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渴望自己有一個聰明的孩子:成績優異、樂觀開朗、懂得助人為樂、懂得感恩、說得漂亮話、記憶超群……
也有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誤區:智商=聰明。
點擊加載圖片
智商和聰明是成正比的,但他們是兩個范圍不同的概念,智商意味著腦力和思考力較高,聰明則是綜合各個方面來作為考量方式的。兩者關系密切但似乎又沒有多大的可比性。
仔細回憶一下你們全年級的第一名的形象,往往都是沉默寡言,不善于與人交際,悶著頭一心學習的樣子。而最后一名往往都是成績最差,最愛調皮搗蛋,話多愛動形象。
有些人確實在學習方面有著超常的能力,別人半個小時才能背完的課文他僅僅只需要十分鐘,別人初中才學的知識他小學就會做了。
但人正是因為有了缺點所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人。
其實聰明從來都不是一個常量,衡量的標準是不一樣的?,F實生活中聰明的孩子表現出來的是多方面的,那如何培養出一個聰明的孩子呢?
一:給孩子創造寬松的環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聽話、省心,所以對于孩子的天馬行空的想象,刨根問底的舉動總是表現出否定態度。
麗麗在吃飯的時候突然就問媽媽:媽媽為什么,蘋果橫著切跟豎著切出來的不一樣啊。
媽媽:吃飯的時候就好好吃飯,要是不想吃飯就算了。
麗麗這時候才將目光從水果盤中收回來,噘著嘴開始吃飯。
吃飯的時候就該專心吃飯,學習的時候就得認真學習。在有效的時間里干有意義的事情,所以當孩子吃飯研究蘋果,學習的時候發現螞蟻搬家,都會被認為這是不專心的表現。
每個孩子的關注點都是不一樣的,他的個性優勢也是不同的。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點擊加載圖片
想要培養聰明的孩子需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培養他的想象力,關注他的個性優勢,讓他盡情去做他喜歡的事情。
二、把期望值降低。
小女孩媽媽帶著她去學畫,老師教畫蘋果,小女孩很快就畫好了準備給老師教。
媽媽看了一眼小女孩的畫:你畫的這是什么嗎?四不像的,重新畫。
小女孩只好把畫擦掉重新一筆一劃的開始。
媽媽:蘋果是圓的,你看你畫的都成方的了,擦掉重畫。
媽媽:你看你這一筆畫的是啥嗎,這一筆擦掉重新畫。
小女孩最后終于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下課后,女孩哭著跟媽媽說:媽媽,畫畫太難了,我不學了。
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往往會讓孩子苦不堪言,而父母也會身心疲憊。
每年高考或者中考都會出現這樣一個現象:平時成績特別好的學生發揮失常。
很多家長把這種現象歸咎為孩子的心理素質不好。
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動機過強心理:背負的壓力太多,長時間籠罩在一種緊張的氣氛之中的人是很難發揮正常的。
點擊加載圖片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人之常情,但無論是給孩子愛還是期待都應該適度,不要超標,不然不僅會適得其反,還會剝奪孩子原有的快樂。
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培養孩子學習興趣。
告訴孩子問題的答案,不如教會孩子解題的方法;
教會孩子解題的方法,不如告訴孩子解題的思路;
教會孩子解題的思路,不如培養孩子學習的能力。
學習對于很多孩子來說一個被動的過程,老師講,孩子聽成為了固定不變的教育模式。
有一位家長是這樣說的:孩子上二年級的之前,我會盡量找一些他愛看的書來讓他閱讀,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是重點。
每買一本新書我就會給他出一個書中的問題,讓他帶著問題去在書中尋找答案,如果他找到答案,我就會獎勵他;如果沒有找到答案,我就會陪著他一起找答案。
點擊加載圖片
這位家長的教育方法很科學,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個驅動力,這樣才會選擇持續堅持下去。而興趣是孩子最大的老師,通過興趣誘導孩子自主學習,探索學習的樂趣,在學習中變得越來越聰明。
四、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學中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方法;有質量,有目的,有計劃地教學,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
不僅學校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教學,家庭中也應該對孩子在不同的階段進行因材施教。
《家庭教育心理學》中寫道:幼兒期要對孩子“聽”“說”“看”能力的培養;學齡前要對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里進行培養;小學期要對孩子交往能力和自理能力進行培養。
有些孩子喜歡讀書、有些孩子從小就對數字很敏感、有些孩子熱愛畫畫、有些孩子喜歡做手工……
羅賓曾說:“每個人身上都蘊藏著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猶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著我們去喚醒他?!?/p>
充分認識孩子發展的潛在性、獨特性與差異性,不將孩子定型化,為孩子提供和創造各種有利于他成長的環境。
每個家長都渴望擁有一個天賦異稟的聰明孩子,而聰明的孩子是需要父母花心思去培養的,給他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讓他盡情顯現他的天賦。
皮格馬利翁效應:一個人會成為別人形容的人。
多鼓勵,多陪伴,多一點耐心,其實他也是那個別人眼中聰明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