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房用具數量不多,但類別齊全。從館藏文物能夠比較清晰地看出硯、墨的發展脈絡。
首先來看看漢代的硯。漢代的硯分硯板與研石兩部分,硯板又分兩類,一類如下圖這方西漢時期的圓形石硯的硯板。
另一類漢代石硯硯板為長方形石板,研石有方的,也有圓形的,或四角為圓角的方形研石。如下面這方國博館藏的“漆盒石硯”,長21.5厘米、寬7.4厘米,山東省臨沂市金雀山出土。這方石硯漆盒精美,可以斷代曾經的使用者身份顯赫。
國博展示的漢墨存放于錦盒之類,不易看清。下圖為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西漢墨丸,與國博的類似,看得真切一些。
漢代研墨方式是將墨丸放在硯板上,用硯石碾壓,并兌水調和成墨汁。下圖為廣州南越王墓出土文房用具的研磨演示。
東漢松塔形墨,高6.2厘米、直徑3厘米,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西郊出土。此墨呈松塔形,黑膩如漆,使用了墨模加工成型。西漢初開始把墨制成小墨丸狀,至于東漢把墨制成錠狀,就可直接在硯上研磨。此墨出土地距古隃麋不遠,不知是否就是東漢時期的隃麋大墨。到三國時期,著名書法家韋誕對松煙墨進行了改良,開創了中國制墨業添加珍貴輔料的先河。
墨的變化同時帶來硯的變化。從硯板加研石碾壓研墨,變為直接將成型的墨錠在硯上研磨。硯的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西晉青瓷三足圓硯
北宋抄手百一端硯
明代程君房造“玄玉”墨。明董其昌喜用程君房墨,并稱贊道“百年之后,無君房墨而有君房墨,千年之后,無君房墨而有君房之名”。400多年過去了,今天在中、日墨品收藏界,均以能藏君房墨為榮,以能藏君房墨為藏墨最高境界。