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家的媳婦,她走得忙又忙呀,原來她要回娘家......左手一只雞,右手一只鴨,身上還背著一個胖娃娃……”
這首春晚上的歌曲《回娘家》廣為人知,唱出了中國人的傳統習俗——回娘家。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俗稱迎婿日。
這一天,嫁出去的姑娘都會帶著精挑細選的禮物,牽著孩子、挽著老公,喜氣洋洋地回娘家與父母團聚。
01
娘家福,不叫福
在娘家,每個女孩都是父母的“小公主”,百般呵護,自然有福。
但在娘家享的福是短暫的,在婆家能繼續享福,才是真的有福。
嫁人成家后,生兒育女、相夫教子、孝順公婆,會很辛苦。依然保持幸福,是一種能力。
真正的幸福,不單純依賴外界因素,更多是來自內心的選擇。
02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過去的那個時代,女子嫁出去,就是別人家的人了。再想關照娘家,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進入現代,雖然女人結婚后,仍然承擔著眾多的責任,但她們經濟獨立了,地位也提高了,終于可以按自己的心意對父母盡孝。
而對父母來說,其實不需要女兒做什么,只要女兒過得好,常回家看看,就足夠了。
03
女婿要上座,一個女婿半個兒
結了婚,娘家人等于多了個兒子,但是這個兒子到了丈母娘家,是要坐上座的。
很多地方的民俗,都是把女婿當做“貴客”,大年初二,擺上豐盛的宴席款待女婿。
女兒女婿提前備下厚禮,娘家卻取禮很輕,還會回禮。
可見,娘家人完全是把女婿供著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希望他可以好好對待自己的女兒。
04
打斷骨頭連著筋,要親還是娘家人
婆媳之間沒有血緣關系,又有代溝;對比之下,女人情感上自然親近娘家。
古代常常出現外戚專權,皇帝年幼,太后往往更倚重娘家人。
娘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 女兒不斷娘家,客人不斷行家”。
娘家人是從小一起長大的,無論嫁多遠都是親人,這種血緣上的紐帶是切不斷的。
05
媳婦不能當女看,女婿不能當兒使
俗語說:“一個女婿半個兒。”畢竟是“半子”,自然比不上親子。
有的地方把女婿叫做“女貴客”,再“貴”也還是“客”,是外人。
與兒媳、女婿相處,做什么事都要拿捏分寸,懂得相互尊重。
06
人窮莫上親戚門,人窮莫看娘家門
找親戚借錢,人家看在面子上自然要幫你一把,但時間長了難免惹人討厭。
女兒嫁人后生活貧窮,也不要經常回娘家,弟媳或嫂嫂可能會覺得是回來搶財產,容易產生矛盾。
當然,這種思想已經有些過時了,但是卻告訴我們有了困難不要只想仰仗著別人,最可靠的是自己。
07
姑爺進門,小雞掉魂
這是來源于東北的一句俗話,女兒攜丈夫回娘家時,娘家基本都是以小雞燉蘑菇招待。
因此,姑爺進了丈母娘家的大門,小雞就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所以就嚇掉魂了。
小雞燉蘑菇東北人招待尊貴客人的一道佳肴,也可以看出丈母娘待女婿,實心實意。
08
請閨女,帶女婿,小外孫也帶去
這是開封的一句俗語,在開封,女兒回娘家是很有講究的,絕不能空手回,帶的禮物都要成雙,忌單數。
大年初二,城關四鄉,鞭炮聲、哨子聲、鳴笛聲響成一片,騾馬大車往來穿梭,絡繹不絕......
這一天,開封的家庭誰都不招待,只招待自家的閨女、女婿和小外孫。
儒風君說:
最樸實的民間俗語,藏著中國人眼中的“娘家”。
嫁的再遠,娘家也永遠是可以停靠的港灣。
逢年過節,最幸福的事就是吃上媽媽親手做的飯,那是世界上最美的味道!
大年初二,愿天下所有父母平安,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