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忘的歲月: 漁夫怎樣看估值 一般情況下如果企業有能夠正常盈利,我會以正常盈利下單位凈資產收益率來進...
一般情況下如果企業有能夠正常盈利,我會以正常盈利下單位凈資產收益率來進行評估(ROE/PB),前提PB不能太大。如果這個估值在6%到8%之間,我可能覺得都是比較正常的。
在利潤不正常情況下,著重考察企業資產情況,對于只要資產沒有出大問題,我覺得1.5到2pb是正常的。尤其是對于一個企業長期ROE在20%以上的企業來說這樣說法還是很保守的。
我在估值的時候很少用PEG類似的指標,因為這樣的估值方式加入了我認為的加速成長的速度,就相當于在使用高風險的方式去考察企業。我喜歡用低風險、中風險方式去考察企業的估值情況。
很多人很討厭市凈率,說市凈率過時了,但我的經驗告訴我,這個指標很重要,當然要根本去判斷市凈率好壞需要很多精力。但我們如果注重了這個指標,你可以很大程度上防止了你的虧損。在我的買入原則中如果市凈率超過了5,就只看看了。
我們買入股票的價格通常是凈資產的若干倍數,尤其是買得超過凈資產很多倍,那么投資大幅虧損,投資失敗的可能性也很大。
建立起資產分析的價值分析基礎觀。資產是價值分析的最低線,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什么是風險所在,從而判斷市場給出的價格是否正確。比如現在的銀行,如果市盈率仍然是5左右,市凈率是10。那我個人覺得,你不要相信銀行真的那么好,因為脫離了資產分析的底線。很可能你就買在了山崗上。比如現在的阿里,前景真的好成要我們十幾倍的凈資產去買?我覺得基本可以判定市場在出錯,給予了太高的溢價。但其股票在漲,仍然很吸引人,以至于很多聰明人在證明其價格的合理性,其本跟刻舟求劍無益。當然這樣直接去判斷可能也會出錯,但出錯的可能性很小,我覺得價值投資者需要慎重之。
看PE一定要建立在PB的基礎上,不可以脫離PB 去看待PE。
----------------------------
資產,資產還是資產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第10章節的題目是《收益,收益,還是收益》,以至于很多投資者認為分析企業財務的時候收益是最核心的,關注收益比關注什么都重要。在我看來,這樣的思維很容易把人帶到溝里去,不能很好地得到企業估值的恰當結果。我認為資產比關心收益更加重要。原因如下:
1資產是產生收益的基礎
企業從成立到商業模式穩定一段時間以后,自然會產生資產與收益的恰當關系,這個關系就是ROE。對投資者來說ROE的觀念很重要,寧可投資ROE高點的企業,也不能投資ROE很低的企業,這是成功制勝的關鍵。ROE想要持續,沒有資產的鼎力支持是無法實現的,如果一個企業將自己的ROE建立在很高的負債率上,或者建立的很多金融資產的業務上,就很難保證ROE的問題。在這個基礎上談收益就沒很大的意義。所以我絕對贊成分析企業的時候是基于資產去分析企業,大部分時候估值也應該基礎資產去估值,把利潤、現金流作為估值的輔佐,可能更為恰當。在我所知道的企業中,亞馬遜是個妖股,一直在空中飄,我們可以看看其能漂多久。當然你如果水平夠高的話,其實利潤現金流分析出來跟我直接去PB去理解企業的估值情況,還是非常類似,沒很大差別的。
2 太過于關注收益會讓企業犧牲自己的競爭優勢
收益是企業運用一定的商業模式,組織資產運作的結果。歷史數據表面沒有很多企業可以一直維持15%以上收益高成長很多年。企業關鍵是在恰當收益下能夠活得多久的問題,而不是為了盡量快的攫取收益。很多企業為了培育自己所在的品類,勤勤懇懇若干年,品牌是運用差異化信息不斷刺激消費者心智的結果,而不是一下子拔地而起,就造成流行的。至少大部分企業是做不到的。彼得林奇說收益,收益,還是收益其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其對企業認知水平有限(我一直不認為林奇是企業競爭優勢分析的高手,他對保守估計價值還是挺有一套)。就好像格力運用非常專業化的方式建立起空調的品牌,只要其自己不要亂來,美的海爾等企業根本就無法撼動,這是基于不斷一致地在消費者心智中轟炸的結果。好企業不應該為收益犧牲掉自己的優勢,關注時尚的做法不可取。永遠記得一句話,競爭優勢未必就馬上體現在收益上了,任何企業都會有碰到不好的時候。
