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面對面(陸林,林紅)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挑戰與應對
《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20年以前,全球兒童心理障礙還會增長50%,將成為致病、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8年首屆婚姻家庭心理健康高峰論壇學術委員、國內頂級專家——陸林院士和林紅博士,帶您一起直面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挑戰,應對共性棘手問題,了解“熊孩子”背后的秘密,讓他們成為綻放真正笑顏的美麗花朵。
訪談提綱
李雪:我國現階段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面臨的挑戰都有哪些呢?
陸林:統計顯示高于20%的我國兒童存在焦慮抑郁、行為障礙等心理衛生問題,這個比例在留守兒童甚至高達1/3。
1.國家政策方面,盡管有保護兒童相關的法律法規,但對兒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立法還有所欠缺。
2.社會支持系統方面,當前的學校、家庭往往更看重學習成績,對兒童心理健康重視不足,相對忽視了培養兒童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3.專業團隊方面,兒童心理健康相關醫務人員數量不足,全國兒童精神科醫生不足500人,父母尋求專業幫助的渠道有限。
林紅:中國兒童青少年面臨的挑戰雖有一些國情特色,但大多數問題也是世界范圍內兒童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問題。WHO在2014年的《世界青少年健康報告》指出:2012年全球有大約130萬青少年死亡,15-19歲為高風險階段;自殺是全球青少年死亡的第三大死因;抑郁癥是殘疾的最重要原因。 該報告還指出,一半的精神心理疾患開始于14歲,然而大多數問題沒有得到識別診治,對一生精神健康產生重要影響。在兒童青少年階段進行診治,比成人階段更為有效。
陸林:的確,很多成人精神心理問題起始于在兒童青少年階段,如能早期發現早期干預,將獲得較好效果;但實際情況是,社會、學校、家長常常忽視或不懂得識別,病人往往發展為慢性,難于診治。
李雪:現在社會、學校、家庭對于兒童身體健康的保障相對完善,而早期精神衛生篩查是相對薄弱的。如何判斷孩子出現了心理問題呢?
陸林:有一些比較簡單的方法,家長和教師如果有這方面的意識,就可以學習和觀察。比如可以觀察孩子的日常生活習慣,包括飲食,睡眠,學習等,如果孩子以前一切正常,近期突然食欲下降,失眠,噩夢,學習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下降,這些可能是抑郁等精神心理問題的早期表現,需要我們家長和老師引起重視。另外,可以觀察孩子的行為,如果他們行為明顯不符合常態,比如孩子與之前行為不同,或與其他孩子明顯不同,比如從前做事積極,近期忽然很懶散,或者從前很開朗,近期突然很退縮甚至疑心很大,都需要引起重視,尋求相關專家幫助......
林紅:補充三點,第一,兒童心理問題分為外化性問題和內化性問題,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屬于內化性的問題,如果孩子本身內向,又不主動與長輩表達,家長和老師常常不容易發現,我們需要學習一些相關常識來識別。第二,有些變化是正常發展階段,但家長如果缺乏常識會過度緊張,誤以為孩子出問題了,反而會適得其反。比如青春期的逆反,很多孩子到青春期開始有小秘密甚至反駁家長,這些有些屬于正常叛逆,合理引導就可以平穩過度。因此判斷某些異常的行為究竟是不是疾病,如果我們沒有把握,可以咨詢專業醫生。第三,很多問題其實與家長不恰當的養育態度有關,比如孩子到青春期了,如果家長還事無巨細百般呵護和控制,如同養育嬰兒一樣,可能就會帶來麻煩,所以家長也要隨著孩子年齡階段的變化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李雪:怎么正確應對、接納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呢?
陸林:無論在我國還是在世界范圍,社會對看精神科或多或少存在偏見或恥感。個體在一生當中都會多少出現一些精神心理問題,但只有1%左右會發展為精神分裂癥等嚴重的精神問題,大多數則為焦慮、抑郁、強迫等輕型心理問題,合理干預,可以獲得顯著改善。所以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家長需要更多的包容和接納,更多信念與信心幫助孩子來康復。
林紅:回憶起一幕幕門診個案,我能體會到家長帶領孩子尋求專業幫助的路是多么曲折,往往經歷了艱難和漫長的煎熬、糾結、斗爭和磨難……一方面,家長往往不知道孩子出現精神心理問題需要去精神衛生專科醫院就診。另一方面,好不容易了解到兒童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師可以解決問題,但優質的醫生、治療師的資源又極其稀缺。最后,孩子終于進行了專業的治療,但治療結束以后重啟新的生活也存在很多困難,比如轉學還是留級,如何面對親戚朋友對精神心理問題的歧視……但其實就像陸老師所說,多數都是輕型的問題,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大多能獲得理想的結果。但若放任不去治療,則很可能越來越嚴重,以至于發展到成年。還有很多孩子,一到醫院治療就緩解,一回家就復發,提示家長學習科學養育方法,營造適合孩子康復的家庭環境很重要。
李雪:自殺青少年越來越多,針對兒童抑郁癥有什么預防與治療方法?
陸林:抑郁癥是復雜的疾病,現在病因還不明確。有些與遺傳有關,有些與家庭環境有關,有些與生活事件有關……青少年、老年為抑郁癥高發年齡。目前尚無預防方法,因此抑郁癥的早期篩查尤為重要,我國現在只有接近30%抑郁癥患者得到有效治療。其他大多數人群則未得到正確對待和治療。比如很多抑郁患者以頭痛、失眠等問題為早期癥狀,就一直其他科室治療,未能獲得恰當診斷。家長朋友,多關注和學習抑郁的早期表現的知識,可能就能在孩子出現相應問題時及時到恰當專科醫院就診......
