克 辛夷3克 山梔3克 黃芩3克 桑葉9克 荊芥6克 薄荷3克 桔梗6克 生甘草3克 絲瓜藤10克
【功能主治】散風清熱解毒。治鼻淵(鼻竇炎)。風熱上乘,肺失宣利,熱毒壅盛,熏蒸鼻竅,鼻流濁涕或黃膿涕,腥臭氣穢,粘稠不易擤出,鼻塞不通,嗅覺不靈,頭疼昏脹,眉棱骨痛,或發熱微惡寒,舌質紅苔黃,脈浮數。
【用法用量】水煎服。
【備注】方中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與荊芥、桑葉、薄荷同用,疏散肺熱,透達表邪;黃芩、山梔,清瀉肺火,解毒涼血;辛夷入肺經而善通鼻竅;絲瓜藤性涼可化痰濕,又通鼻絡;桔梗引諸藥入肺經,直達病所;甘草調和諸藥。共為輕清上行,解毒通竅之劑。
【摘錄】《中醫內科臨床治療學》
2、參茸地黃湯
【處方】懷熟地1兩,山萸肉4錢,山藥4錢,白茯苓3錢,丹皮3錢,澤瀉3錢,人參2錢,鹿茸2錢(或用鹿角膠亦可)。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腦漏,日久不止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外科醫鏡》
3、雞蘇丸
【處方】雞蘇葉(干者)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桑根白皮(銼)1兩,芎1兩,黃耆(炙,銼)1兩,甘草(炙,銼)1兩,生干地黃(切,焙)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腦熱肺壅,鼻淵(鼻竇炎)多涕。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臨臥人參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一六
4、黃連防風通圣散
【處方】防風通圣散加黃連。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久病熱郁深者。
【摘錄】《醫宗金鑒》卷三十九
防風通圣散的原方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葉、麻黃、連翹、芒硝各半兩,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滑石三兩,甘草二兩,荊芥、白術、梔子各一分。上為末, 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溫服。涎漱,加半夏半兩,姜制。
5、定風餅子
【處方】天麻、川烏(去皮尖)、南星、半夏、川姜、川芎、白茯苓、甘草各等分(并生)。
【制法】上為細末,生姜汁為丸,如龍眼大,作餅子,生朱為衣。
【功能主治】常服解五邪傷寒,辟霧露瘴氣,爽慧神志,諸風不生。主風客陽經,邪傷腠理,背膂強直,口眼斜,體熱惡寒;痰厥頭痛,肉瞤筋惕,辛(安頁)鼻淵(鼻竇炎);及酒飲過多,嘔吐涎沫,頭目眩暈,如坐車船。
【用法用量】每服1餅,細嚼,熱生姜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本事》卷一
6、蒼耳散
【別名】芷夷散(《醫學入門》卷七)、辛夷散(《仙拈集)卷二)。
【處方】辛夷仁15克 蒼耳子7.5克 香白芷30克 薄荷葉1.5克
【制法】上藥曬干,研為細末。
【功能主治】散風邪,通鼻竅。主風邪上攻,致成鼻淵(鼻竇炎),鼻流濁涕不止,前額疼痛。現用于慢性鼻炎、副鼻竇炎見有上述癥狀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食后用蔥茶清調服。
【注意】鼻淵(鼻竇炎)久治不愈,轉為虛證者不宜使用。
【備注】方用蒼耳子宜通鼻竅,散風止痛,辛夷、薄荷散風通竅,白芷祛風宜肺。諸藥合用,具有散風邪,通鼻竅之功。
【摘錄】《重訂嚴氏濟生方》
7、白及丸
【處方】白及末。
【制法】酒糊為丸。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
【用法用量】每服3錢,黃酒送下。半月愈。
【摘錄】《外科大成》卷三
8、宣肺散
【處方】柴胡 黃芩 紫菀各6克 白芍30克 當歸 麥冬各15克 茯苓 白芥子各9克 甘草 款冬花各3克 紫蘇3克 辛夷1.5克
【功能主治】宣肺清熱。治肺經郁火不宜,致成鼻淵(鼻竇炎),鼻塞不通,濁涕稠粘,病已經年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備注】方中柴胡散郁火;黃芩、麥冬清肺熱;當歸、白芍和營血;紫菀、款冬、紫蘇、白芥子宣肺氣,化痰濁;更用辛夷擅通鼻氣;甘草以和諸藥。肺經郁火得散,氣血調和,肺氣宜暢,則鼻淵(鼻竇炎)自愈。
