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鴻宇的部分著作。

書房里有一書架的CD碟和音樂書。
陳鴻宇教授是從事區域經濟學研究的專家,在采訪他之前,我想當然地以為,他的書房他的閱讀大體應該和經濟學有關吧。但待看到他的書房后,卻大吃一驚:他的書房,雖然以經濟類的居多,但是卻五花八門,有很多文學雜志,比如,《收獲》、《十月》、《中篇小說選刊》、《北京文學》、《作品》等,而且還有一架書柜,竟然是用來放CD碟和音樂書的。認真看了看,發現有好些書是關于怎么唱歌的,比如《歌唱與聲音訓練》、《聲樂作品選》等。
陳鴻宇說,他的書房有三類書:第一類是經濟學的書籍,以區域經濟、城市經濟為主,這些書大體占70%。第二類是關于文學的,還有詩集,大概占20%。剩下的10%,也就是第三類與音樂有關的CD碟和書籍,有樂譜、歌曲選等。
站著把兩部小說讀完
陳鴻宇教授說,他從小喜歡看書,但那個“文化禁錮”的年代,很多好書想讀都找不到,書只能靠朋友、同學間私下“流通”,想慢慢閱讀,根本不可能,經常要一晚上就要把一本借來的小說讀完。讀《紅與黑》、《簡·愛》等,便是這樣倉促的經歷。小時候還常常站著讀書,因為家就緊靠著當地最大的新華書店的后門;也曾經站在閱報欄前把兩部小說讀完?!半x小學不遠有一個閱報欄。那時我10歲左右,每天中午一下課,我都不回家,而是先跑到閱報欄看報紙上的連載小說,《苦斗》、《山鄉風云錄》這兩部小說,就是在閱報欄看完的,當時那種追看的勁頭,完全就像現在的小孩追看電視上的動漫節目一樣?!?br>
上世紀70年代初期,為了找書讀,他還跑去市文化宮圖書館義務地幫忙裝訂報紙雜志,一個星期做兩個晚上。每次干完活,就可以帶幾本沒被允許“開借”的書回家看。當時他也就拿了很多歷史書回家看。記得有10卷本20分冊精裝的《世界通史》,是前蘇聯科學院編的,從蘇米爾人的“鍥形文字”一直講到畢加索的《格爾尼卡》;還有《古代羅馬史》等?!澳菚r常停電,床頭點著煤油燈看,困了就枕著書睡。那時的讀書是很茫然的,僅僅出于某種本能吧?!钡@些對他后來知識結構的形成有很大幫助。
而說起讀國外的文學名著,就更是奇特了。“文革”爆發后,學校的、市里的圖書館被封了,許多書被燒了。后來,發生武斗,打勝的一方就跑去收繳戰利品?!拔矣袀€同學卻背了個書包,把"據點"里圖書館的很多文學名著偷偷背回了家?,F在想起來,也是特殊歲月對文化的一種保護吧。那時我已經十六七歲了,同學下鄉插隊了,我就整天借他的書讀?!稄突睢?、《白癡》、《怎么辦》、赫爾岑的《往事與沉思》(當時只有薄薄的一本)、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莎士比亞的劇作集等,全是豎排繁體字的。還有雪萊、拜倫、海涅等詩集,就是在那時候讀的。”他自己剛剛出版的詩集《海拔之下》,便也含有一種對過往的詩意情懷和閱讀歲月的追憶。
讀小說,直接了解社會
采訪期間,陳鴻宇教授還特地拿出一張CD碟,那是他與一位歌友合作的二重唱專輯,并選放了其中他們演唱的《劉??抽浴?、《蘆花》給我聽。陳教授說,他年輕時曾參加過演出隊,那時是為了謀生而唱歌,而后來則是為了喜歡而唱歌。說來,這很像很多人都有的兩種閱讀經歷:一是為專業或未來的職業去讀。從小學到高中再到大學,不管喜歡不喜歡的書,都必須去讀,而且還要心無旁騖地讀??梢哉f這時候的閱讀,更多的是為謀生而讀。他自己讀研究生時,學的是經濟學專業,那時他讀了很多漢譯經濟學名著以及有關區域、城市發展方面的書籍。二是為自己快樂而讀書。這種讀書不帶有明確的目的,是很隨意、自在放任的心態,讀閑書、雜書,完全可以三心兩意地讀。他覺得,讀非專業書,讀閑書雜書,對自己的人生觀,對學科研究都可能帶有觸類旁通的作用。
說起自己為什么喜歡讀小說,陳教授解釋說,寫得好的小說,對現實社會與現象的分析并不膚淺,對蕓蕓眾生,有著一種深刻的觀照。讀寫得好的小說,你能更直接地了解社會的現狀,更加客觀真實地認識世界,理解人的本性?!氨确阶x了王十月的《國家訂單》,你對廣東和中國目前的發展模式,對依賴這個發展模式生存著的所有人,是否可以有新的思考呢?”所以,他家里長年訂了《收獲》、《中篇小說選刊》。其他的大型文學期刊則是到報攤去買的。