林紅:抑郁癥可能表現為軀體癥狀,比如胃疼,頭痛等癥狀,不少家長會誤以為是軀體疾病,很多非精神科醫生也會誤診。 目前認為,抑郁是生物、心理、社會多因素疾病,家長朋友也需要培養這樣的綜合的頭腦來認識抑郁癥。我門診遇到一個厭學伴抑郁的孩子,一到去上學的時間就發燒,發燒絕非孩子能裝出來的,因此抑郁也有生物學因素在影響,需要綜合干預,我們家長朋友不能簡單的把抑郁當成單純的心理問題......
李雪:針對網絡成癮這一普遍社會現象,兩位專家有什么預防與治療建議?
陸林:全世界有7%的青少年會出現網絡成癮問題,對于這個診斷,社會上有不同的聲音,有些認為給孩子貼上成癮標簽,會給孩子未來帶來更大麻煩。但其實給出這個診斷,也有益于引起國家和社會的關注和重視,從而匯聚相關的有用資源來幫助家庭應對和解決問題。網癮發生的相關因素很多,有些孩子通過網絡獲得現實生活無法獲得的成就感,有些孩子沉迷網絡來逃避現實中的挫折與壓力,還有些孩子的父母可能就是酒癮患者等成癮素質者……其中有一半網癮的孩子同時出現其他心理問題,包括焦慮、抑郁、多動等...... 孩子出現網癮問題,身為父母,需要隨孩子年齡階段調整教育方式,幫助孩子在現實生活中體驗到他們在網絡中滿足的需要,才能逐漸幫孩子擺脫網癮的困擾,父母忽視與過度關愛,過度承擔自責,都會無濟于事。
林紅:我也同意將網絡成癮問題納入精神心理問題,會爭取更多的防治資源這個觀點。網絡成癮往往伴隨其他心理問題,所以它可能是一種信號,提示孩子可能出現了一些問題。對此,家長既不要過度承擔認為都是自己的錯,也不要認為與自己完全沒有關系......
李雪:家長知道孩子出現了問題后,需要怎樣幫助孩子呢?
陸林:三個方面。1.尋求心理治療師或醫生專業幫助。2.直面現實,尊重孩子生病的事實。3.從家長自身做起,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引導孩子;給孩子劃定基本規范的前提下,給孩子獨立的成長空間......
林紅: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概率會大大降低...... 陸林老師在首屆中國婚姻家庭心理健康高峰論壇上探討兒童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婚姻、家庭、孩子是相關聯的。
李雪:兩位老師對于家長的養育方式有什么好的建議?我先推薦一本父母必讀書目,林紅老師的《父母與子女的心理輔導----呵護孩子的心靈成長》
本書從嬰兒期一直到青年期,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并結合父母自身的心理發展來探討親子的相互反應關系,指導家長如何更有效地理解和幫助孩子心靈的健康成長。
林紅:這本書把孩子心理發展分為六個階段,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期,學齡期,青春期,青年期.....每一個心理發展階段都有各自的特點。另外,書中還描寫了影響父母養育子女的因素.....書中就每一個階段孩子心理的特點,父母的應對方式進行了詳細闡述…… 我兒子16歲時,我帶他到德國旅游,我們就發生了有意思的故事……針對十六歲以上的孩子,孩子各方面已經大體定性,很難去改變。這個階段不是要教育孩子,而是要通過自身的行為去影響孩子......
陸林:不能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不能以愛的名義給孩子心理綁架,來實現父母沒有實現的夢想......
李雪:現在社會競爭很激烈,孩子從小就要去上各種補習班,怎么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減輕父母關于孩子學業的壓力?
陸林:孩子將來是否成才,生活是否幸福,與現在是否上奧數班,考多少名,并無直接相關性。家長不應過分關注孩子學習成績,不宜過分限制孩子的玩耍時間,這樣限制了他們的好奇心和創造力,會對孩子未來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孩子的責任心,包容心等健全的人格品質對孩子的一生也至關重要的......
林紅:很多中國父母并未認真思考要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或者思考了也不知道將來把孩子培養成怎樣的人。其實從尋找戀人開始,就開始對未來我們有怎樣的孩子發生影響......
李雪:感謝陸林和林紅老師精彩的分享,首屆中國婚姻家庭心理健康高峰論壇會針對這些問題展開更詳細的探討,希望大家的參與。我們下周三再見。
附:2018年首屆中國婚姻家庭心理健康高峰論壇
為促進我國婚姻家庭心理健康的學術研究和實踐應用,在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張仙飛和北京大學臨床心理中心執行主任唐登華的倡導和推動下,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擬成立婚姻家庭專業委員會。
為了更好的匯聚各領域專業人才交流碰撞,擬于2018年9月15至17日在北京召開“2018年首屆中國婚姻家庭心理健康高峰論壇”。這是第一次全國范圍內舉辦相關主題的論壇,是中國心理學界的盛事。論壇以“和諧家庭,幸福中國”為主題,涵蓋婚姻家庭心理健康不同領域的熱點話題,擬搭建婚姻家庭心理健康學術、產業的展示、交流、合作的專業平臺。
北京大學臨床心理中心作為第一協辦單位,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其中北京大學臨床心理中心主任,同時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和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院士是大會主席之一,中心執行主任唐登華任大會執行主席。中心辦公室林紅主任任大會學術副主席,錢英副教授任大會副秘書長和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心另外兩家分支單位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的老師也將進行精彩報告。
9月15日—17日
期待與您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