【摘錄】《辨證錄》卷三
9、取淵湯
【處方】辛夷6克 當歸30克 柴胡3克 炒梔子9克 玄參30克 貝母3克
【功能主治】治鼻淵(鼻竇炎)。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辨證錄》卷三
10、荊芥散
【處方】荊芥穗1兩,藿香葉1兩,芎藭2兩,莎草根(炒去毛)2兩,石膏(研如粉)1兩半,龍腦(研)1錢。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肺壅腦熱,鼻淵(鼻竇炎)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食后荊芥湯調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
11、古拜散
【處方】荊芥穗。
【功能主治】產后受風,筋脈引急,或發搐搦,或昏憒不省人事,或發熱惡寒,頭痛身痛;鼻淵(鼻竇炎)。
【用法用量】《醫學心悟》本方用法:有火者,用陳茶調下。
【摘錄】《醫學心悟》卷五
12、滴鼻靈
【處方】鵝不食草650克 辛夷花150克 鹽酸麻黃素3.75克 葡萄糖粉15克
【制法】前二味水煎二次,將藥液混和,濃縮成1.5升,加入麻黃素、葡萄糖粉,過濾消毒,瓶裝備用。
【功能主治】行氣消腫,通鼻利竅。主鼻淵(鼻竇炎)、鼻窒、鼻鼽等所致鼻竅不利。
【用法用量】滴鼻,每鼻2~4滴,一日二至四次。亦可穿刺注入上頜竇。
【摘錄】《中醫耳鼻喉科學》
13、補腦丸
【處方】人參2兩,麥門冬(去心)2兩,茯苓2兩,杜仲(鹽水炒)2兩,肉蓯蓉(酒凈)2兩,山藥(飯上蒸,切)2兩,熟地黃2兩,山萸肉2兩,黃耆(蜜水炒)3兩,枸杞子3兩,菟絲子3兩,鹿茸(酒漿微炙,切片)1兩,五味子1兩。
【制法】上為末,另搗蓯蓉、枸杞、熟地、麥冬,略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4錢,白滾湯送下。
【摘錄】《古今醫徹》卷三
14、魚腦石散
【處方】魚腦石粉9克 冰片0.9克 辛夷花9克 細辛3克
【制法】共為細末。
【功能主治】散寒,通竅,除涕。治鼻淵(鼻竇炎)。鼻涕白粘,鼻塞或重或輕,嗅覺減退,鼻內肌膜淡紅,腫脹,鼻甲肥大,遇風冷則鼻塞,流涕加重。
【用法用量】吹鼻,每日二至三墳。
【摘錄】《中醫耳鼻喉科學》
15、蒼耳散
【別名】芷荑散、芷辛散、辛夷散、蒼耳草散、蒼耳子散
【處方】辛夷仁半兩,蒼耳子2錢半,香白芷1兩,薄荷葉半錢。
【制法】上曬干,為細末。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鼻流濁涕不止。
【用法用量】芷荑散(《醫學入門》卷七)、芷辛散(《古方選注》卷下)、辛夷散(《仙拈集》卷二)、蒼耳草散(《便覽》卷一)、蒼耳子散(《良方集腋》卷上)。本方改為丸劑,名“蒼耳丸”(見《醫便》卷三)。
【各家論述】《醫方集解》:此手太陰、足陽明藥也。凡頭面之疾,皆由清陽不升,濁陰逆上所致。白芷主手足陽明,上行頭面,通竅表汗,除濕散風;辛夷通九竅,散風熱,能助胃中清陽上行頭腦;蒼耳疏風散濕,上通腦頂,外達皮膚;薄荷泄肺疏肝,清利頭目;蔥白升陽通氣;茶清苦寒下行,使清升濁降,風熱散而腦液自固矣。
【摘錄】《濟生》卷五
16、探淵丹
【處方】辛夷3克 當歸15克 麥冬60克 茯苓9克 黃芩6克 白芍30克 天花粉9克,生地15克 桔梗6克
【功能主治】治鼻淵(鼻竇炎),涕流黃濁,如膿如髓,腥臭不堪聞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辨證錄》卷三
17、苓澤姜蘇湯
【處方】茯苓3錢,澤瀉3錢,生姜3錢,杏仁3錢,甘草2錢,橘皮3錢,紫蘇3錢。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
【用法用量】水煎半杯,熱服。
【摘錄】《四圣心源》卷八
18、防風散
【處方】黃芩 人參 甘草 川芎 麥門冬(去心)各30克 防風(去蘆)45克
【制法】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主鼻淵(鼻竇炎)。腦熱滲下,濁涕不止,日久必成衄血。
【用法用量】每服6克,食后沸水調服,每日三次。
【摘錄】《宣明論方》卷一
19、草靈丹
【別名】天然透邪丹
【處方】鵝兒不食草(一名地胡椒。采取陰干,曬燥,研末收貯)。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鼻紅,眼目生翳,頭風疼痛,風寒暑熱,頭痛脹悶,鼻竅不通,胸膈不舒。
【用法用量】天然透邪丹(《增廣大生要旨》)。
【摘錄】《集驗良方》卷一
20、白龍丸
