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另一半曾經在孩子面前吵架嗎?
幾位媽媽在咖啡廳激烈地討論,引起旁人的側目。
A媽媽說:“父母絕對不能在孩子們面前吵架,影響極壞……”
B媽媽說:“這樣的小孩,以后恐怕遇到與人吵架時,不知道怎樣做得更好吧?”
……
討論頗有意思,凡是家里有小孩的,大概都會忍不住思考。
爸媽在孩子面前吵架的壞處?
我們不難發現,當一對父母在一個小小孩面前爭吵時,孩子或許在哭,孩子或許要求他們別吵了,孩子或許只是緊張地看著他們……所以,父母吵架給孩子帶來的印象都不是很好。孩子如果一直生活在這樣的環境氛圍,對未來有沒有影響?
英國心理學家尼古拉斯·瓦爾什曾經研究過一群人,并且讓這些人和他們的父母回憶孩子小時候的家庭細節,最后還用儀器掃描這些人的大腦。結果發現,小時候總是聽到爸媽爭吵不斷,這些孩子長大后,未來在學習、壓力調節以及自控力方面,都會比家庭溫馨的孩子差。也正因為父母感情不和,這些孩子的小腦也發育得相對小一些。小腦與孩子的注意力、語言能力、情緒自控等方面緊密相關。
爸媽在孩子面前吵架,有好處嗎?
我們假設一個這樣的場景:一個小男孩見到一個魔方樣子的玩具時,摸了很久就是不知道如何玩。一個小女孩見到這個魔方樣子的玩具時,很快就玩起來了,因為她玩過類似的玩具。在小孩面對吵架時,也有相似的因果。婚姻家庭研究專家Laurie Puhn等人發現,家里父母有吵架經歷的,他們的小孩便知道,人與人之間會有沖突,不同的意見有時在爭吵后會得出更理性的結論,所以對于孩子未來的人際交往是有幫助的。
我認識兩個小女孩,A女孩和B女孩,她們互不相識。
這里我列舉她們兩個小事例。她們在和小玩伴玩耍時,因為玩具的玩法不同而發生矛盾。A女孩驚恐地看著玩伴對她指責,腦袋空白,一動也不敢動;B女孩微笑著看著玩伴對她指責,臉上是接受和真誠的樣子。兩個小女孩都經歷過父母的吵架,可為何她們行為各異呢?除了可能是性格方面的差別外,我知道她們父母吵架的方式也不同。前者父母的吵鬧,經常充斥大量的肢體暴力;后者父母的吵鬧,次數少,有時語氣雖然激烈,但經常以和好、道歉結束。
所以,父母吵架時,要懂得幾個注意點
1、不要相互廝打或斗毆
相比起吵架,廝打或斗毆已經升級到肢體沖突,孩子看到的更多是兩個成年人的沖動行為和相互傷害,而不是理性行為。并且父母的肢體沖突會帶來受傷,這也增加了孩子的內心恐懼。還有更糟糕的影響是,小孩也從小學會了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誰的拳頭硬,誰就能掌握了優勢。這樣的孩子,未來在人際交往中,也趨向于通過肢體沖突解決問題。
所以,父母倆別在孩子面前廝打或斗毆。
2、要告訴孩子有關父母吵架的原因
有些孩子看到父母吵架會恐懼,那是因為沖突會制造緊張感。還有些孩子會猜測可能是自己不夠好,父母才吵架的。所以如果父母真的不小心在孩子面前吵架了,過后要告訴孩子有關父母吵架的原因。幫助孩子清晰知道——父母吵架,不是因為自己不乖。有這樣的清晰了解,能減少父母吵架對孩子安全感方面的負面影響。
3、父母和解時,要讓孩子看見
那些目睹父母爭吵的孩子親身經歷了緊張的沖突,他們看到的是不快樂或痛苦的父母。這種感覺也會影響家庭氛圍。所以,當父母和解時,最好也要讓孩子看見——狂風暴雨后雨過天晴了,天空倍兒明凈。孩子獲得這種感覺后,也能減少父母爭吵帶來的負面影響。
4、父母們還是少吵為妙
雖然父母的爭吵,對目睹的孩子有一些好處,可是如果天天如此,父母爭吵的次數多了,孩子也會厭煩。家庭不和的氛圍,也會給孩子帶來痛苦的成長經歷。因為這些孩子很少獲得家庭的溫暖和愛,父母感情不和,孩子也學不會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最終孩子會把父母的夫妻相處模式,復制到自己未來的婚姻。
所以幸福的家庭原則是:父母們還是少吵為妙。可是偶爾忍不住吵了,也不用過于焦慮。當一個孩子大部分時光是在陽光普照下,偶爾經歷一場小雨,這些孩子的心態也會健康的。
一些培養幸福家庭氛圍的小建議
爭吵會讓家庭關系變得陌生,想讓爭吵減少,夫妻就要多做一些融洽家庭的事情:
建議一,一家人一起吃飯,每天至少一次
我們常常說,夫妻倆人“陌生”的開始,是從不重視家庭生活開始的。與家人一起就餐,是維持家庭情感最普遍的活動。2015年,《兒童飲食調查報告》指出,夫妻與孩子共餐次數越多的家庭,并且就餐氣氛愉悅,能非常好地提高夫妻互動的質量和親子情感,這樣的家庭關系,常常也是良好而親密的。
所以,對于上班的爸媽,如果想讓家庭情感更好,建議至少每天一次家庭就餐。
建議二,每天睡前一起聊天,分享快樂和憂傷
我們從很多小孩的言談中,發現那些經常晚上不回家的爸爸或媽媽,他們的另一半和孩子常常有怨恨。一方面,很多時候,孩子們的困惑或另一半的困境無處申訴,他們因此會有無助感。如果每天睡前,爸爸媽媽都能和孩子一起,聊聊天、讀讀繪本、講講故事,很多家庭問題都能及時溝通,孩子的成長困境也能及時獲得解決。
另外,家庭成員的這種親密互動,也能幫助縮短心與心之間的距離。
建議三,一家人接觸大自然,最好每周一次
有一個詞叫“大自然缺失癥”,研究者們發現,如今無論成人還是孩子,因為每天待在鋼筋水泥中,被繁忙的生活推著走,常常會情緒沖動、抑郁,相互爭吵和抱怨。如果爸媽們有意識地經常把自己和孩子們帶進大自然,能非常有效地幫助他們情緒穩定,降低焦慮和壓力。當爸媽和孩子經常從大自然的放風中獲得“充電”,他們會慢慢地變得更寬容別人,更珍惜生活。
想起了馬克吐溫的話,他說,“生命如此短暫,我們沒有時間去爭吵、道歉、傷心、斤斤計較,我們只有時間去愛,一切稍縱即逝……”
關鍵字:父母關系、成長環境、親子關系、養育之道、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咨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該書第一版已售罄,已第二次再印)。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