有聲望的文學期刊,選刊的小說一般都質量較高,而且很多都是后來成書出版的。這些文學雜志,一般來說也就買十元八元一本,貴一點厚一點的也就十五元,往往能看到兩個長篇,四個中篇。這么算來,一本文學雜志,就等于外面100多元的書籍了,含金量比較高,還能“先睹為快”,挑合適了再買。可惜的是廣州賣這類文學雜志的書攤越來越少了。
另外,陳教授說他也喜歡看看電視,他覺得電視節目其實就是一本現實書籍,可以成為一種“消遣性的閱讀”。好些學者和文化人都表示沒時間或不喜歡看電視,比方“不屑于”看“非誠勿擾”之類的娛樂節目。陳教授認為,雖然這是個娛樂節目,但每一場有24位女嘉賓,5位男嘉賓出場,一年下來就有近200名女嘉賓和近300名男嘉賓亮相,這些嘉賓大體都是20至30多歲的大學畢業生,短短的會話當中,你可以了解到他們走上社會后的生活經歷,他們是怎樣選擇人生的?現在年輕人流行什么樣的價值觀?三位主持人又是怎樣與年輕人溝通互動? 從這點上說,“非誠勿擾”其實是一部非常豐富和現實的“《人間喜劇》”?!拔矣X得大學老師更應該看看,對于更深入地認識自己的學生、在學業上心智上帶好自己的學生,是會有幫助的?!?br>
陳教授說,如果只讀自己專業的書又把自己封閉起來,人的性格,對人生境界的追求,可能會出現某種偏執,抑或某種缺陷。因為這樣的閱讀,容易使人缺乏人文情感。所以,他主張說,閱讀無界限,人應該經常讀些閑書雜書,才會覺得讀書是快樂的。
書房主人 陳鴻宇
經濟學教授、廣東省政府參事。兼任省政府決策咨詢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廣東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等職。
主要從事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區域公共管理方面的教學和理論研究。主持“九五”國家社會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廣東區域經濟梯度發展和地區差異研究》、“十五”國家社會科學規劃重點課題《粵港區域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優化研究》等多項國家、省部級研究課題。出版專著《區域經濟學新論》、《區域經濟梯度推移發展新探索》、《空間視野下的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詩集《海拔之下》等。
閱讀私生活 網上閱讀未能盡興
信息時報:你喜歡在網絡上閱讀么?
陳鴻宇:也在網上閱讀。比如說,《山楂樹之戀》,我就是網上看完的。被小說里的描述牽著走,很感動。書中的那種情感,不一定真實,但它對人性的反復強化的渲染,得到了讀者的理解和尊重。
網上閱讀有一點不好,就是慢。除了翻頁慢,更關鍵是掛上網太慢,電子書市場還遠未完善。
信息時報:現在的網絡很發達,有人說書房的功能已經越來越小,也許將來會消失。對這個問題,你個人是怎么看的?
陳鴻宇:我認為,網絡與書房并不是對立的,網絡也可以是書房的一部分。另外,我覺得快樂地讀書,除了有好書讀,有時間讀書,還得有心情讀書,這就包括要有好的環境讀書。好的讀書環境也應該是閱讀的一部分。
比如,你可以在機場候機室在地鐵上看書,但那不是看書的好環境,因為你在趕路,看得匆匆忙忙的??磮蠹堖€湊合。我以為,閱讀還是要有個簡樸的安靜的小小角落,泡一杯茶,在茶香中慢慢地看書。這樣看書,才是真正的好享受。而書房,就能提供這樣一種好環境。
盡管網絡閱讀是趨勢,但不可能完全代替紙質書。網上電子書比較喜歡關注通行的“閱讀熱點”,而像我看的這類比較專業的經濟類的書籍,幾乎沒辦法在網上找到。電子書沒有新出版的即期的學術雜志和文學雜志,人家總要考慮發行量吧。所以,我覺得紙質書,對于很多研究領域來說,還是很重要的閱讀組成。
信息時報:你一般是在書房里看書么?
陳鴻宇:看專業類的書籍時,一般是在書房看書,因為有時候要做些讀書筆記,要攤開許多專業書和期刊寫點文章??撮e書雜書,比如看小說、詩歌等,就隨便多了,經常跑到客廳里邊看電視邊讀小說。
2000年最后一次搬家時,為了多放書,我把連接陽臺的客廳改成了書房,把客廳挪到了飯廳里,變成一個不規則的三角形。呵呵,我愛人還有意見,說家里就只有這么一個陽臺,卻被你當成了書房占去了。來源信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