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藍藍 來源:十點讀書
編輯:紫禾文學 圖片:網絡
前幾天看到一個短視頻,廣州一位在米店扛米的大叔,50多歲,身高一米五左右。
他一次能扛起9袋30斤一包的大米,重達270斤,是他體重的一倍多。
工友們勸他不要這么拼命,大叔說:“你們年輕還不懂,到了這個年紀,就知道生活的壓力了。”
評論區紛紛說:“大叔扛起的不是米,是一家人的生計。”
扛著270斤大米的大叔笑盈盈的,沒有半點受苦哀怨的樣子,讓我想起那位被稱為“現實版《活著》”的大叔。
10年前,大叔在街上因為三輪車超載被交警攔下,一聊才知道,大叔父母雙亡,哥哥死了,老婆難產,和孩子一起死了。
他拉著一車木棍,車上還坐著智力障礙的弟弟和一條老狗。
10年后,大叔結了婚,女兒5歲,弟弟也還健康地活著。
10年前,面對苦難,他說:“向前看。”
10年后,生活好起來了,他說:“有困難,慢慢克服。”
每一句都簡單、樸素,卻是最有力量的話語。
人生總是不容易的,總有那么一段時間,你要在苦里煎熬。
熬不過去,苦就成了檻;熬過去,苦就是一筆財富。
看到一本書,作者“鬼腳七”。
這是一個過去常常在財經媒體出現的名字,在阿里巴巴從基層員工做到高管,最早一批創辦自媒體的人之一,有百萬忠實讀者。
可是他的書,沒有一絲財經、管理的氣息,叫《人生處處是修行》。
幾年前,這個看起來名利雙收的年輕人,選擇遠離喧囂繁華去修行。
在山里,他跟隨一位老師,每天晨鐘暮鼓,誦經打坐,偶爾也寫寫文章。
以前,只知道他作為阿里高管,可以說是享受了人生的甜,翻開這本書,才發現他也曾吃過很多生活的苦,選擇修行,就是希望能讓這些苦,變得有價值、有意義。
鬼腳七在書中談到,小時候,村里經常會有人因為丟了只雞或少了個簸箕而吵架;父母會經常吵架,和親戚也會鬧矛盾,多是因為借錢還錢的事。
年輕時經歷的苦難,很多都跟“窮”有關。
現在回頭看,那些所謂的“苦難”,在當時覺得幾乎過不去,現在看來卻不值一提,反而給他留下了很多財富。
如果不是因為窮,他不會年紀輕輕就獨立;
如果不是因為窮,他不會對人生有深刻的反思;
如果不是因為窮,他不會對修行有興趣。
生活中的任何苦難都是如此,當一個人從苦難中走出來,苦難就成了財富。
把苦變成福,就是修行。
鬼腳七打過坐、吃齋念佛、能把佛理經典倒背如流,最終悟得:所謂修行,就是降伏自己的心,也就是悅納自己的情緒。
心被降伏了,憤怒不再是憤怒,煩惱不再是煩惱,情緒不再是情緒,苦難也不再是苦難。
而修行最好的方式,不是在深山老林里,而是在生活中。
工作不順,夫妻不和,子女不孝,親友背叛……能把這些負面的遭遇,轉化成修行的道場,就是最好的修行,所以,人生處處都是修行。
鬼腳七在書里寫到一個故事,說一個老太太信佛多年,退休后在家帶四歲的孫子。
她很虔誠,家里有個佛堂,她早晚會在那里點香、磕頭,至少要花一小時念佛。
有一天,孩子的媽媽有事外出了,老太太就把孫子放在客廳玩玩具,自己到佛堂念佛。
一會兒,孫子跑過來叫奶奶,老太太被打斷了,就和孫子說你自己玩,別打擾奶奶。
但孩子小,過了一會兒又忍不住跑來找奶奶玩,老太太被三番五次打斷后,火冒三丈,一邊咆哮,一邊打孫子屁股。
修行,是為了降伏其心,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念再多佛經、懂再多道理也是沒有用的。
如果這時候換個角度,老太太本來要發火,但她學會關照和覺察自己的情緒,把孩子的哭鬧作為修行的入口,那就是另一番場景。
鬼腳七說:“人生有八大陷阱:毀與譽,得與失,苦與樂,譏與嗔。”
生活壓力大,和妻子吵架。
如果能意識到夫妻一場是幾世修來的緣分,想起婚前妻子也是被父母捧在手心的公主,現在為了這個家任勞任怨,兩人能組建這個家庭實在不容易,再大的火也發不出來了。
這時,夫妻吵架就成了修行的入口。
孩子學習成績差,每次輔導作業都是雞飛狗跳的場景,讓你氣不打一處來,忍不住想對孩子發火,責怪他在學校沒有認真聽課。
此時,如果能意識到在孩子小時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他平安健康成長,明白每個孩子資歷不同,就像每朵花有自己的花期。
父母要做的是靜待花開,而不是拔苗助長。
這樣一想,對待孩子的成績和作業時,也就能更加心平氣和了。
這時,孩子成績差就成了你修行的入口。
這些都是鬼腳七在40歲之后才體悟到的。
他發現,40歲之前,生氣、悲傷、委屈,這些情緒像是敵人,即使時刻提防,卻還是防不勝防。
40之后他才知道,情緒是朋友,來了,應該讓它來;走了,就讓它走,不迎不送。
就像白云要來,烏云也要來,它們終究會離開,而天空始終在那里,不迎不送。
不迎不送,就是說,情緒來的時候,你的頭腦就不會編故事,沒有故事,就沒有傷害。
很多人以為,人活著,就是為了追求快樂。
殊不知,“追求快樂”本身才是不快樂的根源。
因為,如果想要快樂,那痛苦也一定會來,好比太陽升起了,也一定會落下。
鬼腳七說,活到四十歲才明白:痛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自己的“想象”。
孟子說:“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多少哲學家、藝術家、文學家在成就一番事業之前,是先經歷了常人不能想象的苦難。
人這一生,總會有一些格外辛苦的時光。
年少求學、為生活打拼、愛而不得、失戀失業,痛苦來了,不要被它俘虜,熬過去。如果能增長一些智慧,那么痛苦就不會白來一趟。
在這本書中,鬼腳七分享了自己三年修行感悟,包括他對情緒的認識、對人生的認識、對自己的認識。
他講述自己的經歷,回答朋友的問題,介紹在生活中修行的方法:如何在病痛中修行,在嗔恨中修行,在吃飯中修行,在吵架中修行,在教育孩子中修行……
作者 | 甘藍藍,寫好別人的故事,過好自己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