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統合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基礎理論,感覺統合訓練是運用感覺教育的基本原理,在游戲和生活中充分訓練和拓展幼兒的感覺能力,使其得到較好的發(fā)展。實踐證明,感覺訓練在開發(fā)兒童大腦潛能、促進兒童的心理行為健康發(fā)展、矯治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這一概念是初由美國的心理博士愛爾絲于1969年提出。所謂感覺統合是指個體對進入大腦的各種感覺刺激信息(視、聽、觸、嗅等)而來的空間和時間上的輸入信號進行有效地解釋、聯系和統一。可以說,感覺統合是一個信息加工過程,大腦必須以靈活的、不斷變換的方式比較、選擇、聯系、增強和控制感覺信息,即大腦必須統合信息才能產生有效的注意、記憶、思維和推理等心理活動。
很多孩子:
看著聰明,卻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上不去;
看著文靜,卻情緒多變,脾氣急躁,粘人愛哭鬧;
看著伶俐,卻動作不協調,笨手笨腳,做不好事情
看著機靈,卻膽小害羞,缺乏自信,人際交往困難。
面對孩子的這些問題,家長著急,教師著急,可什么方法都用上了,卻收效甚微。至醫(yī)院檢查沒問題,智商測查也很正常,問題出在哪里?現在終于有了一個說法:他們可能是“感覺統合失調”
感覺統合即是大腦將身體上如眼睛、耳朵、鼻子、皮膚、肌肉關節(jié)等各種感覺器官傳來的信息進行組織、分析、綜合處理的一種功能。由于大腦神經生理系統非常復雜。有了統一協調,大腦才能做出正確認知、判斷和指揮,整個機體才能有效和諧的運作。如果大腦對感覺信息的活動如注意力、組織力、控制力、協調力、概括和感受力等都會受到影響。感覺統合的能力是兒童能力的重要基礎,對孩子全面健康發(fā)展置關重要。
感覺統合失調會有什么表現呢?
前庭平衡功能失常的兒童會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專心,愛做小動作。他們比一般孩子更容易給家長和老師添麻煩,丟三拉四,東西凌亂,也難與他人和平共處,有些孩子還會出現語言發(fā)育遲緩。
視覺感不良的兒童盡管能長時間的看動畫片,玩感興趣的玩具,卻無法流利地閱讀,做作業(yè)常丟拉字、竄行、抄錯數,寫字時偏旁部首常顛倒,甚至一看書、寫作業(yè)就眼酸頭疼。
聽覺不良的兒童,不喜歡聽別人講話,過耳不入腦,經常聽不見老師、家長說的話。
本體感不良的兒童,缺乏自信,消極退縮,語言能力差,手腳笨拙。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很快學會翻滾、跳繩、騎車和一些運動。
觸覺過分敏感的兒童會表現出緊張、孤僻、不和群、脾氣暴躁、害怕陌生的環(huán)境、怕黑,恐高等。常偏食,啃指甲,粘人易哭或好攻擊別人的情況。
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主觀上有好的愿望,但在很多事情上想做做不到,做不好。他們常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又由于他們的問題常常會受到老師,家長的批評和訓斥,造成他們性格上的自卑,容易產生缺乏上進心,厭學,撒謊等問題。不僅影響學習還會帶來親子,師生和伙伴關系上的緊張及一系列的心理、行為、情緒上的問題,若不盡早矯治會對孩子各方面的發(fā)展產生影響。隨著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有感覺統合失調問題的孩子越來越多,早產、剖腹產、孕期不良嗜好和運動不足給孩子帶來了先天不足,而出生后狹小的生活空間,過分溺愛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獨生子女缺少伙伴關系等,又使孩子后天失調,孩子有了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不要責備孩子,也不要自責,要科學的對待。
