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摔跤這項運動,可追溯至匈奴時代,據挖掘出的匈奴墓中所發現的長方型銅塑上, 有兩人赤裸上身,下穿緊腿長褲,互相彎腰扭抱,左邊的人用右手摟住對方腰部,左手緊抓對方后胯;右邊的人用兩手分別抱住對方的腰和腿,雙方相持欲摔倒對方 的透凋花紋,且整個圖桉還以樹、馬為襯托,似是描繪二人騎馬游于野外,一時高興而下馬摔跤的場景;及在巴彥淖爾盟磴口縣西北部布敦毛德溝內一幅大型巖畫中 也有匈奴人所作「摔跤人裸著健壯的身軀,正在深山曠野中比試高低」的場面,「兩個人正在上肢相接,兩腿相切的摔跤」的情節,從而判斷自匈奴時代就有了摔跤 的習俗。
而蒙古文化早先受到其西方克烈、乃蠻諸部文化影響;克烈、乃蠻又受到其西方畏吾兒、西遼的影響,這一帶的摔跤原盛行如現在所謂的「自由式」摔跤,是臥倒仍然 相搏,必使對方兩肩著地為止。據《多桑蒙古史》記載窩闊臺喜觀角抵一節,對蒙古與波斯力士摔跤的描述:「二人相撲時,蒙古力士投比列于地。比列戲曰:『緊 持之,否則我將脫身而起』,語甫畢,亟反蒙古力士而投之地」,可知倒地并非摔跤勝敗之標準;在《巴都罕》一書中,記載蒙古軍那達慕一節:「三輪交鋒中,雙 肩一次未著地者,譽為巴圖魯(即蒙古語“英雄”之意)」,指明不僅要肩著地,而且是雙肩著地。
中國蒙古族的摔跤不允許抱腿,著裝也與蒙古國、俄羅斯蒙古族有著很大區別:
這種摔跤因為可以任意制服對方,易發生死亡現象,統治者常藉以作為殺人的工具,如《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之弟別勒古臺與主兒乞部的不里孛闊均以力士著 稱,而別勒古臺曾敗于不里孛闊,并在宴會時被其砍傷。一日,成吉思汗叫別勒古臺與不里孛闊比賽摔跤,不里孛闊故意倒下,別勒古臺壓不住他,就抓住他的肩 膀、騎上他的臀部,并回頭看成吉思汗。可汗咬了咬自己的下唇,別勒古臺明白其意,就騎在不里孛闊身上,從兩邊交錯扼住其頸項向后扯,用膝蓋按住,折斷了不 里孛闊的嵴骨,不里孛闊死前說:「我本來不會被別勒古臺所勝!因為怕可汗,故意倒下了,我在猶豫之間,喪了性命!」
蒙古人的摔跤活動,原具有極大的體育、軍事性質,是用以鍛鍊力量和技巧,與選拔力士的依據,到了元帝國建立后,因局勢安定,人們對于文化生活的要求日益提 高,摔跤的社會娛樂成分也越來越重。元仁宗時朝廷就專設「校署」職司摔跤管理,并設計專供摔跤的衣服,同時也由具有名望的摔跤手充當兼職裁判。
今天的俄羅斯桑搏的起源也深受蒙古式摔跤的影響,在現在的格魯吉亞,很多摔跤手的著裝同蒙古跤手的摔跤裝幾乎沒有什么區別。
而蒙古國的摔跤手,只有在國家級比賽獲勝,才能獲得頭銜和榮譽。頭銜分為四種,分別是鷹「納擒」、大象「瞻」、雄獅「阿爾斯蘭」、巨人「阿伏日喀」,當一個摔 跤手連勝無輪,可獲得「納擒」的封號,連勝七輪可贏得「瞻」的榮譽,最后勝出九輪的冠軍被封為「阿爾斯蘭」,想要被封為至尊的「阿伏日喀」,則必須贏得兩 次那達慕的冠軍,如果獲得三屆冠軍,就晉級為全國巨人;獲得四屆冠軍,則晉級為榮譽巨人。一個已經擁有「阿伏日喀」頭銜的摔跤手,每次在參與那達慕比賽持續獲得冠軍后,都會在頭銜上追加新的華麗封號。
摔跤手贊歌:“從七勃里處揮舞而來,震得山岳動蕩不已;從八勃里處跳躍而來,踏得大地震撼顛簸,從前面勐一看去,猶如一只斑虎;從后面乍一看去,猶如一只勐虎。他有雄獅般的力道,他有巨象般的軀體。這摔跤手的功夫,實在令人驚奇。”
Tüvshinbayar,蒙古摔跤出身,2008年北京奧運會男子柔道100公斤級金牌。
Bat-Erdene,蒙古摔跤的神話,11次蒙古全國那達慕摔跤冠軍。被日本人稱之為“圣なる橫綱”。
Bayanm?nkh,蒙古摔跤界的傳奇,10次蒙古全國那達慕摔跤冠軍,1975年世界自由摔跤大賽100公斤級金牌。
朝青龍,蒙古國人,日本相撲第68代橫綱。
白鵬翔,蒙古國人,日本相撲第69代橫綱。
安馬富士,蒙古國人,日本相撲第70代橫綱。
蒙古國格斗家花戶忍,WKA中量級世界冠軍、全日本踢拳聯盟冠軍、世界泰拳聯盟冠軍
俄羅斯蒙古族巴圖·哈斯克夫,綽號“拔都汗”,ISKA 世界王者、WAKO PRO 世界王者、WAKO PRO 歐洲王者、WKA 世界王者、W5 世界王者
中國蒙古族格斗家寶力高,WKA重量級世界王者,IKF重量級世界王者。是中國格斗界有史以來唯一一個世界權威格斗比賽的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