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新聞 時間: 2012-09-24 來源: 信息時報
![]() |
梅利莎是個功成名就的女特工,退休后還當起了特工片的顧問。 |
![]() |
1965年,中情局特工芭芭拉·羅賓斯在越南西貢(胡志明市)遭遇炸彈襲擊身亡。 |
![]() |
在越南被爆身亡的芭芭拉生前和弟弟沃倫。 |
![]() |
1945年,二戰英雄女諜維吉尼亞·霍爾因在納粹占領的法國進行秘密行動獲頒獎章。 |
![]() |
維吉尼亞·霍爾二戰期間使用的一些護照。 |
![]() |
新一代女特工很像《反恐24小時》中虛構的反恐局特工,足不出戶追蹤嫌犯。 |
![]() |
死于自殺式襲擊事件中的特工馬修斯是三個孩子的母親。 |
![]() |
![]() |
▲中情局女“獵手”珍妮弗·馬修斯在阿富汗工作期間不幸遇襲身亡。 |
![]() |
美國電視劇《國土安全》女主角——由克萊爾·丹尼斯扮演的中情局女特工卡麗·馬西森與“珍”有著大量驚人相似之處。 |
![]() |
“珍”準確定位了本·拉丹的藏身之處。 |
![]() |
女特工為中情局爭光。 |
![]() |
美國前海豹突擊隊員馬克·比森尼特接受專訪時披露了“珍”在追蹤拉丹一事上的重要作用。 |
美國前海豹突擊隊隊員近日出版新書稱,擊斃本·拉丹最大的功勞屬于中情局一名女特工“珍”;她耗時五年搜集和分析情報,終于準確鎖定拉丹的藏身之地。珍是中情局新一代特工的代表,她們不再只是秘書式的花瓶,而是利用高科技沖在反恐第一線的精英。憑著女性特有的細心和韌性,她們在刀光劍影背后為反恐立下了汗馬功勞,被譽為中情局的新式“秘密武器”。
埋頭工作五年 抓到拉丹高興落淚
美英等國媒體報道,化名“馬克·歐文”的美國前海豹突擊隊隊員馬克·比森尼特在其新書《艱難一日》中詳細披露了美軍海豹突擊隊士兵擊斃恐怖大亨本·拉丹的詳細內幕,指他們之所以能夠擊斃本·拉丹,都歸功于一名叫“珍”的美國中情局女特工,正是由于“珍”耗時5年搜集和分析各種情報,才成功鎖定了本·拉丹藏身巢穴位置。可以說,如果沒有“珍”,本·拉丹不會這么早被擊斃。
現年35歲的馬克·比森尼特撰寫的新書《艱難一日》日前已在美國出版,該書詳細披露了美軍海豹突擊隊士兵如何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一座宅院中成功擊斃本·拉丹的內幕。比森尼特日前又接受了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60分鐘”節目專訪,披露了更多鮮為人知的本·拉丹之死細節。
比森尼特無法在新書中披露這名女特工的真實姓名,所以只能使用化名“珍”來稱呼她。他對“60分鐘”節目主持人斯科特·佩利說:“依我看來,就好像是她策劃了整個事件——并導致了本·拉丹的末日。”
據比森尼特描述,“珍”現年28歲左右,在一所美國大學讀書時,被美國中情局直接招募為特工,后來又升任情報分析師,“珍”在過去5年中專門搜集和分析有關本·拉丹的情報,此外她還經常跟隨美軍海豹突擊隊特種部隊一起外出行動,精力充沛、充滿激情、相當自信。
比森尼特在新書中寫道:“許多情報分析師頻繁調進和調出該特別行動部隊,只有珍留了下來。最后,她將所有情報拼湊到了一起,終于鎖定了本·拉丹的藏身處。珍是主力情報分析師,知曉所有關于我們獵殺目標的情報信息。”
比森尼特稱,行動完成后,突擊隊員將本·拉丹的尸體抬上一架直升機,并運到了一處美軍軍事基地的飛機棚中,在那兒,美國軍方官員和中情局女特工“珍”已經等候在那兒,他們要親眼目睹本·拉丹的尸體,確認他已被擊斃。比森尼特回憶稱,當“珍”看到拉丹的尸體后,激動地放聲大哭起來,因為那一刻她知道,她耗時5年的艱巨任務終于完成了。該書并未透露“珍”的真實身份,實際上,中情局以前把女性排除在一線工作之外,現在則要讓這些名特工們遠離聚光燈,作者稱,為安全起見,“她們有權利隱身在陰影里。”
新式女特工 足不出戶鎖定嫌犯
鎖定本·拉丹,讓這位“珍”成了超級女特工而備受推崇。不過,在反恐戰場上,她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中情局成立之初,曾經把女性排除一線工作之外;有著XX染色體的員工基本工作都是搞搞速記,端茶倒水啥的,最多做個初步分析。如今,情況不一樣了,珍就是這個證明。
