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PC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的更新換代,尤其是諸如智能手機、微博、微信之類的信息終端和信息平臺不斷普及,人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大數據可能帶來的深刻影響和巨大價值。
大數據時代通過技術的創新與發展,以及對數據的全面感知、收集、分析、共享,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視角,其所帶來的信息風暴正在全方位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解構、拆構和重構著現有的社會秩序,從而對社會治理產生重大影響。那么,大數據時代對社會治理創新將帶來什么樣的機遇和挑戰?這一問題亟需我們認真思考。
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創新面臨的四大機遇
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加速期。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急劇變遷,包括人、財、物、事等在內的社會治理數據和信息變得愈發龐大和復雜,而這與當前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正好不期而遇。總體上,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創新面臨的機遇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促進社會治理體制從碎片化到網格化的轉變。當前,社會治理碎片化是我國社會治理體制存在的主要問題,具體表現為:承擔社會治理職能的各政府部門各自為政,協同性不足,同時不同部門的職能之間存在交叉和重疊,“信息孤島”和“信息打架”現象并存。這種碎片化的社會治理體制使我國的社會治理陷入高成本、低效率的困境。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社會治理大數據成為可供所有社會治理主體使用的公共財產。在這種情況下,實現社會治理大數據的完全共享,不斷提升其使用效能、效率和效益,將有助于推動各社會治理主體之間的協同與合作,進而促進社會治理體制從碎片化向網格化轉變。
促進社會治理方法從以有限個案為基礎到“用數據說話”的轉變。長期以來,基于少數人的社會治理需求推斷、預判多數人乃至整個社會現時的或者未來的社會治理需求,基于部分地區的社會治理經驗推斷整個地區乃至整個國家的社會治理政策和措施,是一種在我國占主導地位的社會治理思維。
這種以有限個案為基礎的社會治理思維具有非常明顯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未充分考慮到社會各階層、各群體社會治理需求之間的差異性;二是對我國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基本國情缺乏足夠的重視。在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大數據的價值在于提高社會治理決策的科學化與社會治理過程的精細化。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各社會治理主體須對原有的社會治理方法進行根本性的變革,著力培養大數據意識,促進相關數據的完全共享,更多地依賴具體數據進行決策,實現從以有限個案為基礎向“用數據說話”轉變。
促進社會治理模式從靜態治理到動態治理的轉變。長期以來,我國社會治理的目標被設定為維持社會穩定,而基于這一目標所開展的社會治理實踐是一種靜態治理的社會治理模式。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隨著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社會流動性不斷增強,社會發展和變遷的速度不斷加快,原有的靜態社會治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急需以動態治理的社會治理模式取而代之。
實現從靜態治理到動態治理的轉變,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社會治理體制創新的重要內容。在大數據時代,突飛猛進的大數據技術為及時地、全面地掌握社會治理相關數據的變動情況和變動趨勢提供了技術支撐。對于承擔社會治理職責的各個社會主體而言,及時地、全面地掌握社會治理相關數據的變動情況和變動趨勢,對于實現從靜態社會治理模式向動態社會治理模式的轉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促進社會治理方式從簡單粗放到科學決策的轉變。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矛盾的凸顯期和集中爆發期。在這一階段,協調利益矛盾,化解社會沖突,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穩定,成為擺在我們面臨的嚴峻挑戰。為應對這一挑戰,亟需對我國原有的自上而下的利益矛盾化解機制進行根本性的變革,逐步建立上下互動、主體多元的利益矛盾化解機制,促進我國社會治理方式的科學化。
如何從海量的社會治理微觀數據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數據分析應用體系,并為最終決策提供參考,是大數據時代實現社會治理方式創新的關鍵環節。為實現這一目標,亟需各社會治理主體實現從簡單粗糙向精確分析、從關注宏觀數據向關注微觀數據的轉變,并根據大數據的流程設置相應機構和工作崗位,促進社會治理方式從簡單粗放到科學決策的轉變。
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創新面臨的三大挑戰
社會治理大數據意識低。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大數據分析為服務型社會治理模式的實現提供了重要支撐。然而,以大數據分析為重要支撐的服務型社會治理模式的實現,必須以社會治理大數據意識的形成為前提。
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社會治理大數據意識仍然比較低,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重管理、輕服務”的管控思維在我國仍然大有市場,導致社會治理大數據意識的形成缺乏強有力的平臺支撐。
二是“重局部、輕全局”的部門利益導向導致我國社會治理體制的碎片化,從而使社會治理大數據意識的形成失去了重要的動力來源。
三是“重政府、輕社會”的偏見導致包括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社區和公民個人在內的其他社會主體在社會治理中的參與性嚴重不足,從而使社會治理大數據意識的形成失去了廣泛的社會基礎。
社會治理大數據共享障礙多。目前,我國社會治理相關數據實現完全共享仍然面臨諸多障礙,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缺乏數據共享的理念,對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認識不足,不同部門的數據之間缺乏互聯互通,社會治理相關數據的綜合利用效益低下。
二是缺乏數據共享機制的責任主體,從而導致許多政府部門因擔心犯下泄露國家機密的錯誤而寧可不作為。
三是缺乏數據共享的法規和制度,無法可依或者法律法規之間相互沖突。
四是目前我國尚未形成社會治理數據共享的統一標準和規范,尚未出臺在全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與社會治理機制相關的頂層設計,因此社會治理大數據共享缺乏明確的操作規則和目標指向。
五是缺乏合理的財政預算,導致政府部門在社會治理數據和信息資源再利用中收費機制不合理,利益分配不均衡。更有甚者,一些政府部門將其掌握的社會治理數據和信息資源產權部門化,設置利用壁壘,嚴重阻礙社會治理相關數據的共享。
社會治理大數據相關能力弱。在大數據時代,提升對社會治理大數據的分析能力以及對分析結果的應用能力,是實現社會治理創新的關鍵性因素。然而,目前我國社會治理大數據相關能力仍然比較弱,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缺乏對社會治理大數據進行分析的能力,而這種分析能力又與相關人才的培養和支撐密切相關。目前,除了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技術型互聯網公司掌握和應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并網羅一批大數據分析人才之外,我國對社會治理大數據的分析和應用仍然處于探索階段,相關人才十分缺乏。
二是目前我國各社會治理主體嚴重缺乏根據社會治理大數據形成社會治理需求的意識和能力,而將這種社會治理需求轉化為有效社會治理和社會服務的能力就更加缺乏。
三是長期以來我國各社會治理主體對社會治理特征和發展趨勢的預測更多的是感性的判斷預測,或者是理論的邏輯推演預測,缺乏以對社會治理大數據的深度挖掘和系統分析為基礎的合理預測。
本文作者潘華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