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拳大家,自道精舍武術總顧問任剛老師曾反復強調太極不分門派,是不是真的太極,要以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作為標準。在2020年伊始,自道曾專門邀請了任剛老師為太極學子解讀《太極拳論》,從理論到具體的訓練方式,任剛老師通過大量非常生動而生活化的例子進行了詳細的講解。以下摘錄自講座部分內容,希望能對學者有所啟發。01
講座開始,任剛老師就拋出一個太極拳練習的根本問題。
太極拳到底在感受和思想上要進入一個什么樣的境界才是對的?他從佛家理論的身、口、意和覺受四方面入手,認為我們平時在處理事情的時候都是思想作為主導的,也就是身、口、意的意作為指導,身、口作為輔佐,覺受在后。而中國文化體系中應當以覺受作為主導,身、口、意都是它的背書,把決定的權力交給覺受,而思想也只是作為覺受的一個背書而已,這才是中國文化的學習方法。 太極拳實際上是類似于滑雪運動的一種覺知相應的運動,是從感覺開始的一種身體相應的功夫。要搞清楚太極拳從站樁、拳架開始一直到八十八散手和亂采花,這整個體系的目標是什么?目標是實戰。為什么站樁?站樁到底在搏擊當中有什么好處?為什么有一套拳?這套拳動來動去對搏擊有什么好處?為什么要這樣訓練?為什么不練速度、不練力量?當你能夠以你的覺受作為主導體系,你的思想才能夠真正的安靜下來,日理萬機心不亂,那才是大家應該進入的一個狀態。現在練太極拳不單單是成為武林高手這件事,而是現在這個社會煩惱、壓力都特別大,只有慢慢進入這個覺受為主的狀態后才能在心里找到一個安靜之地。02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太極拳是按照老子的道家體系建立的,最主要的內容有兩個方面,天人合一和陰陽虛實。太極拳中天人合一這個無極狀態從哪里來?可以說從馬步而來。練馬步是練合馬之勢,讓自己微微騰起,如在空中,好像一拳一腳都是像和一匹馬沖出來一樣,所以一拳打下來的時候是攜馬之勢一起來,會產生整體的超越自身能力的一種力量。道家是說天、地、人、我在我的感知范圍之內就叫合而為一。所謂的天人合一就是你的感知感受的能力,用現代的話講就是你的氣場,你的氣場的恢復就是無極的恢復,在這個感知感受的范圍之內,這個范圍的共同運動就叫勢的運動。太極分陰陽,一動分陰陽。天地是由有和無組成的,有的地方要保持空靈,意是空靈的;沒有的地方氣韻要充滿,意是充滿的。什么叫松,是隨著需要身體能夠快速變化的那種狀態才叫松。我覺得拎松的說法比放松要更適合一點,松是一種高度靈敏的隨著需求變化的狀態。站樁第一件事情是要去感悟天地是和我合在一起的,我這個身體要融化在天地之中,慢慢的覺得天地的一呼一吸身體能隨之相應,慢慢的就會體會到我的身體是和外界合拍的、一體的,慢慢的引導勢的運動。就象滑雪,你放松了會蓄勢了,要翻一個跟斗,我借這個勢,做一個什么動作,這個運勢的方式是需要人教的,老師第一是教你如何積累勢能,第二是教你如何運用,第三教你如何得機得勢。實際上,機是自己出來的,根本是找不到的,是長期積累自己顯現出來的。你只要有勢,知道勢的運用,不要怕沒機,機就是跑掉也無所謂,有的是機會,無處不在,不用擔心,錯過的就不是你的機會。因為它沒有顯現出來,或者顯現出來你沒有準備好,本來就和你沒有關系。03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在武術里面很多人練習這個是錯的,要不就虛領頂勁時人過度提著,要不氣沉丹田,一下馬步往下蹲,這個不叫氣沉丹田。什么叫沉?一塊毛巾淋濕了,我把它拎起來,沉甸甸的樣子叫沉,落在地上了不叫沉,叫軟。
所以氣沉丹田、虛靈頂勁是一句話,不能分開的,你在虛靈頂勁、氣沉丹田的狀態中,才能保持身體的不偏不倚。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愈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只要做到虛靈頂勁,氣沉丹田,陰陽虛實分明的狀態,左面別人重了我自然就虛掉了,右面他重了我右面自然會空,讓對方捉摸不定。讓他感到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在我太極的范疇之中,他從上覺得上無底,都在我氣勢的籠罩之內。他想從下面鉆,也覺得下面深無底,無從下手。很多人和我推手的時候,會說好像和我接手的時候沒辦法用力,沒有地方撐他。他用力會朝下沖,這種狀態實際上就是俯之則彌深的表現。他進也覺得撈不到底,退又覺得在你的籠罩之中跑不掉,所以退也覺得自己非常危險。你做對了太極這個狀態,他就會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然后你真正做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當敵人完全在我的感知感受范圍之內,而敵人不能夠感知我的時候,我穩操勝券。