9·11事件以后,中情局經常受到沉重的政治壓力,而且基本上都是負面的。不過這段時間,中情局也不為人知地完善了現代化的追捕程序,培養了新一代的“跟蹤者”,珍就是其中之一。這一類新型中情局特工聰明、自信,以女性為主。中情局前高官喬斯·羅德里格斯稱,追捕恐怖分子和情報分析員們基本上都是女性。實際上,她們是高科技的“獵手”,坐在辦公室里,對無人機拍攝的片斷、電話監聽信息及其他情報進行分析,最終確認恐怖分子、毒品販子或武器販子的藏身之地。過去的專家一般側重從當事國國家層面和經濟層面進行分析,而中情局的“珍”們則更看重個人或組織。
上世紀90年代,為適應反恐的需要,中情局成立了第一個專門追蹤基地組織的單位“亞歷克站”,聘用的幾乎全是女性。亞歷克站的首任負責人邁克·逆伊爾說,1999年他離開這一崗位時,手下14名分析員全是女性。他還說,9·11之后,美軍捕獲的首批基地組織高級領導人就是這些女性“獵手”的功勞。“如果允許讓我在辦公室外掛個牌子的話,我一定會寫上,‘男性免談’。”
(下轉B03版)
(上接B02版)
中情局娘子軍 震了總統奧巴馬
在中情局歷史上,最著名的恐怖分子女獵手之一是珍妮弗·馬修斯。這位中情局反恐小組的組長,曾經像珍一樣,跟蹤到一個高級基地頭目阿布·祖巴耶達赫到了巴基斯坦一間房子里。馬修斯有著30年的中情局工作生涯,45歲時任阿富汗美軍基地主管。《華盛頓郵報》記者喬比·沃里克在新書《三面間諜》里對她進行了介紹。書中提到她經常要平衡工作和家庭的關系。2009年在阿富汗工作時,與孩子通過視頻過圣誕節。五天后,她遭遇一名約旦醫生的自殺式襲擊身亡,而那個醫生的身份之一是中情局間諜,是多面間諜。
和馬修斯一樣,吉娜·班尼特也是一名出色的高級情報分析師。早在1993年,她經過分析提出了基地組織可能會給美國帶來重大威脅的警告。班尼特后來寫了一本書叫《國安之母》,談到了特工的生活。她有五個孩子,不過家人都很支持她,她說,“我不認為女性需要平衡家庭和工作,因為我的丈夫和孩子都非常支持我,雖然我因為工作經常不歸家,可是他們沒有覺得我為了工作拋棄了他們。”
2009年初,奧巴馬駕臨中情局,了解無人機項目的情況。讓他驚奇的是,負責該項目的很多人都是女性。奧巴馬后來召集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前往白宮表示感謝,并開玩笑地對來自中情局、穿著高跟鞋的女特工說,“你看上去很不像一個巴基斯坦專家。”
早期中情局秘密特工高官瑪麗·格雷厄姆說,高科技追蹤給女性提供了一個機會,使她們參與重要的反恐工作卻不必離開華盛頓。在談到女性在該領域的優勢時,格雷厄姆說,“女性更注重細節,這正是干這行需要的。”不過也有人認為,優秀分析員并不是靠性別優勢,必須有創造性、有耐心、堅韌,善于說服。
“虛構女特工” 以真人為原型?
比森尼特新書中的中情局女特工“珍”和美國最新電視連續劇《國土安全》中的虛構女主角——由女演員克萊爾·丹尼斯扮演的中情局女特工卡麗·馬西森有著大量驚人相似之處,以至于讓人不由得懷疑,電視劇中的女特工卡麗,就是根據真實生活中的中情局女特工“珍”的故事為藍本改寫的。
此外,卡麗的扮演者、美國女演員克萊爾·丹尼斯在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也含蓄地證實,一個中情局女官員是劇中女主角卡麗的“粗略”原型。克萊爾說:“我和她見過面,她把我帶到了蘭利市的中情局本部。在中情局走廊中,我遇到了他們巴基斯坦分部的負責人,當時他剛返回美國,而本·拉丹才被擊斃。我當時想:‘哇,這些事真的發生過。’”
爭來的機會 女特工曾經遭歧視
中情局在情報工作中,并非一直都是性別中立的,就連勞苦功高的霍爾也未能突破。戰后加入中情局時,她被分到了辦公室工作做分析員,遠離了間諜工作。許多曾為戰略服務局服務的女性戰后發現,沒有辦法繼續自己的間諜工作。中情局前高官諾拉·斯萊特勤1996年時承認,“和平時期,我們的社會傾向于無視女性的智慧,寧愿讓維吉尼亞·霍爾們埋沒在文件堆里。”
中情局前特工珍妮·弗蒂費爾曾是一位“間諜獵手”;1994年,她領導一個小組揭露了著名的叛國者奧爾德里奇·艾姆斯。她說,中情局最初不是一個男女公平競爭的地方。她1954年加入該組織時,辦公室男性的優越感無處不在。“他們招收女性一般都是做秘書,即使這些女性擁有法學學位也不例外。”
到了上世紀70年代,女性開始被允許做特工,而不是以前的初級分析員或秘書,不過情況未有大的改變。1979年受雇的格雷厄姆擁有俄羅斯研究碩士學位,卻扮演著美國駐莫斯科大使館“保姆”的角色。她說,當時女性雇員稱得上是“粉領一族”,做的都是文秘、人力資源、管理間諜預算等。
