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那兩斤半的大腦里,有著千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又有著上千個跟其他神經元“握手”的突觸。不過,“腦子不夠用”依然是全民共有的抱怨。去年,Zip大叔靠著一首“我的鑰匙在哪?我的手機在哪?(Where’s My Keys? Where’s My Phone?)”在英國達人秀一炮而紅。令人懊惱的健忘就這樣催生了一首萬人傳唱的神曲。
我們的記憶存儲在活生生的神經元里,正因如此,記憶不是白紙黑字的日記,而是口口相傳的故事,每一次回憶好比一次訴說,而每一次訴說,難免會悄然改寫一點細節。一次次地,伴隨著神經遞質釋放,伴隨著神經元激活,有些突觸被強化,有些突觸被削弱,“神經連接組”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而一段段被修改得不復當初的神經回路,就承載著一個個面目全非的記憶。
如此復雜的網絡中,一個蛋白質就可能逆轉老化造成的記憶衰退?這美妙得難以置信的結論令人腦中久久回響著一句話:我的病,有治了!這個研究上個月發表在《科學》雜志子刊《轉化醫學》上,作者包括在記憶方面鉆研數十載的諾獎獲得者埃里克?坎德爾(Eric Kandel)——順便一提,他的自傳《追尋記憶的痕跡》亦是一本上佳的認知學科普書。
閉上眼,想象一下雙眼后方的大腦深處,口對口平躺著一對大寫的“C”。那就是對學習和記憶至關重要的“海馬區”。我們那在40歲前后開始每況愈下的認知功能,可能就緣于海馬區的變化。感謝八位同意在逝世后捐贈大腦的33-88歲的志愿者,通過比對他們海馬中易受老化影響與易受阿爾茨海默癥影響的亞區,研究者找到了17個可能與單純老化有關的“候選者”。而其中,此前就被認為與重要信號通路相關的RbAp48蛋白,則被挑出來進行動物實驗。
結果極為驚人。缺少RbAp48蛋白的年輕轉基因小鼠在記憶測試里顯得相當“老糊涂”。而往年老的普通小鼠海馬齒狀回里注射會表達RbAp48的慢病毒后,認新物體也好,走迷宮記路也好,這些小鼠都變得“返老還童”,成績幾可與正常年輕小鼠媲美。
想象一下,往腦子里打上一針,你就不再需要每天疲于尋找眼鏡和遙控器。倘若癥狀沒有好轉,就要早早開始阿爾茨海默癥的治療——要知道,早確診早治療對這個疾病至關重要,偏偏如今的醫學還難以分辨輕度的認知功能下降究竟是老化的正常現象,還是阿爾茨海默癥的早期癥狀。
健忘還有許多其他可能——睡眠不足,腦部的腫瘤或感染,放療與化療,某些嚴重的甲狀腺、腎臟與肝臟疾病,酗酒造成的慢性酒精中毒,許多中老年人容易罹患的維生素B12缺乏……壓力與焦慮這種心理問題也會影響記憶,有研究顯示,皮質醇水平很高的抑郁者,海馬比正常人減小了12-15%。頭部外傷也是可能原因,因此切勿大力搖晃新生兒,如果你很在意晚年的認知功能,就不要選擇橄欖球和拳擊為鍛煉方式。
此外,神經元需要氧氣,因此,一切傷害血管的事情都可能傷害你的記憶力——抽煙、高血壓、高膽固醇……缺少鍛煉也是風險因素。05年瑞典一個跟蹤了上千人二十年的研究發現,比起沙發土豆,一周至少鍛煉兩次者罹患老年失智癥的風險降低了52%,而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降低了62%。
還有許多對記憶的研究正在進行。除了坎德爾,另一位諾獎得主利根川進今年七月剛剛在《科學》上發表刪改記憶的研究, 他們同樣在海馬的齒狀回區下功夫,利用轉基因病毒和光遺傳技術,把一段虛假的“在A地遭電擊”的記憶植入了小鼠腦中,于是實驗鼠在A地就會因恐懼電擊而一動不動。這項技術有望用于修改人腦中特別痛苦的回憶。也許過不了多久,便可以一針藥腦清氣爽,一束光渾忘悲傷。科幻所描繪的那個世界,到來得似乎比預想得還要更早一點。
小TIPS
首推有氧運動,每次至少持續半小時,鍛煉后應有出汗和氣喘感。有研究顯示,每周鍛煉消耗的卡路里越多,失智的風險就越低。而肺活量甚至可以作為預測未來認知功能的一個好參數。
其次,平衡膳食。多吃蔬果,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類和堅果——有研究顯示,遵照地中海飲食的人群罹患失智癥的風險較低。茶和咖啡有部分正面結果,比如一個研究里,實驗組每天喝五杯咖啡攝入500mg咖啡因,不過,喝這么多咖啡可能也改善了情緒并增加了運動,因此究竟是不是咖啡的功效還說不準。
除了維生素B12外,包括銀杏在內的諸多營養補劑基本上都“不足以確證能提高認知功能”。那些能夠確實改善失智癥狀的處方藥,則一定要遵醫囑服用。
其三,勤動腦筋。活到老,學到老。雙語者老年后的認知能力就較少減退。填字游戲和數獨也是好選擇。記住,學得慢并不代表學不會。
第四,心理健康。如果壓力、焦慮和抑郁長時間持續,及時考慮尋求專業支持。社交活動同樣可以顯著降低失智的風險。
最后,研究記憶離不開為科研捐贈大腦的志愿者 ,如果你希望造福人類,可以了解下遺體捐贈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