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負責人表示,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近年來,上海松江、湖北武漢、浙江寧波等地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在農業部確定的33個農村土地流轉規范化管理和服務試點地區,已有家庭農場6670多個。
從生產實踐看,家庭農場既堅持了以農戶為主的農業生產經營特性,又擴大了經營規模,解決了家庭經營低、小、散問題。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表示,縱觀世界各國農業生產經營,沒有不以農戶為主的,家庭經營方式始終難以被替代。但隨著農業發展,家庭經營方式暴露出規模過小,成本高、風險大等問題。家庭農場無疑是將兩者結合起來的最好方式,既堅持農業生產經營的農戶特性,又通過適度規模經營,以集約化、商品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從經營效果看,家庭農場是培養職業農民、將一批年輕人留在農村務農的有效途徑。由于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家庭農場在發展過程中會自動實現代際傳承和新老交替。據記者在寧波慈溪采訪發現,為了實現收入最大化,當地多個家庭農場中的年輕人沒有選擇外出務工,而是留在家里務農。家庭農場的規模效應讓這些年輕人在務農中獲得了可觀的收入,而他們身上也初具職業農民的影子。
與此同時,家庭農場的適度規模經營也是對工商資本洶涌“入農”大規模、長時間占用農地的一種矯正。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在帶來資本、技術、管理等優勢的同時,也存在規模過大、非糧化經營等問題。家庭農場的經營規模以一個家庭所能顧及的范圍為限,可實現規模經營與精細化管理的有機結合,實現收益最大化,避免了規模小而無效、規模大而不精的雙重弊病。
城里人想當“農場主”最大壁壘是土地流轉問題
中央一號文件首提“家庭農場”折射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其中,“家庭農場”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出現。
究竟什么才是“家庭農場”?我省作為農業大省,有多少“家庭農場”?昨日,記者就此采訪了省農業部門,得到的答案是:目前,“家庭農場”還缺乏清晰定義,也沒有準確的界定標準,我省尚無這方面統計。省農業廳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處處長羅青平認為,農戶由非法人型成為職業“農場主”,從小規模的農業生產向規模化、市場化方向轉型,是大勢所趨。
專業大戶有很多“家庭農場”定義模糊
在南昌市南昌縣蔣巷鎮立新村村民眼中,年近五旬的劉長保就是一個生活滋潤、收入殷實的“農場主”。2007年,劉長保注意到蔣巷鎮不少村民外出務工田地不愿種,便動了承包一批農田種糧的想法。他一口氣承包了蔣巷鎮境內的2700余畝農田,常年請來打理農田的長期工有10多個,播種插秧時一天要請200多個短工。
和劉長保相比,安義縣的凌繼河種田規模更大。今年1月初,凌繼河向當地農民發放140萬元年終獎的新聞轟動了全國。他承包了1.5萬畝稻田,聘請100多個農民幫他管理,每個農民每月能領到2500元工資,到年底還有年終獎。
這兩個在當地響當當的“農場主”,農業部門給出的身份是:專業種糧大戶。像兩人這樣的專業大戶,南昌乃至全省有很多,其特點是承包大量土地,通過雇人種植和機械化運作,進行規模化種植生產,效益可觀。
“專業大戶是近些年來我省扶持發展的對象,但怎樣才算家庭農場還沒有一個清晰的定義。農場主也只是大家口頭上說說,目前農業部門的提法還是專業大戶。”羅青平如是稱。而從記者采訪省、南昌市農業部門了解到的情況來看,由于缺乏清晰定義,我省尚沒有關于“家庭農場”的統計,在農業部門的日常工作報告、會議材料和年終總結中,都找不到“家庭農場”的表述。
首提“家庭農場”折射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何為“家庭農場”?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負責人的解釋是: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此,我省農業部門多位不愿具名的人士表示,這個解釋“抽象籠統”。羅青平告訴記者,近幾年從中央到地方時常提及“家庭農場”,但如何定義還沒有統一的認識,正在培育“家庭農場”的地區也是標準不一。這導致有的種植大戶已在嘗試這一經營模式,卻不知自己就是家庭農場的雛形;有的農場不以家庭成員為組成或不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卻自稱家庭農場;有的人將家庭農場與專業大戶或“休閑農業”混為一談。
羅青平認為,大家不要局限于“家庭農場”這個概念本身,更應關注的是其折射出的深刻內涵,那便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創新,一個農戶守著一畝三分地的時代已漸行漸遠,大力發展職業農戶和大農戶,從小規模、零散性的農業生產向市場化、專業化、規模化方向轉型,是必然趨勢。
我省發展“家庭農場”需要循序漸進
記者了解到,“先行一步”的武漢目前申報并得到政策扶持的“家庭農場”有167家,按照規劃到2015年武漢將發展1000家“家庭農場”。目前,武漢掛牌的“家庭農場”主要有種植、水產、種養型和循環農業型等四種模式,還有更多的種養殖
大戶探索出“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經營、種植+休閑采摘”等不同模式。
我省農業部門多名人士表示,正因為“家庭農場”尚缺乏清晰定義,在我省也無經驗可循,發展“家庭農場”面臨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用5年時間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妥善解決農戶承包地塊面積不準、四至不清等問題。而農村土地的確權、登記、頒證是發展“家庭農場”的前提。另外,“家庭農場”的標準是什么,如何進行認定、注冊、登記?財政、稅收、用地、金融、保險等優惠政策具體如何配套,武漢等地的模式是否適應我省,這些問題都需要經過一番調研、論證和實踐的循環往復過程。