【處方】白附子1兩,明天麻1兩,藁本(去土)1兩,縮砂仁1兩,荊芥穗1兩,川羌活1兩,細辛(去葉)1兩,川獨活1兩,薄荷葉1兩,藿香葉1兩,麻黃(去根節)1兩,甘松(去土)1兩,葛根2兩,防風2兩,白芷2兩,川芎2兩,桔梗2兩,香附子(炒)2兩,甘草(炒)2兩,川烏(生,去皮)2兩,石膏2兩,寒水石(燒)1斤半。
【制法】上為細末,鵝梨汁為丸,每兩作10丸,別用水石粉為衣,陰干。
【功能主治】男子婦人,卒暴中風,口眼斜,神昏涎堵,筋脈拘急,肢體頑痹,頭目旋運,嘔逆惡心,皮膚瘙癢,偏正頭疼,暗風倒仆,男子腎風,婦人血風,傷風咳嗽,聲重,鼻淵(鼻竇炎),小兒慢驚,吐瀉霍亂,手足厥冷,濕風痓病,瘈疭潮搐,昏亂不省,一切諸風。
【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后細嚼,茶、酒任下,1日2次。嗽,含化;傷風,蔥白酒送下;小兒,薄荷酒送下。難衣,用綠豆粉飛過,與水石粉同勻衣之妙。
【摘錄】《醫方類聚》卷二十四引《施圓端效方》
21、溫肺止流丹
【處方】訶子3克 甘草3克 桔梗9克 石首魚腦骨15克(煅過存性,為末)荊芥1.5克 細辛1.5克 人參1.5克
【功能主治】治鼻淵(鼻竇炎)屬肺氣虛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辨證錄》卷三
22、奇授藿香丸
【別名】藿膽丸、清肝保腦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處方】藿香連枝葉240克
【制法】研為細末,以豬膽汁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疏風散熱,清肝通竅。治膽熱移腦,復感風寒,致患鼻淵(鼻竇炎),鼻流黃色濁涕者。現用于慢性鼻炎、副鼻竇炎及過敏性鼻炎,屬于風熱者。
【用法用量】每服15克,食后用蒼耳子湯送下,或以黃酒送下。
【摘錄】《醫宗金鑒》卷六十五
23、荊芥連翹湯
【處方】荊芥 連翹 防風 當歸 川芎 白芍 柴胡 枳殼 黃芩 山梔 白芷 桔梗各等分 甘草減半
【制法】上銼一劑。
【功能主治】治腎經風熱,兩耳腫痛;或膽熱移腦之鼻淵(鼻竇炎)。
【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服。
【摘錄】《萬病回春》卷五
24、甘桔玄參湯
【處方】甘草、桔梗、玄參、黃芩、貝母、天花粉、枳殼、生地各等分。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學啟蒙》卷四
25、當歸湯
【處方】當歸5錢,元參3錢,辛夷1錢,炒梔8分,貝母5分,柴胡3分。
【功能主治】小兒鼻淵(鼻竇炎)。
【摘錄】《慈幼新書》卷二
26、補腦散
【處方】天雄(炮)、辛夷仁、蒼耳茸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陽虛腦寒者。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飯后酒調下。
【摘錄】《醫部全錄》卷一五二
27、通竅鼻炎片
【處方】蒼耳子(炒)120g 防風90g 黃芪150g 白芷90g 辛夷90g 白術(炒)90g 薄荷30g
【性狀】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顯黃棕色;味微苦、辛涼。
【炮制】上七味,取白芷、白術50g粉碎成細粉,剩余白術及其余蒼耳子等五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8~1.32(80℃)的清膏,與上述粉末混勻,干燥,粉碎,制粒,壓制成600片,包糖衣,即得。
【功能主治】散風消炎,宣通鼻竅。用于鼻淵(鼻竇炎),鼻塞,流涕,前額頭痛;鼻炎,鼻竇炎及過敏性鼻炎。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7片,一日3次。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28、馬兜鈴散
【別名】馬兜鈴湯、五味子湯
【處方】馬兜鈴1兩,麻黃1兩(去節),五味子1兩,甘草1兩(炙令黃色)。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肺臟虛實不調或痰滯咳嗽,頰紅虛煩。鼻淵(鼻竇炎)。
【用法用量】馬兜鈴湯(《圣濟總錄》卷五十)、五味子湯(《圣濟總錄》卷四十八)。
【摘錄】《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眾方》
29、藿膽丸
【處方】廣藿香葉4000g 豬膽粉315g