感覺統合的訓練是一種游戲運動訓練療法,孩子們通過專門的器械,在有計劃,有針對性的游戲運動中,輸入較強的感覺刺激。通過誘發(fā)的順應性反應,增強和改善大腦的整合功能。訓練過程中,還要用心理學和行為學的方法對孩子幫助、矯治,對家長的教育方式給予指導,有助于問題的全面解決。孩子一般要經過1—3個療程的訓練,在注意力、做事速度、動作靈活性、情緒、理解力、記憶力、語言能力和人際關系、自信心、學習成效等放面會有明顯改變。孩子有機會最好都能進行感覺統合訓練,有助于促進大腦的發(fā)育,開發(fā)智力潛能,提高學習能力,運動技能和社會交往能力。有問題的孩子更不要錯過13歲前的發(fā)展期及時調正,從根本上幫助孩子,使他們更健康的成長。
感覺統合訓練活動設計的原理
通過精心設計的器械(玩具),采用游戲的方式,針對孩子感覺統合失調(觸覺過分防御或遲鈍、前庭功能發(fā)育不全、本體感不足以及整個身體協調不良等)進行感覺運動強化訓練,加強正確的運動感覺刺激并建立、恢復其正常的運動模式。設計感覺統合訓練活動項目應注意以下幾點:
1、 活動不僅指表面、局部的,還要注意它的延伸和拓展。
2、 訓練活動項目不僅有動態(tài)的,還要有靜態(tài)的。動態(tài)訓練包括上下,左右的搖晃等,有助于促進前庭系統的發(fā)育、安定姿勢和控制平衡的能力。有效的訓練項目可安排:滑板、滑梯、蹦蹦床、平衡臺、大龍球、滾筒等;靜態(tài)訓練主要是加強對身體各部位位置覺的認知,在“動”、“靜”態(tài)協調運動時保持站、立、臥位的正常姿勢,有效的訓練項目有趴地推球、平衡臺接拋球、連點線成圖、涂色、拼圖等。在訓練活動進行中,要注意動、靜態(tài)活動項目的組織和安排及對身體協調作用的發(fā)揮。
3、 活動項目不能片面地僅指在特設專業(yè)機構,還應在現實生活中隨時隨地開展。
研究表明:訓練越密集,效果越好。在家庭活動中可由父母或親人擔負起密集訓練的責任。專業(yè)機構的指導人員只能做示范動作、最初的帶動工作以及在有限時間內的訓練要求。而家長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最多,長期、潛移默化的促進訓練只能靠家長。家長雖然沒有訓練技巧和經驗,可以多和指導人員溝通,得到指導和示范并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也可以使家長和孩子共同進步。
影響感覺統合訓練的因素
感覺統合失調是指兒童期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果差,躁動不安,膽小,害羞,動作不協調,平衡能力差,反應遲鈍或過于敏感等一系列癥狀[1]。而感覺統合訓練是針對存在感覺統合問題的兒童所采用的一系列游戲運動訓練療法,寓訓練治療于游戲之中,通過感覺統合訓練使感覺統合正確,身體的不同部位就能一起和諧有效地運作,使人得以順利學習和活動。本文就感覺統合訓練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談談自己的體會。
1 方法
感覺統合訓練是采用一套以滑板、圓筒、平衡臺、吊纜等為主的游戲運動訓練療法。根據每個兒童的不同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訓練計劃。包括前庭訓練項目,如:滑板爬、走平衡木、坐獨腳椅、秋千的高速放置等;運動協調訓練項目,如:跳繩、滑板等;觸覺訓練項目,如:羊角球、袋鼠跳等。有專業(yè)的治療師進行指導,每次訓練時間為90~120min,每周至少3次,20次為1個療程。一般兒童需要3~5個療程。
2 影響因素
2.1 環(huán)境因素孩子喜歡置身于色彩豐富、花樣翻新的環(huán)境之中。因此,訓練室的環(huán)境應符合孩子們的心理特點。可定期在墻壁上或者在房間中懸掛一些小飾品或彩球,也可定期改變一些游戲教具的顏色。如袋鼠跳用的布袋,跳繩用的繩子,拍球、推球用的球等,使來訓練的兒童產生新鮮感、刺激感,從而激發(fā)他們訓練的積極性。
2.2 對治療師的要求