據悉,農業部正在按照中央要求,著手研究培育發展“家庭農場”的基本原則和實現途徑,開展“家庭農場”統計工作,指導地方穩步培育“家庭農場”。
城里人想當“農場主”面臨土地流轉問題
中央一號文件首提“家庭農場”,在微博上引發了熱議。一些住在城里的市民發出疑問:發展“家庭農場”,是不是意味著我們也可以當一回“農場主”?
這首先容易讓人聯想到現實版的“開心農場”。據記者了解,在南昌灣里區就有人推出了“開心農場”,城市居民只要向農場主人交納一定的費用,就可以“認領”一畦菜地,可以由農戶負責進行無公害種植和管理,也可以自己播種、管理,“認領者”當年可獲得菜地里所有收成。
那么,城里人是否可以自行運營農場,也當一回“農場主”呢?我省農業部門相關人士表示,在目前的條件下,城鎮居民當“農場主”最大的壁壘是農村土地流轉問題。土地流轉,即土地使用權流轉,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權或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農村戶口可擁有土地使用權,城鎮戶口沒有,這就限制了城鎮居民參與土地流轉。另外,農村土地多為集體所有,市民想要成功租用農村土地,流程的第一步是要征得農村集體同意,這一點就比較困難。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負責人日前解釋說,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近年來,上海松江、湖北武漢、吉林延邊、浙江寧波、安徽郎溪等地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據統計,農業部確定的33個農村土地流轉規范化管理和服務試點地區,已有家庭農場6670多個。
這位負責人表示,發展家庭農場是提高農業集約化經營水平的重要途徑。由于剛剛起步,家庭農場的培育發展還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農業部將按照中央要求,著手研究培育發展家庭農場的基本原則和實現途徑,開展家庭農場統計工作,指導地方穩步培育家庭農場。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率先建立家庭農場注冊登記制度,明確家庭農場認定標準、登記辦法,制定專門的財政、稅收、用地、金融、保險等扶持政策。
對于上述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的新信號,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張曉山預計,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將會成為下一階段的主旋律;擴大農業的規模,培育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引導城市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種養業。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負責人日前表示,工商企業進入農業有利于利用社會力量增加農業的資金、科技和裝備投入,引進先進的經營管理方式,加速傳統農業改造和現代農業建設。
據農業部初步統計,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國家庭承包經營耕地流轉面積已達2.7億畝,占家庭承包耕地(合同)總面積的21.5%。其中,流入工商企業的耕地面積為2800萬畝,比2009年增加115%,占流轉總面積的10.3%。
這位負責人說,今后將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基礎上,引導城市工商資本投入農業農村,采取公司加農戶、公司加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訂單農業等方式,重點發展種養業產前和產后服務、設施農業、規模化養殖和“四荒”資源開發等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產業,帶動農戶發展產業化經營;鼓勵企業與農戶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采取保底收購、股份分紅和利潤返還等方式,讓農民更多地分享加工銷售收益。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負責人日前解釋說,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其實,家庭農場是一個起源于歐美的舶來名詞。在美國,全美家庭農場聯盟將“家庭農場”定義為:家庭擁有農場的產權,家庭成員是農場的主要勞動力,并在運營管理方面負主要責任。美國的家庭農場規模不等,從占地數千英畝到幾英畝。在影視作品和海外旅游中,人們對于歐美的家庭農場,也曾一飽眼福,羨慕不已,并不陌生。
發展家庭農場是提高農業集約化經營水平和生產效率,促進農業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去年12月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更是明確地指出,鼓勵發展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為此,就有業界人士認為,一旦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確定主推家庭農場,則已經實踐5年的上海松江模式有望得到推廣。
