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舊制,重要地區置總管統兵,旋改稱都督,惟朔方仍稱總管,邊州別置經略使,有屯田州置營田使。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節是當時一種全權印信,受有此全權印信者,便可全權調度,故稱節度使。
《資治通鑒》第二百一十卷唐紀二十六有載: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節度使之名自訥始。景云二年,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節度使開始成為正式的官職。
節度使相當于現在的軍區書記和司令職位。
制度
節度使制度之所以形成,是有幾個很重要的原因。
1.唐均田制度的崩潰。
從高宗、武后以來,均田制漸趨破壞,流民、逃戶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玄宗時期曾采用很多種辦法試圖解決。一是重申均田法令,嚴禁流徙;二是檢括客戶,聽其所在落籍;三是招募流民客戶充軍。在這幾種辦法中,前兩種都失敗了,而募流民客戶為兵的辦法雖能誘得“通逃者”“爭出應募”,暫時解決了社會問題,卻使這批人漸漸成為雇傭兵而不可卒去。于是,由于均田制度的崩潰,導致了唐兵制從府兵的征兵制,向募兵制演化。
2、巨大的擴張機器無法繼續運行,唐代邊疆形勢開始由攻轉守。
節度使制度的開端,是從唐開元天寶年間所設立的緣邊節度使。這和當時的邊疆形勢是分不開的。在這以前,唐在厲兵秣馬擊敗了東突厥之后,實際上對外用兵一直都是保持著旺盛著擴張進攻的。唐初先后擊破了東突厥,薛延陀,降伏漠北諸部,設立都督府; 此后,又打敗西突厥,滅高昌,于其地設立州縣治理,奠定了唐朝遼闊的疆域。但進攻的步伐還沒有停止,顯慶年間又平西突厥賀魯,設立二都護府統其地。又在新疆以西,波斯以東的地區分置都督府十六、州七十二,縣一百一十。
歷代狀況
唐朝
唐節度使一詞出現甚早,意為節制調度。東漢安帝永初二年 (108),梁懂受命主持西方軍事,為諸軍節度使。曹魏景元四年(263),魏軍伐蜀,由司馬昭指授節度。唐代也很早就用此語以明確指揮權限,如唐太宗李世民為秦王時,任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蒲城河北諸道總管及東討諸府兵均受其節度,但尚未用作職銜。唐代節度使淵源于魏晉以來的持節都督。持節都督出征時是一軍統帥,屯駐時是軍區首腦,對所統將領及州郡長吏都有節制以至生殺之權。南北朝時,刺史大都加持節都督,轄區既狹,權任亦輕,北周及隋改稱總管。隋荊、益、并、揚四大總管轄數十州,事權很重,但只管軍事。隋煬帝楊廣廢總管,唐初恢復,仍稱都督,而自貞觀以后,內陸都督府并多省罷,惟軍事活動頻繁的地區尚存,以統州、縣、鎮戍。
鎮戍是經常性的防御據點,比較分散,兵力單弱,故每遇戰事發生,必須由朝廷另行調發府兵、兵募,派遣大將統率出征或備御。這些大將稱為行軍總管;規模較大的戰役,又設置行軍元帥或行軍大總管統領諸總管。早在唐初,已在軍事要地留駐部分征行軍隊,并每年派遣士兵輪番戍守。安史之亂。安史亂起,唐廷為了平叛,內陸也相繼設置節鎮,增至二十余道,不置節度使處亦置防御使,防御使不賜旌節,多以采訪使兼領。其后,采訪使改名觀察使,例兼都團練使或都防御使,兼理軍民,成為地位略低于節度使的地方軍政長官。
節度使的僚佐有副使、支使、行軍司馬、判官、推官等,將校有押衙、虞侯、兵馬使等。由于觀察使是采訪使的改名,故唐代后期節度使例兼所在道的觀察使。節度使的僚屬,都由節度使辟舉,然后上報朝廷批準。所統州縣長吏雖由中央任命,而實際則聽命于節鎮。遇刺史位闕,節鎮常遣上佐攝職,然后報請朝廷正授。地方財政收入分為上供、送使、留州三部分,送使部分常占最大份額。安史之亂后,根據歷史學家張國剛的《唐代藩鎮研究》,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時期里,絕大部分藩鎮不割據,只有河朔等極個別藩鎮割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而且割據藩鎮也曾解除割據。唐末黃巢之亂之后,唐朝才失去對大部分藩鎮的控制,出現普遍的藩鎮割據。節度使林立,他們擁兵自雄,互相兼并。其中武力最強、在唐亡后建號稱帝者,先后有五代;其余割據一方,立國改元(也有未改元者)自傳子孫者為十國。而五代十國境內之節度使亦多桀驁跋扈,節度使部下更多悍將驕卒,逐帥殺使之軍變事件不斷發生。
宋朝
宋初承五代舊規,節度使除本州府外,還統領一州或數州府,稱為支郡,轄區內的軍、政、財權,由節度使獨攬,實際上是個半獨立的小王國。
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炅采取各種政策,削弱節度使的軍、政、財權,以加強中央集權。乾德三年(965),令各地賦稅收入除日常軍費所需外,全部運送中央,剝奪了節度使擅自處理地方賦稅的財權。同年還命令諸州府選送精兵給中央,削弱了地方的兵權。宋太祖在平定湖南時,便命令湖南各州府直屬中央,不再隸屬于節度使。太宗又于太平興國二年 (977)詔令所有節度使屬下的支郡都直屬中央,節度使所領只是一州府,宋政府又以朝臣出任知州、知府。此后,節度使一般不赴本州府治理政事,而成為一種榮譽性的虛銜,授予宗室、外戚、少數民族首領和文武大臣,對武將更是晉升的'極致',多者可帶兩三鎮節度使,禮遇優厚。而節度使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等虛銜,或宰相罷官到地方上帶節度使虛銜,謂之使相,尤為榮耀。遼、金分別于大州或節鎮諸州置節度使,掌管軍民兩政。此外,遼圣宗耶律隆緒亦將統領上京、中京地區契丹及奚族的五十一部首領令隱改稱節度使。金于胡里改等路亦設節度使,管轄部族事務。元代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