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一輪國學熱的興起,《漢字英雄》《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綜藝節目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很多家長都會讓孩子觀看,甚至還會教孩子查字典、背成語、詩詞。
看著其他孩子出口成章,王姐別提多羨慕了,可惜自家孩子也不知道是沒開竅還是啥,就是對這些不感興趣。看看別人家的娃能認識3000個字,古詩能背3,400首,王姐瞬間秒變檸檬精。
憑啥都是娃,自家孩子就那么不爭氣?其實,王姐的困惑其他家長也有,不管怎么努力,孩子的識字量就是上不去,別說背古詩了,連字都沒認全。那么家長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為什么孩子的識字量比其他孩子落下一大截?
孩子識字量少的主要原因
1、幼兒園就是開開心心的玩,不用特意學習
很多父母存在一個偏見,幼兒園是游樂場,只要孩子開開心心玩就是了,不需要特意學習知識,大了自然就會了。但是,根據心理研究可知,3-6歲是幼兒心智發育的黃金階段,在這個時期內形成的性格以及習慣對幼兒的一生發展都構成嚴重影響。由此可見,幼兒時期的教育不僅是重要的,更是必要的。幼兒園的教育,正是為了孩子今后的學習、生活夯實基礎。
2、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看到其他孩子能夠記住2,3000字,就立刻回家逼迫孩子認字,其實孩子的識字量都是日積月累的,并不是一日速成的。家長看似為了孩子好,不想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卻用了一個類似于“拔苗助長”的行為,實則對孩子的發展無益,更不利于激發孩子對生字學習的興趣。
3、識字的方法錯了
在培養孩子識字的過程中,很多家長并沒有一個科學的意識,即孩子的識字能力同其他能力一樣,需要循序漸進,不可急于求成。在培養過程中,很多家長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年齡、認知心理的發育水平,將過多的識字任務加在孩子身上,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孩子出現厭學心理。
既然已經明確了孩子識字量少的原因,那么作為家長朋友該如何采取科學的辦法,讓孩子愛上認字呢?我認為,只要掌握了這三個策略,孩子的識字量肯定會水漲船高。
如何扭轉孩子識字量少的局面,讓孩子變成漢字小達人?
1、借助游戲激趣,增添識字樂趣
很多家長在輔導孩子的過程中肯定發現一個現象,只要和學習無關的事情,孩子都很上心。尤其提到游戲,簡直是眼冒綠光。但是一些家長常常不鼓勵孩子玩游戲,或者認為游戲就是游戲,學習就是學習,兩者不能融合。但是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將游戲與學習相結合已經成為一種教育趨勢。通過游戲,孩子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學習效果也越好。
比如家長朋友可以在家舉辦一些識字小游戲,比如開展“生字捉迷藏”游戲。具體要求是,家長給家具、門上貼一些生字,然后隨機報出一個字,讓孩子去找。每找對一個字,就可以計一分,累積分數可以兌換相應的獎品。這樣日積月累,孩子就能在游戲中記住很多生字。
2、在生活的真實情境中識字,不急于求成
為了培養孩子的識字量,部分家長選擇識字掛圖讓孩子學習,但是效果依然不好。究其原因,家長忽略了孩子更喜歡生動的畫面、更容易在場景中記憶。生活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家長可以領著孩子走出家門,在真實的場景里學習生字,就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比如在購物時,家長可以指著產品包裝上的字讓孩子試著認讀;逛水果超市時,指著宣傳牌上的水果名稱讓孩子記憶,這些真實的場景會帶給孩子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孩子記憶生字。當然,家長不能急于求成,要懂得水滴石穿的重要性。
3、利用動作輔助識字
很多生字是帶有一定的動作性質的,比如跑、抓、踢等等,學習這部分生字時,家長可以試著做出對應的動作,讓孩子從動作的角度理解生字的含義。為了在孩子腦海中形成“生字——動作”鏈接,媽媽們還可以先用黑板展示生字的偏旁部首、字形結構,然后由爸爸們進行真人動作示范,相信孩子們一定會清楚記得。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識字是非常重要的技能,甚至關系著孩子今后的學習與生活。良好的識字能力能夠有效促進孩子的學習,對孩子閱讀能力的提升也具有積極影響。但是在培養幼兒識字能力的過程中,家長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尊重幼兒的身心發育特點,用更加趣味化的方式引導幼兒學習,這樣才能逐步提高幼兒的識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