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現代人以及呂宋人(它到底長得怎么樣,目前還是個謎)
撰文 | 閑 鯉
責編 | 葉水送
● ● ●
當今地球上只生活著一種人類,那就是現代人(Homo sapiens)。而在數萬年前,我們的祖先仍在與其他姊妹物種共享著家園。如歐洲曾生活著尼安德特人、亞洲北部的丹尼索瓦人。
本周,來自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等機構的考古學家又在菲律賓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古人類物種,它的出現為人類大家庭添加了新成員 [1]。
“我們之所以認定為它是一個新物種,主要是基于它所有的特征。如果只把它的特征逐個拎出來,我們發現它有數個原始人種的特征,但如果把它們的特征綜合在一起,與已知的智人都有所不同,由此我們認定它為一個新的人種。”論文的通訊作者、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 Florent Détroit 在回復《知識分子》時解釋說。
呂宋人研究登上了 Nature 雜志
新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出土于菲律賓北部的卡亞俄洞穴(Callao Cave)遺址中。實際上,早在2007年的時候,人們就已經在這個遺址中發現了一小塊6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但因為太過細小而無法確定其種屬。
卡亞俄洞穴內部景象。圖片由Florent Détroit提供。
相比之下,本次發現的化石就豐富得多,包括大量牙齒、指骨,以及腿部肢骨等等,埋藏年代在距今5萬或7萬年以前。
研究人員利用CT掃描和幾何形態測量技術,發現這些古人類化石的形態極為特殊,與我們已知的任何古人類都不相同,而應該歸屬于一種全新的古人類物種。因為地處菲律賓主島呂宋島,所以研究團隊決定將其命名為“呂宋人”(Homo luzonensis)。
“呂宋人”化石一覽,其表面的黃、藍色是計算機后期處理的結果,圖片來源nature
具體來說,呂宋人的牙齒形態表現出了很多“進步”特征,比如齒冠小、齒尖少,這都與我們現代人比較相似。可與此同時,人們也在呂宋人身上找到了一些極其原始的形態特點,尤其是它的足部趾骨形態和南方古猿非常相像。要知道,南方古猿屬是一群生活在距今約200-400萬年前的古老人種。
可是呂宋人生存年代已經與現代人非常接近了,為什么還會保留著幾百萬年前的古老特征呢?
CT掃描獲得的骨骼化石內部截面(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研究者認為,這或許與菲律賓獨特的地理位置有關。菲律賓由大大小小7000多個孤島組成,不僅島與島之間相互隔離,而且與西邊的大陸也隔著一灣“深深的”海峽。
在過去的兩百多萬年里,無論海平面如何升降,菲律賓群島始終沒能和大陸連接在一起。也就是說,呂宋人生前生活的環境好似一個“桃花源”,和外面的世界幾乎完全隔離,和其他古人類也缺少基因交流。正因為如此,呂宋人才能在免于外界干擾的情況下保持其古老的性狀。
呂宋人從哪里遷徙來的?Détroit 博士對《知識分子》表示,“根據現有信息,以及亞洲史前古人類化石,我的直覺認為它們是亞洲直立人或者是中國直立人的后代。現在回答這個問題還比較早,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工作予以佐證。”
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李輝教授有類似的分析,他認為“最有可能的解釋是,在約170萬年前,直立人分布到了東亞與東南亞,在數次冰盛期海平面最低的時候,趁陸地向東延伸連接數個海島,進入了東南亞最東部的幾個島嶼,包括菲律賓群島(呂宋島)和小巽他群島(弗洛勒斯島)。而一旦氣溫略微上升,這些島嶼就與陸地分開,部分人群就被隔離在島嶼上,與大陸人群漸漸異化。幾十萬年的分化可形成物種差異,呂宋島的人群和弗洛勒斯島的人群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物種。這種地理條件,除了菲律賓和小巽他群島,還有蘇拉威西島。很期待不久的將來會發現蘇拉威西人。”
考古現場的工作照。圖片由Florent Détroit提供。
至于這個新的人類物種什么時候滅絕?作者回復道,“目前我們已知最晚的呂宋人可追溯到5萬年前,但我們并沒有可靠的數據證實它們是如何滅絕的。”
呂宋人的發現地點(圖中紅點),可見這個地方被大海包圍,與大陸相隔離。(圖片來源:Hellerick,Wikimedia Commons)
研究者嘗試了使用古 DNA 方法來判別呂宋人的演化關系,但是實驗并不成功。我們仍期待未來更多的考古發現,來揭開呂宋人身世之謎。
[1] Détroit, F et al. A new species of Homo from the LatePleistocene of the Philippines, Nature, 2019,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9-1067-9.