太極拳的推手不是實戰,是讓你運用太極十三勢的方法和能力,如何在別人的逼迫之下真正做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不用力量去抵抗,才能舍己從人,才能運用十三種勢能的運動方式,解決所有的問題。我們說太極拳能夠練到登峰造極的境界,但沒有說你功力大別人推不動,沒有說你速度快別人跟不上。而是人不知我我獨知人,這一點才是太極拳致勝的一個方向。不是說你練了太極拳就所向無敵了,是說英雄所向無敵是從這里開始的。04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秤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快欺慢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 旁門指的是練錯了,太多人練這個功夫沒有從正門進去。無非都是力量大的欺負力量小的,手快的打手慢的。這些都是先天自然之能。你不學習太極你也知道手快能夠打手慢,力量大能打力量小,這不是一個高明的學問,這是基本的技巧。實際上這個和我們要學的太極的學問是沒有關系的。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mào] 耋[dié]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我老師八九十歲,和學生推手,隨手一撩一揮,學生摔得一塌糊涂。這肯定也不是這個老頭子動作特別快,他是能夠隨感而動,通過長期的訓練,能夠相隨而動而已。人站在那里,要像一個秤準一樣,活要非常靈活,像車輪一樣。如果別人重你也重了,那個秤準就壞了。偏沉則隨,如果他重我能化掉,我這個秤能隨著變化而變化,我這個秤就是很準的。如果他重我也重,那么你這個秤就壞了,不靈活了。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皆率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也。很多人練功練得很賣力,但是和人一動手卻不能發揮,被人制服,這大多是雙重的毛病,是因為你的感知能力不好不靈活。就像喝杯茶一樣,你都喝不出厚薄苦澀甘甜,你當然不能下判斷。05
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后,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要避免雙重這個病,需知陰陽。什么叫陰?有身體的地方保持空靈。什么叫陽?沒有身體的地方保持氣蘊充滿。你能夠做到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始終在一起互相轉化,你就避免了雙重這個毛病。所謂的粘是你去感受,身體保持充滿的狀態,他這個手不敢放了就叫粘。粘的時候就是走了,粘就是走,走就是粘,粘走是一體的,你有粘的一個概念,走的一個概念,都是頭上按頭,起的都是反作用。無論手回來還是出去的時候這個氣韻都不會癟掉,始終保持著有身體的地方空靈,沒身體的地方氣韻充滿的合理狀態,不斷的通過訓練,保持陰陽是相濟的,同時存在于你的感知感悟的范圍之內那個狀態,就叫做懂勁了。懂勁后就不要老師提醒了。老師只是一天到晚提醒你這里陰丟了那里陽丟了而已。心一動,就是因為你是在相應,滑雪滑得水平高了,地上有障礙晃一晃動一動就好了,這種狀態就是隨心所欲。我最近覺得舍己從人也可以改為舍己從勢,會更方便了解。別人一動的時候我只看到勢的變化,我把身體交給這個勢,隨著勢的變化而變化,而不是人的變化而變化,這樣的相應我覺得更好。很多人因為自己想要用很多手法,他把最接近自己的這個勢的變化忘掉了。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這樣練習,準確和錯誤就在毫厘之間,有時候用語言無法表達。可能我的幾個徒弟他們更明白,有的時候就是差一點點,說了兩年了還是差一點點。也不是老師不肯教,就是自己跨不過去放不下,碰到危險的時候思想又出來了。我記得南懷瑾老師提到人最大的問題就是自己騙自己,自欺欺人。說自己開悟了,明心見性了。這個自欺欺人也不能說有意來騙你,他自己就覺得自己明心見性了,開悟了,你怎么辦?但是拳是騙不了大家的,人家一拳來了,我一把抓住你,我怎么不能動了?我怎么被打倒了?那個假不了,拳是最能鑒定你假不假,最能鑒定你思想有沒有出來的很好的方式。我覺得《太極拳論》是一套非常深奧的學問,而且字字無虛,大家應該好好的去用功體會,也希望大家能夠真正的為恢復傳統文化做出一番貢獻,我也做出一份貢獻,盡一些微薄之力。
“雍荷堂”董事長,中國香道協會副會長,自道精舍武術顧問,上海交通大學海派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海派文化研究社副社長。著名楊氏太極拳一代宗師樂奐之弟子董斌之愛徒。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