3 收益結果是歸結到資產中
熟悉報表的同志都知道,收益是最終歸結到所有者權益中去。所以關注資產比關注收益更加本質與全面。資產結構可以讓我們更加明白企業商業模式形成的基礎,與商業模式彼此相互驗證。所以很難想象為了收益的中間結果,而忽略最終我們要去分析核心。其實關注資產的人,很容易看明白收益的變化是什么樣子的。收益僅僅是資產考察的其中一項目而已。比如有人認為現在茅臺不好了,利潤馬上就要負增長了。看你好好看看其資產還是按年20%左右的速度在增長,這還是企業在行業碰到過剩的情況下產生的,如果行業好呢?會怎么樣?其實太關注收益的人,很容易產生一種投機思維,他們運用的理論就是所謂的預期理論。但要記住任何東西跌到跌無可跌的時候,就任何預期也不重要了。投資不要建立站在預期上,而是建立在安全上。
4對投資估值的理解可以最終劃歸到對資產負債表的理解
在投資界呆的時間稍微長一點,你會發現一個很神奇的現象,就是PE、股息率、現金流等等內容,都可以劃歸到對資產負債表對PB的理解。我們看一下類似預收賬款的變化情況、看一下應收賬款的變化情況,就大致能推斷出現金流;我們考察一下股息率的核心,就會知道其不會本質上創造什么價值,甚至是對價值的損害,當然在企業沒很好投資項目亂花錢,還不如按股息分掉錢為好。而PE僅僅可能表達了企業優勢的結果,也可能企業運氣的好壞。這些都會劃歸到對資產負債表的理解。其實只要財務報表不造假,一家資產負債表,足夠我理解一家企業的財務狀況。
5關注好了資產,我們才能更有勇氣逆向投資
如果你能恰當理解資產的作用,就會**提高自己第二層次思維的能力,因為資產就是你的底氣,是你勇氣的來源。如果一個企業資產資產很好,你又知道其在行業中的競爭優勢無以倫比。那么就沒有什么好害怕的,就可以很好地做到別人恐懼,你大膽。相反,對一個企業自己的資產都搖搖欲墜,那么再怎么小心也不為過。所以從我的角度去看企業,我肯定就不會投資ST股,也不會投資中科云網這樣的企業了,這些企業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說,真的是垃圾,可能還是垃圾中的戰斗機。
資產,資產還是資產,如果你能認識到這句話,其實你就比很多投資者對財務問題的理解要深刻。希望大家也有一天能認識到。
-----------------
什么是成長股
成長股是投資過程中,大家都比較樂于關心的話題。因為買到了好的成長股,就會讓人覺得我坐上了股價飆漲的火箭。越在市場經歷的多,越讓我覺得其實很多人對什么是成長股理解不夠深刻。
Baidu百科上對成長股的定義是這樣的:成長股是指這樣一些公司所發行的股票,它們的銷售額和利潤額持續增長,而且其速度快于整個國家和本行業的增長。我想大多數人理解的成長股含義也是這樣的,就是要不是利潤增長,要不是銷售額增長。
比如有很多人對現在的蘇寧,整天在考察其銷售額情況如何變動,增加了多少,且不論蘇寧商業模式怎么樣如果直接講蘇寧看成成長股或者半成長股,是不對的。
什么才真的是成長股了,我的理解是,在沒有增加股份的前提下(不包括拆分股票),凈資產在不斷增長的股票,是成長股。成長股應該是以凈資產的變化來考察,而不是以利潤或者銷售額變化來考察成長股。這體現了一種保守主義的原則。而保守恰恰是價值投資核心的要素之一。
那么我們平時大家追逐的利潤成長股又是什么股票呢?比如創業板中的成長股,股票的特征就是利潤不斷一年比一年多,這種股票應該被稱呼為加速成長股,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成長股。成長股與加速成長股的關系,就好比速度與加速度的關系。有加速度的速度,比沒有加速度的速度,要快很多。現實投資者中追逐加速成長股是大家的共同目標。