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農業機械化、基礎設施條件的明顯改善,為用更少的勞動力提供更多的產品奠定了物質基礎。而大量農業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也為土地流轉和擴大農業生產經營規模提供了條件。從2007年起,上海松江區采取以農戶委托村委會流轉的方式,將農民手中的耕地流轉到村集體。到2011年底,全區耕地流轉面積已占全區耕地面積的99.4%。其中,近一半的耕地流向家庭農場,形成了現代農業組織的雛形。松江家庭農場發展得到了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部門的肯定。
但是,即便是在全國推廣松江模式,促進農村經營體制改革,也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我們應當看到,中國農業之古老廣大,情況之千差萬別,辦任何事情都不可一廂情愿,搞“一刀切”。所以,發展家庭農場應該建立在農民自覺自愿、互惠互利的基礎之上,充分尊重和保護農民群眾的意愿,堅決防止搞“大幫轟”、盲目跟風、倉促冒進、大干快上、急于求成等運動式的錯誤傾向,不能讓新農村和城鎮化建設中逼迫農民上樓事件的再次重演,確保不損害農民的利益。
雖然近年來出現了一些新型的經營主體,但我國農業經營的主體畢竟是家庭承包經營的農戶。盡管一個家庭種三五畝地可能掙不到錢,而規模經營會比打工掙得多,但是也得允許農民有一個認識的過程。同時,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用5年時間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妥善解決農戶承包地塊面積不準、四至不清等問題。而農村土地的確權、登記、頒證是發展家庭農場的前提,這項工作至少需要5年時間才能基本完成,發展家庭農場工作快得了嗎?
我們特別強調發展“家庭農場”不能搞“強按牛頭硬喝水”,還在于家庭農場的培育發展還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比如,家庭農場的標準是什么,如何進行認定、注冊、登記?國家發展家庭農場的財政、稅收、用地、金融、保險等扶持政策是否配套?江南的松江模式,是否適應西北的黃土高坡、東北的黑土地?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經過一番調研、論證和實踐的循環往復過程,要有充分的準備工作。好在農業部已經充分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正在按照中央要求,著手研究培育發展家庭農場的基本原則和實現途徑,開展家庭農場統計工作,指導地方穩步培育家庭農場。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負責人日前解釋說,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近年來,上海松江、湖北武漢、吉林延邊、浙江寧波、安徽郎溪等地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據統計,農業部確定的33個農村土地流轉規范化管理和服務試點地區,已有家庭農場6670多個。
這位負責人表示,發展家庭農場是提高農業集約化經營水平的重要途徑。由于剛剛起步,家庭農場的培育發展還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農業部將按照中央要求,著手研究培育發展家庭農場的基本原則和實現途徑,開展家庭農場統計工作,指導地方穩步培育家庭農場。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率先建立家庭農場注冊登記制度,明確家庭農場認定標準、登記辦法,制定專門的財政、稅收、用地、金融、保險等扶持政策。
對于上述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的新信號,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張曉山預計,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將會成為下一階段的主旋律;擴大農業的規模,培育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引導城市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種養業。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負責人日前表示,工商企業進入農業有利于利用社會力量增加農業的資金、科技和裝備投入,引進先進的經營管理方式,加速傳統農業改造和現代農業建設。
據農業部初步統計,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國家庭承包經營耕地流轉面積已達2.7億畝,占家庭承包耕地(合同)總面積的21.5%。其中,流入工商企業的耕地面積為2800萬畝,比2009年增加115%,占流轉總面積的10.3%。
這位負責人說,今后將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基礎上,引導城市工商資本投入農業農村,采取公司加農戶、公司加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訂單農業等方式,重點發展種養業產前和產后服務、設施農業、規模化養殖和“四荒”資源開發等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產業,帶動農戶發展產業化經營;鼓勵企業與農戶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采取保底收購、股份分紅和利潤返還等方式,讓農民更多地分享加工銷售收益。
這位負責人同時表示,不支持、不鼓勵工商企業大面積租種農戶承包耕地,與農民爭奪耕地經營權。下一步,農業部將通過試點和總結實踐經驗,從租地資格準入、經營風險控制、土地用途監管等環節,探索加強對企業租賃經營農戶承包地規范管理的制度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