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古代中國曾經風靡一時。南北朝時期,達摩祖師從斯里蘭卡渡海來到廣州,晉見梁武帝后,一葦渡江到達少林寺。唐太宗時,遠赴印度那爛陀寺學習佛法的玄奘法師回到長安,在長安的譯場中翻譯出了膾炙人口的《般若心經》;六祖慧能半夜接受五祖弘忍傳授衣缽,遠赴嶺南創立新禪宗,后來很受武則天的禮遇;唐玄宗時,鑒真到達日本奈良,協助當地僧侶完善了日本佛教的戒律。
黃曉明版的玄奘
一、佛教的黃金時代
中國佛教,也叫“漢傳佛教”,自從梁武帝時皇家援助佛教開始,到鑒真東渡日本出口佛教,這200年間,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非常迅速,進入黃金時代。
佛教積累了巨大的社會資源,僧侶等神職人員和居士等非神職人員,在國家政策下逐漸制度化,開始出現了以寺廟為中心的修行團體,戒律也逐步完善起來。從印度傳來的經文由國家出資翻譯,國家動用資源培養并維持譯經人員。為了弘揚佛法,不斷建造寺廟和佛塔。
這是漢傳佛教最為燦爛的年代,高僧輩出,遠赴越南、朝鮮和日本等地弘揚教義,佛教逐步成為東亞世界的普世宗教。不過,佛教進入中國后并非一帆風順。
佛寺林立
二、焚經臺事件
佛教作為外來宗教,剛傳入中國,就與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發生了競爭。佛教典籍《漢法本內傳》中記載,東漢永平十四年?(71年)?正月初一,五岳道士們向漢明帝上表,請求與佛教沙門斗法,看看誰優誰劣。漢明帝同意了眾道士的請求,命人在白馬寺山門南筑起兩座高臺,讓他們打擂。
正月十五這天,雙方在各自的高臺上點燃薪火,用焚燒經書的方式檢驗道行的高深,看誰的經書不怕火燒,燒毀的一方要向沒燒毀的一方道歉,并承認對方教義高明。最終,道教的經書遇火化成灰燼,而佛教經書遇火不燃,并且天空中還有五色祥光,令漢明帝和百官嘆為觀止。道教輸了,佛教贏了,漢明帝下令在此建造石碑“焚經臺”,以為紀念。
洛陽白馬寺
焚經臺事件真假不好說,這種記載在佛教典籍中的傳說不能完全信任,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道之間劍拔弩張的競爭。
三、老子化胡
不過,道教信徒并沒有放棄與佛教的斗法,他們發明了一種重要的武器,那就是號稱佛教源于道教。漢桓帝在宮中設立了“黃老、浮屠之祠”,表明自己向道、向佛之心。
到了晉惠帝時,道士王浮經常與沙門帛遠爭論,但是王浮經常輸,這主要是由于佛教的理論化程度在當時要高于道教。王浮一氣之下,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寫了一本《化胡經》,稱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后,并非“不知所終”,而是到天竺化身為佛陀,教化胡人去了。既然佛教是道教尊崇的祖師老子創立的,那道教的地位顯然就應該在佛教之上。
《老子傳奇》中的老子
《化胡經》一出版,佛教徒們群起反對,雙方為此一直斗爭。到了天授二年(691年),武則天下令禁止佛教和道教之間互相攻訐,對僧、道兩家各打五十大板,誰要是再吵吵就趕緊還俗。
佛道之間的爭斗從漢明帝時就開始了,道教雖然在北魏太武帝時期曾經短暫的壓制了佛教,但真正的勝負一直到唐武宗時期才分出來。
《倚天屠龍記》中的武當道士
四、唐武宗滅佛
唐朝的皇帝姓李,尊稱道教祖師李耳是他們的祖先,所以道教在唐朝享有崇高的地位。唐朝又是一個海納百川的朝代,皇帝們同時也對佛教表現了極大的敬意,很多皇帝都禮待佛教,善待僧人,直到唐武宗時,道士趙歸真勸他限制佛教,于是掀起了一波拆遷浪潮。
會昌五年(845年),唐武宗下令在規定日期內,拆除所有寺院。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會昌滅佛”,差不多有5000座寺院被拆,有260000僧尼被迫還俗,還有寺院仆役50多萬人被解散。寺院被國家沒收,佛像也被搗毀。
影視劇中的唐武宗
滅佛令下來之后,地方政府采取了很多不人性化的措施,逼迫僧人還俗,比如逼他們吃肉。還有逼迫逼僧尼互相野合的傳說。很多僧人逃到了幽州,但依然沒能逃離這道政令,幽州節度使張仲武還下令,有僧人入鏡,格殺勿論。
為什么唐武宗耳朵根子那么軟,被道士趙歸真輕易地說服呢?這主要是因為唐代的稅賦制度對僧尼寺院有寬待與抵免,越來越多的人出家,國家財政因此少收了很多錢。再說,出家人中有很多并不是一心向佛,并不遵守佛教基本的戒律,時有犯罪發生。
會昌滅佛后,佛教典籍遭到焚毀,散佚不全,能看懂佛經的人越來越少。開元年間逐漸鼎盛起來的唐密,發展不到100年便遭遇了會昌法難,從此密教流亡海外,中土密教一蹶不振。
會昌滅佛
文史君說
唐武宗滅佛之后,佛教并未從中國完全消失,但玄奘法師時期那種佛教鼎盛的局面卻再未出現。滅佛后留下了禪宗和凈土宗兩支,禪宗以打坐參禪、讀公案為修行法門,凈土宗只需要口念阿彌陀佛,祈求往生極樂世界即可,修行方法非常簡單,不需要佛教理論和法器,門檻很低。至此,漢傳佛教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
參考文獻
范曄:《后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版。
杜繼文:《佛教史》,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