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復興一個自學成才的畫家,作品曾入選中國畫百年大展、全國首屆中國畫展、全國首屆山水畫展、四次全國美展……他幾乎參加過所有的全國重要美展并拿過10多次金銀銅和優秀獎。這是個奇跡,創造奇跡的人叫張復興。
張復興溫文爾雅,笑容可掬。一段寒暄便聊起了他的學畫經歷。張復興1946年出生在山西汾陽農村,他在上小學時就喜歡涂涂畫畫,天資聰穎,沒有老師啟蒙,而是天性使然。他隨父來到天津上中學和技校,期間開始臨摹學習黃賓虹、徐悲鴻、李可染等現代畫家作品,逐漸涉及古人繪畫。
宋畫的嚴謹、元畫的恬淡,王蒙、石濤的精妙筆墨、黃公望的散淡天真讓張復興傾慕不已,從中領悟到中國傳統繪畫的真諦。面對浩如煙海的中國傳統繪畫,他“有選擇地借鑒傳統,師法傳統但不追求古意,敬仰前賢卻不迷信成法,并時刻告誡自己要貼近現實生活,注意與古人拉開距離?!?/p>
張復興從技校畢業后,分配到桂林一家工廠做了工人。為了能有更多時間畫畫,他選擇了一份對健康不利卻有較多業余時間的工作。他幾乎借閱過桂林圖書館的所有畫冊,邊看邊作筆記,同時,他開始嘗試山水畫創作?!肮鸨钡纳剿懒恕?,滿眼的枝繁葉茂、生機勃勃的景象激發了張復興的創作靈感。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他以造化為師,把自己對傳統繪畫的理解和景物反復對照,將內心感悟與筆墨精神結合,逐漸找到了表達自己情感的載體。每次寫生總會得到一種心靈的寄托和慰藉。1985年,他調入桂八市畫院,成了一名專職畫家,談到當時的狀態,他說,那時真是“心無旁驁,魂牽夢縈,每時每刻都離不開畫畫了?!?/p>
“我不喜歡張牙舞爪的畫,不會去刻意營造視覺的震撼?!睆垙团d以恬淡、平和的尋常人心態,成就了自己的山水面貌,創造了一種以線來表現“尋常家山”意象的筆墨圖式,拓寬了中國畫的表現領域。在他早期的作品《清漓人家》、《新綠滿川》、《綠谷晨暉》中,便顯現出其清雅、質樸的畫風。
1992年,張復興調入桂林畫院,此后擔任過桂林畫院院長、廣西美協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期間代表作有《侗鄉秋高》、《苗鄉春融》、《一溪寒水出秋山》、《家在水云鄉》、《葳蕤家山》等,在這些畫作里找不到奇峰怪石,險山惡水,而是耐人尋味、充滿溫情、可居可游、詩意盎然的家園。其筆下的山石溝崖、溪流瀑布、草木煙云、村寨茅屋,斑斑點點、高低錯落,恰似樂譜中跳動的音符,優美的節奏與旋律奏出一曲曲動人心弦的“尋常家山”之歌。
他擅于以線架構畫面,有時會與水墨暈染混用,使表現語言更為豐富多變。構圖滿而不板,筆線縱橫且富于變化,情景交融、豐潤華滋。畫面源自桂北山川卻找不到實景,這是畫家由生活中的感悟提煉出來的藝術之境?!懊钤谒婆c不似之間”正是“尋常家山”的感人之處。
經過數十年的藝術探索,張復興體會到,一個畫家應“有選擇地借鑒傳統,適度觀照生活,純化藝術語言并融入現代意識,逐步營造自我境界?!?/p>
在張復興畫室的一面墻上懸掛著一幅未完成的2米高6米寬的山水畫,我非常喜歡。畫面的前景是一排筆直而挺拔的松樹,錯落有致,橫貫畫面,極具韻律之美。我想象著畫作完成后的效果,這肯定又是張好畫。
本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