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跡金融市場多年,每年看著進來的新人無數,淘汰的也無數,一直想給普通的投資者寫點東西,聊聊這些年自己從無數次失敗和成功中得到的一個感悟。
很多時候,往往入門時的一些基本觀念,其實決定了一個投機者最后能走到的高度。
據說現在A股每周開戶的人有30萬之多,我很好奇能盈利的占了多少,過多幾年還能存活下來的又有多少?
自人類有股票市場以來,這個市場的不解之謎就是:為什么做交易95%的人會被市場打敗出局?
入行十幾年,我見過無數意氣風發的投機者,也見過無數種死法。
做趨勢的人多數死在震蕩里,因為講趨勢就要講操作級別,小于5分鐘的級別容易死在震蕩里,當行情波動不大的時候,價格的變化就經常會圍繞著操作邊界線上下舞動,造成投機者止損不斷、操作頻繁、虧損累累!!!
而做盤整的人多數又會死在趨勢里,因為震蕩里進進出出賺的小錢,一次大的反向波動就掃沒了。
做短線的人多數死在暴拉前,盈利的時候只有一點點,虧損的積累卻不少。如果沒有“做短看長”的心理準備,一旦短線走好了,投機者就很容易為了一點點眼前的盈利而放棄讓利潤奔跑的機會,這就是大多數做短線的人死的道理;
但做長線的人又往往死在周期里,大的周期往往數年之久,投資者在堅持拿了數年后,大概率會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候賣出;
沒方法的人多數死在亂做里,新手一般完全沒有方法論,包括進場和離場都是胡亂操作以及倉位輕重的胡亂操作;
有方法的人又多數死在執行里,不是說有了方法就能盈利,我很早就有了方法,但曾經還是虧多盈少,問題就出在不能嚴格執行上。不能嚴格執行是因為不明白舍與得之間的辯證關系,有點小利在行情回撤時不按照規則就獲利了結,如此就變成了有規則等于無規則!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原來的根深蒂固的錯誤理念怎么也無法擺脫,再合理的方法也是等于沒有方法。簡言之,有了方法不執行,跟胡亂操作就沒有區別!
靠主觀的人多數死在感覺里,靠消息的人多數死在新聞里……
這么多種死法,總會有一種適合你。
其實什么思想,什么理念,什么哲學,說白了都只有兩個用處:一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成熟的交易者,二是評論家用于自我包裝的語錄。
普通人要想成為真正成功的交易者,先要去關心三件事,并把它們做到極致:買點、賣點、倉位。
以我在金融市場做交易的經驗來說,這三個點掌握好了,一個投機者的優勢就有雛形了。
事實上,一些知名的大家建立自己的優勢也是需要一個反復修正的過程的。美國的韋爾德發明了一系列技術指標:相對強弱指數(RSI)、拋物線(PAR)、搖擺指數(SI)、轉向分析(DM)、動力指標(MOM)、變異率(VOL)等等。他經過多年的反省檢討,認識到每一種指標都有其缺陷與誤區,沒有任何分析工具可以絕對準確地預測市勢的趨向。
后來他領悟到“順勢而為”的重要性,深明“無招勝有招”的真諦,于1987年推出新作《亞當理論》,副題為“最重要的是賺錢”。也就是說,在歷經市場風雨大徹大悟之后,他否定了很多技術方面的東西,故而才有“無招勝有招”的感慨,這也算是“為道日損”到一定境界就無為卻無所不為吧。
把簡單做到了極致,就成了成功者。
所以在我看來:一個成熟的交易員,最終必需回歸到最簡單、最原始的幾項技術。但剛起步的人不可以追求簡單,新手一定得經歷一個修煉過程,這是成長的基礎。就像學武功,基本功和套路一個也不能少,只有把基本功歷練到了一定的厚度,你才有資格期望無招勝有招的高妙境界。
市場能夠存在并且總是交投活躍的根本原因正是價格的無法預測性,如果價格可以科學地被預測,根本就無法達成交易。既然行情基本無法預測,投機者就得注重一致性的交易規則,它會讓投機者站在這場概率游戲的大數一邊。
交易的目的不是預判行情,而是實現價差,價差的來源主要依賴“做錯了少虧,做對了多賺”這個最基本的原則,同時還得注意自控風險。
這就是交易員和分析師的最大差別。
當然,后天的學習和鍛煉也有可能建立自己的盈利模式。有那么一個群體,也許先天并不吻合以上所說的十六個字,也許無法建立起大師們所說的優勢,但他們有定力,能守紀律,在操盤上堅持使用機械化交易,用海龜交易,用程序化交易來實現贏利,當然這樣做未必能成為偉大的操盤手,但至少也可以在市場上混上一混,或許會有個小成。
我的理解,投資無秘密,全在執行力。執行力達到了高妙的境界,一個投機者就擁有了自己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