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那個一道線就能分隔出兩個世界的時代,早就已經過去了
曾經,在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的兩邊,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今天,隨著這道線的消失,我們終于可以說出:那個一道線就能分隔出兩個世界的時代,早就已經過去了。
特區內外,兩個世界
1月15日,經國務院批復,位于深圳市的經濟特區管理線被正式撤銷。自此,設立了26年之久的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終于徹底消失。
和其他熱點新聞相比,一條界線被政府撤銷,未免顯得有些不起眼。然而,如果我們把這起事件放到中國改革進程的尺度上進行衡量,就會發現,它有著重要的象征意義,并由此讓人百感交集。
撤銷的特區管理線宣告著:那個一道線就能把同一片土地分隔成兩個世界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一道界線,兩個世界,用這句話形容過去的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一點都不夸張。對出生在新世紀的年輕人而言,這樣的場景恐怕很難想象,但是,在那個改革開放方興未艾,全國上下都還剛剛開始脫貧致富的年代,這句話便是深圳特區內外最真實的寫照。
1980年,在人們熱切的期待之下,中央正式決定建立深圳經濟特區,打響了經濟特區這一改革開放創舉的“頭一炮”。
特區的設立,打開了一扇機遇無窮的改革大門,很快,深圳這座曾經極不起眼的小漁村,就在改革的推力和來自境外的大量投資的影響下,日益繁榮起來,和周遭地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種對比讓深圳特區成了全國人民心中的“機會之地”,許多人紛紛來到特區,一些走私現象也不時在特區發生,給特區管理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混亂。
1982年,廣東省和深圳市政府為了將特區和非特區分隔開來,有效管理特區人員與貨物進出,在特區的邊緣劃出了一條全長84.6公里,由2.8米高的鐵絲網和巡邏公路組成的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在國境之內構成了一道“二線關”。
1983年,國家正式規定,國內人員應持邊防證進出這道“二線關”,從此,深圳特區真的成了國境之內的“另一個世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深圳之內和深圳之外,意味著截然不同的氣象。筆者至今也不能忘記,小時候辦理邊防證前往深圳參觀時,心里那份不同尋常的激動。
當年,國家之所以設立這道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有著極為現實的背景和原因,那就是特區內外的政策差異與經濟差異實在太大,除非劃線分治,否則難以管理。這條看似冷漠的界線背后,是整個國家的無奈。
人人都想去深圳 處處都想成為深圳
人人都想去深圳,可深圳卻容不下那么多人;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家鄉也變得和深圳一樣自由開放,但改革開放的春風并不能在一夜之間,將保守思想的寒冰徹底消融。
于是,國家只好采用設立特區試點的方式,逐漸將改革開放的成果與思潮滲透到全國,也只好用一道道“特區管理線”,將同樣的土地分成兩個世界。
從本質上看,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的存在,是一種特殊情況下的特殊做法,而既然是特殊情況下的特殊做法,就總要有結束的那一天。所幸,這一天并沒有讓人們等待太久。
進入新世紀后,隨著深圳特區的發展形勢越來越好,發展成果越來越多,周遭地區享受到了深圳特區帶來的輻射效益,也有了長足的經濟發展和進步,城市化浪潮開始大規模席卷整個珠三角地區。
與此同時,全國上下的整體改革力度都越來越強,開放程度都越來越廣,深圳作為“特區”的獨特之處也越來越少。這時,人們開始迫切期待能夠打通深圳和周遭地區的經濟聯系,讓深圳不再與其他地方隔絕。
終于,在2005年,人們再也不用持邊防證跨過這條傳說中的界限了。只要拿著自己的身份證,任何人都能來到這片機會之地,從此,深圳對國人來說不再神秘,我們也終于走進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一道線就能分隔出兩個世界的時代過去了
隨著邊防證的消失,這條界限本身的存在意義也大大減弱了,2010年,深圳特區正式“擴編”,這條原本將特區內外隔開的線,從此成了深圳特區內部的線。在深圳市民和各界人士的呼吁之下,最終,這條線在2018年被正式撤銷,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曾經有一篇紅遍全國的文章,叫做《我奮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在某種意義上,中國也是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奮斗了26年,才終于能夠讓國內其他地方和深圳特區一碗水端平,“坐在一起喝咖啡”。
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的消失,不僅是一道行政上界線的消失,也是人們心中那條線的消失。
從1982年到2018年,我們用了26年時間,終于抹平了特區內外的發展鴻溝。在這26年里,國人為了繁榮與發展付出了無數艱辛和努力,中華大地上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改革故事。到今天,我們終于可以自豪地說出:那個一道線就能分隔出兩個世界的時代,早就已經過去了。
是的,那個時代過去了,但我們卻并不能因此停下腳步。今天,我們終于讓經濟特區管理線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是,卻依然有其他的一些“分界線”在影響著我們的國家。
相信那一天,也不會讓我們等待太久。
責任編輯:霍宇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