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玩玩具一段時間,娃大腦會有啥變化嗎?
孩子出生后,大腦的神經元每時每刻都在生長和發生“裁剪”,沒經常使用的神經元會萎縮消失,經常使用的神經元會得到強化而最終保留下來。所以兒童成長初期的生活經歷能直接作用于神經元,從而影響大腦哪方面功能更加強悍。
1995年,心理學家Benloucif, S.和同事有過“玩具環境對大腦影響”的研究。研究人員在大-鼠的籠子里布置了平臺、梯子等簡單“玩具”和彩色圖片,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這些有“玩具”的大-鼠,它們的大腦比沒有“玩具”環境的大-鼠的大腦更大、更重,皮層更厚,單個腦細胞上的突觸數量更多。除此之外,這些在玩耍中長大的大-鼠動作行為表現更多。所以,玩具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改造”大腦的作用。
每個家庭的孩子都擁有無數玩具,但不是所有玩具都能對孩子有積極的作用,比如那些“一鍵型”的玩具會讓孩子的大腦變得懶惰。但有些玩具非常有助于大腦的成長,尤其是下面三種:
1、不會“限制思維”的玩具
類似于“開放性游戲”,想起幼兒說前幾天對“開放性游戲”的推文了嗎?越簡單的玩具,越不會限制孩子的思維,對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更有幫助。這些玩具沒有“標準”的玩法,不會把孩子的思路限制在人為設定的玩法里,比如電子玩具槍就是撥一撥扳機,靜候“噠噠”聲和看著燈閃,這便是人為設定的玩法。而好的玩具,應該是“百變”的,能讓孩子的主動性思維加入,玩法也是隨性的。最典型的代表是積木玩具。
巴西有這樣的一對雙胞胎姐妹,姐姐從小被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妹妹跟父母一起生活。爺爺奶奶買玩具的原則是孩子喜歡就買,所以也沒什么目的,老人也很疼愛孩子,什么玩具都有。而年輕的爸爸媽媽習慣選擇“開放性的玩具”。后來,年輕父母的生活條件變好了,把姐姐接到身邊。姐妹團聚的那天,爸媽給雙胞胎買了兩個動物園主題的積木玩具。姐姐只是簡單地將小動物模型歸類,小樹木歸類就完了,并且玩了一次就沒多少興致。相比之下,妹妹具有更多的創造性。媽媽回憶說,僅僅一周,妹妹就做了16個不同的動物園場景,并且饒有興致。所以,父母從一開始選擇什么玩具給孩子玩耍很重要。
2、能培養動手能力的玩具
心理學上有肌肉記憶的說法,就是說“動作”能通過肢體行為讓大腦“抓取”,通過小腦協調作用回動作,能起到加強和加深的作用,也就是熟能生巧的意思。所以那些能培養動手能力的玩具,會讓孩子的手越來越巧,大腦皮層相關神經聯系建立得就更多。有人曾經嘗試讓孩子記憶一組號碼,發現那些通過“動作”記憶的會記得更牢,即讓這些孩子一邊念一邊用手指撥相關數字號碼。所以,能培養動手能力的玩具有助于大腦的成長。最典型的是手工類的玩具。
我想到小時候有位小伙伴,跟我差不多同齡,但她小時候喜歡跟老人做針線活。她5歲那年,沒有任何大人幫忙,她就能在一只破襪子內塞棉花,然后用針線做出了一只布兔子玩具,惹身邊很多小朋友羨慕。甚至還有小朋友用零花錢跟她租布兔子玩。長大后,她的手不僅很巧,幫孩子做的幼兒園手工一開始常常得0分,為什么呢?因為老師認為她是買的!后來沒辦法,她不得不在原材料上讓孩子涂鴉和寫名字作標記。頭腦也很靈活,很年輕就身居要職。
3、能重復玩耍的玩具
重復,是年幼孩子心智發育需要,也是幼兒學習的最佳路徑,有實驗證實。一位叫桑代克的心理學家用籠子裝了一只饑餓的貓咪,籠子外放了一碗香噴噴的食物,饑餓的貓咪四處撞和咬,憤怒的折騰中,門突然開了,其實是它在四處撞和咬中無意碰觸到了門的開關,但是它并不知道。在多次的實驗中,這只貓咪偶爾能碰觸到,但是它并不知道是自己“打開”了門。但隨著實驗的不斷重復,在重復了十多次后,實驗人員發現貓咪每次瞎折騰的時間越來越短,最后能做到一進籠子就精準地按到開關。所以,重復是心智發育的需要,也是學習的路徑。
因此父母們給孩子選擇玩具,需要選擇那些能重復玩耍的玩具,另外更有研究表明,大堆的玩具令孩子玩得更少,少量的玩具能讓孩子玩得更頻繁。所以父母首選質量過關的玩具,能經得起孩子的重復玩耍,并且玩具不宜多。
達芬奇曾經說過,“人的智慧不用就會枯萎”。玩具的功能,就是在兒童大腦發育的前期,不要讓“重要的智慧”枯萎。
本文關鍵字:玩具、大腦成長、養育環境、早期教育
幼兒說,一枚親子心理咨詢師,專愛淘國外心理學家們有價值的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