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墨
老子云:“萬物生于靜而歸于靜。”
人這一輩子很短,也很忙碌,繁雜生活,復雜人生,如果能讓自己保持心情平靜,人一旦靜下來,才能保持頭腦清醒,心一旦靜下來,方能清晰思考問題,心靜之人,獲得的或許更是一種幸福。
心靜自然涼。
說起心靜,自然想到了一句話,心靜自然涼,而這句話“心靜自然涼”還有個歷史典故呢。
夏日,天氣酷熱難耐,白居易去拜訪恒寂禪師,見他在悶熱的房間里安靜地坐著,白居易有點不解,便問道:禪師,這里好熱啊!難道你不熱嗎?怎不換個地方?恒寂禪師說:“我覺得不熱,甚至還很涼快呢”!
白居易深受觸動,于是賦詩一首:“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身自涼”。
如此說來,心靜,是一種態度,一種心態,一種心境了,也就是說心里平靜,內心自然涼快。
心靜便會心平氣和,不急不躁,待人接物,平常心,自然態,也是人生修為之境,幸福之態。
靜而生慧,靜而生智,靜也等同于境界,心靜不靜也是衡量幸福的標準。心靜了,便多了一些祥和;心靜了,便少了一些紛爭;心靜了,便多了一些幸福,心靜了,便會少一些災禍。
心底靜好,歲月靜好。
心靜是生命源自內心的一種風景,不靚麗,卻屬于自己,平常風景,從來不需要炫耀;心不靜,那一定是在羨慕別人的風景,而自己永遠只是風景外的路人。
或許,人活一輩子,只有安靜能讓自己沉浸其中,而且能夠滋潤心靈,安靜的風景,雖然不是足夠美麗,但是,這種風景能讓生命安寧。
每一個人,每一顆心,心之所向,心之所想,心之所系皆是風景,回憶或過往都連接著一份無法替代的心情,所以說,心靜也是一道風景。
人生的風景,描繪的是物也是人,更是一顆心。我們都是時間的過客。用心生活,用心感悟人生,心空則一切皆無,心靜必然能滿載而歸。
心靜如水,人生行走便會不急不躁,因為懂得,在生命的盡頭,一切都將化成云煙,為此不慌不忙更顯從容。
因此,坦然面對生活,靜心安享人生,在擁有時,懂得珍惜;失去之后,也不至于后悔。
03
心本自靜,何須外求。修行在心,不貪不嗔。
心境平和便不會對不屬于自己的事物緊追不舍,不會對厭煩的事窮追猛打,靜心而思,你會明白匆忙之間追趕的只有失落與悲傷。
心靜如水,不急不躁,這樣才能擁有更多的快樂與幸福,靜心而活,正確看待自己,看待問題,以淡然之心對待擁有,以一顆平常心看待現實,則能享受生活,獲得你想要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
人生本就是一個經歷的過程,千帆過盡夢無痕,懂得讓內心安靜,塵埃落定,更是懂得生命的歸宿,更應安靜,人心靜閑不是無聊,而是一種快樂。
失之桑榆,收之東隅。懂得世間任何事物都是兩面性,陰陽互補,人間之事也都是彼此相依,相對獨立。因此,不驕不躁,不卑不亢的對待人生過往,得也是失,失也是得,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生活在于過程,心靜滋養生命,成長需要平淡,但不是無趣的消磨,生活需要安寧,生命需要平靜,只有在心靜中才會知道生活的真味;心靜不是無欲無求,而恰恰是懂得了人生的淡然。
山清水秀能夠讓我們賞心悅目,陌上花香能讓我們心情愉悅,而能夠安靜地欣賞,才是滿足我們需求的根本。任何豪情激蕩的情感,都會回歸于歲月煙火的平淡;任何此刻風光的人生,都將淡化于平靜的時光。
04
心靜了,才能聽見自己的心聲,心清了,才能照見萬物的實性。
浮躁不安的生命,是品嘗不到生命的味道,是感受不到人生的滋味的。生命的過程中,五味雜陳,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
曾子曰:“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
生活就是這樣,忙碌之間,放下浮躁,心靜自安;平淡之中,以一顆安靜的心去面對人生坎坷,歲月跌宕起伏不定,泰然自若,便也是一種幸福。
心有多靜,福有多深。心不靜,與外界無關,最深的寧靜,來自內心、來自最寬的胸懷。心胸寬廣之人,安然若素,心靜之人,自然聰慧。
05
心靜人長壽,心靜人自在。
人世喧囂,皆是名來利往;放下浮躁,心靜人自安。
人生難得一心靜,只有“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方能心態自然、靜心悠然;只有“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方能心境豁達、淡看過往;只有心靜了,才有心情品味生活,品出生命的健康,以及擁有的幸福。
人生若擁有了心靈的安靜,我們會發現天更藍了,花更艷了,樹更綠了,云更白了,風更輕了,生活也更美好了。
人生若擁有了生命的安靜,我們便會會懂得更多活著的意義,看見更多生活的色彩,生命更多了一份幸福感。
由此可見,心靜是生命最好的心態,決定著生命的快樂,空靜安然,養一顆寧靜心,守一寸清凈地,享受美好生活。保持好內心的安靜,人生也會充滿幸福,讓生命的美麗自然地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