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稱 中文名稱 詞義解釋
Dominion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自治領天體物理臺主要從事光學天文觀測,坐落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維多利亞附近,海拔220米。始建于1917年,擁有當時世界最大的望遠鏡(1.8米反射望遠鏡,今天仍在使用),1962年增加了一具較現代化的1.2米反射望遠鏡。
Dominion Radio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自治領射電天體物理臺與自治領天體物理臺配套的射電觀測臺,位于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極少人工射電干擾的彭蒂克頓附近。它的射電望遠鏡包括一臺26米拋物面天線和一個綜合孔徑系統,后者由安放在600米長軌道上的7個各9米直徑的拋物面天線組成。
Doomsday asteroid世界末日小行星,專門用于指一個大的小行星碰撞地球并毀滅文明這一可能性的詞匯。這種可能性因發現大約6 ...世界末日小行星,專門用于指一個大的小行星碰撞地球并毀滅文明這一可能性的詞匯。這種可能性因發現大約6 500萬年前恐龍滅絕時代曾發生來自太空的巨大碰撞的地質證據而倍受關注;不過這樣的碰撞是罕見的。
Doppler,Christian Johann多普勒多普勒,克里斯琴·約翰(1803-53),奧地利物理學家,他在布拉格國家技術科學院任教授時,于1842年預言了現在稱為多普勒效應的現象。1845年在荷蘭檢驗并證實了這個預言,檢驗用的工具是由一輛蒸汽機車牽引的載著幾名喇叭手的敞蓬車廂。
Doppler effect多普勒效應發光或發聲物體的運動引起光的頻率或聲音的音調發生變化。 克里斯琴·多普勒(Doppler,Christian Johann)1842年預言的多普勒效應對聲波的影響,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當一輛警笛長鳴的急救車高速向你駛來,你聽到的聲調就比同一輛車子駛過你身旁高速離你而去時要高。這是因為,當車子朝你運動時,聲波被車子的運動壓縮(頻率變高),而當車子離你而去時,聲波被拉開(頻率變低)。急救車經過你身旁時警笛聲調的突然變化叫做“下降多普勒效應”。 多普勒效應在天文研究中十分重要,因為它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作用于光和其他電磁輻射。一顆向你運動而來的恒星(或其他天體)發出的光,其光波被壓短而在光譜中產生藍移;而一顆離你而去的恒星發出的光,其波長被拉長而產生紅移。 雖然多普勒效應不能反映天體橫過視線的運動有多快,但它確實能夠給出天體在視線方向朝向或遠離我們的速度的準確量度。若恒星的橫向速度能夠通過長期觀測其在天空上的運動加以測定,就可以將它與多普勒速度相結合,而得出恒星在空間的真速度;這個方法對確定宇宙距離尺度是重要的。 通過多普勒效應的測量還能得出雙星系統中的子星運動速度,由這些速度又能確定子星應該有多大質量才能維持在它們的軌道上;沒有多普勒效應的測量,就不可能獲得除太陽以外的任何恒星的質量。多普勒效應也用來測量星系的自轉速度,以及星系團中的星系彼此之間的相對運動速度,這些測量揭示了宇宙中應該存在暗物質。 然而,星系的宇宙學紅移卻不能歸因于多普勒效應,而是與宇宙膨脹相關聯,因為它是由空間本身的伸展,而非星系在空間的運動所引起。
double star雙重星天空中位置靠得很近的兩顆恒星。有些雙重星是相互有物理聯系的雙星系統,但另一些則是偶然出現在同一方向實際卻相距很遠的恒星。
Drake,Frank Donald德雷克德雷克,弗蘭克·唐納德(1930-),美國天文學家,因在搜尋地外智能(塞提計劃)方面的貢獻而最為著名。搜尋的第一階段是1960年用26米拋物面射電望遠鏡傾聽可能的信號,稱為奧茲瑪計劃(Project Ozma,奧茲瑪乃美國作家賴曼·弗蘭克·鮑姆(Lyman Frank Baum)的神話故事《綠野仙蹤》中一個極其遙遠的地方奧茲國(Oz)的公主的名字)。1975年分配到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的觀測時間后,奧茲瑪計劃再度活躍,但至今未能接收到可視為地外文明通訊的任何信號。德雷克是將我們銀河系中存在其他文明的可能性加以量化的德雷克方程首創人。
Drake equation德雷克方程弗蘭克·德雷克提出的一個用于估計我們銀河系中先進技術文明(定義為掌握了射電天文技術的任何文明)數目的公式。任何掌握了射電天文技術的文明,我們都可能用地球上現有技術與之建立聯系。 德雷克方程考慮到了對類似我們地球文明得以存在的合適條件有影響的所有因素。這些因素包括銀河系中的恒星數目(N_*)、擁有行星系的恒星所占比例(f_p)、每個行星系中適合生命的行星(類地行星)數目(n_e)、出現了生物的合適行星所占比例(f_1)、已有生物棲息且智能得以進化的行星所占比例(f_i)、出現了掌握通訊技術的文明的行星所占比例(f_c)以及文明存在期在行星壽命中所占比例(f_L)。把所有這些因素相乘,便得出任何時候銀河系中的技術文明數目(N),也就是說 N=N_*×f_p×n_e×f_l×f_i×f_c×f_L 這就是德雷克方程。所有的f因子都是一個介于0和1之間的數,把這些數相乘將使今天仍然可能存在的文明數目遠遠小于銀河系中大約1000億(10^11)的恒星總數。 這個數字到底是多少,取決于你對各種因素的樂觀程度。如果全部恒星的1/3擁有行星,每個行星系中有兩顆行星適宜生命,這些行星中的1/3真的出現了生物,而其中僅僅1%發展了技術文明(即 f_i×f_c=0.01),那么光是我們銀河系就有10億顆出現過技術文明的行星。今天還有多少,則決定于他們存活多久,看來可能有幾百萬技術文明今天仍然存在于我們的銀河系之中。 這樣的計算附和了費米佯謬——何以未能同任何一個文明建立聯系。這個謎的謎底也許是我們代入德雷克方程的上述具體數字完全不對頭,生命(或至少是技術文明)比這些數字估計的要罕見得多。 另見宇宙中的生命、塞提計劃。
Draper,Henry德拉伯德拉伯,亨利(1837-82),美國天文學家,照相光譜學的開創者之一(其父約翰拍攝了已知最早的月球銀版照片)。德拉伯逝世后,他的遺孀設立了一份基金以繼續他的工作;這最終導致按照光譜特征收錄恒星的《亨利·德拉伯星表》的出版。
Dumbbell nebula啞鈴星云狐貍座中的一個行星狀星云,又名M27和NGC 6853。啞鈴星云之名系羅斯勛爵所起,他于1840年用1.8米反射望遠鏡看到它頗像一個沙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