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來新
一個獲滿分的家長,絕對不是一個成功的家長,他們的“愛”就像一把雙刃劍,疼了孩子也害了孩子。
盡心盡力是個錯 自女兒出生,我便和中國大多數母親一樣,開始閱讀各種育兒書籍,在某些地方用紅筆劃上記號;每天嚴格按照育兒食譜,為女兒精心準備既科學又美味的食物;準時收看天氣預報,添加或減少她的衣服;每晚給她講一個又一個故事,直到她安然入眠;再大點入園,還要負責接送……
但一次帶女兒去吃麥當勞,我多希望她能主動“獎賞”一塊雞腿給為她傾盡精力的媽,可她依然吃得旁若無人、心安理得。再看周圍,一家一家的,吃的多是孩子,看的多是父母,那些父母都心平氣和、毫無怨言,我還能有什么意見呢?丈夫說得對,在中國,父母出門辦事都舍不得坐出租車,可只要帶孩子出門,哪怕再近都會打的。
如果滿分是100分,那么中國家長都會朝著滿分努力、前進。可父母100分的付出,在孩子身上顯然沒有收到100分的效果。他們給孩子盛飯、喂飯,全然沒想到養成了小家伙懶得動手的習慣。因為父母過于細心,孩子也因此稍不如意就撇起嘴來哭;因為事事替孩子考慮,孩子一遇事就會指望父母;因為父母從小就是孩子最親密的玩伴,孩子慢慢變得自私、膽小、霸道,也不合群……
直到有一天,我注意上了小區里一個從澳大利亞回來的小男孩,他和女兒同齡,總是一個人在院子里玩。玩膩了,和父母打聲招呼就自己去找小伙伴;玩餓了,跑回來大口大口地吃飯,每天晚上自己唱著兒歌睡覺,從來不要人陪。
我開始懷疑,自己的盡心盡力難道是個錯誤?
父母也需要關心 既然餐廳里理所當然、獨自大吃特吃的孩子,并不見得明白父母們的一片苦心;舒舒服服坐在出租車里的孩子,也并不知道父母每天擠公交車上下班的辛苦,那我就要讓我的女兒知道父母的喜怒哀樂,知道家長的辛苦和病痛,讓她知道,父母也需要關心。
下定決心后,我一有頭疼腦熱就嚷嚷,還會讓女兒端茶送水、拿吃的;如果腰酸背痛,我更會通告,讓女兒幫我按摩幾下;即便是她什么都不做,眼巴巴地守在我身邊,最起碼也能讓我感受到她細小的擔憂和關懷,而這些,其實比藥物更有效。
我也決定再不做默默奉獻的媽媽了,時常還會偷個懶。
周末早上,一定是睡懶覺的時候,如果女兒起得早,那對不起,早飯自理。不論女兒自己做了什么吃,也是培養了她的獨立動手能力。偶爾,女兒要在周末參加活動,需要我早起去送,我會拍拍她的小腦袋,發點兒“牢騷”:“哎呀,為了你,媽媽又少睡了一個懶覺。”
久而久之,女兒就會摟著我懂事地回答:“那我把最好吃的糖果分幾顆給你,謝謝老媽。”沒有哪一位父母會在乎孩子的回報,但是要讓孩子明白,不能把父母的付出看成理所當然,否則就只能培養出自私的小孩。
今年過生日,女兒悄悄告訴我要送給我一份大禮。大禮呈上來時,我的眼睛濕了,原來她讓爸爸帶她去商場,用零花錢給我買了一支高級護手霜。那支護手霜,我每次只使用一點點,每用一次,心里就感覺特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