【性狀】本品為黑色的水丸;氣特異,味苦。
【炮制】取廣藿香葉粉碎成細粉,過篩;取豬膽粉用乙醇加熱回流,濾過,濾液回收乙醇,減壓干燥,磨成細粉,與廣藿香葉細粉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清熱化濁,宣通鼻竅。用于風寒化熱,膽火上攻引起的鼻塞欠通,鼻淵(鼻竇炎)頭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次。
【貯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30、防風湯 【處方】黃芩1兩,人參1兩,甘草(炙)1兩,麥門冬(去心)1兩,川芎1兩,防風(去蘆)1兩半。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腦熱,滲下濁涕不止,久而不已,必成衄血之疾。
【用法用量】《醫學六要·治法匯》有黃連,無黃芩。《嵩崖尊生》有沙參,無人參。
【摘錄】《宣明論》卷一
31、蒼耳散
【處方】蒼耳、薄荷、白芷、細辛、南星、半夏、酒芩、荊芥。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鼻流清涕而臭。
【摘錄】《證治寶鑒》卷十
32、滴鼻靈
【處方】鵝不食草650g,辛夷花150g。
【制法】煎水二次,藥液混和,濃縮成1.5L,加鹽酸麻黃素粉3.75g,葡萄糖粉15g,過濾消毒,瓶裝備用。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
【用法用量】滴入鼻中。
【摘錄】《中醫耳鼻喉科學》
33、補腦丸
【處方】人參1兩,麥冬2兩(去心),茯苓1兩5錢(人乳拌蒸),熟地2兩,萸肉1兩(蒸),黃耆(蜜炙)2兩,枸杞子2兩(酒蒸),菟絲子2兩(酒蒸),鹿茸1兩5錢(酥炙),五味子1兩(蜜水拌,焙),牛腦1具(蒸熟,搗入)。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4錢。
【摘錄】《雜癥會心錄》卷下
34、黃連通圣散
【處方】防風通圣散加黃連、薄荷。
【功能主治】腦漏。膽移熱于腦,則辛額鼻淵(鼻竇炎)。
【用法用量】水煎,熱服。
【摘錄】《古今醫鑒》卷九
防風通圣散的原方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葉、麻黃、連翹、芒硝各半兩,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滑石三兩,甘草二兩,荊芥、白術、梔子各一分。上為末, 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溫服。涎漱,加半夏半兩,姜制。
35、防風散
【處方】防風(去叉)1兩半,黃芩1兩(去黑心),人參1兩,甘草1兩(炙,銼),芎1兩,天門冬(去心,焙)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腦熱鼻淵(鼻竇炎),下濁涕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食后沸湯調下,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一六
36、荊芥連翹湯
【處方】荊芥、柴胡、川芎、當歸、生地黃、芍藥、白芷、防風、薄荷、山梔、黃芩、桔梗、連翹各等分,甘草減半。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膽移熱于腦之鼻淵(鼻竇炎)。
【用法用量】水煎,食遠服。
【摘錄】《回春》卷五
37、川芎茶調散
【處方】川芎(酒拌)1兩,荊芥1兩,白芷1兩,桔梗(炒)1兩,甘草1兩,黃芩(酒炒)1兩,川貝母(去心)1兩,黑山梔2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通竅清熱。主鼻淵(鼻竇炎),鼻中常出濁涕,源源不斷。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后陳松蘿細茶調下,1日3次。
【摘錄】《醫學心悟》卷四
38、鼻竇灌注液
【處方】辛夷花30g,白芷30g,黃耆60g,薄荷30g,羊藿葉30g,野菊花30g,桂枝30g,當歸30g,梔子30g。
【功能主治】辛溫祛風,消炎解毒,調和氣血,培補正氣。主鼻淵(鼻竇炎),上頜竇炎。
【用法用量】鼻竇內積膿經沖洗并排清積液后,將本方灌入2~3毫升。
【摘錄】《中醫耳鼻喉科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