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這樣說:理財?我就這點兒工資,談什么理財啊!
盡管近年來,理財的觀念日漸深入人心,但像上述這種錯誤的理財觀仍然植根于很多人腦海里。進行投資,或是購買基金、股票及其他理財產品固然是理財常見的方式,但是對于手頭并不寬裕的工薪族來說,理財就從花好手中的每一塊錢開始。
一、沒有理財觀,從不理財
理財常常被看成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其實一夜暴富的畢竟是少數,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現下的財務狀況進行合理的配置,以達到最高的收益和擁有品質的生活。
多數人的資產還是需要通過正確的理財方式逐漸累積。本著“反正我沒錢,我不用理財”的觀念,大約就只能做個“大負翁”了。
在美國,個人存款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僅有4.9%。如果你想要積累財富,那么首先,你就應該存錢,先設立應急基金。第一步可以從記賬和資金分類開始,把錢分為立刻能花的錢、很快能花的錢和暫時不花的錢。
二、刷卡成癮,成為信用卡奴
信用卡的誕生給提前消費和沖動消費創造了無限可能,然而刷卡也當根據自己的支付和償還能力量力而行。
目前常見的情況有一種是拆東墻補西墻。很多人會開多張信用卡,利用還款日的差別實現資金的周轉,然而這背后其實是消費習慣與收入情況不相稱的事情,也就是入不敷出。這樣一來,不僅永遠只能做個月光族,甚至一不小心有可能在信用記錄上留下污點。
信用卡可以刷,但是仍然應該認真記錄下每一筆開支,并經常給自己做總結,有效控制消費理性購物。而對于預付費卡,消費者則應該衡量自己的實際需求再進行購買。分期付款雖然可以在短期內減輕負擔,但也應該量力而為。
三、不懂投資,盲目跟風
許多投資理財新人雖然有了理財的概念,但是對投資理財方面的知識很可能是一個空白,基于知識的空缺和對高收益的追求,新手們容易陷入盲目跟風的誤區。
據一份調查顯示,有七成人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前并沒有閱讀產品說明書,即便購買產品后,對于資金投向、風險何在、本金能否贖回等都缺乏了解。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高收益總是和高風險相伴相隨。對于高收益理財產品,購買之前一定要進行多比較多了解,尋找自己風險承受能力之內的產品,然后再對產品的資金投向風險流動性等進行了解,最終根據自身的需求決定是否購買。
多數人的財富是由少到多的累積,一夜暴富畢竟是少數。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就從拒絕做“負翁”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