中情局前特工普拉姆開始做秘密特工之后不久被老板召見。進辦公室時,她看見老板的腳放在桌子上,正在吞云吐霧,一副居高臨下的神態。1986年,一些女性雇員發起集體訴訟,稱在中情局遭遇系統性歧視。1995年,中情局對此做出了正面的回應,情況才有了好轉。二十年過去了,女性在中情局的高級領導崗位中占了40%。
(下轉B04版)
(上接B03版)
女007們活躍全球
其實,雖然最初時期不受待見,但中情局也的確有不少英雄的女特工。她們和男特工一樣出生入死,在刀光劍影下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為安全起見,她們即使光榮了,也不一定會為人所知。這些女性007里,近年來為人所熟知的有三位。
弗吉尼婭·霍爾 二戰女諜敵后培訓抵抗隊伍
美國人弗吉尼婭·霍爾被認為是二戰期間最危險的間諜之一,她偽裝成法國農場工人,組織了對德國軍隊的蓄意破壞活動,此外,她還做過無線電報務員和情報員。因為在二戰間諜出色的貢獻,1945年霍爾獲頒獎章。當時,她服務于中情局的前身“戰略服務局”,以農場工人的身份為掩護,在被占領的法國做秘密特工。幫助培訓了三支抵抗隊伍。雖然她穿著假腿走路都不方便,但并未影響她的敵后工作,包括跳傘。中情局官方歷史稱,傘降時,她會先把假腿放進背包,落地后再穿上。
芭芭拉·羅賓斯 魂斷越南46年后才為人知
2010年,中情局榮譽墻的名單中,多了一個新的名字:芭芭拉·羅賓斯。這個名字雖然無人知曉,但卻是不平凡的,她是中情局首位因公殉職的女特工,她是第一個將自己名字鑲嵌在榮譽墻上的女特工,她還是越戰中第一個為國捐軀的美國女性。1961年,高中畢業后她去了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文秘學院,兩年后她鬼使神差地進了中情局。并主動請纓去越南西貢。
像許多女間諜一樣,芭芭拉也曾為一段不可能的愛情付出。在越南,芭芭拉的身份是高級社交俱樂部成員,逢場作戲周旋于中情局的官員和高級別的外交官之間。但芭芭拉卻不能自拔地愛上了21歲空軍士兵道·約翰遜。特殊的身份使她對這段愛情躑躅猶豫。約翰遜也似乎為她癡迷,很快便求婚了。但芭芭拉擔心這一切只能留在西貢,回國以后一切都會不一樣了,所以她沒有答應。芭芭拉對愛情的躑躅猶豫,正是因為中情局有一條鐵的規則,這是一條不可越過的底線,即一切“感情”都是為了工作,都是假的。
1965年3月30日的清晨,芭芭拉和幾名特工聽到了巨大的聲響,他們跑到使館辦公室向外看。樓下開著雪特龍轎車的越南人和警察正發生爭吵,當他們意識到車里裝著炸彈的時候為時已晚。車廂里的300磅炸彈瞬間爆炸,兩名美國人和數名越南人身亡,芭芭拉就是其中之一。
1974年,中情局將代表芭芭拉的星星鑲嵌在總部大廳的榮譽墻壁上,但是她的名字并沒有出現。中情局官方說法是,這么做是為了避免泄露局里的情報源和情報手段。中情局發言人稱,他們定期就會核對一次機密的人名,決定他們是否能夠公開。時隔46年才公開的名字,其中到底蘊含著什么樣的秘密,依然不得而知。
梅利莎·馬勒 老牌特工歷經風雨見彩虹
電影《特工紹特》中,安吉麗娜主演的特工角色受到中情局前女特工梅利莎·馬勒的親自指點。該特工曾在中東秘密行動十幾年,竊取機密、面見阿拉法特,還被出賣過。退役后出書大揭中情局老底。
梅利莎·馬勒憑借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語,曾以秘密特工身份赴中東國家。自1988年起加入中情局秘密海外特工部門,五度赴阿拉伯國家執行任務、招募特工。在驚心動魄的間諜生涯中,梅利莎竊取機密、從槍彈下死里逃生以及救人性命等。還包括滲透到戰亂中的中東地區幫美國招募特工。在14年的時間里,她一直以秘密身份活動。她說,“像在電影中一樣,的確被槍擊過,不過并不是每天都會遇到,否則早就‘掛掉’了。”她說,自己有幾次曝露了身份,有一次還徹底曝露。她被內部的間諜出賣給了俄羅斯人。
梅利莎用自己的豐富經歷,培訓安吉麗娜更好地演繹特工的角色。梅利莎說,從安吉麗娜·朱莉的表演來看,她完全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秘密特工。“她很會偽裝自己的內心情感,并將其完美地演繹到角色中。”“做一名好特工,心里時時要裝著系列謊言,還需要保持某種形象。作為名人,她具有這方面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