2.2.1 治療師穿著的要求治療師的穿著應活潑、可愛、簡潔、大方而避免穿醫(yī)院的工作服,使訓練的兒童產生一種畏懼心理,從而產生疏遠感,達不到融洽的氛圍,影響訓練效果。
2.2.2 治療師的言行的要求治療師言行應親切、和藹可愛,與訓練兒童進行有效的溝通,通過融洽的溝通,能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了解訓練兒童的心理活動,收集有效的資料與信息,隨時調整訓練計劃。在訓練中,治療師言語應注意用詞得體,多說一些鼓勵性語句,如“試試看,相信你一定能行的,要相信自己,對自己有信心。” 而避免說一些如“你真笨,這么簡單的東西你都學不會”之類的話,以免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加重自卑感,從而拒絕接受訓練,產生惡性循環(huán)。
2.3 訓練者之間的因素訓練中應注意孩子的時間安排問題。盡量避免使多動的孩子集中在一起訓練,以免互相干擾,影響訓練效果。應合理安排、分配,使多動的孩子盡量安排與膽小、孤僻、自閉的孩子一起進行,這樣可以互相影響,積極調動膽小、孤僻、自閉的孩子積極性,使其活躍起來,從而逐步改善其膽小、孤僻、自閉的性格,使其融入社會這個大家庭中來。
2.4 家長的因素在訓練中,家長應采取回避措施,原因有兩個:一是有的家長要求太過嚴格,望子成龍心切。在訓練中不是訓斥就是打罵,使孩子產生不愉快情緒,從而產生逆反心理,而影響訓練效果。二是有的家長太過于溺愛,嬌生慣養(yǎng),對孩子在訓練中所遭受到的挫折、困難過于同情,容易引孩子撒嬌、使性子,使其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產生畏懼心理,而拒絕接受訓練,從而產生惡性循環(huán),影響訓練效果。
2.5 訓練中的因素孩子的積極參與是感覺統合指導成功的關鍵。因此,在訓練中要使孩子感到快樂,事實上最重要的是要清楚地檢查出孩子在感覺統合基礎上的問題,再設計孩子可以盡力去玩的游戲,循序漸進,在游戲中不知不覺地逐步增大訓練量,使孩子容易做到,又愿意去做,使孩子的身體和大腦間的反應及協調能順利發(fā)展。
3 體會
感覺統合訓練是避開學習,采用學習發(fā)掘兒童玩的興趣、模仿的天性,讓兒童在玩的過程中感到快樂、輕松,把在幼兒園、小學甚至是家庭里所受到的指責、批評而產生的恐懼、害怕、緊張棄之不顧,重建自然情緒。從而在根本上解決多動、注意力不集中,語言發(fā)育遲緩,人際關系淡漠等各方面的原因[2] 。這樣可以在積極快樂的情緒中來玩,寓教于娛樂,促進了身體和大腦之間的整合協調反應,幫助兒童的感覺運動功能向正常方向發(fā)展。
感覺統合失調的診斷
感覺統合失調存在與否,可通過孩子日常行為觀察或追蹤過去的行為表現來判斷。只有受過訓練的觀察者,才能發(fā)現孩子行為上的微妙差別,才能敏銳地發(fā)現孩子感覺統合的異常表現。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觀察。
1.對感覺刺激的反應:主要觀察孩子的視覺、聽覺、觸覺、前庭覺等感覺刺激的反應,例如視力對形狀、位置、方向的辨別能力,手眼協調能力以及空間知覺能力等;對聲音大小、方向、距離的判斷能力;與別人進行接觸時的反應;前庭在劇烈旋轉或搖晃時的反應;直線行走、回旋運動、身體傾斜時的反應等。
2.神經-肌肉反射:不同姿勢時的肌肉緊張程度,不隨意運動包括身體協調、運動企劃以及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等。
3.運動行為狀態(tài):包括姿勢反射、平衡感、身體雙側協調能力,中線交叉運動能力和優(yōu)勢手等。
4.日常生活學習能力:注意能力、是否多動,人際關系,獨立穿衣、吃飯、排泄的能力,讀、寫等學習能力等。
行為觀察只是大體的判斷,準確的診斷需要標準化的評定量表。該量表包括:①前庭失衡(14項);②觸覺功能不良(21項);③本體感失調(12條);④學習能力發(fā)展不足(8項);⑤大齡兒童的問題(3項)。通過量表測定,可以準確判定孩子有無感覺統合失調及其失調的程度和類型,并根據評定結果制定出感覺統合訓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