從我的理解看,買賣加速成長股是很容易讓你被套住的,大部分人買入加速成長股是結果不太好的。我們可以利用加速成長股為我們投資決策幫助,但切不可以一開始建立在加速成長股的基礎上去估值。怎么說呢,比如PEG指標,這種指標其實就是利用加速成長股的標準來制定的,很多人拿其來衡量能否投資的標準。其實是這種估值的判斷方式,無論怎么樣都比市凈率、市盈率要大膽得多,這種大膽就是以犧牲安全邊際為代價的。越是股市牛的時候,越多的人會使用這種方法來估值。相反在股市氣溫的低的時候,很少人用這種方法法去估值。通常看看大眾對PEG指標的看法,我們也能感受到市場氣溫的變化。
PEG指標有害本質原因是因為其要求利潤加速成長,利潤加速成長很容易使得企業成長的利潤走向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的境地。聰明的投資者不應該用PEG,因為即使利用PEG賺來的錢,也是高風險高收益。聰明的投資者應該講風險限定在一定的條件下,做到中風險高收益,或者低風險高收益。這才是本事。而不是高風險高收益,我相信販毒賺來的錢大家都是不敢的,你敢去賺了,并不是代表你賺錢能力真的強了,很可能就是你運氣比較好,然后賺了不少錢。
那么我們能否在市場中找到PEG指標很好,又可以用保守市凈率的方式來估值。其實是有的,比如銀行一直橫在那里,過去一直讓你撿,你可能視而不見,這種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居然會視而不見,是不是大家應該反思一下我在《細數各種投資誤區》中的各種錯誤投資理念呢?人往往會被這些錯誤的投資想法所充滿頭腦,聰明的投資者才會耐心得,在不斷下跌的途中知道去選取什么樣子的投資標的。我的一個投資賬戶中,查了一下兩年多我的興業銀行盈利居然有64%左右,真是讓我驚訝,這一切源于我讀風險與收益的認識。所以我個人的觀點是用保守的心態去看待加速成長股,萬一加速不行了,就會經歷所謂的戴維斯雙擊。
而價值投資者更應該去追求的是我所說的成長股,就是凈資產在不斷增長的,但表現為利潤可能不太增加的成長股。這種成長股通常有一些不好的消息,導致了業績開始平緩。
要注意,大部分不好的消息都不是真的風險,而是我們可以利用的假風險,可以指導我們逆向投資的風險。比如現在的貴州茅臺,三公消費、行業產能過剩、副董事長被抓等等因素,讓股價不太抬的其頭,然后也可能業績開始下降了,人們紛紛開始考慮走出這些股票。原來的價值投典范,變成了價值的雞肋,傷心出走的不少。能繼續堅持的不多,因為在他們心目中已經不是成長股了。看看凈資產的增長,其實一直在增長。要知道到今年9月份,還扣除分紅,凈資產仍然增長了3.97%,如果按年算的話,至少能增長10%以上。這就是一種增長。這種增長是實實在在,但又被投資者忽略的,是價值投資者可以利用的增長。這種情況下,再也沒有人看PEG了,很多人害怕業績進一步下滑,也不太看市盈率了。反正總總不利交織在一起,讓聰明的價值投資者有機會買入一頭很好的現金牛。可以實現低風險中收益,或者甚至低風險高收益。
有人說凈資產不太適合于互聯網企業,其實這種認知是錯誤的。凈資產適用于任何企業,它僅僅是一種保守的工具而已,不同企業資產的質量不一樣,自然會給予凈資產的估值倍數也是不一樣的,沒有要你統一一種標準去劃分任何企業。你要知道企業經營盈利以后得到的利潤,最后不是分紅分掉了,就是進入凈資產中,所以凈資產不可能是無效的呢。我買入同花順現在接近600%的漲幅,很大的原因是我買入時候判斷了其凈資產的倍數是多少,而這種倍數恰恰是我越跌越買的勇氣。
申明一下,我不是說投資就一定要看市凈率什么的投資,我只是去做保守的事是什么,腦袋里一直有種保守的觀念,不讓你自己的投資組合不至于大虧,就基本成功了。
各位請反問下自己:你對成長股的態度正確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