專家點評
淺談呂宋人的進化地位
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李輝
人類進化歷程是我們最關心的科學問題之一。對于遠古的進化事件的探索,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古人類化石的發現。而古人類化石是非常稀少的,可遇不可求。因此,我們對早期人類進化的認識,或許永遠不完善。正因為如此,每發現一種獨特的人類化石,都將大大完善我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增加我們對進化規律的理解。
2007年開始在菲律賓呂宋島北部栲栳洞發現一種全新古人類化石,生活在距今超過5萬年前。經過十多年的詳細挖掘整理,終于公布了所有化石信息,結果令人驚喜。從各項數據上看,這種人類體現出與眾不同的特征,有些數據接近直立人,有些接近同時期印尼的弗洛勒斯人,還有接近現代人甚至南方古猿的特征。研究者把這種人類定義為一個新的物種——呂宋人。
這一時期的各種古人類之間的進化關系,其實非常難界定。比如弗洛勒斯人,雖然基本上認為是從東亞直立人中分化出的一個物種,但也有人根據某些特征認為可能與非洲更早的能人有關,或許是更早時間從能人中分化出來的。現在看來,新發現的呂宋人的進化地位可能與弗洛勒斯人非常相似。而呂宋人的各項特征,比弗洛勒斯人更加異化。
最有可能的解釋是,在約170萬年前,直立人分布到了東亞與東南亞,在數次冰盛期海平面最低的時候,趁陸地向東延伸連接數個海島,進入了東南亞最東部的幾個島嶼,包括菲律賓群島(呂宋島)和小巽他群島(弗洛勒斯島)。而一旦氣溫略微上升,這些島嶼就與陸地分開,部分人群就被隔離在島嶼上,與大陸人群漸漸異化。幾十萬年的分化可形成物種差異,呂宋島的人群和弗洛勒斯島的人群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物種。這種地理條件,除了菲律賓和小巽他群島,還有蘇拉威西島。很期待不久的將來會發現蘇拉威西人。
當然,物種的界定,目前生物學界爭議較多,以往的生殖隔離的標準無法普遍適用。但是對于人類物種而言,生殖隔離的標準還是可以沿用的。例如,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有基因交流,因此嚴格意義上都屬于智人的亞種。現在期刊論文中有 Homo sapiens neander-thalensis 和Homo neanderthalensis 混用的現象,后者只能認為是一種簡寫形式。而更早的古人類,目前無法檢測 DNA,因此無法確定其間有無生殖隔離,物種的嚴格界定暫時還無法實現。或許呂宋人和弗洛勒斯人只是東亞直立人的兩個亞種。
反過來講,呂宋人各項特征的異化,甚至有的接近南方古猿,說明這些特征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波動很大。有可能這些特征本來就在群體中有著多樣性分布,群體內的個體間就有很大差異,就像格魯吉亞直立人的情況。所以從極其有限的化石材料上依據形態做出的進化推測,只能是隔岸觀花。
到了5萬年前,呂宋人可能就消失了。而我們知道,大約6萬年前,現代人已經走出非洲來到了東南亞,稍晚進入了菲律賓。呂宋人的消失,很可能是被現代人搶占了生存空間。而呂宋人與現代人之間是絕對有物種差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