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創立過盛世局面的皇帝?盛世治世,指中國歷史上社會發展中一些特定的階段,即國家從大亂走向大治,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繁榮昌盛的時期。盛世治世一般表現為社會穩定、經濟發達、政治清明、科技進步、文化昌盛等等。本文盤點了中國歷史上十大盛世皇帝,以下排名不分先后,來看看這篇文章了解下吧!
中國歷史上十大盛世皇帝
一,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間的出現的清明政治,經濟復蘇,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唐太宗繼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并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虛心納諫;并采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別館(今陜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駕崩于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于昭陵。
二.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來。到景帝后期時,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府庫里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了。 隨著生產日漸得到恢復并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漢朝的物質基礎亦大大增強,是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后的第一個盛世。
漢文帝:劉恒
劉恒(前203年—前157年),即漢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薄姬,漢惠帝劉盈之弟,西漢第五位皇帝。漢文帝即位后,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劉恒登基后三月后(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劉啟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竇漪房為皇后。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第二年,即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劉恒去世。
漢景帝:劉啟
劉啟(公元前188年臘月初五—公元前141年正月),即漢景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漢文帝劉恒第五子,孝文皇后竇氏(即竇太后)所生,西漢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謚號孝景皇帝,葬于陽陵。劉啟在位期間,推行“削藩策”,削諸侯封地,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中央集權,勤儉治國,繼續奉行“與民休息”政策,發展生產、減輕賦稅。漢景帝在西漢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繼承和發展其父漢文帝的事業,與父親一起開創“文景之治”;并為其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基礎,完成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
三.開元盛世
開元盛世或稱開元之治,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現的盛世。唐玄宗登基以后治國之道以道家清靜無為思想為宗提倡文教。在政治上任用賢能,改革官職,整頓吏治,勵精圖治,使得唐中期的朝政趨于穩定。為以后經濟的發展和恢復奠定了基礎。
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即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寶十五年(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亂而退位,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亦是唐代極盛時期的皇帝。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為,他勤于政事,從各方面采取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唐朝政權。唐玄宗注意撥亂反正,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寶應元年(762年)病逝于長安神龍殿,終年78歲,葬于金粟山,名為泰陵。廟號玄宗,又因其謚號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為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圣文神武皇帝。
四.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個盛世,同時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回光返照。該時期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續時間長達一百三十四年, 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
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
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是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滴醯?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局面,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農歷十一月十三日崩于暢春園,終年68歲。廟號圣祖,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傳位于第四子胤禛。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雍正)
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稱為納伊拉爾圖托布汗。雍正帝在位期間重整機構并且對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并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制度等。特別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雍正一朝,整頓吏治,在中央創立密折制度監視臣民,并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設立軍機處以專一事權。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廟號世宗。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乾?。?/p>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乾隆帝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弘歷重視社會的穩定,關心受災百姓,在位期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并且重視水利建設,起到了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嘉慶四年(1799年)2月7日卒于紫禁城養心殿,享年89歲。
五. 永樂盛世
永樂盛世是明成祖朱棣統治時期所出現的盛世,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后勵精圖治,發展經濟,提倡文教,采取了許多措施大力發展經濟,使得天下大治,國家富強,疆域遼闊。明成祖年號為“永樂”,后世的史學家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
