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胸悶、心慌、氣喘、頭暈等都是心臟病的癥狀,所以身體出現這些信號時大家理所當然的就聯系到了心臟方面。但至于究竟是不是心臟病引起,就需要以下相關檢查辯'真偽'了。
首先,需要做個常規心電圖。心電圖作為心臟疾病常見最基本的一項基礎檢查,是一項初級入門檢查,當患者處在發作期間或者出現持續性的異常心電信號時,通過普通心電圖是可以反映其心臟情況。
心臟的電工,能夠檢查出心臟電路問題如發作中的心律失常:心房顫動,室上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人工心臟起搏器工作狀態等,同時也可以反應出心臟結構和血管病變問題,如心肌肥厚、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當患者表現心悸、胸悶或者急性胸痛就醫,醫生會第一時間給病人做一份心電圖,很多時候醫生會過半小時或1小時給病人復查心電圖觀察動態變化做出下一步決定,碰到這種情況千萬不要覺得醫生亂開檢查,因為胸痛早期心電圖可能沒有任何表現,心電圖的動態演變更能給臨床醫生做出病情判斷和評估;
也有病人可能會覺得奇怪:'為啥剛做完常規心電圖檢查,又要花錢做動態心電圖檢查,這不是說常規心電圖不好使嗎?'其實不然,常規心電圖與動態心電圖是相互補充又各自獨立的檢查方法。
動態心電圖又稱Holter,連續記錄24h的體表心電圖,可以對患者在日常活動過程中身體和精神狀況不斷變化條件下進行心電監測,并對所記錄的心電信息作出綜合的統計和評估。它作為臨床心血管領域中非創傷性檢查的重要診斷方法,可連續記錄24小時心電活動的全過程(多達10萬次左右的心電信號),包括休息、活動、進餐、工作、學習和睡眠等不同情況下的心電圖資料,能發現常規心電圖不易發現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是臨床分析病情、確立診斷、判斷療效重要的客觀依據。
而普通心電圖對患者不定時發生的情況多數顯得'力不從心',因為它收錄到的僅為患者安靜平臥時1分鐘左右的心電信號,在非發作期易產生'漏'診,也就是'命中率'有限。所以常規心電圖對于短時間內陣發性心臟病的發作難以及時捕捉,容易錯失治療時機。
心電圖運動試驗也是一項重要的臨床心血管疾病檢查手段。運動平板試驗這種檢查方式說的簡單點,就是人體在跑步機上跑步同時檢測心電圖,隨著跑步速度變快觀察心電圖變化來評定運動能力,一般心功能不佳或心臟缺血等潛在病變在平時不能表現,只有在劇烈運動中才會被發現出來。再概括一下,這種檢測就是通過運動或其它方法給心臟以負荷,增加心肌耗氧量,誘發心肌缺血,所以又叫運動負荷試驗。一般一次檢測時長約10分鐘。如果沒有出現心臟不適,則表示心臟功能基本正常,如果出現憋悶、呼吸困難等感覺,則會做進一步的檢查,包括心臟彩超等。
必要的時候,需要做個心臟彩超。心臟彩超又稱超聲心動圖,相當于醫生的透視眼,透過超聲在沒有任何損傷的情況下,醫生就能夠看清楚心臟這座房子有多大、墻體結不結實,門窗嚴不嚴實;心臟彩超主要用于診斷心臟瓣膜病、先天性心臟病、各種原發性、繼發性心肌病以及冠心病診斷的輔助參考價值。
當然了,抽個血化個驗,也能反映心臟不少問題。如心肌梗死,我們可以在血液中檢測到心肌酶譜(包括CK、CKMB、cTn等)升高。
如果你有出現不明原因暈厥、突發的心跳加快或停跳感等等,心內電生理檢查是以心臟的一部分為對象,記錄心內心電圖、標測心電圖和應用各種特定的電脈沖刺激,以診斷和研究心律失常的一種方法。主要應用于懷疑心律失常而又不能夠通過一份簡單的心電圖或一項非有創性檢查做出明確的診治。心內電生理檢查對于竇房結、房室結功能評價,預激綜合征旁路定位、室上性心動過速和室性心動過速的機理研究,以及抗心律失常藥物篩選、擬定介入性或起搏治療方案,均有實際重要意義,可以準確的發現問題并指導解決問題。
如果你是以下人群之一,建議做冠脈造影:
1)不明原因的胸痛、心律失常或左心功能不全等,無創性檢查不能確診;
2)經介入治療(PCI)或冠脈搭橋術(CABG)后復發心絞痛;
3)先天性心臟病和瓣膜病等重大手術前;
4)無癥狀但疑有冠心病,在高危職業如:飛行員、汽車司機、警察、運動員及消防隊員等或醫療保險需要。
冠狀動脈造影是目前臨床上診斷冠心病有效的方法,被認為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醫生通過手臂或大腿上的血管,將一根導管順著血管送達心臟血管。然后,向冠狀動脈中注入顯影劑,在 X 線中便可以清晰地顯示出血管的堵塞狀況及堵塞的嚴重程度。若發現狹窄的部位,可以立即安放支架,血流得以恢復,癥狀得到緩解。
當然了,這些心臟檢查方式各有自身的優勢,具體需要做什么檢查是由醫生評估的。如果您也在日常生活中時常出現心慌、胸悶、胸痛、頭昏等疑似心臟疾病癥狀,但常自己又無法判斷原因,也許,你是時候去醫院預約個心臟檢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