明成祖:朱棣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1402年-1424年在位),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后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朱棣生于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為燕王。在老家鳳陽時對民情頗有所知。1402年在南京稱帝。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并于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朱棣駕崩后謚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圣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葬于長陵。
六.開皇之治
開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時開創,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安定。隋文帝楊堅倡導節儉,節省政府內不少開支、廢除了不必要的雜稅并設置谷倉儲存食糧。
隋文帝:楊堅 楊堅(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即隋文帝(581年-604年在位),漢族,隋朝開國皇帝,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大定元年(581年),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為帝,改元開皇。楊堅在位期間,軍事上攻滅陳國,成功地統一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中國,擊破突厥,被尊為“圣人可汗”;內政方面,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余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輝煌時期。楊堅在大寶殿駕崩,在位23年,終年64歲,廟號高祖,謚號文皇帝,葬于泰陵。
七.洪武之治
洪武之治又稱洪武盛世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所出現的治世,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在朱元璋時代,國家黃冊用來征收田賦的土地,高達八百萬傾之多,比清朝康乾盛世的六百萬要高得多。整個洪武時期百姓充實,府庫衍溢。蓋是時,劭農務墾辟,土無萊蕪,人敦本業,又大興屯田,故上下交足,軍民胥裕。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即明太祖(1368年—1398年在位),字國瑞,原名重八,后取名興宗,濠州鐘離人(今安徽鳳陽),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位期間對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革,政治上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嚴懲貪官和不法勛貴;軍事上實施衛所制度,北伐殘元。經過洪武朝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高皇帝,葬明孝陵。
八.光武中興
或稱建武盛世,指的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復、發展社會生產,緩和西漢末年以來的社會危機。
漢光武帝:劉秀
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即漢光武帝(公元25年—57年在位)。劉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職,整治官場風氣,精簡結構,優待功臣;經濟上解放生產力,采取休養生息,大力發展經濟;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司馬光、梁啟超語)的光武中興時代。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57年)二月初五日,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
九.建隆之治
建隆之治是宋太祖趙匡胤統治期間北宋王朝繁榮昌盛的一個階段。 宋太祖非常重視帝王和百姓之間的關系,他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他繼位以后,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百姓在這一時間段經濟比較富足,北宋的國庫也收入比較穩定。到了963年,百姓生活富足、兵馬強壯、國庫充裕、社會治安良好,達到了自唐朝開元盛世以后的又一強盛階段,趙匡胤統治期間的北宋王朝經濟富足、軍隊強大,是北宋王朝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歷史上稱“建隆之治”。
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于洛陽夾馬營(今河南洛陽瀍河區東關)。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護圣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之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難”的策略,致力于統一全國,先后滅亡荊南、武平、后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
十.漢武盛世
漢武盛世時期,文學、史學、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等方面,在這一時期都有相當程度的發展。漢武帝身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的時代所產生的政治思想與規劃,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漢武帝:劉徹 劉徹(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漢武帝,西漢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漢武帝十六歲時登基,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并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并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的基本范圍,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崩于五柞宮,享年70歲,謚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于茂陵。
附錄二則
附錄一。 孝宣之治。
又稱為孝宣中興,是前漢宣帝劉詢開創的盛世,漢宣帝承六世之基業,勵精圖治,開創了國力強盛、四夷賓服、經濟繁榮、民生富庶的局面,故史家謂之為“孝宣之治” ,西漢進入極盛期。后世語精明者,首推漢宣,彼其吏稱民安,可為效矣。
漢宣帝:劉詢(劉病已) 漢宣帝劉詢(前91年―前49年),西漢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原名劉病已,漢武帝劉徹曾孫,戾太子劉據之孫,史皇孫劉進之子。劉詢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君,在位期間,全國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四夷賓服,史稱“孝宣之治”,又稱“孝宣中興”,史家稱西漢國力在其治下最為強盛。在以制定廟號、謚號嚴格而著稱的西漢一朝,劉詢是四位擁有正式廟號的皇帝之一。黃龍元年(前49年)十二月,劉詢因病崩于未央宮,葬于杜陵,廟號中宗。
附錄二。仁宗盛治。
是宋仁宗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宋朝也在這代君王之時達到全盛。 期間仁宗皇帝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因此他受到歷代歷史學家,政治家的稱贊。
宋仁宗:趙禎 趙禎(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宋真宗趙恒第六子,母為李宸妃。在位中期爆發第一次“宋夏戰爭”,經三年交戰后,雙方簽訂“慶歷和議”。期間,遼朝趁機重兵壓境,迫宋增輸歲幣,史稱“重熙增幣”。針對北宋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趙禎于慶歷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開展“慶歷新政”,但因反對勢力龐大,改革旋即中止。嘉祐八年(1063年),趙禎崩逝,享年五十四歲。謚號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廟號仁宗,葬于永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